剛剛熱播的《長安少年行》,畫面和內容都展現了盛唐時長安城的繁華,那麼長安城到底有多大呢?
根據推算,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期,長安城的面積超過了84平方公裡,人口超過了100萬。請注意,84平方公裡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在上世紀90年代的西安市區面積仍不如長安城。直到21世紀初期,才達到了當年長安城的面積。

可能沒有對比無法想像具體有多大。同時期拜佔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可以說是歐洲的大城市了,而同時期的長安城,大約是它的七倍。當時長安城的主幹道朱雀大街,比現在的北京長安街還要寬,換算成現在的公路車道,最寬的部分得有四十多根車道。
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都城,宋朝的東京城佔地面積50多平方公裡,明清時期的北京城佔地面積60多平方公裡,均比不上長安城。
那麼以古時的條件是如何建造出如此偉大的都城呢?這就要從西漢開始說起了。
從西漢時期開始,截止唐朝滅亡,在這1000多年的時間裡,中原王朝的首都基本上都在長安和洛陽兩個城市之間選擇。例如西漢、隋朝、唐朝的首都,都確定在長安城。那麼,為何這麼多王朝對長安情有獨鍾呢?首先,長安城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周圍的地理環境非常利於防守,從國防角度來說,長安周邊的防禦堪稱完美。
當年,秦國據守關中地區,東方六國除了死磕函谷關,幾乎沒有任何辦法。西北地區民風彪悍,方便中原王朝招募軍隊。此外,關中平原的土地非常肥沃,能夠耕種各種農作物,滿足了京城的需要。因此,眾多的王朝都會選擇定都長安。
至隋朝時,漢朝留下的長安城,經過了南北朝時期已經大體破敗。隋文帝開始重新建設大興城,也就是後來的長安城,而且設計更加合理。當然,隋朝時期的洛陽城更加繁華,因為隋煬帝喜歡呆在洛陽。唐朝建立後,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不斷翻修,就是後來的長安城了。
對於長安城,李世民曾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綺殿十尋起,離官百雉餘。連甍遙接漢,飛觀迥凌虛。雲目隱層闕,風煙出綺疏。」經歷唐高宗李治、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等幾代皇帝的經營,長安城達到了鼎盛時期。
可惜經過安史之亂後,長安城就隨著唐王朝的不斷衰退而落沒。晚唐時,著名的詩人李商隱,俯瞰著這座古都,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預示著這座都城和大唐帝國,都已接近黃昏末日。
千百年後,那座存在於盛唐中的古都,終被埋沒於破碎的時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