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到人類的終極問題時,不可避免的是,「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要去哪裡」這三個最根本,最根本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
實際上,近一萬年來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實質上是要不斷提高生產力。但是,在利用生產力回答這三個問題的過程中,人類創造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這一回答過程。
那我們從哪裡來呢?隨著對宇宙的不斷探索,我們知道大約50億年前,一大群分子雲聚集在一起,在一定的力的作用下,它們繼續膨脹和旋轉,最終成為原始的太陽。
這種原始太陽的質量佔分子雲的99.9%,其餘的0.1%形成了八顆行星以及如今所熟悉的無數隕石,小行星和彗星。
儘管地球佔這0.1%的微不足道的部分,但它具有其他行星所沒有的生命。自從100,000年前第一批智人從非洲出來以來,如今世界已覆蓋75億人口,地球就像一個溫柔的母親,面帶微笑,看著人類文明在慢慢成長。
可以說,藉助科學技術,大部分時間都可以解決「你來自哪裡」的問題,而「我是誰」的所有問題自然都可以解決。
1859年,英國科學家查爾斯·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人們意識到人類實際上是地球上的普通生物,但與其他生物相比,人類的「適應」能力顯然更強。
在21世紀初,隨著基因科學的興起和興起,人們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更透徹的了解,甚至知道古代猿猴是如何從樹到地面,從雨林到荒漠的。普通到目前為止,「我是誰」的問題已得到初步解答。
但是,儘管已經說過三個最終的問題最初是由兩個人回答的,但是最困難的問題不是兩個已經回答的問題,而是「在哪裡?」的問題。
1969年,阿波羅11號將兩名太空人帶到月球,這不僅是人類邁出了徵服宇宙的第一步,而且將人類活動的範圍從行星擴展到了星際。
到目前為止,共有12位太空人踏上月球,人類在宇宙中的活動範圍已鎖定在380,000公裡。但是,儘管人類活動的範圍只有38萬公裡,但人類的「視覺」已達到465億光年。
如果一個成年人要走一光年的距離,那麼他至少需要走2.2億年。按照這個比例,在可觀測宇宙的465億光年的半徑內,人類真正理解的宇宙實際上僅是第17次冪的1 * 10。
因此,實際上,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程度根本不是一個入口,甚至可以說,甚至還沒有發現「門」。
而且由於宇宙的廣闊性,在許多人的心中只有幾個疑問:人類可以走出地球嗎?是人類一個人在宇宙中嗎?
目前,通過對太陽系以外的探索,科學家已經確定每個恆星系統至少有一個行星,整個銀河系中的恆星數量約為100-4000億,而銀河系等星系的價值為930億光年。觀察一下宇宙中至少有1000億,所以您可以考慮一下,人類會孤獨嗎?
不僅如此,實際上太陽系中有許多行星可能具有生命,例如熟悉的火星,泰坦,泰坦,歐羅巴等,因為在這些行星上發現了液態水的痕跡,這代表著它們。孕育生命的基本環境。
無論如何,一旦人類發現了地球以外的生命,即使這些生命像藍細菌一樣簡單,這也意味著人類當然不是宇宙中唯一的人類,而且人類當然也不孤單。星。它也必須具有與人類相同的智慧生活。
當然,人類之所以必須走出地球並探索宇宙的原因,並不是主要是為了尋找宇宙中的「夥伴」,也不是為了證明他們並不孤單。實際上,這也掩蓋了一個絕望的答案,那就是種族與文明的生存。
許多現場例子告訴我們,自我風格化將不可避免地帶來破壞。按照人類目前的發展速度,地球上的化石能源是人類長期無法使用的能源。一旦化石能源用盡後人類沒有找到替代能源,它將是文明落後的絕望結果。
更可怕的是,一旦文明倒退,離開地球將更加困難。隨著這種惡性循環的進行,人類的最終結果是可以想像的。
除工業能源方面的原因外,生存資源也是人類必須脫離地球的驅動因素之一。由於生活條件的變化,地球人口增長了數千年。
人口越大,對生存資源的搜索就越多,但是地球上的資源總數是固定的,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頻繁的戰爭。如果我們能找到一個適合人類在宇宙中生存的行星,那麼我們可以想像整個人類的意義。
更重要的是,儘管行星的壽命非常長,但並非永恆。太陽和地球都會有一個「生命終結」的日子(大約40億年後)。如果人類不及早探索宇宙以找到可居住的星球,請等到地球走到盡頭時,一切都將為時已晚。
因此,如果人類想要永遠生活,那麼走出地球探索宇宙是必不可少的,而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