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夜晚不梳頭,早晨不吃油」,究竟是什麼意思?

2020-12-17 老胡說三農

在農村,流傳著許多農村俗語,有些俗語的確是勞動人民從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還是蠻有現實意義的,而有些俗語雖然也具有一定的意義,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其現實意義已經不是太大。比如,「夜晚不梳頭,早晨不吃油」這句俗語中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沒有太多意義了。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這句俗語的意思究竟是什麼。

一、夜晚不梳頭

自從有了人類之後,人們便懂得了梳頭。在剛開始的時候,人們梳頭的意義在於整理妝容,但在梳頭的過程中人們發現:梳頭除了能夠整理妝容之外,還能夠疏通頭頂上的經絡,從而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於是,人們把梳頭也當成了一種保健功課來做。

《養生論》中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意思是當春天來臨的時候,大自然中的陽氣就會萌生,人體中的陽氣也會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其表現形式為:毛孔逐漸舒展,循環系統功能逐漸加強,代謝開始旺盛,頭髮會生長迅速。因此,在春三月的時候,每天早上都需要梳頭一二百下。

當然,每天早上都需要梳頭一二百下的說法有些誇張,因為過度梳頭也或傷損頭皮,給頭皮帶來不可逆的損傷。所以,這種說法也不能過於相信。

但不管怎麼說,經常適度梳頭是對身體健康有好處的。

那麼,為什麼說「夜晚不梳頭」呢?

關於這個話題,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說法,比如,有人說這種說法是針對過去的女性的,因為女性的頭髮很長,梳一次頭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夜晚是休息的時候,如果女性梳頭時間過長,就會影響到家人的休息,因此,夜晚不能梳頭。再比如,還有人將晚上梳頭與照鏡子聯繫在一起,並與晚上不能夠照鏡子聯繫在了一起等。

其實,「夜晚不梳頭」的真正說法是:有人認為----晚上梳頭容易導致頭皮上的細胞過於活躍,而活躍的細胞會影響睡眠,從而會導致人們很難睡著,容易引起人們失眠。

不過,依據經驗來講,這種說法也不太正確。因為梳頭不可能會導致頭皮上的細胞過於活躍,即便是說梳頭能夠導致頭皮上的細胞過於活躍,僅靠活躍的細胞也不會影響人們的睡眠。況且,許多人都認為:如果在晚上睡覺之前能夠適度地梳頭,反而會使自己睡得更香呢!所以,這種說法也未必正確。

二、早晨不吃油

這句俗語中的「不吃油」實際是指不吃「油貨」,也就是指油條、油餅之類的食物。

古人認為:人體在早上時需要攝入大量的食物,否則,就難以滿足人體一天的營養需求,而「油貨」很容易「膩胃」,很容易使人產生飽腹感,從而使人體難以在早上時攝入大量的食物,最後導致人體營養缺乏。因此,古人認為:早上是不能夠吃「油貨」的。

這種說法雖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這種說法也有一些牽強。因為食用油中含有一定的脂肪和其它營養元素,這些物質也是能夠補充人體營養的,早上吃一些「油貨」怎麼會導致人體營養缺乏呢?恐怕不會吧!當然,人體過多的攝入油脂也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因此,不管是早上、中午或晚上,都要少吃一些「油貨」。

總之,這句俗語中的說法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道理並不怎麼充分。因此,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這句俗語。

相關焦點

  • 俗語說「晚不梳頭,早不說夢」是什麼意思?現在還適用嗎?
    能夠流傳至今,還能從老一輩人群中聽到的俗語,自有其道理。就像俗話所說:「晚不梳頭,早不說夢」。晚梳頭其實這句話主要是針對以前的女人而言的,古人常說:「身為人父,身為人母,不敢毀傷」,意思是身上的一切都是來自父母,包括頭髮都不敢輕易毀壞。所以古代人是不剪頭髮的,人們認為頭髮代表頭部,剪掉頭髮和剪掉頭髮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 農村俗語「春打五九尾,吃油像喝水」啥意思?明年啥時候立春?
    2020-12-25 15:13:33 來源: 騰達情感 舉報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
  • 俗語:「晚不梳頭,早不說夢」,講的是什麼?夢境有哪些深意?
    古時,人們十分相信鬼神之說,到了漆黑的夜晚,鬼怪故事就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詳細,其中有一個原因是,人到了晚上容易思緒萬千,想像力是非常豐富的,俗語說:「晚不梳頭,早不說夢」,講的是什麼?夢境有哪些深意?
  • 農村俗語:「清早莫撿路邊兔,夜晚別披『生』白布」,是啥意思?
    前兩天在與一位老農聊天時聽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清早莫撿路邊兔,夜晚別披『生』白布」。說句實在話,由於這句俗語有些晦澀難懂,因此,雖然我對這句俗語琢磨了好久,但還是沒有能夠琢磨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只好向這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清早莫撿路邊兔所謂的「路邊兔」是指死在路邊的野兔,活著的野兔人們是撿不到的。那麼,在大清早時,為什麼不能夠撿拾路邊上的死野兔呢?野兔是指兔子屬下的動物以及粗毛兔屬與巖兔屬中的四個物種的合稱。野兔的腿和耳朵比家兔要長一些,奔跑速度非常快,身材十分靈活。
  • 農村俗語:「男要喝紅茶,女要吃紅糖」,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文/雲在青山月在天農村俗語:「男要喝紅茶,女要吃紅糖」,你知道什麼意思嗎?大家知道,在農村生活著人們往往都有自己對於生活的經驗總結。所以就形成了農村文化的一種代表文化叫做俗語,這也是表達了農村文化的一種傳播方式。現在的我們知道的詞語大多是來自於農村老人的口中。
  • 老祖宗告誡:「晚不梳頭,早不說夢」,啥意思?現在還有道理嗎?
    能流傳至今,還能從老一輩人口中聽到到的俗語自是有一定的道理。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晚不梳頭,早不說夢」。「晚不梳頭」,字面上理解就是晚上不能梳頭。很奇怪是嗎?晚上梳頭又怎麼啦。其實在古時候的「梳頭」,並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梳頭髮」,而是指化妝和做髮型。
  •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留下來了很多的農村俗語,這些農村俗語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而且字字珠璣,句句屬心。而這句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就很明確的說了這一點,那麼這句俗語的意思是什麼呢?
  • 農村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是什麼意思?老祖宗的經驗!
    農村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是什麼意思?在農村這是真的嗎?一些農村俗語總是包含著更深奧的道理,就拿起床來說吧,也是有很多俗語的。比如「富人是條狗,天不亮就走;窮人是條龍,睡到太陽紅。」除此之外,還有「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起的人有飯吃」等等。
  • 農村俗語「九鬥一簸箕,不做也過去」,是什麼意思?
    農村有很多俗語,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關於種田的「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有關於人情世故的「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還有關於身體特徵的「九鬥一簸箕,不做也過去」。小時候聽到這句話,不懂是什麼意思,爺爺奶奶告訴我們說「鬥」和「簸箕」是手指上面的指紋,鬥代表圓圈,簸箕代表條紋。如果是「九鬥一簸箕」,就代表這個人很有福氣。
  • 農村俗語:「清早莫撿死兔子,晚上莫蓋皮被子」,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清早莫撿死兔子,晚上莫蓋皮被子」。當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後雖然思索了良久,但還是沒有思索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清早莫撿死兔子這句俗語裡所說的「死兔子」是指野兔子,並不是指的家兔。野兔,是指兔屬下的動物及粗毛兔屬與巖兔屬中四個物種的合稱。
  • 農村俗語「開門七事不能少,出行三物不能離」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有許許多多的是關於家庭裡短,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稍有疏忽,便造成生活的不便,甚至難於維持正常的日常生活。因此,古代先民們,就使用一些朗朗上口,易記易懂易學的老話俗語,告訴大家,必須要處理好這些日常雞毛蒜皮的零碎小事,避免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造成更大的生活困難。
  • 農村俗語:「寧肯養『喪鳥』,不養『夜夜擾』」是啥意思?
    老農說,養鳥也需要「挑三揀四」,有些鳥是不適合普通人養殖的。在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寧肯養『喪鳥』,不養『夜夜擾』」。從這句俗語裡就能夠看出在養鳥時是需要慎重考慮的。「什麼?咱農村還有這麼一句俗語?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呢?」我不解地問。老農見我不理解這句俗語的意思,便打開了話匣子。
  • 農村俗語:「男不娶生妻,女不嫁六郎」,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在農村,相信我們一定都聽到過許多耳熟能詳的俗語,這些俗語已然演變成一種民俗文化,是我們老一輩人辛勤總結出的寶貴經驗,需要我們後人好好去保存,將文化保留下來。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條關於人情世俗方面的俗語。
  • 農村有句俗語,母雞鳴叫只因疼,公雞鳴叫為送行,是什麼意思呢
    從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來看,是農村經常養雞的人歸納總結出來的一句話,我還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又請教了一個養雞的老農,他告訴我,農村的這句俗語,要這麼樣理解才對。、母雞鳴叫只因疼。母雞在什麼情況下會鳴叫呢,在農村養雞的人都知道,就是在母雞下蛋以後,母雞會咯咯咯的叫,母雞為什麼要叫呢,有幾種說法。有的說母雞下蛋以後鳴叫,是提醒主人趕緊來收雞蛋,生怕雞蛋被別人拿走或者是被其他的動物破壞,這是一種說法。
  • 農村俗語:「寧種『老鼠愁』,不種『冠蓋頭』」,是啥意思?
    在咱們農村,就有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寧種『老鼠愁』,不種『冠蓋頭』」。由此可見,許多農民朋友還是懂得法紀的。 「什麼?咱們農村還有這麼一句俗語?這句俗語所要表述的意思是什麼呢?」我不解地問。
  • 農村俗語:「春不撿雞,冬不撿兔」,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春不撿雞,冬不撿兔」,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生活當中都存在著多種多樣的講究,其實很多地方風俗在城市裡已經很難看到了,真正堅持傳統的還是只有農村當中。而農村裡也同樣代代相傳著不少老話,這些話我們將它們稱作是「俗語」,而在諸多的農村俗語當中就有這樣一句話:「春不撿雞,冬不撿兔」為何會這樣說?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其實在很早期的農村生活人們還十分的喜歡狩獵,那就是打野兔和抓野雞,這些野味都是當地人特別受歡迎的食物。每當有客人和重要節日的時候,他們便會拿上各自的工具上山捕獵,滿載而歸之後就又是一頓豐盛的晚餐。
  • 農村俗語「不見兔子不撒鷹」究竟是什麼意思?有何實際意義?
    俗語「不見兔子不撒鷹」,在農村經常聽說到,但很多人曲解了它的意思。這句俗語是用生動的動物兔子和鷹,來說明農村的某一事理,即做一件事情,不見明確的目標就不會採取果斷的冒險行動。這就是這句俗語真實原始的意思,是把難懂難理解的事理,用兔子和鷹這兩個生動形象的實際動物來詮釋這句難懂俗語的意思。兔子是非常機靈的小動物,動作敏捷,在農村一般來說,是比較非常難捉到的,難於抓住,但是有了鷹這一高空飛行的兇猛禽類動物,擅長觀察和捕捉像兔子這樣機靈狡猾的小動物,就大不一樣了。鷹視覺敏銳、飛行迅速,在天空高高的看到兔子,一個俯衝下來,就是一個百分之百的準確程度,立即抓到了兔子。
  • 農村俗語「男不摸頭,女不摸腰」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男不摸頭,女不摸腰」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面生活都會比較寧靜和平淡一些,因為農村並沒有什麼多餘的娛樂和休閒活動。當在農村還是有一個樂趣的,那就是聽農村老人們說一些老話,這些老話就是農村俗語,都朗朗上口沒特別有趣、其中一些俗語還帶著著一些特別有趣的故事,蘊含著一些道理,到現在都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這些農村俗語其實都是農民老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對生活經驗的一個總結,對與生活上遇到的一些事情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俗語其實也是農村文化的一部分。
  • 農村俗語「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都是有很多俗語的,有一些俗語由於比較有道理,更是一直流傳到現在的。那麼「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這句話是何意呢,要如何理解呢,今天老農就來說說這個。農村俗語「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是什麼意思?
  • 農村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呢?
    農村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呢?文/農夫也瘋狂問大家一個問題,生日當天是陪父母一起過,還是和朋友們出去嗨了呢?各位男同胞們有沒有留鬍子的愛好呢?今天農夫想和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就和這些相關:「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