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I財經社 劉雪兒
編| 孫靜
本文由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瑞幸咖啡涉嫌財務造假一事持續發酵。
美東時間4月2日收盤後,瑞幸股價大跌75.57%,市值僅為16.2億美元,一夜縮水50億美元,3日又跌15.94%,股價5.38美元,相比1月17日的高點50.02美元,三個月不到股價跌幅近90%。
瑞幸董事長陸正耀票圈顯得輕描淡寫,「今天更要元氣滿滿!小夥伴們加油!」而在職場社交平臺脈脈的匿名區,瑞幸員工們正擔心遭遇裁員潮;業內人士判斷,如果瑞幸出現資金危機,供應商的損失可能最大。在這方面,幾年前另一充滿爭議的咖啡品牌——「咖啡陪你」潰敗後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就是先例。
當下人們心存疑問的是:經歷瘋狂擴張和涉嫌造假後,瑞幸咖啡又將走向何方?
國內投資者如有損失,或可在國內起訴
很多人認為瑞幸COO劉劍只是「背鍋俠」,理論經濟學博士後劉安也不例外,「系統性、全流程的造假不太可能是個別高管所為,如果造假屬實,那麼管理層在實際控制人授意下,全面參與造假的可能性比較大。」
在劉安看來,瑞幸會面臨來自美國證監會的天價監管罰單,也可能從交易所退市甚至直接破產;公司的董事會成員、高管也將面臨美國司法部啟動的證券欺詐刑事調查和起訴,如果不能達成庭外和解,將面臨不超過25年的刑期。
此外,公司股東和投資者也能向公司董事、高管、造假行為發生期間服務的投行、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提起民事糾紛訴訟,索求賠償。
不過,上海創遠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許峰對新浪科技表示,「瑞幸是一家中國公司,由於中美兩國沒有引渡條款,可能在刑事責任追究上有障礙,可能只點到為止。」劉安則認為,不排斥以後美國通過長臂管轄在他國境外實施拘捕,「庭外和解可能性較大,特別是被告認罪情況下。」
目前美國多家律所正號召投資者與之聯繫,但國內投資者是否可在中國起訴瑞幸呢?
劉安告訴AI財經社,按照2020年3月剛實施的新《證券法》,「如果境內投資者在3月1日後投資瑞幸股票,且瑞幸涉嫌財務造假行為在3月1日後仍在延續,能考慮在國內提起訴訟,但有判決結果域外承認和執行的問題,畢竟瑞幸在境外註冊。」
新法列舉了域外管轄的兩個條件——擾亂境內證券市場秩序,或導致境內投資者損失。瑞幸更適用後者。相比之下,境內訴訟有很多優勢:流程比美國訴訟快,瑞幸主要財產在國內,境內法院更方便查扣。
此外,很多人關心,瑞幸上市前購買了董事高管責任保險,是否能收到保險賠償?劉安認為,這項不包括董事高管故意違法導致的賠償責任。有專業人士也認為,如果調查認為造假行為構成公司造假,那麼保險公司可考慮除外責任條款不予賠償。
供應商或受損最大,咖啡陪你曾是前車之鑑
而對咖啡行業來說,瑞幸這家明星公司的倒塌,也造成了劇烈震蕩。斯葵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張宏從事咖啡工作13年,他告訴AI財經社,瑞幸讓咖啡行業回歸到初始狀態,用戶認知又要重新建立。
此前瑞幸靠低價和補貼擠掉很多私人咖啡廳,讓消費者接受便宜的咖啡。但如果日後補貼消失,消費者能否接受二三十元一杯的咖啡是個問題。對其他咖啡從業者而言,需要更新消費者的認知,增強他們的買單意願。
張宏透露,咖啡店飲品成本一般會控制在35%-40%,現在房租和人力成本都貴,如果毛利達不到60%,就會活得很艱難,「很多私人咖啡廳都力不從心,瑞幸明顯是賠本賣吆喝。」
不過,張宏最擔心的還是出現供應商欠款問題,瑞幸的原料和設備很多是定製的,如果貨款不能全面結清,供貨商就不得不囤積大量的定製設備等貨物,短時間難以消化,「一旦瑞幸資金告急,受損最大的還是供應商。」
相似的場景曾在2014年上演,當時韓國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咖啡陪你」入華兩年。這家創下過一年開店200家紀錄的咖啡品牌,曾計劃在中國布局5000家門店。但由於擴張太快、管理混亂,很快出現拖欠工資、拖欠供應商貨款的情況。
當時媒體曾報導,因咖啡陪你給供應商的回款時間過長,供應商停止供貨造成全國範圍內的物流中斷。到2015年,咖啡陪你被爆資金鍊斷裂,69個加盟商前往咖啡陪你北京、上海總部,發現早已人去樓空,隨後報警。2017年7月24日,其創始人姜勳(音譯)因企業困境的壓力,選擇自殺。
瑞幸造假醜聞疊加全球疫情蔓延,這極有可能加劇供應商的風險。有瑞幸咖啡區域總監透露,旗下的新茶飲品牌「小鹿茶」已在全國範圍內暫停加盟,原因在於咖啡機、部分原料來自國外,短期無法正常供應。
至於國內供應商及其他合作夥伴,由於瑞幸的前路未卜,未來可能真要過一段提心弔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