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世界鋼鐵市場,近八成的產量在亞洲,亞洲的八成的產量又在東亞地區。東亞地區鋼鐵生產量超過億噸的國家只有中國、日本。中國的鋼鐵產能就不必多說了,這幾年在去產能的情況下,依然佔到了世界鋼鐵生產總量的一半,如去年的產量就接近10億噸。
反倒是日本,最近五十年的時間裡產量非常穩定,每年都在一億噸左右,在世界排名常年保持在前三。回顧日本鋼鐵產業發展史,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仍處在工業化進程的國家來說有著一定的借鑑意義。
日本鋼鐵產業小史
二戰結束後,日本對鋼鐵工業採取積極扶持的政策,實行了三次合理化計劃,獲得了異常迅速的發展。1953年當美國鋼產量突破一億噸大關時,日本只產鋼766萬噸,到1960年上升到2000萬噸。1967年當蘇聯鋼產量突破一億噸大關時,日本產鋼已達6215萬噸,超過西德居世界第三位。五年之後,日本鋼產量也突破了一億噸大關。1977年產鋼達1.4億噸,創歷史最高紀錄,至今沒有打破。
自此以後,雖經石油危機的衝擊,日本鋼產量每年仍保持在一億噸以上的水平。進入八十年代,日本鋼鐵產量超越美國,成為僅次於蘇聯的世界第二大鋼鐵生產國。蘇聯解體以後,日本鋼鐵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保持有四五年之久。以1992年為例,日本鋼鐵產量為9800萬噸,中國的產量為8000萬噸,比日本少了1800萬噸,相當於當年三個寶鋼廠的產能,而寶鋼正是在日本的幫助下建起立起來的。
此時,中國的鋼鐵產業已經發展起來,1996年中國鋼鐵產量首次突破一億噸,力壓日本成為新的世界第一。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日本的鋼鐵產業在產能上進入了一段低迷期,再也沒有恢復到過去的巔峰期,去年只有1.06億噸,被印度超越。
日本鋼鐵產業特點
日本資源匱乏,生產鋼鐵所需的原料全部來自進口,在2002之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年進口量達1.1-1.3億噸,其中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約佔一半。日本也缺煉焦煤和錳礦石,每年要進口煉焦煤五六千萬噸,錳礦石100多萬噸。與大量進口原料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大批出口鋼材和鋼製品。
在中國鋼鐵業崛起之前,日本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鋼材出口國。70年代至今,每年的鋼材出口量在3000-3700萬噸之間的水平。除大量輸出鋼材外,還大量出口汽車、船舶等以鋼材為原料的各種機械設備。日本的鋼材和機械設備除向亞洲各國輸出外,還遠銷美洲,非洲、大洲和歐洲許多國家,與美國和德國等國激烈爭出口市場,並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
日本鋼鐵產業布局
四面臨海,航運便利是日本發展鋼鐵業的有利條件,日本的鋼鐵企業基本上都建立在沿海一帶。通過併購升級,日本鋼鐵三大巨頭日本制鐵集團公司、日本鋼鐵控股公司、神鋼集團的產量佔到全國鋼產量的八成以上,其中涉及生產能力在1000萬噸以上的鋼鐵廠有福山、鹿島、和歌山、君津、加古川、八幡、千葉七個廠。這些鋼鐵廠兼有沿海企業的地利和大型企業低成本、高效率的優越性。對日本鋼鐵工業保持世界先進水平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從產量而言,日本的鋼鐵產量被印度超越,退居世界第三。但是其技術水平誰都不敢小覷,多項技術代表世界鋼鐵行業的最高水平。如神戶制鋼生產出的世界上最強硬的鋁合金,拉長度比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鋁-鋰合金還要長10%,可應用於賽車和太空梭製造。
回首日本鋼鐵產業,雖然已經步入了減速期,但是憑藉著深厚的底蘊以及過去五十年的積累,實現了超出行業平均水平的發展。如今全球經濟放緩,日本鋼鐵企業通過增加品種、提高質量、輸出高級鋼材和技術設備、專利等方面的優勢,依然保持著領先地位。這在當下中國鋼鐵產業升級、去產能的背景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參考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