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起到滴水湖畔看星星嗎?上海天文館登上全國兩會特別報導

2021-01-11 新民晚報

新民晚報訊(見習記者 郜陽)在上海臨港的滴水湖畔,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正在加緊建設。從空中俯瞰,頂部三個圓形結構由橢圓軌道相互環抱,組成了密切關聯的三體結構。今天,它登上了央視2019年全國兩會特別報導。

上海天文館頂部的天窗可以投射出太陽東升西落的光影軌跡,使建築本身成為一臺可以展示時間的天文儀器,經過兩年多的施工,場館的主體結構已經完工。現在,工人們正在進行外牆和內部的裝修施工,預計2021年建成開放。屆時,這座總建築面積近4萬平方米的場館將成為全世界建築面積最大的天文館。

圖說:上海天文館航拍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攝

【延伸閱讀】我們有了全世界最好的科技館,還要建全世界最好的天文館

回顧起來,我和上海科技館的故事,已經有年頭了。

最初開始接觸科技館,我現在無法回憶起是確切哪一年了,應該是一九九幾年吧。因為在市人大常委會共事的關係,我和遺傳學家、復旦大學的談家楨教授經常一起開會。我們都覺得,上海這麼大的城市,必需要有宣傳科技知識的地方。談先生那兒有很多寶貝沒辦法展示給大家看;我也一直盼望上海能有普及天文學知識的專門場所。於是,有一回,我們在市裡開會,就一塊兒走到主席臺邊,冒冒失失去找領導,提議上海應該建設一座科技城。當時還不叫上海科技館,而叫上海科技城,因為那些年似乎流行叫「城」。談先生很關心科學知識普及的事,我主要是跟著幫腔。

後來,這個建議就被匯報到市領導那裡去了。那麼,建設一座科技場館需要多少錢的預算呢?我們當時小心翼翼地提了一個數字(具體數字現在也真不記得了),按當時的眼光來看已經覺得不得了了,放到現在來看簡直不過芝麻大小了。市裡面非常重視,批下來的預算比我們提的多多了。上海科技館的建設規模很大,外形設計也是一流的,而且要趕工期。因為作為科技館正式對公眾開放之前,這裡要舉辦第一次在中國舉辦的APEC(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會議,那無疑是一場盛會。

上海科技館是2001年正式對外開放的。很榮幸,我擔任了上海科技館的第一屆專家委員會主任。經過這麼多年的使用,現在再看上海科技館,建築外觀養護得那樣出色,大玻璃球依然這般清澈璀璨,與我初見時幾乎沒有差別。設備齊全,管理嚴密,世界一流,從裡到外都很漂亮很厲害!更重要的是,上海科技館的客流量始終居高不下,它已經成為上海的城市地標,成為長三角的科普勝地,吸引了市民朋友常來,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都來。我還聽說,在美國國際主題公園及景點協會發布的「全球最受歡迎的20家博物館」榜單上,上海科技館多次上榜,躋身前十位。因此,到了現在,我仍可以說,上海科技館是全世界最好的科技館之一。

上海科技館建成並成功運營之後,談先生和我的心願並沒有完全實現。當時我心裡頭很希望上海能有天文館的一席之地,談先生也關心能不能有一個更大更新的自然博物館。但當時,國家的力量有限,只能先採取三館合一的方式。再後來,新自然博物館在市中心造了起來,也是從建築造型到展示內容都第一流的!

圖說:位於滴水湖畔的上海天文館 受訪者供圖(下同)

有了上述這兩個館以後,我就開始更迫切地思考,我們的天文館怎麼辦。為什麼上海需要一座天文館呢?上海天文館的故事,其實說來話長。早在北京天文館建成之後,就有過這樣的設想。北京天文館1957年建成開放時,是全國唯一的天文館。全國各地很多人去北京參觀,反響很好,大家都覺得很有價值。於是,當時就建議,在上海再建一個天文館。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那是1974年,李先念總理特別批准了這一項目。第二年,谷牧副總理也批示了在上海要建天文館。當時,上海連天文館的建設用地都選好了,就在現在的上海天文臺附近,半個多世紀前,那裡還是一片農田。當時還選了一些年輕人,特別送到北師大培訓,然後派來上海工作,準備作為上海天文館的骨幹。然而,當年國家好多事情都等著要用錢,上海天文館最初的項目就被耽擱下來,沒有下文了。原本準備來上海天文館工作的這批骨幹,一直等到退休,都沒有等到上海天文館啟建的意向。這是大家這輩子很大的一個遺憾。

這件事重新被提上議事日程,日曆已經翻到2010年末。為什麼我們需要天文館?這個問題,現在再回答,又多了幾分迫切性。中國的航天科技進步很快,已經發展為世界第二的航天大國。天宮二號已經發射成功,再過幾年,也許是2020年,頂多2022年,中國的空間實驗室就將建成。到那時,全世界各個國家合作的國際空間站要「退休」關閉了,中國的空間實驗室將是世界唯一。我們的探月工程「一而再,再而三」,馬上就要去月球採樣,而且要在月球背面降落科學儀器,這是其他國家還沒有做過的事。我們的科學衛星——暗物質衛星「悟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都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都是全球首創。這個時候,我們的科普若是依然只關注地球,恐怕就要落後了。

2010年上海世博會圓滿落幕以後,我在報紙上看到報導,討論世博會園區的後續利用問題,當時甚至有建議改作綠地。我心裡就想,與其僅僅用作綠化地帶,何不多建一些館在科技方面增加大家的見識。我們放眼世界,比如,美國華盛頓,在黃金地段,有很多地方又大布置又好的科技館,讓人泡一整天都看不完。我們早已認識到科普的重要性,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我們國家完全有能力將科普做得更好。在這個時候,重啟上海天文館建設計劃,可謂水到渠成。於是,我又冒冒失失給市委書記寫了封信,建議在世博園區建上海天文館,「請您考慮」。

這封信有了回音。又經過幾年的調研規劃,此事的可行性日漸清晰,大家開始為上海天文館選址。最終決定,在滴水湖畔,在臨港新城,建設上海天文館,作為上海科技館分館。如此,當年我和談家楨先生設想的「上海科技城」,也終於完整了。我想,這對上海科技館來說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也可以說,我和上海科技館的緣分越結越深。

很多朋友問過我,對於正在建設的上海天文館,有怎樣的期許。我希望,這個館不僅能讓人了解基本的天文知識,而且能讓大家知曉國內外最新的天文研究與發現。比如,引力波的更多觀測發現。比如,人類的移居火星計劃。比如,已經飛越太陽系邊緣的「旅行者一號」飛船。

再比如,我接下來還想推動兩項天文計劃的實施。一是,在天空中,我想提議放兩個30米口徑的射電望遠鏡,在空間中開展精密的射電觀測,而且是在低頻率的波段上面觀測。因為這個波段的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在國際上還鮮有使用,我相信會有很多新發現出現於這個波段。二是,在地面上,有一個全世界合作的SKA(平方公裡的射電望遠鏡陣列),我國也參與其中,我希望我國能起到出色的引領作用,希望上海天文臺能成為SKA亞洲的科學和數據中心,再以後不僅僅是亞洲的中心。我十分期待,我們上海天文臺能夠在這些方面做成大事兒。而這些新的研究計劃,未來的研究成果,都可以在建成後的上海天文館發布,天文學家要把這些已經發現的和有發現苗頭的,都跟大家闡釋清楚。

我非常期望,我們的天文館能夠給大家帶來最新的消息,最寬的眼界,這些是能夠塑造你的人生觀和宇宙觀的。

在上海科技館的三館之中,天文館目前距離市中心最遠,所以它一定要足夠吸引人。我對天文館的期待是,一定要使得進館參觀的人,無論文化高低,年齡長幼,職業與社會階層如何不同,都能有所得,常有所得。小孩有小孩的所得,大爺大媽有大爺大媽的所得;中學生大學生有他們的所得,其他學科的科技工作者也有他們的所得。一般人有一般人的所得,或許了解太陽月亮星星就會滿意;知識更豐富的人亦有其所得,能從最新天文發展裡面收穫啟迪。天文館的生命力,就在於讓不同受眾都能有所受益,不斷受益。

天文館也可以帶領我們去探索最遠的世界。天文就是這樣一門有魔力的學科,能讓我們認識到地球以外的世界,知道整個宇宙如何運行,重新認識與評價人類自身,甚至幫助人類找到新的家園。假定我們能把引力波在地面和空間都找齊了,這不但是對天文學對基礎物理學也非常重要,科學理論又會因此發展出新的東西。又比方,我們已經找到好多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假定真正找到能夠通訊能夠了解其處境的行星,或許就可以知道,世界並不是只有地球上的人類,也許在某個地方,有比我們更先進的文明。諸如此類,真正拓展了視野和思維。

圖說:上海天文館內部正加緊建設

開闊眼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們應該,知道除了地球,除了月球,除了火星之外,外面的世界如此廣闊。在深奧浩瀚的宇宙中,人類只是滄海一粟罷了。甚至很久很久以後,太陽膨脹,走向衰亡,地球氣溫急劇升高,人類不能繼續在地球生活,要在宇宙中另找家園。月球?並不太合適。火星?必須改造得更宜居。或者更遠一些,到木星和土星的一些衛星上去?這些,當然不是我們這幾代人的事情,是遙遠時代的事情,但這個時代是會來的。

人生在世,能活到90歲的已經不多,活到一百歲的就更少。忙忙碌碌幾十年,我們到這個世界上走一趟,到底得到些什麼?做了些什麼?我想這些都是天文館應該有所解答的。對宇宙有愈多的認識,眼界就愈開闊。

中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需要有更多的天文館、科技館,我們依然要精心打造一個全世界最好的天文館。十分希望,我們的天文館,能給成年人的人生觀、宇宙觀更深的啟迪——知道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知道我們在地球上的處境,知道我們下一步應該往哪裡走。如此,才不愧為最好的天文館。

我真誠地希望,上海這樣一座超級大城市,擁有而更多更好的科學技術展館,給市民和遊客有所啟迪、有所欣賞。也非常期望,有這麼一天,我們國家不僅在經濟生產上恢復大國的地位,而且在科學知識和人文思維上,都能站在世界的前列。

口述:葉叔華

文字採訪、整理:新民晚報記者 董純蕾

相關焦點

  • 航拍上海天文館新館!就在滴水湖畔,即將落成的重量級科技館
    室內外空間都很大,是上海不太知名的地標性建築。具有天體結構的建築體現了「天體」和「軌道運動」的概念。從建築的形狀上,大家一眼就會認出這是一個天文館。天文館外是一個名為「星之地」的公園。目前,園區輪廓十分清晰。上海天文館新館是上海科技館的一個分館。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天文館構成上海「三館合一」的科技館集群。
  • 滴水湖畔觀星 上海開建全球最大天文館2020年將開放
    說到天文,上海人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建在佘山的天文臺。此次新建的上海天文館選址臨港,它的功能和定位將和佘山天文臺有何不同呢?上海天文館建設指揮部部長林清告訴記者,佘山天文臺的前身是法國傳教士創辦的天文臺,主要職能是科學研究。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佘山天文臺都一直服務於科研工作。
  • 來日到滴水湖畔看星星 上海天文館建設啟動選址臨港新城
    昨天,記者從上海科技館獲悉,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建設項目獲得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的立項批覆,標誌著經過兩年多籌備的上海天文館建設工程正式啟動。項目選址臨港新城,毗鄰地鐵16號線滴水湖站,佔地面積5.86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8萬平方米。
  • 上海天文館選址滴水湖畔 全球徵集展示方案
    據《新聞晨報》報導,上海首個天文館將落戶臨港新城,市民今後可在東海邊觀賞魅力星空。據了解,目前天文館在全球範圍徵集展示方案。   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籌建組已經完成了天文館項目的初步內容方案,並開始在世界範圍內面向各大設計單位徵集展示方案。
  • 上海天文館在浦東落成,造型獨特,取代了佘山天文臺的主要功能
    人生至少要有兩次衝動,一為奮不顧身的愛情,一為說走就走的旅行文章類型|旅行見聞文章字數|514,閱讀約2分鐘2020年6月,上海天文館已在浦東落成,這座獨特的建築,將取代佘山天文臺的主要功能。上海天文館主體完工,也讓浦東滴水湖附近又增加了一個市級設施,改變了市民的習慣。今後,上海市民到浦東滴水湖附近"上天文館",也增加了滴水湖的名氣。下圖為浦東新區建成的上海天文館。上海天文館位於浦東新區臨港大道與黃河三路交匯處,距離滴水湖不到1公裡。這個地方也是浦東建設的重點——港區。
  • 上海耗資5.3億,在建上海天文館,預計2021年開放
    上海耗資5.3億,在建上海天文館,預計2021年開放作為我國的經濟第一強市,上海多年來國際大都市的形象已然深得人心,我國很多先進的技術成果都是最先在此施行的,上海一向走在發展的前沿領域,如今的上海發展已經十分成熟
  • 世界上「最大」的天文館,耗資約6億建成,就在上海
    在我國歷史上,很多人對天文一直非常感興趣,在這些人中,有很多是各個時代最有才能的人,對諸葛亮來說,他對天文非常了解,一個人有才能,就經常使用「上知天文知識地理」這個詞,所以,我們國家對天文一直做很多研究,但是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天文館,在這裡嗎?今天我查一下。
  • 讓人期待的重量級科技館新館,上海天文館,坐標臨港新區滴水湖
    上海又多了一座地標性奇幻建築,那就是上海天文館新館上海臨港新區的滴水湖周圍,擁有著上海最為密集的科幻建築群,一座全世界最好的天文館新館,在這裡已經建築結構和外牆裝飾完工,進入內部裝修布置階段,官宣的開放時間是2021年內。
  • 上海天文館建設取得最新進展
    日前,於2016年11月8日開工的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經過兩年多的施工建設,已完成了主建築及附屬建築的結構驗收、鋼結構大懸挑卸載等重要關鍵節點,正在全面推進外幕牆工程和內部精裝修工程,預計2019年下半年建安工程竣工,2020年底展示工程基本完成
  • 銳意創新、勇於突破 新華網全力做好2020年全國兩會報導
    為做好2020年全國兩會報導,新華網緊扣兩會主題,依託新華社權威資源,充分發揮網絡媒體優勢,銳意創新、勇於突破,在做好新華社全媒體報導及時發布、創新性展示的同時,打造了一批獨具創意、形式新穎、文風清新、代入感強、科技感強的融媒體產品,在網上持續產生刷屏效應,引發業界廣泛關注和網民強烈共鳴,充分發揮了網上傳播主信源、主渠道、主陣地作用,為兩會營造了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
  • 名偵探柯南:灼熱的銀河鐵道特別企劃公開!和怪盜基德一起看星星
    日本筑波世界博覽中心最近推出了天文館特別企劃:名偵探柯南·灼熱的銀河鐵道,2020年2月1日到2月29日限定放映,目前已經公開了無字幕宣傳片和宣傳海報。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鐵道列車穿梭在星空閃耀的銀河之中,夜空下閃爍的萬千星星散發出螢光,耀眼迷人!繁星璀璨的夢幻星空滿足你對「浪漫」這個代名詞的嚮往,這絕美的景色讓人忍不住驚嘆大自然的美妙。學園醬看完預告之後實名羨慕在日本的小夥伴了,可以在第一時間和柯南、基德一起去看爛漫的星星,相約在光年之外。
  • 上海首個天文館籌備多年終獲批:2018年可去臨港看星星
    原標題: 2018年可去臨港看星星  東方網9月10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城市燈光越來越亮,卻讓夜空越來越暗,在上海市區已經無緣看到綴滿星星的夜空。而上海的「追星迷」除了去佘山天文臺和天文博物館,還能去哪兒觀星呢?
  • 全球最大的天文館上海天文館地址:耗資6億(組圖)
    體驗項目也是上海天文館的一大亮點。大眾天文臺將配備大口徑天文望遠鏡,讓觀眾觀測各種天體。流星雨等天象來臨時,中小學生可結伴到臨港觀賞,夜裡住在青少年觀測基地。魔力太陽塔通過創新性設計,利用定天鏡,將射入的太陽光按不同波段呈現在人們眼前。太陽爆發耀斑、黑子等活動時,觀眾就能在這座高約20米的塔內觀測到它們。
  • 中秋前夜 上海天文館亮燈了!
    最近,如果在晚上路過建設中的上海天文館,你一定會被未來感籠罩。中秋前夜,上海天文館將首次被「點亮」,其主體建築及景觀揭開神秘面紗,在夜幕中熠熠生輝。此次燈光聯動調試標誌著上海天文館建安工程基本竣工。主館內部同樣以銀白色作為燈光的主基調。直徑27米的球幕影院完全「懸浮」在室內空間中,剛好與臨港滴水湖構成地球與太陽的大小比例。而沿著螺旋步道拾級而上,來到室外空間,直徑42米的「倒置穹頂」,將周圍一切建築遮擋起來,你所見到的一切只有茫茫夜空,是夜晚觀星的絕佳場地。
  • 新朋老友齊相聚|「微網端」帶您看不一樣的全國兩會
    於初夏時節,相約全國兩會。2020年全國兩會的大幕已經拉開,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國。這是一次特殊的「兩會時間」,今年的全國兩會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殊背景下召開,肩負著特殊重要的使命。人民公安報、中國警察網再次推出融媒體報導機制,一線後方齊上手、線上線下同互動,為大家帶來最及時、權威的全國兩會報導。在人民公安報「兩會特別報導」中,大家的老朋友「兩會微網端」又如約和大家見面了。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代表委員如何建言獻策?融媒體記者怎樣開展採訪?
  • 上海天文館初具規模,建成將是全球最大天文館
    日前,上海天文館主體建築大懸挑支撐結構卸載,這意味著全球最大的天文館已初具規模,預計將在2020年建成開放。上海天文館選址位於浦東新區臨港新城臨港大道與環湖北三路口,距離軌道交通16號線滴水湖站約700米,總用地面積58602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8164平方米,包括一幢主體建築,魔力太陽塔、青少年觀測基地、大眾天文臺、餐廳等附屬建築,土建投資約5.28億元人民幣。上海天文館建築方案由美國意艾德建築事務所和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院組成的聯合體設計。
  • 2020年全國兩會關鍵詞_全國兩會熱點關鍵詞彙總
    關於2020年全國兩會關鍵詞_全國兩會熱點關鍵詞彙總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2020年全國兩會關鍵詞_全國兩會熱點關鍵詞彙總,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全國兩會熱點關鍵詞相關的信息,下面分享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 2020全國兩會7大看點提前看 2020全國兩會召開時間確定
    2020全國兩會7大看點提前看 2020全國兩會召開時間確定
  • 2020看兩會:全國兩會7大看點-2020兩會時間
    2020兩會時間已定,兩會召開在即,2020看兩會:全國兩會7大看點是什麼?2020年是許多大事件的重要年份,比如:是脫貧攻堅戰決勝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在這樣一個關鍵節點召開的兩會,當然少不了脫貧話題,此外還有今年熱議的抗疫熱題!
  • 特殊時期 上海天文館重大工程不停擺
    2月18日下午,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召開了一場特殊的「在線」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天文館工程防疫復工的各項準備工作。上海科技館黨委書記王蓮華,上海建工集團總裁卞家駿,天文館指揮部、總包項目部、監理單位相關負責人共同參加了會議,大家同頻互動,共同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籌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