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見習記者 郜陽)在上海臨港的滴水湖畔,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正在加緊建設。從空中俯瞰,頂部三個圓形結構由橢圓軌道相互環抱,組成了密切關聯的三體結構。今天,它登上了央視2019年全國兩會特別報導。
上海天文館頂部的天窗可以投射出太陽東升西落的光影軌跡,使建築本身成為一臺可以展示時間的天文儀器,經過兩年多的施工,場館的主體結構已經完工。現在,工人們正在進行外牆和內部的裝修施工,預計2021年建成開放。屆時,這座總建築面積近4萬平方米的場館將成為全世界建築面積最大的天文館。
圖說:上海天文館航拍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攝
【延伸閱讀】我們有了全世界最好的科技館,還要建全世界最好的天文館
回顧起來,我和上海科技館的故事,已經有年頭了。
最初開始接觸科技館,我現在無法回憶起是確切哪一年了,應該是一九九幾年吧。因為在市人大常委會共事的關係,我和遺傳學家、復旦大學的談家楨教授經常一起開會。我們都覺得,上海這麼大的城市,必需要有宣傳科技知識的地方。談先生那兒有很多寶貝沒辦法展示給大家看;我也一直盼望上海能有普及天文學知識的專門場所。於是,有一回,我們在市裡開會,就一塊兒走到主席臺邊,冒冒失失去找領導,提議上海應該建設一座科技城。當時還不叫上海科技館,而叫上海科技城,因為那些年似乎流行叫「城」。談先生很關心科學知識普及的事,我主要是跟著幫腔。
後來,這個建議就被匯報到市領導那裡去了。那麼,建設一座科技場館需要多少錢的預算呢?我們當時小心翼翼地提了一個數字(具體數字現在也真不記得了),按當時的眼光來看已經覺得不得了了,放到現在來看簡直不過芝麻大小了。市裡面非常重視,批下來的預算比我們提的多多了。上海科技館的建設規模很大,外形設計也是一流的,而且要趕工期。因為作為科技館正式對公眾開放之前,這裡要舉辦第一次在中國舉辦的APEC(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會議,那無疑是一場盛會。
上海科技館是2001年正式對外開放的。很榮幸,我擔任了上海科技館的第一屆專家委員會主任。經過這麼多年的使用,現在再看上海科技館,建築外觀養護得那樣出色,大玻璃球依然這般清澈璀璨,與我初見時幾乎沒有差別。設備齊全,管理嚴密,世界一流,從裡到外都很漂亮很厲害!更重要的是,上海科技館的客流量始終居高不下,它已經成為上海的城市地標,成為長三角的科普勝地,吸引了市民朋友常來,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都來。我還聽說,在美國國際主題公園及景點協會發布的「全球最受歡迎的20家博物館」榜單上,上海科技館多次上榜,躋身前十位。因此,到了現在,我仍可以說,上海科技館是全世界最好的科技館之一。
上海科技館建成並成功運營之後,談先生和我的心願並沒有完全實現。當時我心裡頭很希望上海能有天文館的一席之地,談先生也關心能不能有一個更大更新的自然博物館。但當時,國家的力量有限,只能先採取三館合一的方式。再後來,新自然博物館在市中心造了起來,也是從建築造型到展示內容都第一流的!
圖說:位於滴水湖畔的上海天文館 受訪者供圖(下同)
有了上述這兩個館以後,我就開始更迫切地思考,我們的天文館怎麼辦。為什麼上海需要一座天文館呢?上海天文館的故事,其實說來話長。早在北京天文館建成之後,就有過這樣的設想。北京天文館1957年建成開放時,是全國唯一的天文館。全國各地很多人去北京參觀,反響很好,大家都覺得很有價值。於是,當時就建議,在上海再建一個天文館。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那是1974年,李先念總理特別批准了這一項目。第二年,谷牧副總理也批示了在上海要建天文館。當時,上海連天文館的建設用地都選好了,就在現在的上海天文臺附近,半個多世紀前,那裡還是一片農田。當時還選了一些年輕人,特別送到北師大培訓,然後派來上海工作,準備作為上海天文館的骨幹。然而,當年國家好多事情都等著要用錢,上海天文館最初的項目就被耽擱下來,沒有下文了。原本準備來上海天文館工作的這批骨幹,一直等到退休,都沒有等到上海天文館啟建的意向。這是大家這輩子很大的一個遺憾。
這件事重新被提上議事日程,日曆已經翻到2010年末。為什麼我們需要天文館?這個問題,現在再回答,又多了幾分迫切性。中國的航天科技進步很快,已經發展為世界第二的航天大國。天宮二號已經發射成功,再過幾年,也許是2020年,頂多2022年,中國的空間實驗室就將建成。到那時,全世界各個國家合作的國際空間站要「退休」關閉了,中國的空間實驗室將是世界唯一。我們的探月工程「一而再,再而三」,馬上就要去月球採樣,而且要在月球背面降落科學儀器,這是其他國家還沒有做過的事。我們的科學衛星——暗物質衛星「悟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都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都是全球首創。這個時候,我們的科普若是依然只關注地球,恐怕就要落後了。
2010年上海世博會圓滿落幕以後,我在報紙上看到報導,討論世博會園區的後續利用問題,當時甚至有建議改作綠地。我心裡就想,與其僅僅用作綠化地帶,何不多建一些館在科技方面增加大家的見識。我們放眼世界,比如,美國華盛頓,在黃金地段,有很多地方又大布置又好的科技館,讓人泡一整天都看不完。我們早已認識到科普的重要性,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我們國家完全有能力將科普做得更好。在這個時候,重啟上海天文館建設計劃,可謂水到渠成。於是,我又冒冒失失給市委書記寫了封信,建議在世博園區建上海天文館,「請您考慮」。
這封信有了回音。又經過幾年的調研規劃,此事的可行性日漸清晰,大家開始為上海天文館選址。最終決定,在滴水湖畔,在臨港新城,建設上海天文館,作為上海科技館分館。如此,當年我和談家楨先生設想的「上海科技城」,也終於完整了。我想,這對上海科技館來說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也可以說,我和上海科技館的緣分越結越深。
很多朋友問過我,對於正在建設的上海天文館,有怎樣的期許。我希望,這個館不僅能讓人了解基本的天文知識,而且能讓大家知曉國內外最新的天文研究與發現。比如,引力波的更多觀測發現。比如,人類的移居火星計劃。比如,已經飛越太陽系邊緣的「旅行者一號」飛船。
再比如,我接下來還想推動兩項天文計劃的實施。一是,在天空中,我想提議放兩個30米口徑的射電望遠鏡,在空間中開展精密的射電觀測,而且是在低頻率的波段上面觀測。因為這個波段的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在國際上還鮮有使用,我相信會有很多新發現出現於這個波段。二是,在地面上,有一個全世界合作的SKA(平方公裡的射電望遠鏡陣列),我國也參與其中,我希望我國能起到出色的引領作用,希望上海天文臺能成為SKA亞洲的科學和數據中心,再以後不僅僅是亞洲的中心。我十分期待,我們上海天文臺能夠在這些方面做成大事兒。而這些新的研究計劃,未來的研究成果,都可以在建成後的上海天文館發布,天文學家要把這些已經發現的和有發現苗頭的,都跟大家闡釋清楚。
我非常期望,我們的天文館能夠給大家帶來最新的消息,最寬的眼界,這些是能夠塑造你的人生觀和宇宙觀的。
在上海科技館的三館之中,天文館目前距離市中心最遠,所以它一定要足夠吸引人。我對天文館的期待是,一定要使得進館參觀的人,無論文化高低,年齡長幼,職業與社會階層如何不同,都能有所得,常有所得。小孩有小孩的所得,大爺大媽有大爺大媽的所得;中學生大學生有他們的所得,其他學科的科技工作者也有他們的所得。一般人有一般人的所得,或許了解太陽月亮星星就會滿意;知識更豐富的人亦有其所得,能從最新天文發展裡面收穫啟迪。天文館的生命力,就在於讓不同受眾都能有所受益,不斷受益。
天文館也可以帶領我們去探索最遠的世界。天文就是這樣一門有魔力的學科,能讓我們認識到地球以外的世界,知道整個宇宙如何運行,重新認識與評價人類自身,甚至幫助人類找到新的家園。假定我們能把引力波在地面和空間都找齊了,這不但是對天文學對基礎物理學也非常重要,科學理論又會因此發展出新的東西。又比方,我們已經找到好多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假定真正找到能夠通訊能夠了解其處境的行星,或許就可以知道,世界並不是只有地球上的人類,也許在某個地方,有比我們更先進的文明。諸如此類,真正拓展了視野和思維。
圖說:上海天文館內部正加緊建設
開闊眼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們應該,知道除了地球,除了月球,除了火星之外,外面的世界如此廣闊。在深奧浩瀚的宇宙中,人類只是滄海一粟罷了。甚至很久很久以後,太陽膨脹,走向衰亡,地球氣溫急劇升高,人類不能繼續在地球生活,要在宇宙中另找家園。月球?並不太合適。火星?必須改造得更宜居。或者更遠一些,到木星和土星的一些衛星上去?這些,當然不是我們這幾代人的事情,是遙遠時代的事情,但這個時代是會來的。
人生在世,能活到90歲的已經不多,活到一百歲的就更少。忙忙碌碌幾十年,我們到這個世界上走一趟,到底得到些什麼?做了些什麼?我想這些都是天文館應該有所解答的。對宇宙有愈多的認識,眼界就愈開闊。
中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需要有更多的天文館、科技館,我們依然要精心打造一個全世界最好的天文館。十分希望,我們的天文館,能給成年人的人生觀、宇宙觀更深的啟迪——知道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知道我們在地球上的處境,知道我們下一步應該往哪裡走。如此,才不愧為最好的天文館。
我真誠地希望,上海這樣一座超級大城市,擁有而更多更好的科學技術展館,給市民和遊客有所啟迪、有所欣賞。也非常期望,有這麼一天,我們國家不僅在經濟生產上恢復大國的地位,而且在科學知識和人文思維上,都能站在世界的前列。
口述:葉叔華
文字採訪、整理:新民晚報記者 董純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