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若6500萬年前那顆調皮小行星沒有撞上地球,恐龍的結局是否會有所不同?人類的命運將是如何?科學界中存在兩種聲音。
眾所周知,在人類出現之前,恐龍是地球內當之無愧的霸主,它們龐大靈巧,擁有絕對生存優勢,一直站在食物鏈頂端,幾乎沒有生物敢挑戰它們。按原本計劃,恐龍一族致力於進化成智慧生命,它們已不懈堅持與努力了一億多年,在它們的設想中,或再接再厲幾億年便能成功蛻變為智慧生物。但是,計劃難以趕上變化,正當恐龍一族沉浸於美好設想中時,一顆無名行星突然盯上了地球。
更可怕的是,這顆堅韌的小行星在收到地球發出的拒絕訊號後並沒有選擇離開地球而是選擇奮力一搏,最終重重撞上了地球。這看似不起眼的撞擊,直接導致了恐龍的滅亡,地球環境也因此發生了巨大改變,許多大型猛獸都因無法應對突如其來的變故而紛紛消逝。
對於這顆小行星,有人表示厭惡,認為它是毀壞地球環境的罪魁禍首。但是,也有人對小行星表示讚許,正因為它的光臨,恐龍才會讓出地球霸主之位,人類也才有機會上位,否則,到21世紀時,恐龍可能還是穩坐地球霸主之位,而人類便只能誠服於恐龍,為它們盡心效力。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齊設想一下,如果6500萬年前小行星沒有撞擊地球,恐龍會演變成什麼模樣,人類真的無法取代強大的恐龍成為地球霸主嗎?對於這個問題,科學界內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就算沒有小行星撞擊事件,也會有其他重大事件,恐龍一族很可能會在其他自然事件中滅亡。另外,即便恐龍堅強地度過了一次又一次考驗,一直存活至今,其體型也不會如從前般龐大,因為地球如今的含氧量遠小於遠古時期。如此,潛力巨大的人類未必不是它的對手,人類依舊有可能取代恐龍成為地球霸主。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只要恐龍存在,人類便沒有發展的可能。恐龍屬大型爬行動物,而人類為小型靈長動物,由於體型懸殊,恐龍存在時,人類難以發展,超越恐龍更是無稽之談。根據史料來看,靈長類生物於白堊紀晚期出現,而此時正好爆發了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恐龍一族未能倖免於難。
換句話來說,靈長類動物出現之時正是恐龍家族走向沒落之際,恐龍的滅亡給包括人類在內的小型靈長類動物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而如果恐龍沒有滅絕,靈長類動物將會處處受限,甚至可能被高級捕食者捕至滅亡。
在筆者看來,筆者更傾向於第一種看法而非第二種看法。生物的發展與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那麼,人類的出現及稱霸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即使恐龍6500萬年前沒有滅絕,隨著環境的改變及地球含氧量的變化,它們的體型也會逐漸縮小。雖然體型縮小後的恐龍仍會比人類大許多,在體型方面它們仍具有碾壓性優勢,但是,人類大腦發育程度遠超恐龍,人類僅花幾百萬年便完成了恐龍花一億多年都無法完成的事情。
同時,從科學統計結果來看,自然界中的高智力生物多為哺乳生物,卵生生物的智力水平大都無法超過胎生動物。人類是胎生生物,而恐龍為卵生生物,生殖方式決定了人類更具長久發展優勢,這是因為在與母體分離時,人體能攜帶更多營養、信息與能量。說到此,對於本文討論的問題,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暢談你的觀點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