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農民起義軍除了「闖王」李自成,還有和他齊名的張獻忠為後世所熟知。人們對張獻忠最熟悉的莫過於兩件事:一是他的沉銀傳說,二就是關於他的「屠川」暴行。
2016年,張獻忠沉銀遺址被發掘,證實了張獻忠沉銀傳說的真實性。既然張獻忠曾經聚集了這麼多財富,而他本身是農民出身,自然是掠奪而來。再按照這個思路推下去,張獻忠把四川「屠戮殆盡」的觀點就很可能要成立了,那麼張獻忠是不是真的是殺人狂魔呢?
《明史流寇傳》記載:獻忠黃面長身虎頷,人號黃虎。性狡譎,嗜殺,一日不殺人,輒悒悒不樂……將卒以殺人多少敘功次,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
按這記載,張獻忠有殺人的嗜好,一天不殺人就渾身難受。他的部下更是以殺人多少論軍功,一共殺了有六萬萬人。
《客滇述》記載:「賊兵之樵採者,盡入城中,拆毀房屋以為薪。又發兵四出,搜各州縣山野,不論老幼男女,逢人便殺。
像這樣的記載還有很多,反正總結就一句話:張獻忠的部隊就是一部絞肉機,很快就將四川殺了個乾乾淨淨。最終導致天府之國的四川「屍積如山,千裡無人煙」,以致後來大清要實行大規模的移民,將湖北、福建、廣西、江西的百姓遷往四川,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
但是歷史君認為,四川人口的大面積銳減跟張獻忠有關係,但並非是他將四川屠戮殆盡!
首先我們來看下張獻忠進駐四川的過程:
張獻忠雖然在明末起義軍中很有名,但他實際佔據的地盤並不大。從他打進四川到最後敗亡,真正控制的地盤也就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川北、川西很小一塊。而其餘部分均被南明和大清雙方夾擊。從客觀上來說,張獻忠即使有殺人的愛好,他也沒能力殺光四川人。除了他控制的成都及周邊一小塊,其他地方都不在他的管轄之內。
如果說因為張獻忠為了軍糧四處出擊,將大清和南明控制的地方也殺光呢?這種說法更不成立,倘若張獻忠的農民軍如此驍勇,那麼他就不會失敗的這麼快了。
按《流寇傳》記載,張獻忠在四川「共殺男女六萬萬」更是無稽之談。在清末我們受到洋人欺壓時,常常說的豪言壯志就是「我泱泱中華四萬萬人」,這個數字其實是大清鼎盛時期的人口總數,也就是總人口的峰值是四億人。而明末時期,整個華夏民族的總人口不過幾千萬,明朝鼎盛時期人口也不到兩億,何來「六萬萬」夠張獻忠屠殺。
更明顯的破綻是,張獻忠死於公元1647年,而大清平定四川卻是在1659年。也就是說,張獻忠死後,大清又花了十三年的時間徵討四川。而張獻忠死後,他的部下很快便南下進了貴州與南明合軍抗清。如此一來,又是誰在四川抗擊清軍則成了疑問。
所以,張獻忠將川蜀殺盡的記載並不可信。但是我們不可否認,張獻忠的農民軍確實在成都一帶殺了不少人。
張獻忠的起義軍奉行和李自成一樣的募糧法,號稱是不納糧,這一措施在進入四川之初贏得了廣大百姓的歡迎。可是在農民軍盤踞成都後,不納糧的弊端就暴露出來了,開始縱兵搶掠,繼而引發了川蜀百姓的抵抗。而為了搶糧和鎮壓抵抗分子,張獻忠的起義軍殺了不少無辜的百姓。
總結來說,張獻忠大西政權建立後期,確實殺了不少人,但遠沒有將川蜀「屠戮殆盡」。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說法,歷史君認為有幾點原因。
一是因為大西政權後期,這支曾經為百姓樂道的農民軍爆發出了驚人的破壞力。他不光是將川蜀的士紳列為重點打擊對象,給普通百姓也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一個不得人心的賊王自然要被後人描繪成惡魔的樣子。
第二點是因為大清後來逐步統一了天下,出於政治需要,一些文人墨客自然要貶低張獻忠。而清軍為收復四川耗費了數十年之久,攻克四川後也進行了一系列報復性的屠殺。而這些書生為了迎合大清,自然而然地將這筆帳算到了張獻忠頭上。
總結來說,流寇性質的張獻忠為禍川蜀倒是真有其事,但並非如某些記載描述的那般嚴重。倒是清軍在四川進行了三次大型的屠殺行動,而八旗軍屠殺川中百姓的事卻很少有人知道,卻留下了張獻忠「屠滅川蜀」的傳說。
參考文獻:《清史稿》《明史流寇傳》《客滇述》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從詼諧的角度解讀歷史,關注剛子聊歷史,了解更多歷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