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第一次提到安徽省時總是想到黃山,畢竟黃山的名聲自古以來就很有名。知道黃山的人很多,但是知道「流動的」清明上河圖的人恐怕不多。
01黃山
黃山,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最初命名為黟山,唐代改名黃山,取自「黃帝之山」之意。黃山是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中國十大風景區之一,國家五A風景區。黃山景區面積160.6平方公裡,起於黃獅,西至小嶺英尺,北始二龍橋,南到達湯口鎮,分為溫泉、雲谷、玉屏、北海、松谷、釣橋、浮溪、洋湖、福固等景點200多個。黃山與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和「五絕」一樣,被稱為「天下第一奇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是黃山的最佳評估。--從百度
我相信黃山也是很多人總想去的地方,黃山的迎客松非常有名。黃山迎客松也是和平的符號,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迎客松的壁畫,尤其是在外國領袖接待的地方。因此迎客松在國際上中也非常有名。
你知道他在哪裡叫「流動的」清明上河圖?
02屯溪老街
屯溪老街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中心,全長1272米,精華斷面853米,寬5-8米。他由1條直街、3條橫街和18條小巷組成,整條街由300多座不同年代建造的徽派建築組成,呈魚骨狀分布,西窄東寬。屯溪老街位於橫江、franwai和新安江三江的交匯處,因此也被稱為流動的清明上河圖,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街市,也是南宋明朝建築風格最為豐富的一個,也是中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屯溪老街與北京國子監街和蘇州平江路一起被選為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從百度
在元末明開始時,一個名為程維宗的回族商人在屯溪華山腳下有8個客棧,4個47個房間,史稱「八個客棧」。明嘉靖二十七年屯溪是中國著名的茶葉市場之一。老義農藥創始於即明崇禎年。
清初,老街發展成「鎮長四裡」;清末,屯溪茶商興起,屯溪綠茶」出口到興盛、茶鋪林立、茶工雲集,各種商鋪相繼開業,街道由八層一年向東延伸,形成了老街。清末,屯溪老街已發展成為錢莊、典當、銀樓、藥材、絲布、京廣百貨,南北貨、鹽、糖、日用品、瓷器、黃煙、錫箔、造紙、飯店、飯店等行業,市場比較繁榮。紫雲亭重建於清鹹豐(1851-),同德仁藥號於開放,成德馨醬油園建於而鄭景昌南北貨的前身大昌開業於清代同治年間。
民國時期,屯溪老街曾名中山的主要街道已經有了滬杭大商埠協會。稅務局、鹽場、商會和其他商業組織位於屯溪。統一戰線時期,大批商人和難民湧入屯溪,第三戰區司令部也在屯溪,人口迅速增長,經濟一度繁榮,被稱為「小上海」。
新中國成立後,改為人民路,命名為1985中的老街。
老街上的建築保持著傳統的徽州古建築風格,沿街有280家商店,大都是典型的下層商店和上層房間,建築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老街的建築群繼承了徽州住宅的傳統建築風格,規劃布局和建築形式具有鮮明的徽派建築特色,建築體量與大小交替,色彩簡潔。雖然老街的建築在歷史上曾多次重建,但風格沒有改變,原有的結構和風格依然保留,小青瓦,白粉牆,馬頭牆,古色古香。
老街的店面多為單開間,一般有兩層,幾層有三層,商店之間用馬頭牆封護隔開,屋頂用小青瓦覆蓋。在商店的底部,用的是木門,移開行門,店內陳列齊全,方便商務。老街上的建築都是磚木結構,以梁柱為骨架,平鋪磚頭。在挑簷和牛腿下,通常安裝鵝頸軒,他不僅起到支撐和穩固的作用,而且還具有裝飾效果。樓上,臨街配有木欄杆和踢腳板,並布置了各種花窗,非常優雅。
老街建築平面分為沿街開放式和內天井式,建築結構有二進二廂,三進三廂,注重深度,所謂「前通街,後通河」通常是大型商店的模式。這種深邃而連續的住宅結構,形成了屯溪老街、前店後宅、前店後宅、樓下店樓上的商業和生活方式。古樸的徽州建築,典雅的文化氛圍,濃鬱的商業氣息,使人感受到徽州文化綜合效應。
尤其是老街兩旁的門楣上的金字招牌古色古香,其中不少出自王朝聞、氣功沈鵬、亞明唐雲、林散之、黃苗子、費新等著名書法家的手筆,以及省內著名書法家和地方精英的墨跡。「三百硯臺」有一塊匾額,上面刻著四位大師吳作人、沈鵬、羅工柳、劉炳森,可以說,他有自己的獨創性,體現了仁德的「儒商」經營理念。
老街整體建築具有宋代徽州民居的風格和特點,屯溪老街又稱宋街。
如今屯溪老街已被許多旅遊公司指定為黃山旅遊的重要景點,如果你報名參加黃山之旅,你將有機會去屯溪老街,所以行動總比心跳好,如果你準備去黃山旅遊,不要錯過屯溪老街!
光靠風景是站不住腳的,但要融入歷史並不容易
《劉老根》的位置稱為「塞外江南」,從那以後我們才知道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