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抗擊疫情和全面小康成為了兩大主題。作為撫慰大眾和振奮人心的擔當,綜藝節目的路是怎樣走的?接下來又有何種機會?
拍攝受阻,「雲綜藝」應運而生
全球公共衛生事件COVID-19的出現,將我們平靜的生活打破。新冠肺炎疫情高風險、高隱患的特性也限制了綜藝節目錄製的可能性。各大衛視、視頻網站各類綜藝節目在2020年伊始就紛紛庫存告急。
在疫情防控、全民宅家的大背景下,打破錄製空間的限制、縮短製作周期的「雲綜藝」應運而生。這一次打破常規的嘗試儼然成為特殊時期綜藝節目製作的最優解。
其中,節目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以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衍生的綜藝節目《嘿!你在幹嘛呢?》為代表的新·傳統綜藝,在沒有錄影棚和跟拍攝影師的情況下,由節目嘉賓自行拍攝後將素材傳輸給節目組,再經過後期團隊的剪輯包裝,最終以更加精美的畫面呈現在觀眾面前。其內容模式最大的特性是「快」,從決定立項到第一期與觀眾見面,共計耗時五天,內容一般側重為嘉賓分享疫情宅家的個人生活、趣事。
第二類是以《我家那閨女第二季》為代表的綜藝節目,節目採用類似於網絡直播連線的形式,主持人與嘉賓進行雲連線,線上對某一事件做出交流、探討。由於節目採用的是播出和錄製剪輯同步進行的模式,在疫情暴發後,觀眾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到節目內容隨即發生了變化。觀察嘉賓由面對面的線下觀察轉到了線上連線,身處於自己的家中,溫馨和隨意更易於減少距離感。同時,由於網絡信號問題,突發的掉線、卡頓也為綜藝平添了真實性和趣味性。
還有一種是像廣東衛視《你會怎麼做》抗疫特別節目,將鏡頭對準了疫情期間仍在武漢堅守各自工作崗位的普通人,通過「雲採訪」「雲錄製」的方式,講述了這些「凡人英雄」不平凡的戰「疫」故事,疫情發生後,節目組迅速改變了節目模式,將「你會怎麼做」變成了「我在這麼做」,但節目形式的變化卻不影響節目內核的延續。
文匯報在《井噴的「雲綜藝」未來向哪兒走》一文中也提到:「這場即興變革,激發出小成本、接地氣、少劇本的新氣象」。可見的是,雲綜藝裡沒有提前預設好的「drama」情節,也沒有刻意打造出的「fashion」外觀,但在不可見的地方,卻充滿了親切的生活氣息和陪伴的觀看理念。傳統媒體的厚積薄發恰恰體現在這一檔檔特別節目上,在那些苦難的日子裡,它們高調展示著安撫人心、積極疏導的陽光面,也啟示行業,綜藝節目對於意識形態的建設,並非無事可做。
市場自我療愈功能凸顯
病毒讓臺層面的節目被打了措手不及,但一線衛視的靈活處理、自我造血功能,保證了其收視的成績。根據CSM59城收視數據顯示,2020上半年共有7檔電視綜藝節目的收視率破2%,其中湖南衛視佔3,浙江、東方衛視各佔2。
除去電視綜藝節目外,網絡視頻平臺的綜藝市場同樣勢頭強勁。在新媒體數據統計的2020上半年網綜TOP20中,愛奇藝入選11部,騰訊視頻入選6部,芒果TV入選5部,頭部力量是《青春有你2》和《朋友請聽好》,二者播放體量就佔二十強總體量的45%以上。其中,前者搜索熱度超過往年同類型節目71%;後者豆瓣評分開局就拿下9.4。
疫情的襲來讓原本需要返工、返學的百姓不得以必須宅在家中,長時間處於密閉、固定空間裡的人們難免產生焦躁情緒。加之確診人數的每日更新,恐懼與迷茫像是壓在每個人心上的兩座大山。在這樣的環境下,各式各樣的綜藝節目無疑是大家放鬆心情、得以慰藉的不二之選。
儘管2020上半年的綜藝節目面臨著錄製、播出受疫情阻礙的影響,但從收視率和綜藝類別上來看,上半年綜藝節目的表現不禁讓人眼前一亮。它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戰役」中抵住了外來的攻擊,並完成了自身的內部優化。
持續發力,選秀節目領跑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疫情防控常態化同時,還不能放鬆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於美好精神生活的向依然是文藝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第二季度,經濟復甦,綜藝市場也逐漸回歸正軌,雲綜藝也逐步淡出綜藝市場。隨之《乘風破浪的姐姐》《青春有你2》《創造營2020》等團體選秀風綜藝大肆襲來。它們以輕鬆的節目氛圍、新穎的節目規則以及明星陣容的加持很快吸納了一大批忠實觀眾。《青春有你2》更是在其間殺出重圍,以18.18億有效播放量位居網綜榜首。
選秀節目作為領跑綜藝市場的種子選手,微博熱搜榜單上自然少不了節目金句熱點的身影。「無價之姐」「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是我站的不夠高嗎?」等綜藝金句駐榜微博熱搜並引起長時間的廣泛討論。綜藝語言的爆梗現象讓從未收看過此檔節目的觀眾都深陷其中,人人成為行走的爆梗傳唱機。
以綜藝語言內容博得圈外關注的現象並不是這幾檔節目的專利。放眼近幾年《明星大偵探》《火星情報局》《奇葩說》等一系列爆款長青綜藝,無一不是贏在主持人及嘉賓的話語體系上。人們對於綜藝節目的需求可以不是看明星打打鬧鬧、做做遊戲,綜藝節目語言的魅力或許也能成為贏得觀眾忠誠度的秘密武器,我們在享受流行語言抒發過程中,給情緒打開的一個出口,也是給生活壓力找到的一個出口。
直播盤活,流量口碑雙豐收
直播帶貨無疑是2020年網際網路最大的「風口」。在諸多類型的帶貨直播中,「綜藝節目+公益直播」的全新模式贏得了業內外的廣泛關注。《嚮往的生活4》在錄製期間便聯合節目嘉賓薇婭幫助當地果農售賣農副產品。這一舉動不僅打開了農產品的銷路,還給並未開播的《嚮往的生活4》賺足了熱度。觀眾們可以通過直播提前了解「蘑菇屋」內發生的故事,滿足忠實觀眾期待的同時也給目標受眾帶來了全新的體驗。
《極限挑戰》更是直接推出了一期以「電商新經濟」為主題的直播助農節目,增加節目豐富度的同時也為助農帶貨獻上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以這兩檔節目為例,綜藝IP X公益直播的全新模式不僅在受眾中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具有互動性的直播環節也增強了節目與觀眾的親近性。據此所帶來的話題度和瀏覽量也更大程度上激發了受眾的活躍度,盤活了寂靜的市場。
從有到精,綜藝如何發力
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精神領域的潛在需求不斷攀升,這迫使國內的綜藝節目進行了第一次「從無到有」的節目改革。大批量購買他國綜藝版權成為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現象。但國家間的文化差異無疑是影響各國受眾精神文化需求、審美價值觀念的決定性因素。針對這一現象,我國綜藝節目在學習和借鑑其他優秀綜藝節目的基礎之上,尋求屬於中國自身的本土化特色,逐步實現了「從有到精」的升級。儘管如此,品味格調不高、拓展媒介播出形態、打破圈層壁壘等問題仍然存在。未來,可以怎麼更好地走下去?
抵制粗製濫造,提高品牌影響力
在這個社會節奏不斷加快、娛樂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的生活中充斥著焦慮與壓力。許多綜藝節目為了迎合大眾「排解壓力、尋求放鬆」的心理,內容逐漸向著過度娛樂化的趨勢發展。加之目前我國綜藝存在著製作理念、包裝技術不完備等問題,觀眾口碑、品牌影響力與發達的綜藝製造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不同的國情特點和政策導向也註定了我們的創作要與之所有區別。在堅守初心的基礎上,抵制忽視深層文化內涵、稀釋傳播意義的過度市場化行為,著力打造綜藝品牌典範,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從有到精」的進一步飛躍。
全網覆蓋,儘可能提供多重體驗
融媒體時代,隨著網絡媒介的進一步發展,人們觀看節目的渠道更加多元。新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讓綜藝節目創新了播出形式,實現了跨媒介播出。從電視錄播到現場直播,綜藝節目經歷了30餘年的發展歷程。現如今,微信、微博、抖音app、快手app、小紅書app等新時代的媒體平臺同時都可以作為我們體驗和感受的渠道。一檔節目的宣發,從過去局限於幾大平臺的模式,到現在開始嘗試實現「所有格」的呈現,已經是一種較大的跨越。不過跨越平臺的交流溝通,則是下一步需要考慮的問題。平臺的差異化固然大有必要,但久而久之,不同圈層之間的隔閡會在過強的差異中加厚,像二次元三次元之間可能變得無法交流,這不是網際網路的氣質。融媒體的時代背景下,綜藝創作首先還是要保證多平臺、多角度地為觀眾展現一檔綜藝節目的臺前幕後,讓觀眾與觀眾、觀眾與節目本身產生更深層次的交流。
引發情感共鳴,滿足多元受眾需求
每個月、每周各大視頻網站、電視臺推出的形形色色的節目不勝枚舉,接下來如何在一眾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俘獲屬於自己的觀眾群體,成為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圈層文化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很難引燃圈外觀眾的熱情。觀眾滲透力弱、節目反響平平的現象時有發生。針對這一問題,我們不妨選擇從圈層文化入手,在深入了解圈層群體的精準需求後,再融入一些普通大眾的審美。
引發情感共鳴,先要打破圈層壁壘,更重要的是在立足大眾文化的基礎之上精準鎖定不同人群的需要。疫情期間,不少節目都通過居家自拍的方式來和觀眾分享一些生活趣事。這類節目就是立足於新冠疫情襲來的大背景,著眼於在此次疫情中深陷緊張與焦慮情緒的觀眾。節目在帶給觀眾歡樂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幫助觀眾重新樹立起對生活的信心。這類型節目的成功也更好地說明了引發情感共鳴的意義所在。
後疫情時代,雖然面臨著許多不可抗力的阻礙,但相信身處融媒體環境下的媒體人定能利用好這場技術變革,把握住這次時代機遇,繼續走完綜藝節目未來的花路。
文/吳亞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