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綜藝節目:莫把非遺元素當點綴

2021-01-10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曹蘭勝(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基地研究員)

  近日,隨著「太極拳」「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評審通過,我國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的非遺項目達到42個,位居世界第一。這一消息對於致力於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組織和個人來講無疑是一種莫大的鼓舞,同時也激勵著更多人思考如何保護和傳承好非遺。

  非遺作為一種文化遺產,承載著一個民族特有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藝術表達及風俗習慣等,是確定本民族文化特性,增強國家文化競爭力的重要資源,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美學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在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急劇變化的背景下,秉承時代精神,藉助新型媒介做好非遺保護與傳承事關重大。

  近年來,在中央有關文件和文旅部等相關部門的引導下,非遺得到空前重視,「非遺+」也成為一種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用非遺帶動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概念和模式。如「非遺+科技」「非遺+文創」「非遺+扶貧」等通過「1+1」實現了「大於2」的雙贏效果。與此同時,一批以保護和傳承非遺為宗旨、兼具教育功能和娛樂功能的綜藝節目興起,同時越來越多的娛樂性綜藝節目開始加入非遺元素,「非遺+綜藝」這一模式逐漸讓非遺在一些節目中燃出了星星之火。

  吃飯時,遇到非遺菜,食者會興趣與食慾陡增;逛文創店時,遇到非遺工藝品,消費者更願意為傳統工藝買單;旅途中,遇到非遺表演,遊客會忍不住駐足觀看和體驗……這些現象表明了非遺概念的深入人心。隨著非遺傳承人得到普遍尊重,非遺元素受到廣泛歡迎,非遺概念成功出圈,保護和傳承非遺漸成共識,如何讓更多的非遺從節目中的星星之火燎出螢屏,以具象而非概念走進更多人的生活成為新的課題。

  溯源非遺類綜藝節目可以得到一些啟示。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非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詞彙時,《戲曲欣賞》《家鄉戲》《梨園春》《曲苑雜壇》等一批聚焦戲曲、曲藝的綜藝節目曾讓遭受網際網路和新型文藝形式嚴重衝擊的傳統文化重新煥發光彩。以河南衛視的《梨園春》為例,從最初簡單把戲曲舞臺搬上電視呈現名家名段,到後來不斷適應變化嘗試改版,加入選秀和競賽元素,推出戲曲擂臺賽等,《梨園春》迅速成為一種現象級文化綜藝,火遍中原大地,甚至火向了全國。「轅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震,天波府裡走出來我保國臣……」當年那些一邊陪長輩看戲一邊學著哼唱,夢想著通過登上《梨園春》大舞臺為家庭爭光的孩子們,有些已經成了豫劇中堅力量,有些雖未從事戲曲行業,曾經熟悉的唱詞依然可以張口即來。《梨園春》真正讓豫劇從節目中的星星之火燎向了中原大地。21世紀之後相繼湧現出的《絕對有戲》《尋找好聲腔》等也都曾在一定區域甚至全國範圍內引發看戲和唱戲熱潮。

  20世紀90年代以後,尤其到2015年前後,一大批聚焦非遺傳播與傳承的綜藝節目呈現井噴之勢,如戲曲類真人秀節目《國色天香》、關注傳統工藝現代傳承的《傳承者》《非凡匠心》《一起傳承吧》等通過精心策劃系統呈現或精美、或震撼、或獨特、或動人的非遺項目,引發了公眾對非遺的關注,也帶觀眾透過螢屏認識了非遺之美及其背後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年來,非遺傳承相關節目依然在不斷湧現,如解密互動綜藝節目《巧手神探》,節目將明星體驗、劇情懸念等相結合,採用角色扮演、劇本殺、密室逃脫等年輕人喜歡的時興遊戲互動式呈現微縮、蠟像、麵塑、翻糖等非遺手工藝,收穫好評。

  縱觀三十多年來非遺類綜藝節目的發展,可以看出非遺呈現形式越來越豐富,關注的非遺項目越來越多,參與非遺保護和傳承的人也呈現增長趨勢,有效推動了非遺的傳播與傳承。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各類綜藝節目的大量湧現,非遺類綜藝節目也受到了較大衝擊,叫得響的節目並不多。一些打著非遺傳承旗號的綜藝節目通過加入蹩腳的劇情設置、略顯違和的燈光舞美,把非遺傳承人和非遺項目硬搬上舞臺,不僅無法真實呈現非遺之美,反而給人一種形式大於內容的敷衍感。此外,在國家有關文件的引導下,有些當紅綜藝節目為了提高節目公益屬性和文化屬性在某些環節加入非遺元素,看似是明星宣傳非遺,其實非遺元素不過是「節目有文化」的點綴而已。

  如何讓非遺從節目中的星星之火燎出螢屏,甚至以其抓人眼球的美感衝出螢屏,俘獲觀眾的心,真正讓人感受到非遺的文化內涵而主動參與保護與傳承,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非遺類綜藝節目即便需要兼顧娛樂屬性,也不應喧賓奪主,掛羊頭賣狗肉,過分強調娛樂而讓明星發光讓非遺暗淡。非遺類綜藝節目唯有在時代精神的指引下,充分挖掘和呈現非遺的文化內涵,而不僅僅是玩個火、摔個牛、唱個歌、跳個舞,追求簡單的感官刺激。非遺傳承發展中,表現形式的創新必不可少,有些非遺本身也在隨著時間而有所變化。但是不可否認,越原汁原味的非遺越能夠引發觀眾共鳴,勾起回憶,它所承載的文化記憶和歷史價值才更本真。真正做好非遺呈現,講好非遺背後的故事或許更能促進非遺衝出螢屏。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06日 13版)

[ 責編:孫宗鶴 ]

相關焦點

  • 國家級非遺「風火流星」參加央視《非常傳奇》節目錄製
    國家級非遺「風火流星」參加央視《非常傳奇》節目錄製 2020-10-27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雲遊非遺·影像展」上線 擁抱身邊的非遺
    本屆「雲遊非遺·影像展」特別推出「擁抱身邊的非遺」系列專題片,從「心」出發,以初心、本心、匠心、仁心、恆心等五個不同的角度呈現當下非遺傳承和保護成果。從衣食住行到文化健康,「非遺」展現著古老智慧在當代社會的延續和創新;「非遺」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承載中國價值,也凝聚中國精神。《非遺·初心》聚焦中國非遺美食,詳說傳統食物的內涵,共同挖掘那些已傳承千百年的非遺美食記憶。
  • 這群酷酷的非遺傳人用自己的方式與古老非遺對話
    可在當下的非遺傳承實踐中,有一批95後,他們中有捕捉潮流元素的網絡達人,有走向國際舞臺的國風音樂人,也有引領粉絲一起關注傳統文化的青年偶像。當越來越多的非遺被新青年們「玩轉」,古老非遺便在當代社會獲得了真正的傳承活力。
  • 金秋十月慶國慶,白鹿倉超級綜藝盛典火熱進行,非遺文化邀您評鑑
    如果你來西安了去哪好呢,白鹿倉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僅有超級綜藝盛典,還有熱氣球音樂節,一定能讓你樂不思蜀。這次的景區演員陣容也是十分強大,除了金牌主持人阿當、杜蕾和大煒,還有百萬網紅和非遺文化傳承人的精彩演出。什麼秦腔名旦、陝西亂彈、韓城行鼓、相聲、反串、群口、快板等等,在這裡你都能看到,讓遊客重拾民族記憶重視民族文化。如果你覺得看這些還不過癮,就去景區的非遺街轉轉。
  • 廣州國慶假期啟動非遺動漫展
    廣州國慶假期啟動非遺動漫展 李婷婷供圖 蔡敏婕 攝廣州國慶假期啟動非遺動漫展 李婷婷供圖 蔡敏婕 攝中新網廣州10月2日電(蔡敏婕 李婷婷)廣州塔下看燈賞月吃月餅、舉辦「爵士音樂夜」、啟動非遺動漫藝術展
  • 千餘部非遺影像集中展播 「雲遊非遺·影像展」全面啟動
    據了解,「雲遊非遺·影像展」活動期間,1000餘部非遺傳承紀錄影像、非遺題材紀錄片將在線進行公益性展播,同時推出「擁抱身邊的非遺」系列專題片,從傳統醫藥、傳統體育、非遺美食、非遺手工藝以及傳統表演藝術五個方面梳理非遺資源,呈現當下非遺傳承和保護成果。
  • 百度百科上線直播節目《行走的匠魂》,深度解析非遺文化的歷史與未來
    目前我國已入選非遺名錄30項,世界急需保護非遺名錄7項,數量居世界第一。然而,我國豐富奪目的非遺文化目前正面臨著市場萎縮、傳統技藝流失、傳承人不足的發展困境。尤其是對於非遺匠人們的挖掘、宣傳亟待提升。為了更好地助力非遺文化傳承,促進非遺匠人的品牌化塑造,7月27日,百度百科正式上線《行走的匠魂》系列直播節目。
  • 電視節目大玩「輕互動」!玩小遊戲也能學到「非遺」文化
    6月7日,隨著「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特別節目《非遺公開課》播出,「非遺公開課」微信小遊戲也正式上線,將結合節目用集文化、娛樂、互動於一體的「輕互動」形式,幫助更多人重新認識非遺,領略中華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中國精神和中國智慧,推動人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蔚然成風。
  • 鄭州計劃新設立一批非遺小鎮非遺街區
    積極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新創建1至2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新設立一批市級非遺小鎮、非遺街區……近日,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市財政局聯合制定《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新設立一批非遺小鎮、非遺街區按照部署, 到2025年,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制將更加健全,保護名錄體系更加完備,國家級和省級項目得到有效保護,市級和區縣(市)級項目存續狀況得到明顯改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結構更加合理,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利用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 賞指尖上的非遺舌尖上的非遺
    盡展世界非遺風情本屆非遺節將邀請來自全球近100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及傳承人開展國際論壇、非遺展演、非遺大展、非遺競技等四大板塊共計約530場活動,包括國際論壇7場、國際非遺博覽園主會場活動74場、四川及成都主題分會場及配套活動449場。
  • 雲居寺舉辦首屆非遺民俗文化展示活動
    來源:時刻頭條「傳承文化精粹·綻放寶藏之光」為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活態」保護,進一步發揮北京歷史文化遺產的引領作用,講好房山故事,持續打造雲居金名片,2020年8月13日,「傳承文化精粹·綻放寶藏之光」——雲居寺首屆非遺民俗文化展示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 河南杞縣: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和活力
    90後莫家醬菜傳承人:「讓直播帶貨把非遺也變成網紅」莫家醬菜第四代傳承人莫新剛在講述糖蒜的醃製方法「大家看,我們莫家醬菜色澤鮮亮、脆嫩清香、醬味濃鬱、鹹甜適度……」6月24日,在杞縣北關大街有一家光緒年間創建的老店「明德堂莫家醬菜園」,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莫家醬菜培制技藝」第五代傳承人莫聰一邊試吃各種醬菜,一邊細緻描述口感和味道,引得1296名粉絲食指大動,許多產品一上架就被迅速「搶光
  • 糖畫、竹編登上「微博非遺公開課」
    疫情期間,「微博非遺公開課」系列活動引來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在這裡,足不出戶、指尖輕點便能學習到全國優秀非遺項目。據悉,該活動由微博非遺、文旅中國新浪地方站聯合全國各地非遺保護協會共同發起的,主推非遺項目數位化展示、教學和普及。在日前播出的節目中,桐鄉市糖畫技藝非遺小傳人魏樂樂帶來了糖畫技藝的展示。糖畫是以糖作料,用一勺一鏟在底板上造型的民間傳統技藝,繪製時講究動作連貫、一氣呵成。
  • 新華社聚焦荊州:活態非遺紮根社區煥發生機
    6月10日,沙市區「非遺在社區」工作推進會召開,首批15個非遺項目完成對接,正式入駐鳳臺、興盛、躍進路、陳龍村等13個社區(村)。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社區「非遺」陣地建設,明確街道(鎮)文化站肩負起「非遺」工作站責任,社區(村)黨群服務中心要落實讓「非遺」安家落戶的要求。
  • 中國文化報:酷狗發布非遺音樂圖鑑 每月有一億樂迷關注「非遺」
    》,梳理各類與非遺有關的數字作品,諸如戲曲、民歌、曲藝,並根據關注群體的年齡、地域等維度劃分,「數說」網際網路時代非遺傳承的現狀與未來。據統計,非遺相關音樂累計播放574億次,時長約32億小時,相當於36.5萬年。通過具體數據分析可以發現,非遺音樂正呈現兩種「出圈」趨勢:一方面是突破地域圈層,另一方面則是突破年齡圈層。可以說,酷狗聯合各界搭建了一座非遺音樂大舞臺。在數字娛樂發展的助推下,非遺以創新姿態滲透大眾日常生活,吸引年輕受眾,並激活了一批「非遺新青年」。
  • 《非常傳奇》第三季:生產性保護才是非遺保護之道
    隨著非遺的概念逐漸被大眾了解和接受,如何保護和發展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議題也為全社會所關注。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引導和電視行業轉型的背景下,湧現出了以「推動非遺傳承」為宗旨,同時又能寓教於樂的電視節目,這種樣態的節目為中華非遺傳播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文國際頻道推出的大型非遺文化傳承創新節目《非常傳奇》就是其中之一。
  • 【非遺擷英】一份珍貴的非遺影像志
    &nbsp&nbsp&nbsp&nbsp日前,甘肅省音像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發行《卓尼民間藏族歌舞——莎姆》《池哥晝》《哈薩克族阿依特斯》以及白龍江流域藏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電視紀錄片《江河萬古流》4部非遺影像製品,以鏡頭語言深入生活現場,記錄非遺傳承過程和原貌,留下一份珍貴的非遺影像志。
  • 「壯美廣西·多彩非遺」2020 廣西非遺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展示...
    為落實黨中央關於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深入推進廣西非遺傳承保護、開發利用和促進基層群眾就業增收,鞏固脫貧成果,助力全區非遺扶貧工坊和非遺企業拓展市場,12 月 12 日,「壯美廣西·多彩非遺」2020 廣西非遺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 非遺美食水菱角如何「瀨」出老廣味道?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教學
    12月6日,一場西關水菱角非遺美食體驗活動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粵菜文化印象館舉行,「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講述「非遺」美食發展歷史,十多名信息時報小記者聆聽西關故事、了解非遺美食文化、並體驗非遺美食製作過程。
  • 河南首個「非遺數字館」上線 一鍵開啟「黃河寶藏」
    在手機屏幕方寸之間,大家動動手指便可以一鍵開啟「黃河寶藏」之旅,暢遊我省燦若星辰的非遺世界。如何發揚光大黃河文化?如何讓古老的非遺技藝重綻光芒?省文化和旅遊廳一直在探索新路徑。在數字非遺手繪地圖板塊,可以直接查詢你感興趣城市所在地的非遺項目,導航直達重點非遺主題景區,還可以從360度全景數字博物館中探尋河南省沿黃線下博物館中眾多非遺文物藏品。另外,小程序還考慮到旅遊愛好者的需求,進入「非遺旅遊」板塊可以實時定位,查看自己所在位置與非遺景點的距離遠近,並可直接導航至非遺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