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具茨山傳說和苗族古歌揭露炎帝黃帝早期戰爭,炎帝因此遷都

2020-12-24 大白996

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兩位祖先,他們在傳說中既是兄弟又是對手。炎帝黃帝的阪泉之戰為人所熟知,但鮮為人知的是,河南具茨山傳說在阪泉之戰很多年以前,早期的炎帝和黃帝曾在河南新鄭具茨山一戰。這一戰,沒有改朝換代,但是把整個聯盟的首都從北方搬到了南方。

也許有人認為具茨山民間傳說不足為信,但我卻發現,苗族古歌似乎對此事也有記載。

河南炎黃和睦草傳說

我們先看河南傳說。在河南具茨山,有這麼一則故事。傳說炎帝和黃帝都是少典的兒子。在少典死後兄弟失和,黃帝把炎帝驅逐到了南方。炎帝在南方過著遊牧的生活,後來蚩尤又驅逐了炎帝,炎帝被趕到了涿鹿,然後炎帝請黃帝共擊蚩尤。最後蚩尤戰敗,炎帝向黃帝稱臣,兩人在具茨山握手言和,具茨山長出了炎黃和睦草。這個故事把劇情濃縮到了一代,有嚴重濃縮傾向,實際上恐怕過了幾代。

史書記載炎帝代伏羲氏而有天下,直到涿鹿之戰之後,黃帝才取代了炎帝的政權。所以這一次黃帝驅逐炎帝,並沒有取代他的政權,而是繼續由炎帝當政。

苗族古歌澤嘎勞

苗族古歌裡出現了一個叫澤嘎勞的人物。他在苗族故事裡是一個比較全能的人。他會在旱地灌溉,可以在水地種稻田。田一塊連著一塊,沒有邊際。不管是小米還是大米,又或者是大麥小麥,他都會種植。他也會遍嘗百草,為民治病。他不僅會農耕灌溉,還會教女人做「活計」,具體什麼「活計」苗族古歌並沒有說。在炎帝神農氏傳說中,詳細說了女人活計是什麼,就是教人種麻和織麻布。神農氏結束了人穿獸皮和樹葉的歷史。

澤嘎勞和他的部眾生活在渾水河和紅水河的平原上,渾水河也就是黃河。苗族古歌描述的大平原,學者認為是黃河流域的華北平原。

紅水河位於紅山文化

紅水河沒有人主張是在哪裡。但是我們可以從描述中找到它。苗族古歌提到種植小米和高粱,旱田水田俱全。小米和高粱是北方產物,時代推到遠古,遠古氣候更加溫暖溼潤,能種植小米的地方比現在還要北。

內蒙古敖漢旗,發掘出距今八千年的小米,在封建社會也當過小米之鄉。苗族的記憶可以北到內蒙古嗎?

在古歌裡提到了一條紅水河。以五千年前到六千年前的時空算,敖漢旗屬於紅山文化。紅山文化內,就有一條「紅水」。

紅山文化的命名來源於內蒙古的赤峰市,紅山, 即意為「紅色的山峰」,它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東北郊的英金河畔。有人認為紅山下的河流就是《山海經》常提到的赤水,也就是紅水。

紅水旁是不是有紅山,苗族古歌沒有寫清楚。古歌是把紅水和黃河並列的。

紅水和黃河的兩岸,被描述成大平原。黃河沿岸有衝積平原,黃河下遊的華北平原,是很好的農耕地。東北平原,也是肥沃的土地。

東北有東北世居的各族,他們會跟神農氏,跟苗族是一家嗎?在東北的少數民族中,確實有神農氏的記憶。並且他們在上古還有一個名號,叫夙沙氏(肅慎氏),是為神農氏煮鹽的部族。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並不是現代苗族生活的地方,但是它可以說是有神農氏政權的地方。有人說他可能是蚩尤,這是黃帝戰蚩尤。但是涉及到東北,紅水,蚩尤在東北沒有文獻記載和當地信仰,這應該不是蚩尤。

苗族古歌在後面的劇情裡說到,沙兆玖帝敖(漢族及漢族先民)看到苗家地方好,就來搶,讓苗家失去了平原,不得已,澤嘎勞帶著人遷徙,渡過了大河,到了與彝族交界的地方。

遠古時代,有夷族沒有彝族,當然彝族先民還是有的。古歌中所謂的彝族,不清楚具體指哪一部落。他們具體到了哪裡不清楚,但是渡過了一條大河,學者認為是黃河。

炎帝南遷湖北隨州

具茨山傳說,所謂的南方,並沒有說清南到哪裡去了。《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炎帝神農以炎德王「初都陳(河南淮陽)」。淮陽在具茨山的南方,有人認為淮陽就是這個「南方」。但是淮陽也是農耕區,還是伏羲氏的故都,又如何遊牧呢?

所謂的遊牧有兩種,一種的草原遊牧,炎黃時代草原遊牧還沒有發展,何況新鄭以南也沒有草原。另一種遊牧是山地遊牧,也就是陝北那樣在山坡放羊。

這裡所謂的遊牧也只能是說南方山坡地的遊牧。在其他傳說中,炎帝在湖北隨州開山造田,被稱為炎帝烈山氏。烈山就是燒山開田之意。專家考證,炎帝烈山氏是早期炎帝。

我們連起來看故事,原本農耕在平原地已經開始出現,但是由於最懂農耕的炎帝被黃帝驅逐,炎帝只好到南方山坡發展農業。在炎帝走的時候,山地農耕未有大發展,以牧業為主,給具茨山的黃帝部落留下了炎帝到南方遊牧的記憶。但是技術在,只要假以時日,南方地區就能在半山發展出全聯盟最好的農業。

炎黃時代,氣候溫暖,平原地區湖泊交錯,這一點在苗族古歌中也有記載。所以平原地區與半山坡相比,並沒有那麼大的農耕優勢。中國遠古被認為的成熟的農業在炎帝烈山氏時出現。

這位炎帝可能就是被黃帝驅逐的那一位。靠著已經成熟的農業,炎帝依然是天下共主。

其他南方炎帝故事還有炎帝在湖北神農架遍嘗百草,在湖南耒陽縣發明耒耜,在湖南嘉禾縣拾得水稻種植。炎帝很可能在南方生活了很長時間,而並不是一代。南方的各族,包括壯族、苗族、瑤族等等,都要過四月八的節日,來紀念牛王下凡為民農耕,或者是發明牛耕。四月八同時也是炎帝的生日之一。南方各族也有其他的炎帝傳說。

所以具茨山傳說並非空穴來風,而是補充了一段早期炎帝和黃帝的一段鬥爭歷史。這次爭鬥的結果是,黃帝把炎帝驅逐到南方,但他並沒有當天下共主的能力。兩人各退一步,炎帝退出北方,黃帝在北方當炎帝的諸侯。

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有很多龜的崇拜,牛河梁大墓出土的手握玉龜的老人,也被很多專家認定為一位黃帝。紅山文化的某一時期,很可能是黃帝管轄。

相關焦點

  • 苗族:如果我們打贏了黃帝和炎帝,現在全中國說的就是苗語
    這是一首苗族古歌中的幾句歌詞,很形象地描述了他們為了生活而遷移。苗族是中華大地上非常古老的民族,曾經,他們的部落非常強大,雄踞一方。現在的苗族,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其中在東南亞有大量的苗族,美國也有大約2、30萬的苗族人口。美國的苗族基本都是由寮國等地搬過去的,還有一部分來自越南、泰國等地。
  • 蚩尤東徵敗炎帝:黃帝乃蚩尤的女婿
    蚩尤東進遭遇湖北神農氏炎帝部落,神農氏不敵,帶大部分族人北遷,向陝西、山西、河南遷徙,部分遷移至湖南,部分與九黎族融合,蚩尤帶領的九黎部落逐步發展為以秦嶺-淮河下遊川、湘、鄂、蘇、皖地區的南方強大部落。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
  • 黃帝和炎帝為什麼鬧翻了?炎帝的女兒溺於東海
    在《大荒北經》和《海外北經》中都曾記載過,東海的海神叫做禺猇,也是一位神靈,他長著人頭鳥身,這個形象挺像是埃及神話中的神,不同的是,禺猇也有著中國神的象徵,他的耳朵裡有兩條黃蛇,腳下還踩著兩條黃蛇,關於中國神和蛇的關係,我們之前也提到過,既然東海有海神為什麼炎帝的女兒還能在東海溺死呢?我們再來理一下這位海神背後的關係。
  • 為什麼說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炎帝和黃帝同為少典之後,少典氏娶有蟜氏之女安登為妻而生炎、黃。炎帝部落生活在姜水流域,故以姜為氏;黃帝部落生活在姬水一帶,遂以姬為氏。炎帝神農氏及其部落所處的歷史時期大體上相當於龍山文化早期階段,距今約5000年。
  • 華夏民族與炎黃子孫是怎麼來的,和黃帝、炎帝、蚩尤有什麼關係
    部落分出去之後,不同的部落就各自發展,按照歷史的發展規律來看,一定是越發展到最後,部落越少,部落也越強大,最終統一成一個超大的部落聯盟,看看春秋戰國的發展就知道,因此黃帝時期的原始部落也是這樣,整個華夏逐漸發展成為四大部落群,分別是:黃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苗蠻部落,黃帝部落主要生活在關中平原以及山西西南部,炎帝部落主要生活在河南西部
  • 看看你的「姓氏」是黃帝軒轅氏~還是炎帝神農氏
    傳說炎帝神農氏是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中的一位賢聖的帝,是中華民族的化身。千百年來,關於神農的傳說至今流傳,在其故鄉——湖北省隨州市及周邊地區流傳甚廣。2008年,《炎帝神農傳說》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說中的南方天帝,黃帝同父異母的兄弟。夸父、蚩尤、共工、赤松子、伯陵、瑤睢、女娃均是他的後代。
  • 「精衛填海」的哀鳴——炎帝烈山氏的「沒落」?
    比如,與炎帝同時期的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他們的原始農業也是相對很發達的,並不比炎帝部落落後,但他們就不能稱為神農氏。炎黃子孫的華夏雙祖——河南炎、黃雕像因此,烈山氏和神農氏都是炎帝部落的氏號。炎帝與蚩尤大戰失敗,北上又敗於黃帝。烈山氏損失很大——南方的土地被九黎族佔據;北方與黃帝結盟,被迫取消華夏共主——「炎帝」的尊號。
  • 黃帝戰勝了炎帝,為什麼我們自稱炎黃子孫而不是黃炎子孫?
    先秦時期,鄒衍搞的五德學說才是把上古傳說中的部落首領搞混亂的源頭,但始作俑者應該不是鄒衍,而是鄒衍的繼任者,因為五德對應五色,於是有青帝、赤帝、白帝、黑帝和黃帝的五方上帝之說。事實上,五方上帝與炎帝、黃帝、顓頊等上古部落首領並不在一個體系裡,只是兩者因為某些複雜的原因發生了融合而已。
  • 黃帝戰勝炎帝,為何我們稱呼「炎黃子孫」時候,還把炎帝排在前?
    如今的中國人,都自稱為炎黃子孫,這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這是出自於5千年前黃帝和炎帝的部族,不過懂得那一段歷史的人或許會感到疑惑,黃帝可是打敗了炎帝的,為什麼炎帝還會排到黃帝的前面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這段歷史。
  • 《張家口人應該知道的100件事》之3:黃帝炎帝與蚩尤
    文/何軍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尋起根來,自然就溯源到炎帝和黃帝。黃帝,生活在原始社會末期。本姓公孫,後改姬姓,生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號軒轅氏,初居 於有熊,亦稱有熊氏。《史記索隱》載:「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
  • 黃帝即位黃帝、炎帝和蚩尤
    關於黃帝、炎帝和蚩尤關係的學術討論上,目前結論是中國遠古文化並非來自單一來源,而黃帝、炎帝和蚩尤比較可能代表三種不同地區的遠古文化,和考古學找出的各地的文化系統相符,如遼河文明(紅山文化)與黃河文明(仰韶文化)、長江文明(良渚文化)。
  • 黃帝明明打敗了炎帝,為什麼我們叫做炎黃子孫,「炎」在前面呢?
    歷史上明明有記載,炎帝和黃帝的戰爭是黃帝贏了,炎帝輸了。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一支強大的部落。他們不斷的發展農業和畜牧業,領土也從黃河流域擴張到了長江流域,最後在河北住了下來,他們這個部落的首領就是黃帝。都說中國地大物博,那肯定就不會只有黃帝這麼一個部落。和黃帝同時期還有兩個強大的部落,那就是我們所知道的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
  • 黃帝與炎帝、蚩尤大戰,為什麼動物及神仙鬼怪要參與進來
    中華始祖黃帝、炎帝及蚩尤之間的大戰,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轟轟烈烈的戰爭了。說轟轟烈烈,並不是說規模有多大,參戰人數有很多,而是說他們之間的戰爭,連動物及神仙鬼怪都參與進去了。然後,黃帝也請來旱魃這樣的神仙。旱魃走到哪裡,哪裡就雲開霧散,驕陽似火。地上的積水也被曬得精光,因此打敗了風伯雨師,同時黃帝戰勝了蚩尤。如此轟轟烈烈的兩場大戰,難怪被有的人稱之為「星際大戰」。那麼,黃帝和炎帝、蚩尤之間的大戰,真的有那麼多動物和神仙鬼怪參與其中嗎?
  • 在盤古、伏羲、女媧、黃帝、炎帝、蚩尤和后羿之間有什麼關係?
    據說女媧的母親和伏羲是同一個人,即華胥氏,但他們之間的兄妹關係並不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兄妹關係,他們應該出生在同一地區根據上帝,我們不能褻瀆上帝。女媧伏羲與人類結婚並生育。  傳說女媧是模仿自己的泥土和創造人類而創造人類的,因此女媧被稱為中國神話中創造所有生命的「萬物之母」和「原型母親」永遠生活在中國文化中。
  • 越南人祖先是炎帝,為什麼很多民族都尊炎黃和蚩尤為祖先?
    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神話傳說。 但是,黃帝、炎帝和蚩尤,卻不僅僅是漢族人的祖先,在很多民族的神話中,都有與之相關的傳說,就連越南,都尊奉炎帝為祖先;而蚩尤則是很多少數民族的祖先,這是為什麼呢?
  • 當黃帝、炎帝、蚩尤進入同一個群聊
    一次,不滿足於現狀的蚩尤看上了炎帝的住處。經過一番搶奪,不擅長打仗的炎帝敗下陣來。炎帝不服氣卻又打不過,只好去找黃帝求救。這次欺負的是炎帝,下次可能就是自己了,為了集體利益,黃帝答應了炎帝。黃帝帶著兩個部落的士兵,在一片叫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大對決。黃帝放出熊和老虎,蚩尤的士兵很強壯,可再怎麼厲害也打不過這群兇猛的動物呀,蚩尤的部隊只好逃跑了。黃帝正想追上去,結果這個時候蚩尤突然大喝一聲,不知道用了什麼法子,在戰場上掀起一場大霧。
  • 炎帝與黃帝之間的戰爭,華夏文明形成的起源之戰
    在黃帝部落遊牧狩獵的此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與炎帝部落發生領地摩擦,而zui終導致阪泉之戰的導火索,是炎帝放火燒荒,以火焚山,進行火耕農墾,破壞了黃帝部落遊牧和狩獵的生存環境。在部落的生存抉擇面前,黃帝率領部落與炎帝進行一場命運的決戰,也就是聞名的阪泉之戰。
  • 苗族古歌中如何描述人類起源?沒有女媧造人,卻有姜央造萬物
    湖北竹山縣女媧山,傳說就是女媧伏羲摶土造人,鍊石補天的地方。總之,在廣大地區,都大致留下了盤古和女媧,伏羲造天地的傳說。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少數民族的傳說中,留下了更為豐富的關於開天闢地和創造世間萬物的傳說。
  • 魔尊蚩尤——如果沒有天神相助,黃帝和炎帝聯手都不是蚩尤的對手
    蚩尤是上古時期,九黎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也是牛圖騰和鳥圖騰的氏族首領,相傳蚩尤有八隻腳,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勇猛無比,是上古十大魔神之首。由於實力太過強大,蚩尤遭到了炎帝與黃帝的聯合抵抗,最終,在逐鹿之戰與炎黃部落展開了最後的決戰。
  • 炎帝黃帝大戰蚩尤
    上古時代第一場有文字記載的戰爭是阪泉之戰,這場戰爭是炎黃二帝的爭鬥,動用了當時先進的馴獸技術。 那麼你知道第二場戰爭是哪一場麼? 沒錯,就是涿鹿之戰。 涿鹿之戰是炎黃部落與蚩尤所率領的九黎部落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