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類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掌握了一個生存下去的必備技能—呼吸。通過一呼一吸,我們身體內的器官得以正常工作,血液和能量能夠在體內流動。
練習瑜伽的同學一定對「呼吸法」不陌生,然而沒有經過系統學習的人往往因為過於「與生俱來」和「理所當然」而「忘記」了呼吸。心理學中說:當我們與他人呼吸同頻時,就能確切體會他人的情緒、思維和感受,便能夠與他人實現真正的心有靈犀。所以,學會控制我們的呼吸,也就控制了我們的命運。
有無數前輩分別用東方式(能量的)和西方式(解剖的)的角度來闡述呼吸的重要性,今天我們要從肌筋膜的角度跟你聊聊「呼吸」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在解剖列車中,我們知道全身有12條筋膜線,而貫穿「中軸」的一條叫做深前線,它從舌頭出發途徑心臟、肺、橫膈膜、腹腔神經叢、腰肌、肚臍、骨盆底、大腿、小腿、直到腳趾。那麼從上到下捋一遍我們就會發現,這條線貫穿了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道與迷走神經系統,掌管著身體核心結構與內臟各大系統的穩定度。所以一旦這條線失衡,身體內在的張力消失,會影響整個身體關節的伸展情況,造成肌肉的僵緊與發力代償。而且深前線失衡會轉移到淺表層,導致淺層肌筋膜系統受損,產生關節與周遭組織退化現象,身體各個角落的疼痛、錯位、勞損就此開始。
而作為起始點的呼吸系統,則如同這條線的「火車頭」,同時我們知道筋膜線相當於人體的能量管道,而呼吸便是能量的助推器,因此,整條深前線的通暢度與張力便有賴於呼吸系統的穩定。我們知道目前的筋膜松解法中按壓是最常見的方法,但是深前線埋藏於身體內部,很難按壓到,這時,主動的、由內而外的呼吸便是這條深前線最好的松解方法,當然前提是我們的呼吸質量足夠好。
優質的呼吸首先是正確的,有一定模式的。現代人很多都採用的是胸式呼吸,即吸氣時胸部擴張。而優質的呼吸模式應是腹部為主,胸部為輔,軀幹前後左右皆有擴張並且幅度對等,肋骨沒有突出,肩膀放鬆下沉,鎖骨舒展。
優質的呼吸還必須是深長的,並且呼和吸是等長的。呼吸在瑜伽中叫做prana,翻譯為生命能,我們一生的生命能是有限且一定的,過快的呼吸會過早耗盡我們的生命能,因此緩慢而深長的呼吸,每次能夠將體內的氣體做一次完全更新,以同樣多的新鮮空氣置換等量的廢氣才可稱之為一次有效的呼吸。研究表明,現代人的呼吸都比較短淺,每次只會更新三分之一的空氣,也就是說胸腔中應該有三分之二的處長時間處於閒置狀態。這就不得不提筋膜的塑形作用了,由於閒置的胸腔太久沒有被擴張,其空間便「縮小」成了原本的三分之一大小,因此,為什麼瑜伽課上老師總說:拉長呼吸,撐開你的胸腔,就是這個原因了。
但是現代由於很多不良習慣導致我們身體會出現諸多不平衡現象,因此像上面說的優質的呼吸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鬆擁有,因此我們需要輔之以各種相應的練習。
規律而均衡的呼吸法練習
常見的呼吸方式有腹式呼吸、胸式呼吸和完全式呼吸法。橫膈膜是最主要的呼吸肌,呼吸輔助肌群有上斜方肌、斜角肌、肩胛提肌等,過於強調胸式呼吸會導致橫膈膜缺乏鍛鍊,而輔助肌群代償發力;過於強調腹式呼吸則會限制肋骨活動度和胸腔空間。完全式呼吸法是較為均衡的練習的方式,能夠讓腹胸都能參與整個呼吸過程,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同樣要符合上文中提到的正確呼吸模式的各項準則。
松解肌筋膜
我們在前文中講了呼吸之於深前線的重要性,反過來也是同樣成立的,肌筋膜的松解和通暢也能反哺呼吸。當你了解了主要的呼吸肌和呼吸模式後,可以為自己診斷一下,看看是否有輔助肌代償和不良習慣導致的內在空間受限問題。之後採用筋膜松解手法或者工具來幫助自己改善這些情況,比如小編就因為錯誤的呼吸模式導致胸腔無法擴張,我的自救方法是:側臥在瑜伽墊上,將瑜伽環卡在肋間與墊子之間,將身體重量壓在瑜伽環上左右輕輕搖擺一分鐘,之後吸氣擴張胸腔,然後慢慢吐氣,循環三次,肋間深層筋膜被打開後能夠明顯感覺胸腔空間增大,呼吸也變得更加順暢。
正如文中說的,筋膜線是我們身體的能量管道,呼吸就是能量的助推器,助推器效能的高低決定著管道的空間。如果你覺得「掌控呼吸就能掌控命運」的說法過於玄乎,那至少要明白「掌控呼吸就能掌控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