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巴第王國和當時的教皇國一直都存在著領土的爭端。772年,教皇阿德裡安一世(Adrian I)再次向法蘭克王國的國王求救。
查理曼就如同他父親矮子丕平一樣,毫不猶豫地帶兵翻過阿爾卑斯山,殺向義大利。不過這次,和他父親不同的是,他率領的法蘭克軍隊不但輕易徵服了倫巴第王國,而且在當時倫巴第王國的都城,也就是現在義大利倫巴第地區的城市帕維亞(Pavia),舉行了加冕儀式,自立為倫巴第國王(King of Lombard)。幾乎所有的倫巴第王國的地方貴族都向查理曼表示了臣服。
至此,查理曼將倫巴第王國兼併到了自己的法蘭克王國中。在此,我想講講查理曼加冕倫巴第國王時用過的王冠,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倫巴第鐵王冠」(the IronCrown of Lombardy)。倫巴第鐵王冠之所以出名是因為據說打制這頂王冠所用的鐵材來自耶穌受難十字架上的一顆鐵釘(a Nail of the True Cross),所以「倫巴第鐵王冠」不僅是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最早一批國王使用的加冕王冠,更是一件聖物(Reliquary)。
這頂直徑相對較小的「倫巴第鐵王冠」在環狀的鐵皮圈上鑲嵌著22顆寶石,同時鐵皮圈部分還鎏金。如果傳說中這頂「倫巴第鐵王冠」形成的時間在公元八世紀到九世紀屬實的話,那麼距離現在已經上千年了。查理曼之後的所有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Holy Roman Emperor)凡是要加冕為義大利王(King of Italy)的都需要在加冕儀式上使用這頂「倫巴第鐵王冠」。
1805年5月26日,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在米蘭舉行加冕儀式成為義大利王的時候,就親手給自己帶上了這頂「倫巴第鐵王冠」,並說:
Dieu me la donne, gare a qui la touché.
上帝將王冠給了我,請不要隨意觸摸它。
目前「倫巴第鐵王冠」珍藏於米蘭市郊的蒙扎教堂(Cathedral of Monza)中。
查理曼的一生幾乎都在馬背上度過,他南徵北戰,東討西伐,滅國無數。光是他的名字就能令敵人聞風喪膽。巴黎聖母院前庭廣場中有一座查理曼的雕塑:馬背上的查理曼威武雄壯、面色凝重;兩個忠誠的法蘭克士兵站在馬前,一個牽著查理曼胯下寶馬的韁繩,另一個手拿利斧,護衛左右。這尊雕塑充分反映出查理曼——這位馬背上的君王的特點。查理曼不但繼承了祖父鐵錘查理的軍事天才,更青出於藍。在他的指揮下,法蘭克人幾乎成了戰無不勝的神兵。
傳說中,查理曼只有一次戰敗,那就是在778年的奧雷亞加關口戰役(Battle of Roncevaux Pass)。而歐洲中世紀最出名的騎士羅蘭(KnighRoland)正是在這場戰鬥中壯烈犧牲的。與其說奧雷亞加關口之戰是一場兩軍對壘的戰鬥,不如更準確地講是一場伏擊戰。778年,查理曼徵討撒拉森人,開始戰事進行得很順利。在過去被查理曼徵服的巴斯克人,這次作為查理曼的幫手,也加入徵討的隊伍。但薩克森人突然再次叛亂,查理曼不得不提前收兵,翻過庇里牛斯山,回到高盧去救火。就在查理曼的大軍翻越庇里牛斯山的時候,作為大軍殿後的羅蘭騎士的部隊卻遭到了背信棄義的巴斯克人的圍攻。巴克斯人聯合撒拉森人對羅蘭騎士的部隊給予了致命打擊,但勇敢和忠誠的羅蘭騎士毫不畏懼,在以一擋百的慘烈廝殺後,英勇就義。羅蘭騎士的故事成了歐洲中世紀騎士之歌最具代表性的篇章。
成型於13世紀的《羅蘭之歌》(La Chanson de Roland)熱情謳歌了羅蘭騎士對敵人的無畏、對查理曼的忠誠和對上帝的信仰。它在當時的歐洲,通過遊吟詩人(Troubadour)而流傳甚廣。在文藝復興時期,大量藝術家通過各種藝術形式再次描繪了羅蘭騎士的故事,讚揚了羅蘭騎士的崇高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