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文藝大院裡的崔大爺在北京工體一嗓子吼出《一無所有》,從此大陸搖滾不再一無所有,也讓獨立音樂不再那麼「遺世獨立」。
相對於音樂行業的流水線生產娛樂性音樂內容,獨立音樂可貴的地方在於他們只和音樂有關、和娛樂無關。
眾所周知,曾經獨立音樂人在國內的生存狀態一直算不上好。受制於渠道限制、實體音樂和數位音樂行業的變革、以及獨立音樂人本身的態度等多方面問題,在國內獨立音樂一直是靠夢想支撐的音樂類別之一。
但現在,一切正在悄悄發生變化。今年3月美國Rolling Stone(滾石雜誌)發布了一份白皮書,其中預估獨立音樂人在2019年的錄製音樂收入為16.1億美元,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超過21億美元,佔到整個全球錄製音樂市場的9%至10%。
獨立音樂人需要生存、需要被認可、需要更多的粉絲聽到,而音樂市場和聽眾也需要有一群獨立音樂人來創造更多元、更有態度的音樂作品。
網易雲音樂在6月19日宣布了和太合音樂集團indie works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音樂版權、自製節目、音樂節、Livehouse巡演、音樂直播等領域開展探討合作。
支持原創音樂可以算是網易雲音樂的「初心」。此次與太合之間的合作,是網易雲音樂在原創音樂事業上的一個全新裡程碑,此舉能讓更多人重新關注和重視獨立音樂人的生存狀態,一起解決獨立音樂產業鏈所存在的各種問題。
1
新獨立音樂的長徵之路
曾經,一首獨立音樂想被大眾聽到,需要經過層層關卡。酒吧、城市,曾是獨立音樂人的精神土壤,也是他們的物質來源,曝光機會對音樂人的發展十分重要。
大衛·伊斯曼在《販賣音樂》一書中指出,在音樂產業裡「創作」的意思往往不單純指代寫歌,而是如何讓歌曲走紅。
這裡傳達著一種樸素的真理,即當代音樂文化和流行文化、傳播形態的契合度,往往決定著哪種音樂風格和音樂人更容易走向大眾市場。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這幾年民謠、嘻哈、搖滾等音樂風格依次走紅。
在這個過程裡,獨立音樂受制於渠道和傳播形式,而導致一整群獨立音樂人的聲音被弱化。
根據Worldwide Independent Network(WIN)統計顯示,2016年全球獨立廠牌共創收60億美元,佔全球錄製音樂市場的38.4%,這一數字在2017年還將有所增長。
國外獨立音樂已幾乎成為與主流音樂並列的音樂品種,與此相比,國內獨立音樂的發展還很不夠。
但獨立音樂本身所表達的態度並不是真的「孤立」。正因為和主流音樂所表達的態度和風格有差異,獨立音樂反而成為了新生代年輕人逐步開始追捧的音樂形式之一。獨立音樂人所表達的情緒和態度,也恰恰是現階段過於娛樂化的音樂產業中急缺的。
獨立音樂生存狀態不佳的原因有三:首先,實體音樂行業曾一度被盜版行業和數位音樂打擊;其次,數位音樂平臺發展初期,停留在人找音樂,導致很多獨立音樂無法在數位音樂平臺上被挖掘;第三,音樂產業本身有趨利性,跟隨流量走也讓獨立音樂人所獲得空間和資源日益逼仄等。
獨立音樂人首先想到的辦法是自救。
例如太合音樂在2018年創辦indie works,聯合麥田音樂、大福等30多個獨立音樂廠牌和600組獨立音樂人,放大獨立音樂的市場力量,讓更多獨立音樂內容被聽到。
這種自救是雙向的,平臺甚至更早挖掘出獨立音樂的含金量。例如,網易雲音樂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原創音樂人支持計劃」。
此後,網易雲音樂也一直致力於扶持原創音樂人,2016年推出了「石頭計劃」,其中包括推廣計劃、原創歌曲徵集計劃、演出計劃、讚賞計劃等七大子計劃,後續陸續推出雲梯計劃、硬地圍爐夜、硬地原創音樂榜等項目,為音樂人提供全方位、體系化的扶持。
隨後幾年其他在線音樂平臺、甚至是短視頻平臺都開始加大對原創音樂的投資力度,但落到具體行動,就覺得扶持獨立音樂是個苦力活。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仍然存在,獨立音樂人靠音樂生存的日子還遠沒有到來。
其中,網易雲音樂作為獨樹一幟的音樂平臺,曾孵化多個音樂創作者,在其中所提供的幫助不可小覷。
2
在線音樂行業的下半場,從版權走向生產
Indie Works的Slogan叫做「獨立音樂,聯合起來」,隨著行業進入下半場,這場「聯合」終於來到網易雲音樂這個繞不過去的戰友面前。
自成立以來,Indie Works服務廠牌增長到50餘家,覆蓋獨立音樂人800餘組。與此同時,網易雲音樂在平行時空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著「主場戰事」。
剛剛過去的7周年生日上,網易雲音樂宣布平臺入駐原創音樂人超16萬,穩居行業第一。2016年以來,平臺持續通過石頭計劃、雲梯計劃、星辰集、新聲音量計劃、硬地圍爐夜、硬地原創音樂榜等扶持舉措為原創音樂人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賦能方式,免去音樂人在變現和吸粉方面的後顧之憂,讓「藝術的歸藝術,生意的歸生意」。
所有夢想家都渴望找到屬於自己的「新大陸」,Indie Works上的音樂人也不例外。二者之間有著相似的願景,在資源層面又能互為補充。尤其是網易雲音樂獨樹一幟的社區,更是創作者的無形資產。如果說優質版權是「千裡馬」 ,網易雲音樂就是助力千裡馬連接伯樂的數字樞紐,讓原創音樂生產線開足馬力保持最佳生產狀態。
數據顯示,2019年網易雲音樂原創音樂人作品年播放量達到2730億次。其中《我曾》《世間美好與你環環相扣》《晚安》等去年多首爆款原創歌曲的播放量超過10億次,優質作品還能獲得不俗的評論量和用戶二次傳播。
在這個「原創音樂理想國」,優秀作品總能快速脫穎而出,這讓音樂人可以心無旁騖的專注於創作本身。如代表音樂人隔壁老樊、花粥在平臺都擁有500萬以上的粉絲,沈以誠、徐秉龍、顏人中等音樂人的作品播放量達到十億量級以上。
平臺記錄了這些個體的化蛹成蝶,走出平臺的個體亦將自身影響力和才華變成平臺的外延。亦如影視明星與微博,帶貨網紅與淘寶間的相互成就。最終在叢林法則的牽引下,那些真正為特定人群創造發展空間的平臺得到市場集中度的獎勵。
這正是網易雲音樂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所在:通過社區友好的交互氛圍為原創音樂人提供生存土壤,讓優質音樂作品獲取大量曝光,進而轉化為無可比擬的破圈影響力。隨著越來越多的優秀音樂人被這種特質所吸引,整個平臺的專業水平也在水漲船高,無形之中形成一種對所有參與者的鞭策和驅動力。網易雲音樂依靠這種不斷的自我強化,最終與市場其他競爭者拉開差距,形成一種為原創音樂人所認可的態度和光環。
中國傳媒大學發布的《2019中國音樂人報告》顯示,網際網路音樂平臺已經成為音樂人不可或缺的展示窗口,除了頭部音樂人外,入行不足3年的新生力量已經佔到總人數的一半以上,超過半數的音樂人從平臺得到過經濟利益。由此可見,以網易雲音樂為代表的的網際網路音樂平臺產生的造血效應喚醒了原創音樂圈的活力與生機。
回看歷史,藝術的發展並未簡單的線性演進,而是會在特定時期集中湧現。從拜佔庭、哥德式到文藝復興,從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到說唱搖滾...無論時代主題如何切換,大師總是並肩出現。某種意義上,正是「平臺的能量」在造就大師們的藝術高度。
網易雲音樂和indie works的合作,既是讓外界更好的感知到原創音樂人的聲音,也是讓這些潛在大師們感知整個行業的呼吸,從中更好的並發出新靈感。在二者的故事中,可預見的不僅僅是整個產業鏈的再次升級,更埋下了中國獨立音樂走向世界舞臺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