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育兒#
我帶著女兒回了一趟娘家,沒想到兩個小侄子黏上我了。
因為,我會:玩!遊!戲!
當然,不是電子遊戲啦。
你可能想像不到,一個快30歲的女人,帶著3個娃,在玩捉迷藏!一邊傻傻地數著數,一邊抽空瞄一下手機。
他們每次都藏在一個地方,找人的時候,還要假裝找不到……
▲ 躲在自製的房子裡,被發現時開心地比V
想想那個畫面,真是要多蠢有多蠢,但要多好玩有多好玩。
三個娃很吃這一套,我兩個小侄子一個7歲,一個3歲,都恨不得像口香糖一樣黏在我身上,每天一睜眼就要找我玩遊戲,甚至我洗澡的時候還要等在門外。
有時哥哥搶了弟弟的玩具,我跟哥哥講道理,他也完全聽得進去,然後還給弟弟。
我哥看著他兩個玩得起勁的兒子,感嘆地說:「我們帶,沒過5分鐘,不是一個哭就是一個傷,跟著你,竟然不打架!」
其實,我也沒做對什麼,只是在他們玩手機、用玩具槍打發孩子自己玩的時候,我放下身段和孩子玩遊戲而已。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兒童遊戲治療師勞倫斯帶·科恩曾說:"遊戲是同孩子交流的頻道,語言所到達不了的地方,遊戲卻可以。"他還提出了"遊戲力"的概念。
遊戲力,英文名叫「Play Parenting」。
他提到,養育的基礎,就是親子之間的情感聯結,就是用我們的愛,把孩子的杯子裝滿。
而與孩子一起遊戲,用遊戲的方法去處理問題,就是填滿孩子「愛之杯」的重要方法:孩子在歡樂與笑聲中,用安全的方式交流了情感,感受到了我們的愛。
我的一個朋友生了兩個娃,本來一切都很好,大娃愉快地接受了妹妹的存在,但是隨著妹妹越來越大,大娃似乎越來越感覺到威脅,變得異常敏感,動不動就說:「媽媽,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然後,我就教她一個遊戲力的方法——充電遊戲。
朋友跟兩個娃約定,每天兄妹倆都會獲得一次充電的機會。一到時間,朋友就把每個孩子輪流抱到膝上,告訴他們:「現在,我要用我的愛給你充電了。」
「你現在還剩百分之多少的電?」
「10%。」
「好,那我就開始充電啦!」於是,媽媽就跟孩子玩起了親親攻擊,而孩子則裝作到處躲閃,媽媽還附加撓痒痒。孩子一邊笑一邊說:「媽媽,不要停,我還沒充夠。」
就這樣,雖然每天只需花上10分鐘,但無論是小娃還是大娃,都對媽媽親近了許多,兩娃之間的敵意也少了, 大娃還特意表白:「媽媽,我又感覺到愛了。」
遊戲可以培育親密的情感,也可以幫我們解決一個個育兒難題,避免和孩子陷入「權力之爭」。
女兒班上有跳繩考試,不過,為什麼我們當年不用教的跳繩在孩子這一代成為了老大難?
越是不會跳,女兒就越是拒絕練習,稍微逼兩下,就給你哭鼻子、撂挑子,留下在風中凌亂的老母親。
後來,我想到了一個小遊戲——套娃娃。
我告訴女兒,現在你是娃娃機裡的娃娃,我要用這條繩子去套你,每次繩子從你腳下面掃過去的時候,你要即時跳起來,如果踩在繩上就算被我套住啦,沒被套上就是你贏了。
女兒很喜歡娃娃機,被我這麼一說立馬同意。我開始甩繩子,女兒開心呼喊著不被我套到,有時一下子逃過去了,有時被我「套」住了,我們輪流進行著。
就在這樣的遊戲中,女兒踩繩的概率越來越低。於是,我鼓勵她再試跳一次,竟然能跳2個了,我拼命鼓勵她、誇她,女兒越來越有信心,不用我說就自己練習起來。
後來,她半分鐘能跳40個了。
前蘇聯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無論是哪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所感受到的教育者意圖越少,那麼教育的效果就會越大。
遊戲,可以減少育兒過程中的對抗性,把「嘮叨」「吼叫」變成「歡聲」「笑語」,孩子的心門打開了,道理才能輸進去。
遊戲的好處遠不止於此。
孩子可以在遊戲裡明白:如果你太兇,就沒有人喜歡跟你玩,太懦弱別人就要欺負你。
著名的教育家洪蘭曾說:「遊戲是大腦成長的營養劑。」
她通過實驗證明:兒童遊戲時,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物質,這種物質經過提取後,能幫助神經分叉快速生長。
一個簡單的遊戲,可能鍛鍊到了孩子生長發育的方方面面。
有一回,我一個姐姐帶著她4歲的女兒小綿羊上門作客。才過5分鐘,小綿羊就哭著鬧著要回家,即使電視上播放著她最愛的《小豬佩奇》。
於是,我就和她玩起了公主與城堡的「假扮遊戲」。現在,我們就來復盤一下這個遊戲,暗藏了什麼玄機。
我們利用抱枕在沙發上搭了一個城堡出來,小綿羊假扮公主住了進去,她說:「現在,你是公主舅媽,媽媽,你是女巫,爸爸,你是騎士。」我們就一邊聊天一邊配合小公主的行動。
☉ 公主每天早起要刷牙洗臉,這可以幫助她在現實生活中養成習慣。
☉ 要吃飯,我就遞一顆葡萄給她,並教她說謝謝,這是禮節。
☉ 公主想出門逛街,我就充當賣瓜子的,十顆1塊錢,對她進行數學啟蒙。
☉ 公主睡前想聽故事,我們就輪流給對方講,我編一個,她編一個,這個是鍛鍊想像力,而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根源。最後,我們玩得非常愉快,小綿羊完全不想回家。
本來,我這個舅媽在小綿羊看來就是一個陌生的親戚,但是這樣一玩,就讓她惦記上我家了,經常吵著要來「公主舅媽」家玩,而這就是情感聯結。
我還經常和女兒做培養專注力的小遊戲,就是我們小時候經常做的:對視不許笑。
每次做,我和女兒都會先把自己調整到「不笑」的最佳狀態,剛開始,女兒堅持沒幾秒就笑了,我也會故意讓著她,自己先笑,然後誇女兒:「你真厲害,比媽媽堅持得久!」或者:「你這回比上回多堅持了5秒,哇,好厲害啊!」
跟這個一樣的,還有「123,木頭人,不許動」。
玩著玩著,女兒的專注力越來越好,現在都能安安靜靜看上半小時的繪本。
遊戲真的不是浪費時間,相反,無休止的嘮叨和情緒崩潰後的大吼才是徒勞。
就像盧梭說的: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是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
養育遊戲力不是簡單的玩遊戲,它需要有一些規則。
1. 開懷大笑至關重要,是遊戲成敗的指標
對於想用遊戲來拉近親子距離、培養自信心的父母來說,聽到了笑聲,父母們就能確認自己的方向沒有走錯。
笑聲,是孩子和父母自然地釋放恐懼、焦慮的本能途徑,可以緩解衝突、建立聯結。
比如撓痒痒、枕頭大戰、襪子遊戲(一邊想辦法脫掉別人的襪子、一邊還要保護自己的襪子)、對視不要笑等。
2. 不僅要有遊戲的心,還要有做編劇的本事
很多遊戲,其實都不是傳統的某個確定的遊戲,會隨著情況的不同而調整,這個時候就要發揮我們幾百年沒用過的想像力充當「編劇」了。
比如,如果孩子在學校犯錯了,我們可以玩「角色置換遊戲」。
「現在,我來當那個被叫去見校長的小孩,你來當校長。」
我換成小孩的聲音:「校長,我的老師讓我來找你。」
孩子扮成校長正襟危坐:「你做錯什麼了嗎?」
我:「不知道,也許是同學不把畫筆借給我,我把他的畫紙撕爛了。你要怎麼罰我?」
孩子演上了:「你再這麼做,就別來學校了!」
「啊,不要啊,我想上學!」
「那你可以去給那個同學道個歉。」
……
在角色置換之後,孩子笑得很開心,關鍵是在做錯事之後,他知道怎麼處理了。
這樣的遊戲可以延伸到治療孩子的恐懼,比如孩子害怕貓貓,可以讓孩子扮演貓貓,「假設你是一隻貓,來抓我。」這樣一步步幫孩子脫敏。
tips
角色置換,通常由孩子來扮演地位高一級的角色。比如打針的醫生、教孩子上課的老師。
3. 通常情況下,讓孩子贏特別是打鬧遊戲,最佳結局是讓孩子贏。
不過,我們可以控制力度,讓孩子需要投入不同程度的努力,才能獲得成功。比如下棋的時候,剛開始讓孩子贏,然後逐漸增加難度。
雖然現在有了多種多樣的電子遊戲和玩具,但似乎最原始的遊戲仍然是孩子最想玩的東西。
我小的時候,我們村子裡有5、6個同齡小夥伴,一吃完晚飯,就「呼朋引伴」,在曬場上玩各種遊戲:躲貓貓、全國大解放、翻花繩、猜東西在誰手上、木頭人、拋梅子、老鷹捉小雞……我還自己發明了青蛙跳的遊戲。
一個個遊戲,不僅培養著專注力、團隊協作能力、領導力、想像力、輸贏觀、精細動作,還是非常美好的回憶。
而現在的孩子,生活水平是提高了,有五花八門的玩具,有精心設計的電子遊戲,但它們做不了鬼臉,抱不了人,更不能提供孩子最渴望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經說過:健康家庭所該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徵是——好玩。
建議爸媽們,每天放下手機10分鐘,盡情地跟孩子玩遊戲吧。
其實跟孩子玩耍的過程,何嘗不是對我們自己童年的一種治癒?
土豆10月份就8歲了,現在已經長高到快到我胸的位置了,但他仍然非常享受我親他。
之前,我一直覺得,土豆越來越大了,所以減少了肢體接觸,但是觀察下來,發現像他這樣的敏感孩子,真的很喜歡肢體接觸。
而且,在國外,也會有親吻禮打招呼。
每次親他、抱他、撓他痒痒,他都非常享受,還說:「媽,不要停,繼續親,繼續抱,繼續撓……」
我這樣改變後,發現土豆的抽動症狀好了很多,最近也感覺他越來越愛我。我覺得跟孩子玩遊戲也是同理,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可以給孩子愛的聯結。真的,養育孩子,花了時間必定是有成效的。你們覺得呢?
你好,我是李點點,3歲女兒番茄、7歲兒子土豆的麻麻,擅長用漫畫和文字記錄二胎雞飛狗跳的日常,分享育兒感悟及婚姻幽默吐槽。
https://mp.weixin.qq.com/s/2p4f5tVfvHIv14r4xJBW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