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對抗令法國陷入尷尬境地,法媒:歐洲外交「邊緣化」

2020-12-12 新浪財經

來源:一財網

據《歐洲時報》報導,近日,因美國刺殺伊朗將軍蘇萊曼尼,美伊緊張局勢再度升級。法媒報導稱,自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各種軍事升級舉動令歐洲各國政府感到非常擔憂。作為一直積極發表歐洲意見,時常「頂撞」美國的代表,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日在伊朗問題上表現的態度則偏向謹慎保守,引發關注。

報導稱,就美伊關係問題,馬克龍近日一直保持謹慎,儘量不批評美國政府。巴黎高等政治學院國際研究中心的伊朗問題專家克裡斯蒂安特爾姆(Clément Therme)認為,馬克龍意圖在此問題上扮演「華盛頓的主要夥伴」角色,而這種選擇會使法國淪為這場爭端的「配角」。

特爾姆說,看起來,雖然馬克龍在上任之初與川普關係良好,但隨著美國2018年對歐盟開啟無差別的貿易打擊,兩人之間的裂痕擴大。後來,他對川普的貿易政策、退出《巴黎協定》的決定、認定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等表態均做出過強硬批評,更曾說出北約正在「腦死亡」等言論。

然而在伊朗問題上,馬克龍卻站在了美國的一邊。對於馬克龍此次回應,更多法媒稱之為「尷尬的支持」,特別是在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批評歐洲盟友對擊斃蘇萊曼尼一事的反應「毫無幫助」之後。

法媒認為,馬克龍的反應來源於一種矛盾:一方面,他要維持歷史悠久的法美同盟關係;另一方面,他面對的是喜怒無常的川普本人。這種撕裂讓馬克龍很難做出反應。

另外,對德法英三國首腦聯合敦促有關各方保持最大程度的「克制」這一反應,法國地緣政治專家貝特朗巴迪(Bertrand Badie)表示:「在外交語言中,如果一個領導人要求克制,那就表明他其實無話可說。」在巴迪看來,這顯示了法國和歐洲在外交上令人驚訝的「邊緣化」。

責編:漆辛夷

相關焦點

  • 海外網評:面對伊核困局,美國讓歐洲很尷尬
    三國表示,如果伊朗還想「保留外交空間」,就不應該通過上述法案,否則將危及維持伊核協議所做的共同努力,並可能損害與即將上任的美國新政府恢復外交關係的重要機會。  顯然,在川普政府持續加大對伊朗制裁力度和伊朗高級核科學家法赫裡扎德被暗殺所引發的緊張勢態日益升級之際,一直極力斡旋、希望維繫伊核協議的歐洲國家有些坐不住了。
  • 為了「操縱」歐洲,俾斯麥使出了怎樣的外交手腕?
    德意志帝國建立後,俾斯麥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明確將德國外交政策的重心向歐洲大陸傾斜,推行「大陸政策」,從保持歐洲和平中謀求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使柏林成為舉世矚目的國際政治中心。但是,俾斯麥這種不計後果的統一方式,尤其是為了兼併阿爾薩斯和洛林而發起戰爭,引起了鄰國的不滿與仇恨。德國外交的彈性空間大大被壓縮。
  • 兩難境地不會尷尬?
    但是,這些言論顯然沒有給這個島國帶來任何好處,反而使民進黨陷入非常尷尬的兩難境地。蔡英文受邀訪問美國華盛頓?在華盛頓智囊團正式舉行的網上研討會上,美國參議員在這次聯合討會上宣稱,美國一直對臺灣保持外交支持,就像此前美國衛生部長訪臺一樣,美國將邀請蔡英文訪問華盛頓。
  • 德媒:美伊劍拔弩張 歐洲難做「和事佬」
    中東局勢的高度緊張,讓歐洲感到了威脅。德國《每日鏡報》5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歐洲迫切需要為美伊關係「降溫」,但同時需要承擔隨之而來的政治風險。文章指出,美國擊殺伊朗高級將領蘇萊馬尼,是中東地區緊張局勢的轉折點。毫無疑問,伊朗將在未來幾周或幾個月內採取報復行動。
  • 海外網評:一份「逮捕令」給美伊緊張局勢「火上澆油」
    近半年後,伊朗以「謀殺和恐怖主義」對川普等國際政要發出逮捕令,政治表態意味濃厚,而這種強硬舉動,無疑將會進一步加劇當前高度緊繃的美伊對立局勢。伊朗在此時發布針對川普的逮捕令,既對外展現對美強硬態度,也對內安撫國內民意。
  • 孔劉李棟旭為金高銀應援,卻令李敏鎬陷入尷尬境地,CP感難強求?
    而相比於李敏鎬,孔劉與金高銀之間的CP感顯然要更強一些,這樣一來李敏鎬似乎便處於了尷尬境地。 日前,有網友曬出了孔劉和李棟旭為金高銀送上的應援餐車的照片,餐車旁還附上了印有《鬼怪》海報的易拉寶。
  • 拿破崙不滿和對國內戰爭厭戰以及建立歐洲聯盟對抗法國,感到沮喪
    拿破崙戰爭開始時,是為了保衛國家和法國大革命的成果。而拿破崙創建的法蘭西帝國代表的是新興法國大資產階級的利益,資產階級的屬性是掠奪、霸權和擴張。因此,在擊敗前五次反法同盟、鞏固法國資產階級的統治後,拿破崙並不滿足於已有的成就,而是積極向外擴張,希望通過戰爭稱霸歐洲。拿破崙戰爭後期,霸權和掠奪成為主旋律。
  • 印度法國陷入混亂,莫迪馬克龍被「逼宮」
    根據俄新社11月29日報導,印度跟法國境內暴動不斷升級,印度首都新德裡跟法國首都巴黎都爆發大規模暴力示威遊行,局勢已經完全失控陷入混亂,莫迪馬克龍直接被逼宮。法國爆發暴動在11月份法國第二波疫情高峰到來後,法國緊急採取「宵禁、封城」等措施,目前隨著疫情有所緩和,法國也決定於11月28日開始解封。
  • 默克爾希望「德國能讓歐洲更強大」,俾斯麥的外交手段值得借鑑
    當時德意志剛剛完成統一,為了對付歐洲大陸的霸主法國,俾斯麥花了將近20年打造了一套在歐洲大陸集齊外交、軍事與一體的聯盟體系,這個體系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聯俄,親奧,拉英,反法」。打敗法國,就是這個體系最終的目的。這個體系不僅展現了俾斯麥作為一個政治家高超的手腕,更反映了19世紀末歐洲大陸複雜的局面和錯亂的國家關係。
  • 俄羅斯的「漫畫外交」,拿德國人畫的法國人,向美國人發起反擊
    即使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多年,俄羅斯與美國之間的摩擦依舊沒有停止,除了外交軍事上的較量,在川普政府時期,更是因為「通俄門」導致川普遭受兩年調查,從而使得多名親信被牽連。俄羅斯在剛分裂時也遭受過以美國為首的歐洲國家的孤立。
  • 俾斯麥的外交手腕有多牛?法國20年無一個盟友,俄國始終保持中立
    殊不知,被羞辱到家的德國人,卻將所有的不滿情緒指向法國。 原來,作為戰勝國之一的法國,極力推崇對德國採取最嚴厲的制裁。究其原因,自然是兩國歷史上的恩恩怨怨,尤其是普法戰爭後,深受《法蘭克福和約》的羞辱,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法國居然在歐洲找不到一個盟友。這是為什麼呢?
  • 吳建樹:俾斯麥式外交對今天中國戰略的啟示
    這次慘痛的外交失敗讓俄國清醒意識到,奧匈帝國已成為它在歐洲大陸向巴爾幹地區擴張勢力的最大障礙。因此,俄國希望在三國同盟框架內,與奧匈在巴爾幹問題上達成諒解,進而使奧匈和德國支持俄國在巴爾幹地區擴張。隨著俄國不願再續籤1881年的德俄奧三國同盟條約,俾斯麥精心打造的,防止法國向德國復仇的三國同盟體系就此解體。
  • 美伊對抗一觸即發?大批伊朗民眾揭竿而起,美60多個同盟會幫它嗎
    美伊之間的關係一直被各國在意,由來已久,本就岌岌可危的關係,再度「火上澆油」。雖然並沒有任何國家或是組織承認此事,但有伊朗媒體表示,是以色列所為,而以色列向來是美國的「馬前卒」,所以伊朗認為暗殺事件與美國脫不了干係。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現在已經有大量的伊朗民眾「揭竿而起」,叫囂著向美國開戰。
  • 法國智庫解讀歐洲「戰略自主」議題
    經歷多重衝擊後,歐洲國家是否更加團結?拜登勝選是否會改變歐洲「戰略自主」的局面?近日,法國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所網站發布對該所研究主管愛德華·西蒙的訪談文章,就相關問題進行具體解讀。問題一:近些年歐盟遭遇多次內外衝擊。歐洲國家從中吸取了哪些教訓?經歷衝擊後的歐洲國家會更加團結嗎?
  • 玩轉歐洲的女人:伊莉莎白女王「婚姻外交」與英格蘭大國崛起
    時間倒退回邱吉爾所說的「四百年」之前,也就是16世紀中葉,一位名叫伊莉莎白的美婦人,正是以這樣的眼光和手腕,開創了近代英國獨立自主的均勢外交傳統之先河。沒錯,她就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一個終身未婚,卻屢屢以婚姻為籌碼,在大國博弈之間爭取生存空間的人,也開闢了近代英格蘭的「大國崛起」之路。
  • 伊朗或有5大報複選項 外媒:美伊武裝衝突一觸即發
    以下是伊朗的一些選項: 1.動用武力 軍事對抗的可能性無法排除。報導認為,伊朗可能選擇採取較小規模的報復。伊朗稱,它擁有精確制導飛彈、巡航飛彈和能夠打擊美國在海灣地區的軍事基地以及以色列的武裝無人機。
  • 沒有歡迎儀式、沒安排官員會面,蓬佩奧在法國和土耳其被冷遇
    據法國24小時新聞電視臺16日報導,上周五,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抵達巴黎,開始為期10天的7國訪問。周二,蓬佩奧飛抵土耳其伊斯坦堡,會見當地宗教領袖。美聯社稱,對蓬佩奧這個「川普死忠」,法國沒有舉行歡迎儀式,土耳其也沒有安排官員與蓬佩奧會面,種種「微妙舉動」暗示著兩國對「拜登時代」的展望。
  • Fate:說說那些同時召喚,卻會陷入尷尬境地的英靈們
    關係是多種多樣的,愛戀,痴迷,甚至一見面就互相認定為一生之敵等,今天我就來說說那些奇怪的關係人物,他們若是在同一場聖杯戰爭相遇的話,肯定是極為尷尬的。亞瑟和莫德雷德若她們在聖杯戰爭相遇的話,打起來是肯定打起來的,但更多的是會陷入一種極為微妙的氛圍中。
  • 明日方舟:環境幾乎勸退快狙,白藍灰陷入尷尬境地,究竟誰之過?
    而快狙其中五星幹員又處在一個最為尷尬的地方,白金、灰喉和藍毒曾經作為能天使的下位(或副狙)深受推崇,但是如今的環境她們是有多尷尬就多尷尬。按照快狙的特性,基本是作為開局下場的幹員(有時為了控制不拉到遠程單位的仇恨)。
  • 德意志史:俾斯麥的外交政策,被稱為耍弄歐洲五球而不落的雜耍
    德意志史:俾斯麥的外交政策,被稱為耍弄歐洲五球而不落的雜耍歡迎來到百家號月明燈火稀,德意志史:俾斯麥的外交政策,被稱為耍弄歐洲五球而不落的雜耍。哈嘍,大家好!不過,他仍然支持其他歐洲強國(包括法國)的殖民行動,以便引導它們的潛在攻擊性,使之遠離歐洲大陸。俾斯麥的平衡政策,在1878年柏林會議上達到引人關注的巔峰。當時,他作為「真誠的掮客」,幫助結束1875—1878年的巴爾幹危機,並迫使俄國領導層不得不放棄他們在1877/1878年俄土戰爭中獲得的大部分受益(《聖斯特凡諾和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