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樹:俾斯麥式外交對今天中國戰略的啟示

2021-01-07 察哈爾學會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在1886年至1887年間爆發的保加利亞危機中,由於英國與奧匈帝國聯合堅決抵制俄國在保加利亞的政治軍事幹預行動,使俄國在保加利亞失去了原有絕對優勢的地位和權益。這次慘痛的外交失敗讓俄國清醒意識到,奧匈帝國已成為它在歐洲大陸向巴爾幹地區擴張勢力的最大障礙。因此,俄國希望在三國同盟框架內,與奧匈在巴爾幹問題上達成諒解,進而使奧匈和德國支持俄國在巴爾幹地區擴張。

隨著俄國不願再續籤1881年的德俄奧三國同盟條約,俾斯麥精心打造的,防止法國向德國復仇的三國同盟體系就此解體。這讓俾斯麥看到了一個非常危險的戰略前景,俄國尋求德奧兩國對它在巴爾幹地區擴張勢力支持未果的情況下,有極大可能轉向接近德國的宿敵法國,甚至最終發展為軍事同盟關係,這會讓德國重新在戰略上陷入腹背受敵,這是俾斯麥一直想極力為德國避免的戰略處境。可形勢的發展已經由不得俾斯麥對俄國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戰略幻想,雖然他還在努力地阻止俄法的接近。俾斯麥不得不考慮,一旦俄法真結成針對德國的軍事同盟,德國該如何應對呢?

俾斯麥非常清楚,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正是因為俄國仁慈般的中立,才能使普魯士可以對法國進行放手一搏的戰爭,最終打敗了法國,從而完成德國統一。否則,俾斯麥是絕對不可能對法國進行戰爭的,因為即使發動鹿死誰手也很難說。現在統一後的德國依然同樣面臨兩線作戰的戰略困境,當前形勢發展已經呈現俄法兩國戰略上日益接近的跡象。因此,俾斯麥在戰略上必須用另外一個側翼大國英國,來制衡俄法兩國的力量,但英國已經洞悉了俾斯麥的戰略用心。

因此,英國在處理俄法德三國之間關係的時候,顯得格外小心翼翼,因為英國雖然和俄法兩國在爭奪殖民地的問題上存在深刻矛盾,但英國也不想成為俾斯麥外交棋盤中,制衡俄法兩國的棋子,這也與英國當時傲視群雄的國力和奉行光榮孤立的外交政策相悖的。當然,英國也願意在不承擔明確義務的情況下,與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三國,為制衡俄法兩國在東歐、北非、中亞、地中海地區的擴張展開外交合作,從而維護英國在殖民地和近東地區的利益。於是在1887年2月12日,英奧意三國共同籤署了《地中海條約》,條約規定英奧意三國儘量維持地中海、愛琴海、亞德裡亞海、黑海的現狀,英意各自支持對方的殖民活動。

此後在同年的十二月十二日,英奧意三國又共同續籤了《地中海條約》。在這份續籤條約中,除原有內容外,還增加了三國一致認為土耳其擁有對保加利亞宗主權的條款,這等於否定了俄國在保加利亞的絕對優勢地位。而德國通過盟國奧匈帝國,也間接加入了《地中海條約》,這使得俾斯麥想利用英國的強大力量來牽制俄法兩國的戰略企圖,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現實。

雖然兩次《地中海條約》中都沒有明確聲明籤署國所承擔的任何實質性義務,然而,這畢竟是英德兩國聯手反對俄法兩國力量的一種非正式同盟形式。俾斯麥又利用第一次《地中海條約》對俄國軟硬兼施,迫使其暫時放棄與法國結盟的想法,轉而與德國籤訂了《再保險條約》。在這份條約中,俾斯麥不僅再次確認了德國依然承認俄國在保加利亞和東魯米利亞地區所擁有優勢的合法性。同時俾斯麥還在私下暗示在黑海海峽問題上,德國將會站在俄國一邊,一起對抗英國。作為交換條件,俄國也同意只要不是德國首先進攻法國而引起的德法戰爭,俄國將會保持中立。

俾斯麥通過高超的外交手段,利用歐洲各大國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縱橫捭闔,為德國崛起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當前中國的崛起速度之快,超出世界上所有國家和自己的預期,在如此快的崛起中,如何打破來自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對中國的遏制和圍堵,進而營造一個良好安全的外部發展環境,已成為中國制定大戰略時的首要思考問題。俾斯麥運用歐洲各大國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成功拆散了本已成定局的俄法軍事同盟,這一經典外交案例,是值得正在崛起的中國認真參考和學習的。

作者簡介:吳建樹,察哈爾學會研究員,江蘇省歷史學會東南亞研究分會助理研究員

文章來源:時政國關分析,2020-12-24

圖文編輯:翟悅

責任編輯:郎亞嬌、徐坤陽

相關焦點

  • 吳建樹:伊歐關係會真的越走越遠?
    西方國家觀察家和媒體普遍都認為,就算美伊兩國關係持續緊張,但是除英國外,歐洲的大多數國家都不會支持美國川普政府對伊朗極限施壓的戰略手段。但是,這種觀點忽視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歐洲國家對伊朗看法與美國無異。因此,歐美國家都非常厭惡伊朗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甚至注重自由主義的歐洲國家比美國更難接受伊朗的這種體制對人權的迫害。那麼為什麼歐洲國家並沒有對伊朗實施一樣強硬的外交政策?
  • 中國周邊環境與周邊外交的戰略選擇
    (本文來自《當代世界》2016年10月刊) 近年來,中國周邊外交奮發有為、積極進取,在外交實踐和理念層面取得諸多重要成果。與此同時,中國周邊外交也面臨美國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領土領海主權權益爭議等壓力和挑戰。
  • 《三國志戰略版》不為人知的霸業外交和戰略智慧怎麼樣 外交和戰略...
    在群雄並起、豪傑林立的《三國志戰略版》中,如何凝聚一個州、團結一個服,「外交」就顯得格外重要。 那麼應該使用怎樣的外交政策呢? 如何根據自身實力情況制定戰略戰術方針?通過以下「四」忌來為大家解讀外交之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智慧。 01忌多人參與外交事宜 盟主或者管理層討論好外交的主要戰略之後,執行者只能有一個人。因為一旦有多個人參與外交的執行,將有可能讓其他同盟無法明確我方同盟的外交事務對接人是誰。這可能導致我方同盟被貼上外交紊亂,管理不佳的標籤。直接影響我方同盟在整個賽季,甚至以後的外交形象。
  • 姜鋒: 德國外交需克服三大戰略誤判
    四年後的今天,馬斯再表心願,還要為美國獻計獻策,以表明德國和歐洲對美國的有用性。但事實是,他的急迫願望未來四年還是不大可能實現,原因是其對德國自身和世界格局的諸多戰略誤判。三大戰略誤判誤判之一是,希圖依賴除了美國之外再無其他選擇的基礎構建歐洲「獨立自主」外交安全政策,實際是把自己推進戰略的自相矛盾之中,在這種外交和安全政策空中樓閣裡很難避免繼續的搖擺不定。
  •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緣起、成就與發展
    世界從未像今天這樣成為一個緊密聯繫的整體。同時,中國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實現了經濟騰飛,與世界各地建立了廣泛的聯繫,並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快速發展中也伴隨著一些問題的出現。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集體崛起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政治格局,國際秩序進入了加速重組時期。國際、國內的一系列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要求中國外交做出相應的調整,以更好地服務於中國改革發展的大局。
  • 道義理想主義:中國外交的政治邏輯
    中國外交以「道義理想主義」為價值基礎,這是一種與經濟利益為中心的外交形成鮮明對照的外交思維,它旨在固守外交的價值取向,全力分辨敵友,經濟利益得失不是主要考量選項。四是外交轉型必要性凸顯。由於中國國家處境的變化,「後革命社會」塑形外交,政治脫敏成為新外交戰略思維形成的前提條件。政治脫敏成功,中國外交就會進入一個新天地;政治難以脫敏,由內政到外交方式都會循排斥性的政治思維展開。
  • 美國學者研究當代中國周邊外交與安全的新視角
    中印美戰略關係的形成對南亞及印度洋的和平與安全至關重要,美國學者認為雖然美印對華戰略選擇不盡相同,但實行對華接觸政策符合美印全球戰略的需要,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雙重因素制約著變化中的中印美三角關係,經濟與安全是檢驗三角關係好壞的試金石。美國學界有關地緣政治經濟考量、軟實力外交、聯盟體系制約作用的研究,凸顯了其當代中國周邊外交與安全研究的新視角。
  • 王毅談2021年中國外交七大任務
    2020年12月11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京出席「2020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王毅表示,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中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闊步前進。我們將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引,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奮楫破浪,堅毅前行,於危機中育先機,在變局中開新局,全面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努力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繼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一是全力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 王毅談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下的中國外交
    2020年也是中國外交徵程中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一年。習近平主席以大國領袖的全球視野和使命擔當,密集開展元首外交。包括以「雲外交」的創新方式,同外國領導人及國際組織負責人會晤、通話84次,出席重要外交活動22場,為全球抗疫凝聚共識,為中國外交指引方向。
  • 從歷代火影的外交政策,看火之國木葉村的地緣戰略困境
    作為火影忍者漫畫主角一方的火之國木葉村,一直處於地緣戰略上的困境。為了應對這一困難局面,歷代火影都在外交策略上想盡了辦法。6哥今天就給各位火影粉絲來梳理和解析一下歷代火影的外交策略。但在實踐中,千手柱間的一些做法其實是違反現實主義戰略原則的。比如典型的就是,第一五影會談上,千手柱間提議將九大尾獸平分給各國,實現五大國的戰略均勢。千手柱間想通過這種均勢外交策略,實現五大國的平衡,以維持長期和平狀態。千手柱間的做法,暫時贏得了當時初代雷影、土影、水影、風影的肯定,默認了木葉為首的一超多強格局。
  • 中國駐英大使:外交獨立自主,不列顛才是名符其實的大不列顛
    是中國變了?還是英國變了?今天我就來回答這個問題:中國沒有變,變的是英國。中英關係遭遇困難,責任完全在英方。首先,中方堅定奉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沒有變。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幹涉內政和平等互利,是《聯合國憲章》確立的國家間關係的基本原則,是國際法與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也是中英關係的基本原則,被寫入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 「大國的樣子」——2020年中國元首外交的世界迴響
    這一年,是世界危中尋機的一年,也是中國迎難向前的一年。以元首外交為引領,以團結抗疫為主線,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為人類謀健康,為世界謀穩定,在危機時刻、巨變之年,彰顯大國擔當、大國風範、大國智慧。
  • 王毅回應外界對中國外交風格、走向的議論:中國無意同他國爭霸
    王毅表示,對於中國外交的風格、走向有各種各樣的議論。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願意本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同各國開展友好合作。中國始終懷抱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人類進步作貢獻的初心,願意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事業發揮建設性作用。我願重申,中國無意同他國爭霸,中國從不幹涉別國內政,中國不會輸出制度和模式,我們更不願搞什麼勢力範圍。
  • 中國抗疫大外交成己達人,與世界共命運
    在5月24日舉行的記者會上,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全面介紹了中國外交的政策和作為,內容豐富,金句不斷。中國抗疫外交成己達人新冠疫情是全人類面對的共同挑戰,凸顯21世紀非傳統安全威脅的突發性、普遍性和重要性。各國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最終戰勝疫情。
  • 外交「活化石」亨利·基辛格,「我們的工作不應當是去馴服中國」
    從1971年作為尼克森總統的特使秘密訪華至今,基辛格出訪中國近百次之多,在中美關係的若干關鍵節點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跨越兩個世紀,最富影響力的戰略家之一,基辛格見證了近百年的風雲變遷,堪稱一部外交「活歷史」。
  • 農融出任新任大使,中國動員外交資源發展與巴基斯坦經貿關係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例行記者會上證實,非職業外交官將出任中國駐全天候戰略夥伴巴基斯坦大使。復旦大學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杜幼康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這種任命不屬於常見的外交慣例,但在某些情況下,一切都取決於國家間關係的具體情況。
  • 世紀疫情疊加百年變局,中國外交走過特殊之年
    2020年,中國外交身處變局與疫情的疊加之中,既不斷地主動應變,也深刻地被疫情影響。   最為直觀的影響莫過於外交方式,「面對面」的線下交往被「屏對屏」的雲端溝通取代,以電話、書信、視頻為代表的「雲外交」成為中國上半年對外交往的主要手段。而隨著中國國內疫情趨穩,線下外交在下半年逐步「復工復產」,「線下+線上」的模式儼然已成為中國外交在當前特殊時期的常態之舉。
  • 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下的中國外交:為國家擔當 對世界盡責
    2020年也是中國外交徵程中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一年。習近平主席以大國領袖的全球視野和使命擔當,密集開展元首外交。包括以「雲外交」的創新方式,同外國領導人及國際組織負責人會晤、通話84次,出席重要外交活動22場,為全球抗疫凝聚共識,為中國外交指引方向。
  •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帶給我們的啟示
    「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帶給我們的啟示作者:劉國新(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對於抗美援朝戰爭
  • 「理論面對面」門洪華:新時代中國外交 與世界分享中國發展紅利
    光明網訊(記者 張慕琛 陶媛)「在全球治理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新的戰略指向是要做全球治理的積極參與者、理念引領者。我國外交以『中國特色』為根本,我們強調製度基礎和文明傳統,致力於走出一條與傳統大國不同的強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