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在1886年至1887年間爆發的保加利亞危機中,由於英國與奧匈帝國聯合堅決抵制俄國在保加利亞的政治軍事幹預行動,使俄國在保加利亞失去了原有絕對優勢的地位和權益。這次慘痛的外交失敗讓俄國清醒意識到,奧匈帝國已成為它在歐洲大陸向巴爾幹地區擴張勢力的最大障礙。因此,俄國希望在三國同盟框架內,與奧匈在巴爾幹問題上達成諒解,進而使奧匈和德國支持俄國在巴爾幹地區擴張。
隨著俄國不願再續籤1881年的德俄奧三國同盟條約,俾斯麥精心打造的,防止法國向德國復仇的三國同盟體系就此解體。這讓俾斯麥看到了一個非常危險的戰略前景,俄國尋求德奧兩國對它在巴爾幹地區擴張勢力支持未果的情況下,有極大可能轉向接近德國的宿敵法國,甚至最終發展為軍事同盟關係,這會讓德國重新在戰略上陷入腹背受敵,這是俾斯麥一直想極力為德國避免的戰略處境。可形勢的發展已經由不得俾斯麥對俄國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戰略幻想,雖然他還在努力地阻止俄法的接近。俾斯麥不得不考慮,一旦俄法真結成針對德國的軍事同盟,德國該如何應對呢?
俾斯麥非常清楚,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正是因為俄國仁慈般的中立,才能使普魯士可以對法國進行放手一搏的戰爭,最終打敗了法國,從而完成德國統一。否則,俾斯麥是絕對不可能對法國進行戰爭的,因為即使發動鹿死誰手也很難說。現在統一後的德國依然同樣面臨兩線作戰的戰略困境,當前形勢發展已經呈現俄法兩國戰略上日益接近的跡象。因此,俾斯麥在戰略上必須用另外一個側翼大國英國,來制衡俄法兩國的力量,但英國已經洞悉了俾斯麥的戰略用心。
因此,英國在處理俄法德三國之間關係的時候,顯得格外小心翼翼,因為英國雖然和俄法兩國在爭奪殖民地的問題上存在深刻矛盾,但英國也不想成為俾斯麥外交棋盤中,制衡俄法兩國的棋子,這也與英國當時傲視群雄的國力和奉行光榮孤立的外交政策相悖的。當然,英國也願意在不承擔明確義務的情況下,與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三國,為制衡俄法兩國在東歐、北非、中亞、地中海地區的擴張展開外交合作,從而維護英國在殖民地和近東地區的利益。於是在1887年2月12日,英奧意三國共同籤署了《地中海條約》,條約規定英奧意三國儘量維持地中海、愛琴海、亞德裡亞海、黑海的現狀,英意各自支持對方的殖民活動。
此後在同年的十二月十二日,英奧意三國又共同續籤了《地中海條約》。在這份續籤條約中,除原有內容外,還增加了三國一致認為土耳其擁有對保加利亞宗主權的條款,這等於否定了俄國在保加利亞的絕對優勢地位。而德國通過盟國奧匈帝國,也間接加入了《地中海條約》,這使得俾斯麥想利用英國的強大力量來牽制俄法兩國的戰略企圖,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現實。
雖然兩次《地中海條約》中都沒有明確聲明籤署國所承擔的任何實質性義務,然而,這畢竟是英德兩國聯手反對俄法兩國力量的一種非正式同盟形式。俾斯麥又利用第一次《地中海條約》對俄國軟硬兼施,迫使其暫時放棄與法國結盟的想法,轉而與德國籤訂了《再保險條約》。在這份條約中,俾斯麥不僅再次確認了德國依然承認俄國在保加利亞和東魯米利亞地區所擁有優勢的合法性。同時俾斯麥還在私下暗示在黑海海峽問題上,德國將會站在俄國一邊,一起對抗英國。作為交換條件,俄國也同意只要不是德國首先進攻法國而引起的德法戰爭,俄國將會保持中立。
俾斯麥通過高超的外交手段,利用歐洲各大國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縱橫捭闔,為德國崛起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當前中國的崛起速度之快,超出世界上所有國家和自己的預期,在如此快的崛起中,如何打破來自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對中國的遏制和圍堵,進而營造一個良好安全的外部發展環境,已成為中國制定大戰略時的首要思考問題。俾斯麥運用歐洲各大國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成功拆散了本已成定局的俄法軍事同盟,這一經典外交案例,是值得正在崛起的中國認真參考和學習的。
作者簡介:吳建樹,察哈爾學會研究員,江蘇省歷史學會東南亞研究分會助理研究員
文章來源:時政國關分析,2020-12-24
圖文編輯:翟悅
責任編輯:郎亞嬌、徐坤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