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鋒: 德國外交需克服三大戰略誤判

2020-12-19 環球網

美國大選馬上到來,德國外長馬斯日前不失時機地在德媒發文,表達改善歐美關係的迫切希望。他在文中說歐洲「除了美國沒有更負責任的安全政策夥伴」,並稱與歐洲緊密合作有利於美國應對其最大戰略挑戰者中國。馬斯還說,德國將在美國大選後向白宮新主人提出「構建跨大西洋新議程」的建議。給人的印象是,馬斯外長正迫不及待以投入美國懷抱的方式拉著美國掀起一場針對中國的行動。

四年前美國大選時,馬斯也表達過類似期待,但過去四年美國總統川普對來自柏林的誠意很不領情,德美關係跌入二戰以來的最低谷。四年後的今天,馬斯再表心願,還要為美國獻計獻策,以表明德國和歐洲對美國的有用性。但事實是,他的急迫願望未來四年還是不大可能實現,原因是其對德國自身和世界格局的諸多戰略誤判。

三大戰略誤判

誤判之一是,希圖依賴除了美國之外再無其他選擇的基礎構建歐洲「獨立自主」外交安全政策,實際是把自己推進戰略的自相矛盾之中,在這種外交和安全政策空中樓閣裡很難避免繼續的搖擺不定。

誤判之二是,認為冷戰結束和德國統一是兩大社會制度之間政治價值競爭的結果,因此就想大力推廣自己視為普遍真理的價值體系。須知,德國統一本質上是兩個德國和東西兩大集團社會活力與經濟實力之間競爭的體現。

誤判之三是,把經濟充滿活力並對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經濟作出巨大貢獻的中國視為制度競爭者甚至防範對手,這意味著以馬斯文章為代表的判斷已嚴重脫離經濟社會現實,缺乏戰略前瞻。

莫再固守意識形態情結

在對美關係上,美國可以說是德國二戰後命運的主導者,而習慣被美國主導也是統一之後德國外交的政策主線和深層心理支撐,這被一些德國戰略家定義為德國和歐洲安全的「再保險」。冷戰後三十年,這一格局沒有根本變化,這就不難理解德國在外交和安全上對美國的歷史和現實依賴。

但德國睿智的戰略家們也看到,美國全球一超地位面臨世界力量格局巨變和國內各類矛盾聚合裂變的空前衝擊,日趨自顧已是必然。指望白宮易主能給德美關係帶來美好轉機,只是一種浪漫的預想。

對美國而言,德國實際是其在歐洲實現、鞏固和擴展美國利益的戰略性工具,德國學者對此看得非常清楚。30年前美國在列強中力排眾議支持兩德統一以及德國統一後的歐盟東擴,並非出於高尚的道德考慮,而是基於美國國家利益的周全謀劃,是把德國作為美方擴大在歐利益和勢力範圍、對抗俄羅斯的排頭兵。而德國任何與美國利益相悖、與俄羅斯接近與合作的行動,都是美國不能容忍的,「北溪-2」項目僅是其中一例。

在德國戰後發展上,德國統一和今天在歐洲乃至國際上的地位,根本上是經濟實力之功,而非某些懷有意識形態情結的政治精英詮釋的那樣,是「西方制度」「西方價值」的勝利。

新近披露的歷史資料鮮明展現出,經濟實力是讓當時分裂的兩個德國在歷史關鍵時刻走到一起的決定因素之一。1990年夏,兩德統一被提上議事日程。蘇聯的態度是決定性的,而彼時的超級大國蘇聯在經濟和財政上已近崩潰。就在這個關鍵時刻,科爾總理按莫斯科的要求派遣顧問送去50億馬克貸款,以解蘇聯燃眉之急。在此後的高加索會談中,聯邦德國也給蘇聯開了巨額支票。這些被稱為有關德國統一談判「一攬子戰略」的組成部分。從經濟學角度看,德國能夠走向統一,一定程度上就是經濟交易的結果。

接下來,民主德國併入聯邦德國並由後者主導統一,雖是政治問題,但根本上也是經濟問題,是聯邦德國經濟實力的「政治兌現」,而非某種形而上的價值體系的勝利。德國未來的發展以及能否在歐洲和世界上發揮更大作用,依舊取決於經濟實力,取決於民眾的福祉與社會和諧穩定,這是檢驗政治價值的標準,而非相反。

在對華關係上,德國外交戰略的制定者應該看到中國體制的根本是讓民眾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辦好自己的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目標所向。這決定了中國在對外關係上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各國共同發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不輸出政治制度,不搞意識形態對抗。

有德國學者指出,中國在短短40多年間使8億人脫貧,為世界經濟貢獻超過30%的增長,不僅成為政治強國也成為經濟和科技強國,這是歷史罕見的現象。一個淺顯邏輯是,實現上述發展積累了巨大經濟實力,其中當然體現著制度優勢。也因此,一些學者呼籲歐洲政治精英尊重中國的發展,不要總頑固地想著用自己的制度和懷著殖民時期遺留的優越感去改變中國的發展模式。

談到所謂「新冷戰」,顯而易見,當今中國與冷戰時的蘇聯截然不同。蘇聯採取制度輸出和軍事對峙的擴張性政策,最終在經濟衰敗中瓦解。但現在的問題是:究竟誰在像蘇聯那樣試圖輸出價值和制度,又是誰在推動安全戰略對抗?顯然不是中國,而答案是誰也再清楚不過了。

在中德間,經貿和政治關係空前緊密,民間和學術交往也十分頻繁,中德早已是相互深度依存的夥伴。柏林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弗拉策最近指出,中國是疫情時代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的火車頭,這對經濟實力多半源自國際貿易的德國至關重要。他的判斷在經濟學家中有普遍性,已是當前的常識。德國外交應意識到,中德關係的良好局面是珍貴的,因此應從戰略高度繼續提升這一「優先夥伴關係」,增進理解廣交朋友,而非跟隨美國甚至推動美歐面向中國尋找制度對手。

破解「雙層公共汽車」魔咒

德國是一個湧現過眾多人文大家的國度,德國歷史上的政治精英們也不乏對於世界政治的雄心。德國的哲學至今仍在世界文明之林閃光,而德國推行世界政治的歷程卻給自己、給歐洲乃至全人類留下過悲痛記憶。人文精神和政治雄心何以產生如此強烈的分裂,這樣的問題被一再提出。

著名傳記作家埃米爾·路德維希在《德國人:一個民族的雙重歷史》一書中寫道:「這個國家的歷史就像一輛雙層公共汽車,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有著各自的發展道路,上面一層乘客極目遠眺,飽覽旖旎風光,但不能影響汽車的行駛方向,因為坐在下層掌握方向盤的司機根本無暇顧及他們。」現如今,德國在歐洲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大,塑造國際政治的聲音越來越響,這讓人們看到德國世界政治的雄心再現,也祝願德國這次能夠破解「雙層公共汽車」的歷史魔咒。歷史經驗已在反覆告誡,建立在對自我和世界格局誤讀誤判基礎上的戰略,很難實現「對內和諧、對外和平」的理想。至於對華政策,我們可以修改一下馬斯外長的話:如何正確認識中國和正確塑造中德、中歐關係,考驗著德國外交智慧和未來。目前,德國正竭力推動歐盟出臺一致的對華政策,這樣的政策基調應該是建設性的。而克服各種戰略誤判,是這種建設性的基礎。(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吳建樹:俾斯麥式外交對今天中國戰略的啟示
    這次慘痛的外交失敗讓俄國清醒意識到,奧匈帝國已成為它在歐洲大陸向巴爾幹地區擴張勢力的最大障礙。因此,俄國希望在三國同盟框架內,與奧匈在巴爾幹問題上達成諒解,進而使奧匈和德國支持俄國在巴爾幹地區擴張。隨著俄國不願再續籤1881年的德俄奧三國同盟條約,俾斯麥精心打造的,防止法國向德國復仇的三國同盟體系就此解體。
  • 德國也想摻和印太戰略,德外長:印太地區是德國外交政策優先事項
    觀察者網報導,9月2日德國發布了一項政策方針,該政策方針中提及了德國對於印太地區發展的想法,並且德國還企圖幹預到印太地區的發展中去,以此來達到德國獲取優勢的目的。這份指導方針的名字是「德國-歐洲-亞洲:共同塑造21世紀」,這套方針的主要準則是要尋找多元化的經濟夥伴來避免單一依賴的供應鏈。文件的重點內容是德國想要塑造印太地區的秩序,提升東協在印太地區的地位。為何德國遠在歐洲開始注意到印太地區的發展,並且強插一手呢?
  • 《三國志戰略版》不為人知的霸業外交和戰略智慧怎麼樣 外交和戰略...
    在群雄並起、豪傑林立的《三國志戰略版》中,如何凝聚一個州、團結一個服,「外交」就顯得格外重要。 那麼應該使用怎樣的外交政策呢? 如何根據自身實力情況制定戰略戰術方針?通過以下「四」忌來為大家解讀外交之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智慧。 01忌多人參與外交事宜 盟主或者管理層討論好外交的主要戰略之後,執行者只能有一個人。因為一旦有多個人參與外交的執行,將有可能讓其他同盟無法明確我方同盟的外交事務對接人是誰。這可能導致我方同盟被貼上外交紊亂,管理不佳的標籤。直接影響我方同盟在整個賽季,甚至以後的外交形象。
  • 「俾斯麥外交」難以持續的緣由?德國政治底蘊薄弱、民族主義盛行
    自神聖羅馬帝國後期,德意志地區便長期處於分裂局面,德國的重新統一對歐洲地緣震動極大。為了防止遭到周邊列強的戰略合圍,俾斯麥充分發揮其長袖善舞的外交才能,通過一系列精妙、靈活的手段,於列國間縱橫捭闔,建立了以德國為核心的歐洲外交體系。然而,如此有利於解決德國地緣隱患的外交方針,卻在俾斯麥下臺以後便遭拋棄,這是為何?
  • 中國周邊環境與周邊外交的戰略選擇
    (本文來自《當代世界》2016年10月刊) 近年來,中國周邊外交奮發有為、積極進取,在外交實踐和理念層面取得諸多重要成果。與此同時,中國周邊外交也面臨美國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領土領海主權權益爭議等壓力和挑戰。
  • 默克爾希望「德國能讓歐洲更強大」,俾斯麥的外交手段值得借鑑
    我們不妨來看看俾斯麥的外交體系,看看這位當年德國的政壇巨頭究竟想讓德國走上怎麼樣的一條路。大陸聯盟體系俾斯麥的外交體系,又被人稱為「大陸聯盟體系」。對德國來講,這個同盟是利大於弊的,能夠從地中海地區抗擊法國,牽制俄國,是一次外交的勝利。隨後由於英國跟義大利、法國在地中海地區存在競爭關係,三國決定抱團,籤訂了兩次《地中海協定》。這個協定雖然是英、意、法三家兩兩協議,然而卻擴大了俾斯麥體系的範圍,使德國成為最大收益國。由於自己的盟友義大利的關係,德國間接實現了對英國的友好聯合。
  • 從歷代火影的外交政策,看火之國木葉村的地緣戰略困境
    作為火影忍者漫畫主角一方的火之國木葉村,一直處於地緣戰略上的困境。為了應對這一困難局面,歷代火影都在外交策略上想盡了辦法。6哥今天就給各位火影粉絲來梳理和解析一下歷代火影的外交策略。但在實踐中,千手柱間的一些做法其實是違反現實主義戰略原則的。比如典型的就是,第一五影會談上,千手柱間提議將九大尾獸平分給各國,實現五大國的戰略均勢。千手柱間想通過這種均勢外交策略,實現五大國的平衡,以維持長期和平狀態。千手柱間的做法,暫時贏得了當時初代雷影、土影、水影、風影的肯定,默認了木葉為首的一超多強格局。
  • 俾斯麥的統一德國之路,誰才是歐洲第一戰略家?沒錯!就是他
    鐵血宰相的稱號給人一種俾斯麥是戰爭狂人的色彩,但是縱觀俾斯麥擔任宰相時期的表現,軍事始終是俾斯麥實現政治目標的一個工具,他更擅長的是外交和政治策略的制定。在德國統一過程中,俾斯麥的貢獻居功至偉,他是一個異常冷靜的政治家。是他把德國構建成牢固的整體,也奠定了德國的歐洲霸權,以至於兩次世界大戰都未能摧毀德國的根基。
  • 德國媒體指責中國「戰狼外交」並把「權」寫成「杈」,外交部回應
    《北京日報》記者: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個點成為了「杈」字。該報導稱,德國聯邦議院人權委員會11月18日舉行所謂「中國人權聽證會」,招致中國大使館批評。文章引用德國綠黨反華議員鮑斯的話說,中國實行「戰狼外交」。你對此有何回應?華春瑩:我注意到你提到的德國媒體把「權」寫成「杈」,遭到中方媒體嘲笑。
  • 王毅稱此次到訪德國有個特殊背景,病毒無國界,需國際共同應對
    當地時間2020年2月13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柏林同德國外長馬斯舉行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後共同會見記者。王毅表示,默克爾總理和馬斯外長多次表達德方對中國抗擊疫情的有力支持。當地時間2020年2月13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柏林會見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
  • 英法德三大強國重返印太,美國組團,軍事包圍圈初見規模
    近日德國也表達了同樣的呼聲,當地時間12月13日,德國女防長卡倫鮑爾聲稱,德國會派遣一艘軍艦前往印太地區,參加美國主導,日本和澳大利亞共同參加的多國軍事演習。問題來看,德國為什麼突然轉向,也要來蹚渾水呢?事情正在起變化,先是美國五角大樓爆出消息,重建第一艦隊,部署在太平洋地區,協助在太平洋駐紮的第七艦隊,確保美國在該地區的海軍優勢和軍事優勢。
  • 德國想重溫百年前的小炮艦外交?當年險些提前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
    德國式的「小炮艦外交」 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立,由此開始了德國的海外殖民擴張。有幾艘德國小炮艦曾多次登上西方各國的新聞頭條,讓「小炮艦外交」幾乎成為了當時德國殖民擴張的代名詞。
  • 王毅談美一些政客在涉華問題上的四個戰略誤判
    為什麼出現這種狀況,根源在於美方一些政客在涉華問題上作出了一系列戰略誤判:一是無視中美存在廣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間,從戰略認知上將中國列為「主要競爭者」,甚至視中國為「威脅」,這就扣歪了第一顆紐扣,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看到的是不惜發動「全政府戰略」,集中幾乎所有資源來打壓中國。這是犯了方向性錯誤。中國不是美國的威脅,過去不是,將來也不是。
  • 為了「操縱」歐洲,俾斯麥使出了怎樣的外交手腕?
    說起德國歷史上有名的鐵血宰相,非俾斯麥莫屬。他在任期間(十九世紀70-80年代),儘管軍事上無情冷血專制,但是其全面的改革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作為保守的容克貴族代表,俾斯麥認為:外交政策不應受到意識形態的限制,是一種純粹的實力角逐,彈性必須充分,且能夠善用每一個可能的選擇機會。
  • 肖磊:美國針對中國的戰略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5月7日的時候,刊載了一篇由美國現任外交協會主席理察哈斯的文章,標題是:《不要挑起與中國的新冷戰》,哈斯在文章的最後說了這樣一句話:「1991年蘇聯解體後,美國的外交政策失去了方向。30年後的今天,美國的戰略仍然找不到方向,但不應試圖通過重拾冷戰遏制政策來尋找方向。中國不是蘇聯,一個全球化定義的世界需要新的戰略思維。」
  • 德國指責中國搞「戰狼外交」 外交部:中國不主動惹事 但也不怕事
    有記者提問: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報導,指責中國搞「戰狼外交」,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卻多了一點變成了「杈」字。該報導稱,德國聯邦議員人權委員會11月18日舉行所謂中國人權聽證會,招致中國大使館批評。文章引用德國綠黨反華議員鮑斯的話說,中國實行「戰狼外交」。發言人對此有何回應?
  • 行走·國緣:他把外交寫成小說
    「外交官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更要有克服困難的智慧。」文/劉娟娟  不久前,在2020揚子江網絡文學作品大賽中,一部特別的小說獲得二等獎。  這些評論讓楊優明看到了從事外交小說創作的社會意義,「首先是以文學的形式肯定了外交人員在國家發展和延續國緣方面的默默奉獻,這對外交事業是種激勵。這是我沒想到的。同時小說也讓更多人了解了中國外交官的生活,拉近了中國普通公民同外交官之間的距離,從而對我們的外交工作多了一份理解與支持。」  在外交官的眾多工作中,為何選擇「大洋中建使館」這個主題?
  • 美驟然升級對俄「外交戰」
    「如果美國在俄羅斯的外交機構僅剩美國駐俄大使館,那麼美俄關係,尤其是雙方正常的民間和商務往來一定會受到較大影響。這一決定也將給美國新任政府實行與現任政府不同的外交政策埋下不合時宜的伏筆。」外交學院教授高飛分析稱。難有轉圜希望自2014年烏克蘭危機發生之後,美俄關係持續緊張,甚至有分析認為,這組大國關係陷入冷戰以來的最低谷。
  • 世界外交風雲:外交行政化
    今天我們將繼續聊一聊古典時代的外交,探索其中的奧秘。如果說,文藝復興時代的外交貢獻了常駐使節制度,那麼古典時代的外交,則貢獻了外交職業化和外交行政這兩個相伴相生的產物。那外交具體指什麼呢?它是怎麼產生的呢?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