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過是奉獻和索取。我們一邊向社會索取著資源,一邊也向社會奉獻著自己的力量。無論是在哪裡都一樣。不過,究竟該以奉獻為主呢? 還是該以索取為主?
一、幼年
公元1969年,江蘇,某農村。王永強出生在一個平靜的下午,沒有風雨交加,也沒有天際變色。但是王永強卻非常的聰明。無論是學走路,還是學說話,都要比哥哥姐姐快許多。或許是因為他的聰明,或許是因為他是家中最小的。王永強的身上幾乎集結了父母的所有寵愛。精神歸精神,物質歸物質。王永強的精神生活是富裕的,但是物質生活卻是貧乏的。因為他們家的經濟來源全靠他的父親——販賣老鼠藥。成天吃不飽,餓不死的生活可能在年幼的王永強心中埋下了種子——要賺錢,而且是要賺大錢!
二、童年
時光荏苒,歲月轉身。不知不覺,王永強已經長大了,到了該上學的年紀了。剛開始還好,王永強在學校的開銷不是很大,家裡還能負擔得起。但是當王永強進入青春期之後,一切都變了。飯量猛增,而且學校的書本費越來越貴,除此之外還要買校服。王永強從小到大幾乎沒穿過新衣服,包括校服。他的校服都是哥哥姐姐穿過的,剛開始穿在身上很鬆,後面就變得越來越緊。緊的不能再穿的那種。但是王永強還是堅持下來了,因為他知道自己家裡的情況。那些年,王永強的父母總是做在樹下長嘆著:「哎,強子終於懂事了。」
三、青年
公元1987年,王永強考上了大學。這個消息一時間就轟動了全村!因為在那個時候,全村只有王永強這麼一個考上大學的。而所謂是天道酬勤,當時國家的政策上大學是全免費的。那一年,走上求學路的王永強在這頭,挎著破包回望著父母。他的父母在那頭,佝僂著背向王永強送別。
四、大學
在大學,王永強的成績一直都很好。因為他知道自己能走到今天不容易。他不能辜負自己,更不能辜負家人的努力!憑藉著這股信念,王永強幾乎壟斷了班級第一,年年如此!漸漸地,校方注意到了王永強。出於王永強的家境和頂尖的成績,校方給予了王永強每月四塊錢的國家補貼。王永強當時興奮極了,剛想打電話給父母報信,但是父母的電話已經打過來了。在和父母的通話中,王永強很是驚訝。父母不僅知道了自己獲得補貼的這件事,更是直接張口向自己索要這份補貼的一部分。王永強有些猶豫,但是考慮到父母這些年來的付出,還是答應了。
五、深造
王永強畢業之後,打算繼續讀書,繼續深造。但是卻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父母張口養兒,閉口防老。而且還會向王永強羅列一些別人家的孩子,不是輟學養家,就是從小養家。這些話語讓王永強聽得很是心煩。不過現在的王永強已經有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了,力排眾議,堅決選擇讀書!王永強靠著自己心中的毅力讀完了蘇州大學的碩士,讀完了中科院的博士,讀完了北大的博士後。
六、工作
從王永強上了本科獲得了4元錢的國家補貼後,他的父母就覺得終於盼到了兒子的「出息」。而也不只他們,家裡的親戚們也同樣這麼認為。在王永強於蘇州大學讀碩士期間,父母不僅問他要錢接濟家裡,還要求他給哥哥和家裡的親戚們在蘇州安排工作,孩子們安排好學校。王永強但凡有不答應,父母就會到學校找他,質問他為什麼不幫忙。父母的一再強迫,讓當時的王永強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壓力,覺得在同學們面前很丟人。畢竟他也只是個在讀碩士,有時候確實沒法幫忙,但又跟年邁的父母講不通其中道理。
王永強就這樣在父母的不斷重壓下,讀完了北京大學的博士後。 當時的博士後可謂是鳳毛麟角,王永強的薪資自然不必多說。憑藉著每個月向家裡寄回去的那些錢,王永強的父母也閉上了嘴巴。他倆的嘴巴是閉上了,不過親戚朋友的嘴巴又張開了。他們聽說王永強的現狀之後,紛紛跑去向王永強求助。不是借錢就是讓王永強給他們安排工作,不過此時的王永強還沒在社會上站穩腳跟,再豐厚的薪資待遇也填補不了持續不斷的窟窿。然後,那些親戚朋友就去找王永強的父母,成天說長道短,無休無止。
王永強的父母經受不住親戚朋友的唆使,又開始問候王永強。漸漸地,王永強的日常生活都被幹擾了。一邊是親戚朋友的變相索取,一邊是海外公司向王永強拋出的橄欖枝。王永強猶豫了。
七、出國
公元1999年,王永強和家人徹底失聯。這一走就是20年。2019年12月份,病重的母親心心念念的想見小兒子王永強最後一面。面對著家人她顫顫巍巍反覆的說道:「我想見他最後一面,不論他走多遠,他都是我的兒子。」當時遠在美國打拼20年,事業有成的王永強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卻只是絕情理智的這樣回復了一句話:「不要再找他,清官難斷家務事」。就這樣,母親病故的時候,王永強都沒有回來。王永強遠離家鄉留居海外,至今未歸。
究竟是父母奉獻的太少?還是親戚朋友索取的太多?人生的意義,究竟是奉獻,還是索取呢?大家對此怎麼看?還在下方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