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納星空:衛星製造也可以「多快好省」小批量生產

2020-12-17 騰訊網

微納星空50多人的「小團隊」成立2年半,發射7顆衛星上天;衛星從設計研發到出廠發射,最短歷時6個月完成;1千平米的衛星製造廠房,14顆衛星並行研發;即將迎來第5輪融資….這家以 「航天速度」發展的初創公司,顛覆了傳統的高費用長製作周期的衛星製造模式,以自主研發的技術優勢讓衛星製造也可以「多、快、好、省」小批量生產

借政策東風 民營企業開啟大航天時代

在過去,衛星總被人認為「高高在上」,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以前也只有國營大企業才能造衛星。而隨著我國一系列開放政策的出臺和商業航天的不斷發展,現在不少民營企業也可以造衛星,構建屬於自己的太空星座。

2014年11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鼓勵民間資本研製、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提供市場化、專業化服務;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衛星導航地面應用系統建設。2016年12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有序參與航天科研生產、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空間信息產品服務、衛星運營等航天活動,大力發展商業航天。

自2017年,初創民營航天企業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很多來自體制內的高精尖技術人才紛紛投入商業航天領域。本篇的主人公,園區企業微納星空,也是在這一年,抓住了時代發展機遇,開啟了波瀾壯闊的大航天時代。

放棄「公家飯」80後組團創業追尋航天夢

「從來沒有哪個初創行業,會像商業航天一樣將個人的理想,國家的意志以及人類的未來完美的結合。」微納星空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郇一恆先生對我們說到。

2017年初還在航天系統工作的幾位創始人敏銳的嗅到了商業航天的機會,成立了微納星空,聚焦衛星研發製造領域。在核心團隊的構建上,微納星空80%以上的員工來自體制內航天系統,均有9-10年的航天工作經驗。

微納星空聯合創始人兼副總經理郇一恆

「隨著商業航天的興起,我們認為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領域。不論是在體制內還是自主創業,都是在為航天強國做貢獻。目前資本方和市場的表現證明了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向。」

如此「硬核」的核心團隊,為微納星空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夯實了人才優勢。打造一支矢志航天的高素質人才隊伍,這是微納星空近兩年迅速崛起的必然因素。

專注小衛星研製,立志成為國際領先的商業衛星公司

微納星空成立之初,便對標國內外一流衛星公司,立志成為具備世界競爭力的民營商業衛星企業,成為航天技術領域的獨角獸。但不同於大多數民營航天創業公司,微納星空「專啃硬骨頭」,業務選擇上切入的是目前衛星產業領域相對薄弱的研發設計與製造領域,並自主研發微納衛星平臺和核心部組件。

微納星空目前有衛星整星產品、衛星部組件和衛星通信地面終端三條產品線。可為國防、行業、區域等用戶提供基於衛星資源的綜合信息系統解決方案。

衛星整星產品,覆蓋10kg-1000kg量級,目前已經涉及從10公斤入門級的納衛星,50公斤級的微小衛星,100公斤量級的小衛星,到1000kg級的中小型衛星。

衛星部組件,團隊實現了衛星星務計算機、姿控計算機、測控通信產品等核心部組件的自主研發,並成功完成多次飛行驗證,能夠對外提供高性價比的衛星單機和部組件產品。

衛星通信地面終端,則是微納星空面向物聯網和網際網路應用需求,自主研發的系列化衛星數據採集終端和衛星寬帶通信終端。可為客戶提供星地一體化技術解決方案是微納星空的重要優勢之一。

小衛星相較大衛星,具有高度靈活、低成本、周期短等優勢,正受市場青睞。微納星空通過整星平臺標準化、分系統模塊化、核心部件自主研發,增加民營供貨渠道、發揮機制靈活優勢這五個方面來合理降低成本,以適應批量化星座組網任務等新興商業衛星市場的需求。

衛星的需求並不局限於國內,據微納星空副總經理郇一恆介紹,非洲、南美、東南亞等地區對衛星一站式交付的需求也比較強烈。與海外合作,微納星空將採取「在軌交付」的方式,衛星的研發、製造和發射均在國內進行,這也將成為後續微納星空的一大業務點。

掌握衛星大小腦,形成技術壁壘

微納星空,除了仰望星空,更重要的是腳踏實地,踏踏實實搞研發,通過不斷的自我提升和技術迭代,在技術上建立起難以攻克的壁壘。

郇一恆說:「微納星空自主掌握了衛星的高可靠星務自主管理和高穩定性姿軌控技術,這兩部分相當於衛星的『大腦』和『小腦』,這也是我們在市場競爭中的核心優勢。」

具體來看,衛星的星務管理系統負責衛星的指揮調度、數據管理、任務規劃、信息採集、狀態監控等任務,是衛星的信息樞紐和管理中心,充當衛星「大腦」的角色;衛星的姿軌控系統負責根據任務需求實現衛星的定向、機動、巡航、跟蹤或保持等動作,相當於衛星的「小腦」。

自主掌握核心部組件的研發生產,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衛星的成本。據郇一恆介紹,在民營航天的商業化落地上,不同於過去體制內主要採用宇航級、軍工級的元器件和部組件,大量採用工業級的元器件和部組件可以明顯降低衛星生產成本。

微納星空的微小衛星,體積小、性價比高,由於採用柔性化衛星平臺設計技術,並優化研製流程,1顆衛星的研發周期非常短,平均6個月到1年就能完成衛星的研製,而傳統衛星則需要三到五年,相比成本高達數億元乃至數十億元的大衛星,微小衛星的研發成本只有幾百萬元至幾千萬元不等。成本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衛星的使用門檻,刺激衛星消費。

微納製造 閃耀星空

「微納製造,閃耀星空」這是微納星空的slogan,郇一恆先生向我們釋義時說到,「我們公司以衛星研製為主業,雖然是個很小的團隊,在人類長河中可能微不足道,但是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有廣大的前景,更有無限的空間想像」。這家因夢想而生的公司,多次發射任務取得的優異成績讓微納星空在行業內脫穎而出,閃耀星空。

2018年10月27日,由微納星空自主研發的「未來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乘 「朱雀一號」運載火箭進行首次入軌嘗試。這次任務是中國首次全部由民營企業設計、生產、製造的純商業航天項目,開創了中國民營航天的先河。

維納星空衛星飛控指揮中心

2018年10月29日,由微納星空深度參與的某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圓滿完成既定任務。微納星空提供了該衛星的「大腦」和「小腦」,即高可靠星務自主管理和高穩定性姿軌控技術,這也是公司在市場競爭中的核心優勢。

2018年12月7日,由微納星空自主研製的「微納一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這是第二顆採用公司MN-10平臺的衛星,標誌著公司自主掌握的微納衛星平臺技術走向成熟。

2019年8月17日,由微納星空自主研製的「星時代-5」微小遙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捷龍一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不到24小時即獲得高質量遙感圖像數據。該衛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公司的微納衛星平臺在成熟性、可靠性等方面邁向了一個新的臺階。

2019年12月20日,由微納星空自主研製的儀徵一號(天雁01)、星時代-8(天雁02)和未來1R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徵四號乙火箭成功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衛星剛剛星箭分離即獲得穩定遙測數據。本次任務是微納星空成立以來的第5次衛星發射,也是其首次一箭多星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發射的一箭三顆衛星,在技術團隊僅有50多人的情況下,並行研發,並在自建的衛星廠房裡完成總裝、測試、出廠。一箭三星的成功研製和發射讓微納星空的並行研發能力,小批量生產獲得驗證。

據郇一恆先生介紹,在他們廠房內,還有4顆衛星正在研製。2020年,微納星空已定的發射計劃超過6顆衛星,其中5顆衛星的重量均在50到100kg之間,未來還將逐步突破技術壁壘,完成200kg,甚至500kg-1000kg衛星的在軌驗證。

實創科技園助微納星空閃耀萬裡長空

「2019年微納星空大事件有2個,第一個就是我們搬遷到了中關村壹號,第二個就是今年成功發射了4顆衛星,實現了50kg到100kg級衛星的突破。

2019年10月,微納星空搬到了實創科技園的核心項目中關村壹號。之所以選址在這裡,郇一恆先生說到,「中關村壹號周邊聚集了航天城、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空材料研究院等航天產業,清華、北大、北航、北理工等全國頂尖高校也在附近,有著成熟的航天產業氛圍、科技創新環境和人才優勢。同時,中關村壹號也初步聚集了航天相關的上下遊企業,為我們搭建了非常便利的合作交流平臺,比如也在壹號的企業天鏈測控,正在為我們的衛星提供測控服務。中關村壹號作為北京和海澱的地標性建築,定位為全球硬科技創新中心,對我們國際化形象的打造和企業宣傳都是非常大的助力。」

為進一步助力商業航天產業發展,中關村壹號還發布了商業航天服務計劃,為園區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產業服務,多次舉辦融資、人力、產業交流等活動,為企業吸引人才、加快科技創新提供了便利條件。未來,實創科技園和中關村壹號將繼續努力,為企業營造更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和營商環境,助力微納星空在中關村科學城北區一飛沖天,閃耀萬裡長空。

———— / END / ————

本文刊登於《中關村》雜誌三月刊

相關焦點

  • 天目連線微納星空丨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 千億產業藍海待發掘
    天目連線微納星空丨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 千億產業藍海待發掘記者丨曾楊希排版丨Mino Space網際網路的觸手終於伸到了太空。雖然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WiFi、5G等通信方式無法被代替,但只有藉助衛星構建通訊網絡,才能實現山川湖海的全球通信的「終極覆蓋」。衛星網際網路有何特點?納入基建將對哪些產業帶來機遇?衛星網際網路何時才能飛入尋常間?記者採訪了北京微納星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恩宇和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副院長金仲和。
  • 這些中國公司正將鞋盒大小的衛星送上太空
    他喜歡穿一件藏藍色的飛行員夾克,這件衣服設計的特別之處在於,胸口處有一枚尼龍粘扣,可以隨意粘貼不同的徽章。這也是他每回去酒泉發射場觀看衛星發射時的戰服,徽章會隨著每次發射衛星的代號不同而變換——為每一次太空任務專門設計製作任務徽章是航天人的傳統。2017年8月,他創建了衛星公司微納星空。這是一家從事微納衛星系統研發製造,自主研發微納衛星平臺和核心組件的航天科創公司。
  • 太空中多了一位「衛星小精靈」 浙江大學研製的皮星三號A成功升空...
    常規衛星都是大塊頭,重量往往在1噸(1000公斤)以上,而微納衛星非常小巧,重10~100公斤的稱作微衛星,1~10公斤的是納衛星。  皮星三號A星由浙江大學微小衛星研究中心研製,是一顆20公斤級的微納衛星,比一袋大米還要輕,具有重量小、集成度高、可靠性強等特點。
  • 江門市多快好省機械有限公司迅速轉產 為抗疫一線貢獻「江門製造...
    □文/圖 江門日報見習記者/皇智堯近日,記者走進我市首批獲得提前復工獎勵的企業——江門市多快好省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多快好省」),在該企業生產車間內,戴著口罩的工人高效地做著自己手上的工作,上膠、貼條、膠帶復卷檢查
  • E-jet列印微納製造系統:防水&可變視場仿生人工複眼製造
    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種靈活方便的微透鏡陣列製造方法。例如,具備防水性能和可變視場(FOV)成像功能的微透鏡陣列,可以作為具有先進功能的人工複眼製作微型醫學內窺鏡,應用於潮溼或狹窄複雜的微腔管道環境中。然而,目前受複雜製造工藝和精度的限制,具有防水功能,視場可調性能的人工複眼仍面臨極大的技術挑戰。
  • 36氪首發|實現70nm精度三維空間跨領域應用微納先進位造,「魔技...
    編輯:汝晴人類髮絲的千分之一 大約是60納米,看似這樣微小的單位和我們的生活並沒有很強的關聯,但在實際的商業場景中微納級別的加工製造技術可以對航空航天、精準醫療、太陽能電池板、通信光晶片封裝等眾多領域進行升級改造。
  • 中國突破M65J高強度碳纖維,製造飛船衛星,不再看人眼色
    但是M系列則不太一樣,主要強調的高模量,熱穩定性好,簡單解釋就是受到外力之後材料變形很小,而且受到高溫和低溫環境衝擊後,材料尺寸變化儘量小,這對於衛星和飛船具有特殊意義,在飛船或者衛星上,需要安裝大量高精尖探測器,這些設備之間需要非常緊密的定位,而且要保持長時間的穩定,而在太空中,日照面和背影面之間溫差可以達到300-400度,所以採用
  • 雄克小批量自動化生產解決方案
    近年來,自動化工具機上下料的發展相當成功,即便是在極小批量的生產中,也可以顯著降低裝設所需的停機時間,以最少的人力實現全天候的工具機利用率。
  • 銀河航天完成新一輪融資 將培育衛星低成本批量製造
    來源:金融界網站據報導,11月17日,衛星民企銀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對外公布完成最新一輪融資,投後估值近80億元。銀河航天創始人兼CEO徐鳴介紹,本輪融資後,銀河航天將持續發力衛星網際網路技術研發,並快速形成新一代網際網路衛星低成本批量化製造能力。 點評:衛星網際網路具有可在廣闊的海上、空中、跨境或偏遠地區工作的特點,它是由衛星星座替代地面通信基站,實現全球範圍內全天候萬物互聯。
  • 美國航天新玩家:專注可批量生產小火箭,已秘密運作三年
    編者按:美國航天領域,又有一位新玩家橫空出世,名為阿斯特拉(Astra),已經秘密運作三年,專注打造能夠快速發射的小火箭,是美國國防部DARPA舉辦的火箭發射挑戰賽前三名之一,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仍在堅持挑戰的公司,正在努力實現幾周內從不同地點發射兩枚載荷不同的火箭。
  • 國內最大商業AI衛星工廠來了……
    國星宇航AI衛星與普通微納衛星有啥不同?>>體積只有一個鞋盒大小傳統的遙感衛星大約有一輛公交車那麼大,重量大約有3200公斤。不到兩年,國星宇航快速成長為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的準獨角獸企業。01一期衛星工廠預計年產200顆衛星對一家商業衛星網際網路企業來說,想要低成本地將衛星產品化就需要把衛星製造從實驗室裡的定製化生產改成工業化生產。
  • 韓國新型武直面世,已通過原型機測試,可以小批量試生產了
    思密達可以啊,輕型航母(兩攻),潛艇,萬噸艦,金鷹戰鬥機,四代機,坦克都搞出來了啊,這不,新型武直也面世了,還已通過原型機測試,可以小批量試生產了。呃,這不就是直九麼?可以可以,畢竟是二戰後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靠的是製造業發展,不是賣資源也不是玩金融,還是有兩刷子的。那啥,韓語裡自製和組裝是同一個詞嗎?小國還真是好,外部條件有利,政治環境也好,想買啥就有啥,上面說的那些傢伙什,就沒有一個發動機是自己弄的。
  • 3D列印可以用於注塑模具製造嗎?
    多年來,注塑成型一直是批量塑料生產的首選方案。我們每天使用或看到的大量塑料製品都是通過注塑成型生產的。然而,注射成型所需的模具通常由金屬製成,並且往往價格非常昂貴且製造耗時。對於尋求快速低成本生產的商家而言這是很明顯的短板。
  • 金蝶雲·星空智能製造專家解讀:中小企業為什麼要上雲?
    本文,金蝶雲·星空智能製造方案總監計曉軍老師,集其30餘年製造經驗,為您帶來專業解讀,全面解答中小企業當下困惑。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武漢、湖北、中國和全球帶來很大的影響。2月初,國內絕大部分企業進入停工狀態,面臨著「無資金、無員工、無訂單、無材料」的四無狀況。後來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以及金融機構的幫助下,企業開始逐步復工復產。
  • 衛星見證加速度!高空大片帶您俯瞰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
    2020年1月28日吉林一號高分03星(解析度0.97m)在2020年1月28日上午11點16分對建設中的火神山醫院進行了拍攝,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出北區箱式板房基礎建築工作基本完成,其他區域箱式板房建築工作全面展開,工程進度良好。
  • 衛星導航高增長 北鬥全產業鏈受益
    54顆北鬥導航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20年6月23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成功發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潛力股精選中國衛星(600118)小衛星龍頭公司是國內小衛星製造龍頭企業
  • 衛星導航高增長 北鬥全產業鏈受益(名單)
    >公司是國內小衛星製造龍頭企業。公司宇航製造業務主要包括小衛星製造、微小衛星製造、部組件製造三大類。小衛星及微小衛星製造方面,公司專注於1000公斤以下的小衛星及微小衛星的研製與生產,產品和業務集系統開發、系統設計、系統集成和在軌服務於一體。公司上半年成功發射4顆衛星,繼續保持國內小衛星製造領域主導地位。
  • 新風口衛星網際網路:戰火早已熊熊燃燒
    當然,衛星網際網路也將為全產業鏈提供投資機會,從衛星製造到火箭發射,每一個細分行業都充滿了商機。 衛星網際網路產業鏈主要由衛星製造及火箭發射、地面基站及終端設備和衛星通信運營三部分。按照美國衛星協會(SIA)的預測,三部分的市場規模佔比約為7.5%、44.6%和47.9%。
  • 衛星產業深度報告:衛星「工業化時代」的投資機會分析
    我們認為,衛星規模化生產包含了四個方面的變革: 模塊化設計、智能化生產、快速 AIT、優化供應鏈。 模塊化設計:衛星本體主要包括衛星平臺和載荷兩大部分,採用模塊化設計理念, 可以提高分系統通用性,縮短生產時間。
  • 中國衛星2019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報告期內,公司密切關注產業發展環境和市場競爭形勢變化,持續推動改革發展,公司宇航製造和衛星應用兩大板塊業務有序開展。  1.宇航製造業務  報告期內,公司繼續保持國內小衛星製造領域主導地位。(1)系統集成與產品製造  衛星通信:信息鏈批生產任務按計劃推進,繼續保持信息鏈領域的優勢地位;FOU終端實現定型,形成批量交付能力;各類車、船載「動中通」產品按計劃完成生產、交付;環保、海洋等行業衛星通信系統建設項目完成驗收交付;Anovo3.0產品成功實現與中國聯通核心網互聯,為產品進入運營商市場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