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民國時期,中國的武器來源紛繁複雜

2020-12-19 不沉的經遠

在民國時代,中國的軍隊裝備確實非常繁雜,即使是國民政府的中央軍,裝備也是五花八門,究其原因則是多方面的。

首先來說,軍隊裝備繁雜是有著歷史原因。

自晚清時期,清政府向西方購買武器武裝清軍時,就因為缺乏規劃,加上清政府和各地督撫在買武器時常常被西方軍火掮客左右,所買的武器就五花八門,差不多所有西方國家的武器都有購買。像左宗棠西徵時,所部共裝備的洋槍不過2萬多枝,但是卻有七八種型號之多。

前督臣左宗棠、撫臣劉錦棠出關,攜運後膛來福馬槍,哈乞開斯、馬蹄泥、標針快,利名登、七響、八響、十三響槍共二萬餘杆。

這種情況無疑對後勤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但是始終沒有得到解決。一直到了袁世凱編練新軍時,才提出新軍採用統一的馬步槍,以減輕負擔。

曼利夏M1895式步槍

袁世凱一開始選中的是奧地利的曼利夏M1895式步槍作為新軍的制式步槍。不過在實際使用中,發現曼利夏M1895式步槍的性能不佳,最終未能推廣,此後決定改用德國的毛瑟步槍。後來又因為日本距離中國近,又採購了一批日本的步槍。加上漢陽廠自己生產的漢陽造,北洋軍裝備的步槍中數量比較多的就有四種。至於北洋軍裝備的大炮也有格魯森、克虜伯、克魯蘇、日式和國產的多種類型。

辛亥革命民國成立以後,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時期。這一時期各路軍閥大多自己購買武器,因此還是缺乏統一規劃。特別是後來列強對華實行武器禁運以後,能買到什麼就買什麼,更沒講究,裝備就更雜了。

法式裝備的滇軍

而國民政府中央軍開始是以黃埔軍校學生為基礎組建的第一軍。初期其主要裝備是蘇聯援助的莫辛納甘步槍。不過隨著北伐戰爭的進行,一路上第一軍不斷收編、吞併其他軍閥的部隊。

到了國民政府成立時,中央軍已經從最初的一萬多人擴編到了五十萬之眾,這裝備就跟著混雜起來了。

其次受限於財政原因,國民政府未能統一裝備

國民政府成立以後,又經歷了新軍閥混戰,直到中原大戰以後,才有餘暇考慮統一制式武器這個問題。

由於此時國內毛瑟系列的步槍最多,加上此時老蔣聘用德國顧問幫忙整編部隊,和德國關係較好,所以最終決定以1924年式毛瑟步槍為原型進行仿製,這也就是後來的中正式步槍。

ZB-26輕機槍

此外國民政府還選中了捷克式輕機槍、馬克沁重機槍、博福斯山炮等武器為軍隊制式裝備,併購買、仿製裝備各軍。然而由於財政緊張,國內工業底子薄弱,生產能力有限。所以這一換裝過程實際上到抗戰爆發時,也只是剛剛起步而已。

博福斯山炮

抗戰爆發以後,因為時局所限,武器就更談不上統一了

抗戰爆發以後,由於此時戰情緊迫,已經顧不上什麼統一裝備了。國民政府大量向國外採購武器。像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在比利時訂購了15萬支步槍,在捷克訂購了十萬支VZ24步槍,在德國訂購十一萬支毛瑟標準式。當然,因為戰爭原因,這些訂貨相當部分沒有到位,不過可以想見當時的混亂程度。

後不久蘇聯為了牽制日本的需要,向中國提供了援助。其提供的武器包括莫辛納甘步槍、馬克西姆機槍、馬克西姆-託加萊夫機槍、德克恰廖夫機槍、37毫米反坦克炮、76毫米高射炮、76毫米野炮、115毫米榴彈炮等等。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聯自顧不暇,對華武器援助很快停止。好在1941年3月11日美國通過《租借法案》以後不久,中國又成了美國的援助對象,此後美國的武器又大量湧入。

美式m1a1型75毫米山炮

而到了抗戰勝利,國民政府又接收了侵華日軍100多萬人的武器裝備。所以又形成了日械、美械、國械和此前進口的英、德、蘇、捷克式武器混雜的局面。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中國的武器裝備為什麼種類這麼複雜
    不過因為在洋務運動中清政府和各地督撫在購買、仿造西式槍炮時大多是根據個人喜好而定,因此缺乏統一規劃,清軍裝備的西式武器品種繁雜,幾乎西方幾個主要強國的武器都有所引進。這麼做的一個後果,就是後勤壓力很大。所以到了袁世凱編練新軍時,一度考慮以奧地利的曼利夏M1895式步槍為新軍標準步槍,以統一武器裝備。
  • 為何民國時期的警察,配備的都是步槍而不是手槍?原因很現實
    如果讀者們喜歡看抗戰時期的電視劇,一定會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民國在街頭走動的警察們,身上總是背負著一桿長長的步槍,而不是如同現代絕大部分國家警察一樣,佩戴手槍,為何會出現這種場面?就讓我們來分析分析,原因其實非常現實。
  • 民國時期,東北海軍實力如何,為何能夠成為當時中國海軍第一?
    民國時期,由於中國始終處於軍閥混戰局面,軍閥們對於海軍這個既十分依賴工業能力,又無法對軍閥混戰勝負產生決定性作用,更十分昂貴的兵種,十分輕視,海軍也因此變得邊緣化。整個民國期間,海軍的存在感一直比較薄弱。但即便如此,毋庸置疑的是,民國期間,中國的海軍是始終存在的。
  • 在民國時期,為何最終選擇了7.92毫米口徑子彈作為制式彈藥
    早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因為鎮壓太平天國的需要,清政府就逐步開始從西方進口武器裝備清軍。由於當時清政府缺乏統一規劃,因此進口武器大多是經辦的大臣自己決定。而這些大臣往往是根據自己身邊洋人顧問的建議來決定買這麼武器。
  • 民國宣稱五族共和,那麼民國時期中國真的只有五個民族嗎?
    有很多人在不了解民國到底有多少民族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就會被五族共和這個說法給帶偏了方向,以為民國時期就只有五個民族而已。但實際上如果我們真要探究民國民族數量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民國的民族數量不僅不止五個,甚至還要比我們如今的民族數量還要多上幾個。根據《我國少數民族概況研究》一書,發現民國時期是5個不同語系,共包含了64個民族。
  • 《民國海軍》︱民國時期海軍的艱難起航
    總體來說,民國時期是近代中國海軍發展最艱難的一個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海軍在風雨中飄搖,在風雨中蹣跚前行,並且在國家最危難的時刻積極投入戰鬥,無疑為世人所稱道。同時,民國海軍作為中國海軍建設的先行者,為後來中國海軍的建設提供了可貴的借鑑經驗。今日推送選文,為讀者講述民國海軍初期的籌備建設情況,一起通過文章來了解民國海軍背後的故事。
  • 紛繁複雜見未來
    其實在紛繁複雜的性格之中就可以預見他們的未來。 在紛繁複雜的性格變化中
  • 為什麼民國時期很多警察配備的是步槍,而不是手槍
    在中國古代,包括晚清大部分時候,中國維持地方治安主要靠的是衙役。直到庚子事變以後,按照條約規定天津不能駐軍,袁世凱於是從新軍中抽調出1500人以警察的名義駐紮天津,以規避條約的限制。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警察部隊。
  • 民國時期漳州地方貨幣
    引言:近二三十年,收藏家陳亞元、陳淑潘、洪揚舒、張建新、林建順、黃旭財等人陸續發現和收藏了一些民國時期漳州地方政權所發行的貨幣,這些珍貴的貨幣實物,見證了民國初期漳州地方政權的更疊和幣制的紊亂,是一部濃縮的地方金融貨幣史——「農工商信託有限公司」紙幣圖案為手機拍攝自《福建貨幣史略》民國時期漳州地方貨幣
  • 民國時期的字典大有來頭
    說起新華字典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詳,但是民國時期的字典你們有見到過麼?讓我們來一睹民國新字典的風採!這一本新字典大有來頭是陸爾奎主編。蔡元培作序,是王朝制結束後的第一部字典,1912年商務印書館初版,1929年再版。一部小型漢語字典。系將《辭源》的字頭部分輯出成書。
  • 民國時期,部分地區已用上了電燈,為何後來又點了40年煤油燈?
    民國時期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在這部劇中倒是被演出了一二。 當然,有的人紙醉金迷,而有的人肯定就窮困潦倒。民國時期,真的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有錢的地方,早就電話、電線一家通了。窮的地方,別說民國時期了,就是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都還用著煤油燈。
  • 鄒迎曦|淺析民國時期兩淮鹽稅的徵收與管理
    民國初期的鹽業經濟,處於一個大變動的過程之中,代封建壟斷性的鹽商資本集團日益衰落,在苟延殘喘;而帝國主義對中國鹽業的幹預,正在日益加劇。清末,帝國主義己經奪取了中國海關監督權,中國喪失了關稅自主權,北洋政府允許帝國主義通過鹽務稽核總所、分所、支所、秤放局系統,直接監督中國鹽稅收入。後來的國民黨政府進一步允許稽核機構的官員兼任中國鹽務行政機關的首腦。這就證明中國殖民地化的危機還在加劇。
  • 老照片:民國時期真實的土匪,打家劫舍無惡不作,女匪首容貌豔麗
    土匪的成分也很複雜,有很多地痞流氓和亡命之徒。當時在許多地區都有著規模大小不一的土匪隊伍,這些土匪打家劫舍、無惡不作,成為人人痛恨的禍患。圖為民國時期的土匪的樣子。民國時期,全國各地的匪患都很嚴重,對普通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土匪們除了搶錢搶物,有時還會通過綁架任職來勒索錢財。圖為東北地區的土匪們夜襲村子。
  • 歷史各個時期年代錢幣的成交價格-民國篇
    我國的古錢幣源遠流長,品種紛繁,從商代的貝幣、戰國的刀、布幣,秦代的方孔圓錢,到清末的機制幣,數以萬種千姿百態的錢幣構成了當今錢幣收藏領域中最為龐大的收藏門類.不過,古錢幣收藏可是一門大學問,需要掌握的技巧也不少.收藏和投資古錢幣,雖說能升值賺錢,但前提是必須收集物有所值的古錢。
  • 民國時期,中國十幾萬勞工被騙往法國,遭到法國女人「爭搶」
    在民國時期各地軍閥四起,導致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很多人的生活都成了問題,為了活命有很多的青壯年不遠萬裡去國外做工,在那個時候有一部分人也被法國徵集過去,到了法國後他們卻被幾十萬法國女人爭搶,這是為什麼呢?
  • 民國時期的十大經典電影排名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拍攝並上映,引起了一時的轟動,取得了萬人空巷的效果,電影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在民國時期,經過近20年的嘗試和探索,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開始走向了一個短暫的輝煌時期,這一時期有過許多經典的電影。
  • 晚清民國時期部分地區已通電,為何我國還點了40年左右煤油燈
    電燈進入中國最早是在19世紀末期,然而當時統治中國的清政府一開始對電燈這種新生事物是持抵制態度的。急於打開中國市場的外國商人試圖對統治中國的慈禧太后進行公關,從而通過製造一種上行下效的風氣來打開銷路。當時外國的電燈商人找到了慈禧太后身邊最得寵的太監李蓮英。有次慈禧外出之時李蓮英就讓洋人們在慈禧的寢宮安裝了電燈。
  • 民國時期的「圖書傳疫」:中國社會衛生觀念的衝突與融合
    民國「舊書傳疫」之異聞19世紀末20世紀初,「舊衣棉毛之類能傳病毒,世人之所知也。至舊書之能有斯害,罕知之者」。但當時「舊書傳疫」觀念在中國已經開始流傳,並在整個民國時期一直延續。中國「舊書傳疫」異聞之來源中國在20世紀上半葉流行的「舊書傳疫」異聞多為「譯篇」或「譯文」。事實上,這些消息反映的正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社會的「圖書恐慌」現象。當時也正是世界肺結核、天花和猩紅熱等疫病流行的時期,微生物學的發展已使人們了解到病原菌的存在是疫病得以傳播的主要原因。
  • 說句公道話,民國確實比滿清強不少
    中國古代王朝時代和民國時期亦是如此,而新中國的人均壽命激增則是通過普及現代醫學、改善醫療基礎設施,解決了嬰幼兒高死亡率的結果(民國時期嬰幼兒夭折率高達40%以上,新中國則變得很低)。在過去,雖然嬰幼兒的高死亡率限制了人口增長,但能夠成長到10歲以上的人口,一般都能存活到50歲左右,如此社會才能擁有充足的勞動力。
  •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民國時期,銀元一直是市場上流通的硬通貨,雖然1936年國民党進行了法幣改革,但由於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國民黨大量印刷法幣,引起法幣嚴重貶值,從而引發惡性的通貨膨脹,所以直至新中國成立時,銀元一直是市場的主要流通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