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時代,中國的軍隊裝備確實非常繁雜,即使是國民政府的中央軍,裝備也是五花八門,究其原因則是多方面的。
首先來說,軍隊裝備繁雜是有著歷史原因。
自晚清時期,清政府向西方購買武器武裝清軍時,就因為缺乏規劃,加上清政府和各地督撫在買武器時常常被西方軍火掮客左右,所買的武器就五花八門,差不多所有西方國家的武器都有購買。像左宗棠西徵時,所部共裝備的洋槍不過2萬多枝,但是卻有七八種型號之多。
前督臣左宗棠、撫臣劉錦棠出關,攜運後膛來福馬槍,哈乞開斯、馬蹄泥、標針快,利名登、七響、八響、十三響槍共二萬餘杆。
這種情況無疑對後勤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但是始終沒有得到解決。一直到了袁世凱編練新軍時,才提出新軍採用統一的馬步槍,以減輕負擔。
袁世凱一開始選中的是奧地利的曼利夏M1895式步槍作為新軍的制式步槍。不過在實際使用中,發現曼利夏M1895式步槍的性能不佳,最終未能推廣,此後決定改用德國的毛瑟步槍。後來又因為日本距離中國近,又採購了一批日本的步槍。加上漢陽廠自己生產的漢陽造,北洋軍裝備的步槍中數量比較多的就有四種。至於北洋軍裝備的大炮也有格魯森、克虜伯、克魯蘇、日式和國產的多種類型。
辛亥革命民國成立以後,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時期。這一時期各路軍閥大多自己購買武器,因此還是缺乏統一規劃。特別是後來列強對華實行武器禁運以後,能買到什麼就買什麼,更沒講究,裝備就更雜了。
而國民政府中央軍開始是以黃埔軍校學生為基礎組建的第一軍。初期其主要裝備是蘇聯援助的莫辛納甘步槍。不過隨著北伐戰爭的進行,一路上第一軍不斷收編、吞併其他軍閥的部隊。
到了國民政府成立時,中央軍已經從最初的一萬多人擴編到了五十萬之眾,這裝備就跟著混雜起來了。
其次受限於財政原因,國民政府未能統一裝備
國民政府成立以後,又經歷了新軍閥混戰,直到中原大戰以後,才有餘暇考慮統一制式武器這個問題。
由於此時國內毛瑟系列的步槍最多,加上此時老蔣聘用德國顧問幫忙整編部隊,和德國關係較好,所以最終決定以1924年式毛瑟步槍為原型進行仿製,這也就是後來的中正式步槍。
此外國民政府還選中了捷克式輕機槍、馬克沁重機槍、博福斯山炮等武器為軍隊制式裝備,併購買、仿製裝備各軍。然而由於財政緊張,國內工業底子薄弱,生產能力有限。所以這一換裝過程實際上到抗戰爆發時,也只是剛剛起步而已。
抗戰爆發以後,因為時局所限,武器就更談不上統一了
抗戰爆發以後,由於此時戰情緊迫,已經顧不上什麼統一裝備了。國民政府大量向國外採購武器。像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在比利時訂購了15萬支步槍,在捷克訂購了十萬支VZ24步槍,在德國訂購十一萬支毛瑟標準式。當然,因為戰爭原因,這些訂貨相當部分沒有到位,不過可以想見當時的混亂程度。
後不久蘇聯為了牽制日本的需要,向中國提供了援助。其提供的武器包括莫辛納甘步槍、馬克西姆機槍、馬克西姆-託加萊夫機槍、德克恰廖夫機槍、37毫米反坦克炮、76毫米高射炮、76毫米野炮、115毫米榴彈炮等等。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聯自顧不暇,對華武器援助很快停止。好在1941年3月11日美國通過《租借法案》以後不久,中國又成了美國的援助對象,此後美國的武器又大量湧入。
而到了抗戰勝利,國民政府又接收了侵華日軍100多萬人的武器裝備。所以又形成了日械、美械、國械和此前進口的英、德、蘇、捷克式武器混雜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