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電燈是英國人漢弗萊·戴維用2000節電池和兩根炭棒製成的弧光燈,但這種弧光燈亮度太強產熱太多又不耐用。1854年移民美國的德國鐘錶匠亨利·戈貝爾用一根放在真空玻璃瓶裡的碳化竹絲製成了首個有實際效用的電燈。1860年英國人約瑟夫·斯旺也製成了碳絲電燈,但他未能獲得使碳絲保持長時間工作的良好真空環境,直到1878年英國的真空技術發展到合乎需要的程度之後他才發明了真空下用碳絲通電的燈泡。
1874年加拿大的兩名電氣技師申請了一項電燈專利: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氮氣,以通電的碳杆發光。然而他們沒有足夠的財力繼續完善這項發明,於是在1875年把專利賣給了愛迪生。愛迪生購入專利後通過改良在1880年製造出能持續亮1200個小時的碳化竹絲燈。1886年塞爾維亞裔美籍科學家尼古拉·特斯拉創建了自己的特斯拉電燈與電氣製造公司。特斯拉用交流電照明的工程於1893年由西屋公司競拍獲得。
20世紀初碳化燈絲被鎢絲取代,現代家庭所用的鎢絲白熾燈就此誕生。電燈進入中國最早是在19世紀末期,然而當時統治中國的清政府一開始對電燈這種新生事物是持抵制態度的。急於打開中國市場的外國商人試圖對統治中國的慈禧太后進行公關,從而通過製造一種上行下效的風氣來打開銷路。當時外國的電燈商人找到了慈禧太后身邊最得寵的太監李蓮英。
有次慈禧外出之時李蓮英就讓洋人們在慈禧的寢宮安裝了電燈。慈禧回宮後就問李蓮英:「你們在殿內掛這麼多五顏六色的茄子幹什麼?」李蓮英畢恭畢敬地向慈禧請安:「太后,天黑了,上燈嗎?」慈禧不知道這回要上的是電燈啊,所以她就習慣性地說:「上」。李蓮英趕緊傳達太后的旨意:「上燈」。一聲令下之後電燈的開關被迅速打開,一時間殿內立刻就變得燈火通明。
李蓮英給慈禧解釋道:「這就是西洋的電燈」。李蓮英還將不同顏色的燈泡分別寓意為福、祿、壽、喜之類的吉祥話。慈禧心中大喜之下就允許了電燈在皇宮內的使用。慈禧一聲令下就讓電燈照亮了紫禁城,然而要讓電燈照亮全中國就沒這麼簡單了。能照亮一間屋子的電燈並沒太複雜的電路網,然而如果要讓電燈照亮一個國家就需要完善發電廠、電網等基礎設施。
設想如果不是有縱橫全國的電網作為支撐,那麼你在自己安裝的燈泡其實就是能看不能用的擺設。中國土地上誕生的第一座發電廠是英國人於1882年在上海租界建成的:這年7月26日這座電廠建成投產。這一天也就因此被確定為我國的電網日。一開始清政府對電網的建設是存在牴觸心理的:當時朝中的保守派官員認為電網、鐵路這些工程會破壞風水阻斷龍脈。
1905年京師華商電燈股份有限公司獲準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完全由本國人集資成立的民族電業公司。1906年京師華商電燈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座發電廠建成投產。這座發電廠全年的發電量為7000千瓦。到了1920年京師華商電燈股份有限公司在石景山增設電廠,從而使年發電量增加到1.7萬千瓦。此後又有幾家發電廠陸續開張,而隨著發電量的增加也使北京城用電的家庭變得越來越多。
儘管用電的家庭越來越多了,然而直到1929年北京城一共只有21116戶家庭用上了電,而這僅僅只佔當時北京戶籍總數的7.8%。北京在清末和北洋時期是首都,1928年後更為北平的北京已不再是首都,所以1928年以後北京城的基建一度落後於南京、上海等其他大城市。然而這時的北平畢竟還是一個國家級的大城市——北平當時的基建儘管比不上南京、上海,可比起中西部地區以及廣大農村仍處於先進水平。
1929年整個北京城只有7.8%的家庭能用得上電,那麼在廣大的中西部農村事實上是不可能用上電的,因為當時根本就不存在覆蓋這些地區的電網。1936年中國才出現萬伏以上的高壓輸電線出現。 當時的電站集中開設在南京、杭州、上海、西安、武漢、桂林等大城市,而且即使在這些大城市發電也是要優先供應學校、醫院、機關、商鋪以及娛樂場所的。
即使在這些大城市用電的家庭數量也相當優先,而當時廣大的農村地區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人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電燈。清末民國時期儘管已引入電燈,然而當時並沒建成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區的電網,所以整個清末民國時期電只屬於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當時中國的電網建設本就處於起步階段,日本的入侵又使初生的電網遭到破壞,中國電力事業的發展因此走向低迷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戰前初興的電力廠或毀於日軍的轟炸,或在戰爭期間被迫停辦、破產,戰前的電力企業很少有堅持到戰後的。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上世紀50年代「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仍是當時的人所期盼的夢想。直到80年代還有一部分農村地區是點煤油燈的,事實上直到90年代我們才基本建成覆蓋全國絕大部分城鄉的電網、自來水、電話線,從而基本實現了村村通電、通水、通電視電話信號的目標。
即使在90年代覆蓋全國的電網基本建成後也只是實現了全國大部分地區通電的目標,然而電量不足導致停電在90年代幾乎成為一部分地區的常態化現象。當時有些地區為滿足工業用電還曾實行過拉閘限電的措施。直到進入21世紀後全國絕大多數地區才逐漸告別了拉閘限電,而在一些特別偏遠的地區迄今為止還沒能完全實現24小時不限電。在那些沒通電的歲月裡人們是用什麼照明的呢?
有人會說是煤油燈,實際上在用煤油燈之前人們還曾使用蠟燭照明。蠟燭分為兩類:一種動物脂肪油,一種是蜂蠟。動物脂肪油是要通過宰殺動物熬煉提取,在生活水平並不高的舊中國幾乎沒人願意通過宰殺動物的方式來獲取光明,因為這意味著就把全家人當作賴以為生的口糧牲畜宰殺掉。蜂蠟的成本又過於高昂,普通百姓根本消費不起,所以一到天黑就得歇下。
人們就這樣養成了持續幾千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1859年美國人喬治·比斯爾在賓夕法尼亞州發現了石油。比斯爾通過對石油進行提純得到了煤油。今天的石油已成為世界各國最主要的工業能源,然而當時的石油除了可以用來提煉煤油進行照明之外別無用途,所以當時石油的價格遠比今天便宜得多。正是這個原因使煤油燈迅速在世界範圍內被普遍接受。
清末時期煤油燈自從國外引入之後因燈具美觀、燃料先進、亮度好、價格相對低廉等因素得以被中國百姓逐漸接受。民國初期到新中國成立(1912年-1949年)這段時間裡中國大部分地區普遍使用煤油燈,在新中國成立後仍有40年左右的時間裡廣大的農村地區仍在使用煤油燈。當時在一些有電供應的地方由於供電時斷時續,所以一般家庭也會備有煤油燈,一般只有在孩子寫作業時才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