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國時期部分地區已通電,為何我國還點了40年左右煤油燈

2020-12-17 鴻鵠高飛翔九天

世界上最早的電燈是英國人漢弗萊·戴維用2000節電池和兩根炭棒製成的弧光燈,但這種弧光燈亮度太強產熱太多又不耐用。1854年移民美國的德國鐘錶匠亨利·戈貝爾用一根放在真空玻璃瓶裡的碳化竹絲製成了首個有實際效用的電燈。1860年英國人約瑟夫·斯旺也製成了碳絲電燈,但他未能獲得使碳絲保持長時間工作的良好真空環境,直到1878年英國的真空技術發展到合乎需要的程度之後他才發明了真空下用碳絲通電的燈泡。

1874年加拿大的兩名電氣技師申請了一項電燈專利: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氮氣,以通電的碳杆發光。然而他們沒有足夠的財力繼續完善這項發明,於是在1875年把專利賣給了愛迪生。愛迪生購入專利後通過改良在1880年製造出能持續亮1200個小時的碳化竹絲燈。1886年塞爾維亞裔美籍科學家尼古拉·特斯拉創建了自己的特斯拉電燈與電氣製造公司。特斯拉用交流電照明的工程於1893年由西屋公司競拍獲得。

20世紀初碳化燈絲被鎢絲取代,現代家庭所用的鎢絲白熾燈就此誕生。電燈進入中國最早是在19世紀末期,然而當時統治中國的清政府一開始對電燈這種新生事物是持抵制態度的。急於打開中國市場的外國商人試圖對統治中國的慈禧太后進行公關,從而通過製造一種上行下效的風氣來打開銷路。當時外國的電燈商人找到了慈禧太后身邊最得寵的太監李蓮英。

有次慈禧外出之時李蓮英就讓洋人們在慈禧的寢宮安裝了電燈。慈禧回宮後就問李蓮英:「你們在殿內掛這麼多五顏六色的茄子幹什麼?」李蓮英畢恭畢敬地向慈禧請安:「太后,天黑了,上燈嗎?」慈禧不知道這回要上的是電燈啊,所以她就習慣性地說:「上」。李蓮英趕緊傳達太后的旨意:「上燈」。一聲令下之後電燈的開關被迅速打開,一時間殿內立刻就變得燈火通明。

李蓮英給慈禧解釋道:「這就是西洋的電燈」。李蓮英還將不同顏色的燈泡分別寓意為福、祿、壽、喜之類的吉祥話。慈禧心中大喜之下就允許了電燈在皇宮內的使用。慈禧一聲令下就讓電燈照亮了紫禁城,然而要讓電燈照亮全中國就沒這麼簡單了。能照亮一間屋子的電燈並沒太複雜的電路網,然而如果要讓電燈照亮一個國家就需要完善發電廠、電網等基礎設施。

設想如果不是有縱橫全國的電網作為支撐,那麼你在自己安裝的燈泡其實就是能看不能用的擺設。中國土地上誕生的第一座發電廠是英國人於1882年在上海租界建成的:這年7月26日這座電廠建成投產。這一天也就因此被確定為我國的電網日。一開始清政府對電網的建設是存在牴觸心理的:當時朝中的保守派官員認為電網、鐵路這些工程會破壞風水阻斷龍脈。

1905年京師華商電燈股份有限公司獲準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完全由本國人集資成立的民族電業公司。1906年京師華商電燈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座發電廠建成投產。這座發電廠全年的發電量為7000千瓦。到了1920年京師華商電燈股份有限公司在石景山增設電廠,從而使年發電量增加到1.7萬千瓦。此後又有幾家發電廠陸續開張,而隨著發電量的增加也使北京城用電的家庭變得越來越多。

儘管用電的家庭越來越多了,然而直到1929年北京城一共只有21116戶家庭用上了電,而這僅僅只佔當時北京戶籍總數的7.8%。北京在清末和北洋時期是首都,1928年後更為北平的北京已不再是首都,所以1928年以後北京城的基建一度落後於南京、上海等其他大城市。然而這時的北平畢竟還是一個國家級的大城市——北平當時的基建儘管比不上南京、上海,可比起中西部地區以及廣大農村仍處於先進水平。

1929年整個北京城只有7.8%的家庭能用得上電,那麼在廣大的中西部農村事實上是不可能用上電的,因為當時根本就不存在覆蓋這些地區的電網。1936年中國才出現萬伏以上的高壓輸電線出現。 當時的電站集中開設在南京、杭州、上海、西安、武漢、桂林等大城市,而且即使在這些大城市發電也是要優先供應學校、醫院、機關、商鋪以及娛樂場所的。

即使在這些大城市用電的家庭數量也相當優先,而當時廣大的農村地區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人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電燈。清末民國時期儘管已引入電燈,然而當時並沒建成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區的電網,所以整個清末民國時期電只屬於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當時中國的電網建設本就處於起步階段,日本的入侵又使初生的電網遭到破壞,中國電力事業的發展因此走向低迷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戰前初興的電力廠或毀於日軍的轟炸,或在戰爭期間被迫停辦、破產,戰前的電力企業很少有堅持到戰後的。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上世紀50年代「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仍是當時的人所期盼的夢想。直到80年代還有一部分農村地區是點煤油燈的,事實上直到90年代我們才基本建成覆蓋全國絕大部分城鄉的電網、自來水、電話線,從而基本實現了村村通電、通水、通電視電話信號的目標。

即使在90年代覆蓋全國的電網基本建成後也只是實現了全國大部分地區通電的目標,然而電量不足導致停電在90年代幾乎成為一部分地區的常態化現象。當時有些地區為滿足工業用電還曾實行過拉閘限電的措施。直到進入21世紀後全國絕大多數地區才逐漸告別了拉閘限電,而在一些特別偏遠的地區迄今為止還沒能完全實現24小時不限電。在那些沒通電的歲月裡人們是用什麼照明的呢?

有人會說是煤油燈,實際上在用煤油燈之前人們還曾使用蠟燭照明。蠟燭分為兩類:一種動物脂肪油,一種是蜂蠟。動物脂肪油是要通過宰殺動物熬煉提取,在生活水平並不高的舊中國幾乎沒人願意通過宰殺動物的方式來獲取光明,因為這意味著就把全家人當作賴以為生的口糧牲畜宰殺掉。蜂蠟的成本又過於高昂,普通百姓根本消費不起,所以一到天黑就得歇下。

人們就這樣養成了持續幾千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1859年美國人喬治·比斯爾在賓夕法尼亞州發現了石油。比斯爾通過對石油進行提純得到了煤油。今天的石油已成為世界各國最主要的工業能源,然而當時的石油除了可以用來提煉煤油進行照明之外別無用途,所以當時石油的價格遠比今天便宜得多。正是這個原因使煤油燈迅速在世界範圍內被普遍接受。

清末時期煤油燈自從國外引入之後因燈具美觀、燃料先進、亮度好、價格相對低廉等因素得以被中國百姓逐漸接受。民國初期到新中國成立(1912年-1949年)這段時間裡中國大部分地區普遍使用煤油燈,在新中國成立後仍有40年左右的時間裡廣大的農村地區仍在使用煤油燈。當時在一些有電供應的地方由於供電時斷時續,所以一般家庭也會備有煤油燈,一般只有在孩子寫作業時才會點。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部分地區已用上了電燈,為何後來又點了40年煤油燈?
    民國時期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在這部劇中倒是被演出了一二。 當然,有的人紙醉金迷,而有的人肯定就窮困潦倒。民國時期,真的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有錢的地方,早就電話、電線一家通了。窮的地方,別說民國時期了,就是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都還用著煤油燈。
  • 早在18世紀末,上海就開始有電燈了,為何後來點了40年煤油燈?
    沒錯,最初是煤油燈讓人們感受到了光明,當電力出現後的40餘年,還有很多人仍然在使用煤油燈,原因就是當時的電力還沒有很完善,電費昂貴,平民百姓根本就用不起電。所以很長時間以來人們仍以煤油燈來進行照明。▲使用煤油燈照片第一家電廠出現早在民國時期,外國人將電力引進中國,並在中國建設電廠,我國的第一家電廠就是英國人建成的。
  • 「山川出雲天下雨——晚清民國時期湖南繪畫藝術特展」亮相長沙...
    晚清民國時期,湖湘繪畫藝術呈現出蔚為大觀之勢,湧現出大批傑出藝術家。他們將瀟湘這片沃土訴諸筆墨是何等模樣?長沙博物館原創展覽為您揭曉!4月30日,長沙博物館特展一廳「山川出雲天下雨——晚清民國時期湖南繪畫藝術特展」免費對公眾開放,通過展示齊白石、蕭俊賢、陳少梅、馮臼、蒼崖、夏士蘭、周家畇、雷愷、雷恪、雷悅為代表的30位藝術名家75件/套作品(長沙博物館館藏59件/套、湖南省博物館9件/套、衡陽博物館7件/套),讓觀眾深入了解湖湘人文底蘊和華彩風流。
  • 民國時期的字典大有來頭
    說起新華字典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詳,但是民國時期的字典你們有見到過麼?讓我們來一睹民國新字典的風採!這一本新字典大有來頭是陸爾奎主編。蔡元培作序,是王朝制結束後的第一部字典,1912年商務印書館初版,1929年再版。一部小型漢語字典。系將《辭源》的字頭部分輯出成書。
  • 說句公道話,民國確實比滿清強不少
    民國人均壽命不如清朝?民國人均壽命不如清朝,是網絡上非常常見的謠言。民國平均壽命只有35歲,1957年我國人民平均壽命已提高到57歲,到1981年為68歲,1985年為68.97歲,這是新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而很多人據此就臆測清代的人均壽命再低,也不至於只有三十幾歲,因此發出民國人均壽命不如清朝的謬論。
  • 照亮我心路歷程的煤油燈
    把大家攏在一起的,就是一盞煤油燈。煤油燈,顧名思義就是燃燒煤油發光的燈。在80年代以前,沒有通電的廣大農村地區被普遍使用。煤油燈多為玻璃質材,外形如細腰大肚的葫蘆,上面是個形如張嘴蛤蟆的燈頭,燈頭一側有個可把燈芯調進調出的旋鈕,以控制燈的亮度。提起煤油燈,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人都記憶猶新。那時沒有電燈,小小的煤油燈, 承載了千百年的照明任務。
  • 煤油燈:曾經的標配,今天的文物
    晚上突然停電,家裡黑漆漆一片,讓人手足無措,好不容易找著了蠟燭點上,兒子卻嫌光線太暗無法做作業。母親和我幾乎同聲說,要是在過去連蠟燭也沒有,只能點煤油燈。「煤油燈是啥東西」 ,兒子問。煤油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是農村人的必備,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發展才逐漸退去歷史舞臺的,對現在處在電器時代的孩子來說,它無疑是非常陌生的,而從煤油燈時代走過來的人對它卻是抱有深刻的記憶和濃厚感情的。煤油燈,又叫洋油燈。因為清朝末年,煤油燈才引入我國。
  • 記憶深處,有一盞煤油燈
    村莊裡,在上世紀九二年之前,一直都沒有通電,連電線桿子也看不到一根。到了夜裡,村莊格外安靜,只有零零星星的一些燈光,透過窗戶,柔柔地透出來。這些燈光,多半是煤油燈的燈光,也有一部分是蠟燭光。那些年,煤油燈是家家戶戶必備的東西,否則到了夜裡,家裡黑漆漆一片,啥都看不見了。
  • 為何民國時期,中國的武器來源紛繁複雜
    自晚清時期,清政府向西方購買武器武裝清軍時,就因為缺乏規劃,加上清政府和各地督撫在買武器時常常被西方軍火掮客左右,所買的武器就五花八門,差不多所有西方國家的武器都有購買。像左宗棠西徵時,所部共裝備的洋槍不過2萬多枝,但是卻有七八種型號之多。
  • 美國專家:搞不懂中國人,有些地區會虧錢100年,為啥要全民通電
    美國專家:搞不懂中國人,有些地區會虧錢100年,為啥要全民通電!在全世界範圍內,我國是唯一一個實現全民通電的國家,即便是偏遠的山區,也都完成了通電,不過在世界上還有很多的發達國家,包括美國在內,他們都沒有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是實力不允許,而是他們不願意做,因為他們一直有個疑惑:有些地區即便通電,也會出現一直虧本的情況,甚至100年的時間都沒有辦法回本,這樣賠錢的生意,中國為什麼要做呢?
  • 為什麼民國時期很多警察配備的是步槍,而不是手槍
    在中國古代,包括晚清大部分時候,中國維持地方治安主要靠的是衙役。直到庚子事變以後,按照條約規定天津不能駐軍,袁世凱於是從新軍中抽調出1500人以警察的名義駐紮天津,以規避條約的限制。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警察部隊。
  • 中國港口博物館展出晚清民國銀器精品
    (範玉 攝)昨日,中國港口博物館的跨年大展《白銀芳華——從外銷銀器看晚清民初社會和商貿變遷》正式揭幕,展覽以中國港口博物館館藏的300餘件套銀器精品為主,向市民觀眾再現了晚清民國時期中國外銷銀器的風採。中國港口博物館館長馮毅介紹,此次展出的銀器精品是中國港口博物館數年來專題收藏重要成果的集中亮相,難得一見。
  • 縫紉機與晚清民國女性身份的建構
    翁注重(Ju-Joan Wong)與陳曉華(Hsiao-Hua Chen)考察了不同時期臺灣地區女性使用縫紉機的情況,發現女性的經驗可以反映現代設計中的奧秘。袁蓉分析了近代上海縫紉機的傳入和使用情況,其中涉及使用人群的性別問題, 談及縫紉機是中上層社會女性追求「摩登女紅」的標誌。張黎考察了1850-1950年家用縫紉機的設計史,提出在縫紉機的設計中集合了男女兩種性彆氣質。
  • 此國史上和我國並無爭端,卻主動送還我國土地,還說:不能再還了
    所以,其實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的疆域與現在大不相同,整個國家地圖的形狀也並不是像現在一樣是像一隻雄雞,而是像一朵美麗的秋海棠,總面積也比現在大得多,達到了1400萬平方公裡,所以民國時期的地圖又被人們稱之為「秋海棠地圖」。但是隨著晚清朝廷的沒落以及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的領土喪失得越來越多。
  • 在民國時期,銀元為何長期流通,屢禁不止
    在晚清隨著對外貿易加劇,國外的銀元大量流入中國。因為銀元有固定的重量和成色,較原來中國使用的銀錠方便不少,所以清政府也開始發行銀元,代替流通中的銀錠。雖然從法律角度來說正式廢止銀錠使用是在1933年,不過在流通中銀元早就基本已經取代了銀錠。
  • 民國時期數萬勞工被騙出國,沒想到等待他們的竟是十幾萬法國女性
    與西方列強等國籤訂了數個不平等條約,因而中國無力償還巨額的戰爭賠款,在晚清與民國時期,當時的中國政府曾派遣大量中國勞工前往海外務工,進而彌補部分戰爭賠款的數額。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那時我們中國勞動力極為廉價,西方人甚至傲慢的稱呼華人勞工為豬玀。
  • 6部晚清民國背景的懸疑小說,風雲變幻曲折離奇,首推親王馬伯庸
    晚清民國這個時期,可謂風雲變幻,也為懸疑小說作家貢獻了一個相對開放的時代背景,以此為背景也是出不少口碑爆棚的懸疑小說,有驚心動魄的,有曲折離奇的,也有生活百態的,今天為大家分享6部以晚清民國為背景的懸疑小說,一起來看看吧。
  • 為什麼晚清民國詩人偏愛描寫人力車?
    晚清來到日本的中國人,對人力車大抵都抱著與黃遵憲一樣的感情。自稱「濯足扶桑客」的一位留日學生,在其1903年刊印的《東洋詩史》中,也以「朱輪脂牽[舝]戈羅媽,彩棍招徠髮結床」分寫人力車和理髮店兩樁新事物。所謂「戈羅媽」,在黃慶澄1893年所寫的《東遊日記》中已出現。
  • 晚清民國時期,在東北風靡一時的「大車店」,是怎樣的一個店?
    晚清到民國時,「大車店」之所以在東北風靡一時,最主要他能給旅途行人解決最基本的食宿問題,雖然質量沒法講究,但是便宜。 因為這裡面不但都是窮人,劫不到什麼錢不說,還得一罵名。 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一般往往大車店也是各個綹子打探消息的一個重要渠道。 比如哪個商幫要從哪裡經過哪裡?比如哪路警察局又要往哪邊去清山。而正是借著這個魚龍混雜的地方,很多消息都會源源不斷的傳到各路綹子那裡。
  • 瀘州機械工業回顧,你知道民國時期,關於第一次機械工業嗎?
    本文參考來源瀘州機械工業志 說實話瀘州的工業發展一度輝煌,而且追溯到晚清時期,受當年洋務運動的影響,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晚清名臣,四川總督丁寶楨在成都興建四川機械局、重慶興建銅造局,以此統全川,1903年民間有合江有識之士籌集資金創辦鍋廠開始,取名「三益和」,生產民間飯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