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參戰老兵在談及1979年的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時,都有這麼一個印象:我們不太在乎越軍的正規攻防作戰,他們的進攻,火力不強,協同也不密切,拿不下我們的陣地;他們的防禦,陣地間隙大,兵力也不足,各自為戰,擋不住我們的攻擊;真正對我們造成心理壓力的其實是特工隊,這股敵人被越軍視為「特別精銳部隊」,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
他們訓練有素、戰術狡詐,尤其擅長利用山高坡陡、林草茂密的自然地理特點,分成若干小股,到處活動,對我們實施突然襲擊。雖然他們給我們造成的傷亡遠遠比不上正規作戰,但由於行動迅速,神出鬼沒,快打快撤,讓人防不勝防,不知道什麼時候就來了。因此部隊感覺對付敵人的特工隊,比攻打山頭,堅守陣地還要令人神經緊張。
在實戰中,部隊總結越軍特工隊的行動有如下特點:化整為零,進行小股和單獨武裝襲擾;化裝混雜在老百姓中,或者化裝潛入我駐地進行偵察破壞;採取晝伏夜出等方式,刺探我軍事部署、軍事行動,襲擾首長和指揮機關、後勤供應基地。那麼,針對活動猖獗的越軍特工隊,我軍又是如何進行反制的呢?
為了防止敵人特工潛伏、潛入、破壞和進行小股襲擾活動,部隊每攻佔一個地方,都組織嚴密的警戒,並組織多次搜山。搜索的時間、路線均不固定,以免形成規律被敵人所掌握。對選定的指揮位置,在進駐前先派出部隊對該區域的村寨、住房和附近的掩蔽部、防空洞、塹壕、樹林、山洞等進行重點搜查,爭取不留死角。雲南方向14軍42師指揮所於2月27日進駐那馬之前,派出警衛分隊反覆搜查該地。第一次搜查時並未發現可疑跡象,在進行第二次進行搜查時,在距離指揮所預設位置不到100米處的一個山洞底部,搜出了一名穿便衣的越軍特工。
124團指揮所於2月24日進駐越軍254團營房時,6連在附近的暗堡裡,發現越軍潛伏下來,執行觀察破壞活動的一個4人小組(由一名中尉帶隊)。由於敵人拒不投降,負隅頑抗,當場被全部擊斃,繳獲電臺、馬達各一部。在以後的反覆搜查中,又在附近山洞搜出一名帶有起爆裝置的越軍特工工兵。經審訊查明,該敵奉命返回營房,企圖潛入炸毀被我軍佔領的武器彈藥庫。由於提高了打敵特工隊的警惕性,認真組織反覆搜查,及時肅清了殘敵,保證了機關和部隊的安全。
125團在半琴山一帶搜山過程中,俘獲一名越軍傷兵, 立即送到師指揮所審訊,查明該俘虜系越軍第二軍區直屬21營(即特工營)2連3排士兵。據他招認,該營被我軍擊潰後,其上尉營長接受了親自帶領18名特工人員(全部配備自動火器,並有火箭筒8具)襲擊我軍指揮機關和炮兵陣地的任務。對此,師指揮所在上報的同時,也通報了所屬部隊,並採取了防範措施:加強炮兵陣地和指揮所機關的警衛,增加彈藥物資車輛崗哨,在交通要道,交叉路口,指揮所附近,派出伏擊小分隊和巡邏分隊。由於設防嚴密,使敵人的圖謀未能得逞。
部隊根據越軍特工隊晝伏夜出、小股騷擾的活動規律,在反覆搜山的同時,特別重視了對重要目標和要道口子的設伏,以主動出擊積極打擊敵人。124團在進駐越軍254團營房後,根據師關於敵特活動的通報,派出了潛伏哨,由偵察分隊進行重點設伏。一天夜裡10點左右,一名越軍特工人員向後勤的5臺彈藥物資車輛摸來,企圖進行破壞,當即被潛伏哨擊斃。
第二天天剛亮,指戰員們分析,可能還有其同夥隱蔽在附近。於是,派出一名排長帶著一個小組,到附近進行搜索,果然又在距離後勤機關約百米處的一間民房裡(在此之前,這棟民房曾被搜查過多次),發現了越軍一名特工人員,他們眼明手快,先敵開火將其擊斃。由於積極設伏出動出擊,直到我軍回撤,越軍特工在這一地區的破壞活動始終沒有得逞。
實戰證明,越軍特工隊雖然熟悉地形,行動詭秘,有較強的戰鬥力,但其多為分散小股活動,存在著脫離後方、沒有堅固工事依託、缺乏火力掩護、容易被包圍聚殲等弱點,只要我軍提高警惕,嚴密搜剿,主動出擊,是完全可以粉碎其破壞襲擾的。對越軍的特工隊,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要加以重視,但對其戰鬥力和作用,也不宜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