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貓視歷史(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清朝入關是不假,但是距離真正的統一,還需要歷經康雍乾三位帝王,其中康熙的貢獻最大,所以康熙入列非開國皇帝但是也能稱為「祖」的隊伍,因為這個小夥子打下的疆域實在是太大了,對於一個政權來說猶如再生父母。
這位20歲的皇帝懷著雄心壯志想要成就一番豐功偉績,當時羽翼成熟的三個藩王在經濟上給清王朝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康熙年輕氣盛覺得長痛不如短痛,於是一舉撤藩。但是康熙皇帝當時還是過於年輕了,把事情想得過於簡單,這一場戰爭,差點讓康熙血本無歸。
戰爭結束之後,康熙說「吳三桂兵圍永興城,危在旦夕,吳三桂一死,其兵皆退,此亦天意也!」
一、遇到一個強大的敵人
吳三桂是當時康熙嚴重拖累大清發展的三個藩王之一,而且他還是那個兵力最強、忠誠度最低的藩王。撤藩當年,吳三桂已經58歲了,他為了經營南方耗費了三十年的心血,從一個小將做到了一方諸侯,如果按照康熙皇帝的打算,他將一無所有。吳三桂這個人他這一生曾經背叛過大明,也背叛過大順,如今受到這般不公平的待遇,吳三桂二話不說直接舉起「興明討虜」的旗號,其他兩個藩王見狀也響應其中。
三藩之亂歷時八年,損耗過多,對此康熙的對策是對大部分肯投降的背叛者,他可以既往不咎,但是因為吳三桂這個敵人過於強大過於狡猾,所以康熙皇帝一心一意要孤立打敗他,不給他任何妥協講和的機會。後來,兩軍相持在湖南,吳三桂的同盟者越來越少,他在湖南依據地理位置的優勢建立偽政權,以永興為門戶在此和清軍大戰。
吳三桂本來就擁有眾多兵力,而且他戎馬一生,作戰經驗非常豐富。當時的永興是衡陽門戶,如果永興被吳三桂攻下,那麼清軍之後的嶽州也是危在旦夕,還要擔心會不會腹面受敵,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永興如果失守,必然會帶來一系列更多的潰敗,所以這個地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應對可能的戰爭,康熙之前在這裡布置了一支戰略兵團—「八旗主力」,雖然這支軍隊還沒有被大規模投入戰鬥中,但是它是清朝的底氣,是康熙看家的鎮國之寶,這支本打算當作殺手鐧使用的絕招如今有了用武之地。
二、吳三桂也不是吃素的
在逐漸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吳三桂決定險中求勝一舉消滅清朝的底牌—滿蒙八旗主力。這是一招險棋,此戰若是勝利就能從根本上動搖清朝根基,但是滿蒙八旗兵力和實在都是吳三桂的一倍有餘,在旁人看來就是以卵擊石自投羅網而已。
然而,吳三桂勝利了。
正白旗、正藍旗,以及其他41名八旗將佐犧牲,而且此時吳三桂已經登基了,甚至人心都已經有所動搖。吳軍大獲全勝,永興城搖搖欲墜,這個消息令所有人大跌眼鏡。八旗軍脊梁就這麼被打斷了,康熙皇帝把所有的寶壓在這裡,如今卻是失算了,援軍也來不及抵擋吳軍的鋒芒,絞盡腦汁,發現束手無策。
永興之戰的戰略意義在今天看來非常明顯,本身吳三桂苦心經營南方,實力雄厚,康熙並沒有佔據絕對的位置,加上當時天下未定,民間都在懷念明朝,卻南方是基本是漢人地界,所以吳三桂勝算很大。更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永興之戰,吳三桂軍隊重創八旗兵主力,大清帝國實力銳減,康熙手中的軍隊已經不多。如果吳三桂這時候能把戰爭持續下去,清軍會面臨大範圍的潰敗,逐漸退守北方,進而退出關外。永興之戰也是伺候兩百年內漢人最有機會光復明朝的一次機會。
但是似乎天意要留住康熙
一切自有天意。吳三桂因為髮妻病故精神受到很大的打擊,之後又一直生病,在局勢走到這個緊要關頭的時候突然病死了。因為吳軍失去了主心骨,於是此戰草草收兵,然而戰局瞬息萬變,吳軍大獲全勝的可能性直線下降,之後將士又多有叛降,繼續拉扯了三年,康熙才終於平定了三藩之亂。
吳三桂在世的時候,康熙擁有全國的資源才勉強和佔據一方的吳三桂打了一個平手,如果吳三桂撐過了永興之戰,那麼清王朝的後果將不堪設想的。在這件事情上,康熙自己過了十年依然細思極恐越想越後怕,感慨當年幸好吳三桂病逝,不然剛入關的大清還沒蹦躂幾年,真的會迎來亡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