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8年,大清第一次亡國危機,吳三桂一戰打斷八旗脊梁

2020-12-24 騰訊網

文丨貓視歷史(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清朝入關是不假,但是距離真正的統一,還需要歷經康雍乾三位帝王,其中康熙的貢獻最大,所以康熙入列非開國皇帝但是也能稱為「祖」的隊伍,因為這個小夥子打下的疆域實在是太大了,對於一個政權來說猶如再生父母。

這位20歲的皇帝懷著雄心壯志想要成就一番豐功偉績,當時羽翼成熟的三個藩王在經濟上給清王朝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康熙年輕氣盛覺得長痛不如短痛,於是一舉撤藩。但是康熙皇帝當時還是過於年輕了,把事情想得過於簡單,這一場戰爭,差點讓康熙血本無歸。

戰爭結束之後,康熙說「吳三桂兵圍永興城,危在旦夕,吳三桂一死,其兵皆退,此亦天意也!」

一、遇到一個強大的敵人

吳三桂是當時康熙嚴重拖累大清發展的三個藩王之一,而且他還是那個兵力最強、忠誠度最低的藩王。撤藩當年,吳三桂已經58歲了,他為了經營南方耗費了三十年的心血,從一個小將做到了一方諸侯,如果按照康熙皇帝的打算,他將一無所有。吳三桂這個人他這一生曾經背叛過大明,也背叛過大順,如今受到這般不公平的待遇,吳三桂二話不說直接舉起「興明討虜」的旗號,其他兩個藩王見狀也響應其中。

三藩之亂歷時八年,損耗過多,對此康熙的對策是對大部分肯投降的背叛者,他可以既往不咎,但是因為吳三桂這個敵人過於強大過於狡猾,所以康熙皇帝一心一意要孤立打敗他,不給他任何妥協講和的機會。後來,兩軍相持在湖南,吳三桂的同盟者越來越少,他在湖南依據地理位置的優勢建立偽政權,以永興為門戶在此和清軍大戰。

吳三桂本來就擁有眾多兵力,而且他戎馬一生,作戰經驗非常豐富。當時的永興是衡陽門戶,如果永興被吳三桂攻下,那麼清軍之後的嶽州也是危在旦夕,還要擔心會不會腹面受敵,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永興如果失守,必然會帶來一系列更多的潰敗,所以這個地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應對可能的戰爭,康熙之前在這裡布置了一支戰略兵團—「八旗主力」,雖然這支軍隊還沒有被大規模投入戰鬥中,但是它是清朝的底氣,是康熙看家的鎮國之寶,這支本打算當作殺手鐧使用的絕招如今有了用武之地。

二、吳三桂也不是吃素的

在逐漸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吳三桂決定險中求勝一舉消滅清朝的底牌—滿蒙八旗主力。這是一招險棋,此戰若是勝利就能從根本上動搖清朝根基,但是滿蒙八旗兵力和實在都是吳三桂的一倍有餘,在旁人看來就是以卵擊石自投羅網而已。

然而,吳三桂勝利了。

正白旗、正藍旗,以及其他41名八旗將佐犧牲,而且此時吳三桂已經登基了,甚至人心都已經有所動搖。吳軍大獲全勝,永興城搖搖欲墜,這個消息令所有人大跌眼鏡。八旗軍脊梁就這麼被打斷了,康熙皇帝把所有的寶壓在這裡,如今卻是失算了,援軍也來不及抵擋吳軍的鋒芒,絞盡腦汁,發現束手無策。

永興之戰的戰略意義在今天看來非常明顯,本身吳三桂苦心經營南方,實力雄厚,康熙並沒有佔據絕對的位置,加上當時天下未定,民間都在懷念明朝,卻南方是基本是漢人地界,所以吳三桂勝算很大。更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永興之戰,吳三桂軍隊重創八旗兵主力,大清帝國實力銳減,康熙手中的軍隊已經不多。如果吳三桂這時候能把戰爭持續下去,清軍會面臨大範圍的潰敗,逐漸退守北方,進而退出關外。永興之戰也是伺候兩百年內漢人最有機會光復明朝的一次機會。

但是似乎天意要留住康熙

一切自有天意。吳三桂因為髮妻病故精神受到很大的打擊,之後又一直生病,在局勢走到這個緊要關頭的時候突然病死了。因為吳軍失去了主心骨,於是此戰草草收兵,然而戰局瞬息萬變,吳軍大獲全勝的可能性直線下降,之後將士又多有叛降,繼續拉扯了三年,康熙才終於平定了三藩之亂。

吳三桂在世的時候,康熙擁有全國的資源才勉強和佔據一方的吳三桂打了一個平手,如果吳三桂撐過了永興之戰,那麼清王朝的後果將不堪設想的。在這件事情上,康熙自己過了十年依然細思極恐越想越後怕,感慨當年幸好吳三桂病逝,不然剛入關的大清還沒蹦躂幾年,真的會迎來亡國危機。

相關焦點

  • 永興之戰:吳三桂一戰打斷八旗軍脊梁,陣斬清朝41名八旗將佐
    康熙十二年(1673年),尚可喜請歸老遼東,讓他的兒子尚之信留鎮廣東。康熙抓住這個機會,遂詔令盡撤全藩。吳三桂、耿精忠聽說以後,開始試探康熙皇帝,也奏請撤藩。當時朝中的大臣畏懼吳三桂武力,多數人不敢主張應允,而康熙皇帝毅然做出決定,吳三桂、耿精忠二藩也一齊撤掉。
  • 吳三桂鑄造的「昭武通寶」
    回家後,經查找書籍,才知道這枚「昭武通寶」錢,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三桂所鑄行的錢幣之一。 吳三桂(1612—1678),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王,鎮守山海關。明崇禎十七年(1644)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
  • 八旗軍隊萬不可敵,入主中原建立帝國,享盡榮華富貴卻淪為兵痞
    滿清八旗與明帝國爭奪天下在1616年以後的近30年裡,滿清八旗和明朝的軍事鬥爭,就始終圍繞著誰能佔據軍事主導地位(就是誰才是真正的大哥);朝鮮是堅定的明朝黨,而蒙古是誰強跟誰,為此朝鮮被滿清揍了三次,並籤訂了「江都之盟」,也因此,朝鮮一定意義上被滿清給控制了。
  • 鰲拜和吳三桂,其實都是大清忠臣,活生生被康熙逼反
    事實上,認真講鰲拜和吳三桂,其實都是大清忠臣,活生生被康熙逼反司馬有云: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站位來看,得出的結論會有很大的不同。我們首先從康熙的角度來看,在他看來:鰲拜是朝中擅權的大佬,吳三桂是地方上割據的大佬,他們或擅權,或割據,表現的形式是不一樣,但實質沒啥差別,都是皇帝實現中央集權的障礙。也就是說,一張大餅,鰲拜吃的是中間部分,吳三桂吃的是邊緣部分,這倆個人,都認為自己理所應當。
  • 八旗沒落,私人武裝強大,清朝就不怕出現藩鎮割據嗎?
    太平天國運動歷經14年,其深遠影響之一就是:清朝賴以發家之八旗子弟被打殘,走向衰敗,無法逆轉;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的漢族地主勢力崛起,湘軍、淮軍、楚軍等「私人武裝」成為清朝政權新的軍事支柱,改變了清朝入關以來之軍政格局。
  •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始末:四封信和一份協議,改變了三個王朝的命運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是為了報囚父之仇,還是為了報奪妾之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歷史已成定論:是吳三桂勾引清軍入關,不管是李自成的大順還是不肯屈服的南明,都失去了重要的屏障,一馬平川擋不住八旗鐵蹄,揚州嘉定百姓十不餘一。細看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始末,我們就會發現,是三位梟雄的四封信和一份協議,改變了三個王朝的命運。
  • 吳三桂幾乎把康熙打的要亡國了,為何卻一敗塗地?皆因1錯誤決定
    吳三桂為她衝冠一怒,領清兵入關,開啟了清朝的統治。陳圓圓是個美女,美麗的程度足以讓吳三桂神魂顛倒,不顧民族大義,最終遭到唾罵。 削藩自然觸及到吳三桂的利益,受傷的只能是他。為了給自己謀求一條活路,吳三桂毅然的扛起大旗,開始領兵反抗清朝。 多年的養精蓄銳,再加上吳三桂本來就是一位將軍,因此進兵非常的順利。此時的清朝尚不得民心,民間多有反清復明的舉動。吳三桂同樣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號召了很多的人。起兵之初,形勢一片大好,耿精忠、孫延齡、尚之信等人也是紛紛響應,從各路開始反擊清朝。
  • 少年天子康熙帝立志平三藩:吳三桂等人不是功臣是割據勢力
    通過數年的聽政和學習,他清醒地意識到在大清王朝中亟待解決的難題。於是,他在宮裡的柱子上寫下三大事——三藩、河務和漕運,日夜提醒自己勵精圖治,慎終如始。其中,三藩又是所有大事的重中之重。三藩之亂吳三桂等人宋朝開國的功臣,而是類似唐朝藩鎮的割據勢力。
  • 大清滅亡後,八旗子弟改了漢姓,有你的姓嗎?
    八旗是清朝特有的制度,由努爾哈赤建立,分別為黃、白、紅、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隨後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編制,合稱八旗,八旗子弟指的就是這些人及其後代。
  • 鐵血「大清八旗」:從「刀光劍影」中成長,在「歌舞昇平」中消亡
    於是在1589年,努爾哈赤又增設了一支以紅色為旗幟的軍隊,也就是「紅旗軍」,這支新軍努爾哈赤親自統領,而原先黑旗軍則交給弟弟舒爾哈齊。這兩支女真軍隊在努爾哈赤的出色帶領下,開疆擴土,南徵北戰!那麼八旗就應該是六萬人嗎?事實也並非如此,八旗早期編制雖然是每旗7500人,但這7500人當然都是男丁,而作戰中會有死亡傷殘,而按照女真人的人口來計算,並不能隨時有壯丁去補缺,所這7500人的名額可能經常不能滿編。
  • 30秒懂幣盤點吳三桂鑄的利用通寶和昭武通寶主要版別
    今天小編為大家盤點吳三桂發行的利用通寶和昭武通寶主要版別: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
  • 真正的大清禁軍早就死在1900年了
    在1900年的大清,也有這樣的一支禁軍,他們奮力地揮舞著手中的兵器同侵略者進行著戰鬥,無怨無悔,最後他們連同冷兵器時代的榮光一起消失在那個血色拂曉。 幾年後,在他們戰死的地方一支新的大清禁軍建立起來了,擁有著比前輩更加先進的武器,卻眼睜睜地看著大清成為歷史的塵埃。
  • 細說吳三桂的「七宗罪」:8年三藩之亂,促使他功敗垂成!
    時間:1673年11月-1681年10月雙方:康熙大帝(時年19歲)VS三藩(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兵力:清軍30萬VS三藩35萬謀臣武將:康熙:周培公/圖海/嶽樂/傑書/趙良棟/勒爾錦/張勇/王進寶
  • 大明隻手遮天的東林黨,為何在我大清毫無波瀾?大人,時代變了!
    從1604年顧憲成正式重新建立東林書院開始,到南明政權滅亡為止,東林黨人在明朝都是不可忽視的存在,這種以「師生」、「同學」、「同鄉」的身份互相勾連的團體,最終成長為一個極其龐大的勢力。正是商人的介入使得明朝的稅收出現了異常,而大明朝的最終滅亡與財政困難有著極大的關係,商人們將所有的納稅和危機都嫁接到了農民身上,最終導致明朝財政崩潰,明朝滅亡。江南士紳富商們將自己的腰包塞得鼓鼓的,但是卻蛀空了大明朝。
  • 英雄氣短,皆為兒女情長丨吳三桂的悲劇:一生有五錯,錯上加錯!
    同時,吳三桂還秘密聯繫了多爾袞,說你看在我是亡國忠臣的份上幫幫我,咱倆聯手把李自成給幹了吧!可是多爾袞才不會幫吳三桂這個忙,他的真正意圖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但事情總是變幻莫測的,李自成竟然親自帶著大兵,從京城長途跋涉到山海關,跟吳三桂再不和談,再不決一死戰!李自成還把吳三桂的家人都帶上了,其中就包括陳圓圓!
  • 成也制度敗也制度,八旗兵號稱滿萬不可敵,為何最後淪為雞肋?
    到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以「削平諸國」為名,正式創建了「八旗制度」,旗主分別由其子侄分領。八旗制度規定:旗丁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無事耕獵,有事徵調。早在康熙初年「平定三藩之亂」中,八旗將領聽到吳三桂軍隊來犯便慌忙退卻,唯恐避之不及。更有時人評價八旗「滿洲諸將,八年不戰,皆閉營壘而已。」再如乾隆十三年的「金川之役」中,三千八旗兵攻擊數十人守衛之營寨,敗得落花流水,當時有人稱八旗兵「皆暮氣也」。
  • 三潘之亂時,吳三桂病死被滅族,但他一道密令讓子孫得以流傳下來
    讓大明和大清都非常頭疼的李自成就敗在吳三桂的手中,所以吳三桂因此被封為平西王。而南明永曆帝也死在吳三桂的手中,大明徹底失去了復存的希望,而吳三桂就是大明滅亡的最大兇手。清朝為了籠絡吳三桂,所以給他封為藩王。但是二十年後,康熙覺得藩王的存在對於大清來說是個威脅,所以就想要撤藩,吳三桂可不是好相與的,馬上就造反。
  • 大明有非常強大的火器,為何會敗於大清的冷兵器?
    另一方面,也是最終要的因素就是大清所有「高科技」火炮、技術全部來源於大明,換句話講,窮到掉渣的大明最後幾口血都吐在了火器採購和人員培養上,可是所有火器、人員,一個不剩的全部投降大清。所以結論是,大清火器水平高於大明,但並非來源於自力,而是大明的最高精尖團隊因為一隻破雞和一條破狗集體投降造成的,這層意義的巨大影響持續到何年呢?大概到康熙二十二年左右,奇怪吧,而且到康熙二十二年可不是截止,而是大規模建制,截止和建制矛盾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