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天子康熙帝立志平三藩:吳三桂等人不是功臣是割據勢力

2020-12-17 有客祁祁

少年康熙帝,憑藉卓越的智慧和膽識,除鰲拜、整朝綱,執掌人間至高的權力。同時,他以驚人的毅力研習傳統儒學和帝王之道,涵養了一雙慧眼和滿腹才學。康熙帝終於能以真正的帝王身份,放眼中華的無限江山,構想著他的清平治世和強盛帝國。

什麼才是少年天子最關注的國事呢?通過數年的聽政和學習,他清醒地意識到在大清王朝中亟待解決的難題。於是,他在宮裡的柱子上寫下三大事——三藩、河務和漕運,日夜提醒自己勵精圖治,慎終如始。其中,三藩又是所有大事的重中之重。

三藩之亂

吳三桂等人宋朝開國的功臣,而是類似唐朝藩鎮的割據勢力。——康熙帝

三藩是清帝開國之初的三位漢人藩王,他們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從名號上就可以看出,這三位王爺是掌控西南地區的割據勢力了,他們都是明末降清的大將。

崇禎十七年(1644年),崇禎帝自縊殉國,國中尚有李自成的大順勢力,張獻忠的大西勢力,以及明朝宗室和文武大臣南渡後建立的南明。清欲入關統一中國,須藉助這些降將的力量,因而清廷對他們大加封賞,表示恩寵。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封歸順的孔有德、耿仲明(其子耿繼茂、其孫耿精忠繼任)、尚可喜為王,首開先例。崇禎十七年(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後,亦被封王。

四王隨清軍南下,平定各方反清的勢力,立下軍功,享受高官厚祿。最終由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分別駐守大清邊境雲南、廣東、福建,制霸一方。時日久了,三王擁兵自重,權勢日張,漸成尾大不掉之勢。

首先是軍事上的壓力和威脅。史料記載,耿、尚二人「丁口各二萬」,吳三桂因為四方徵戰,收各路精兵為己用,總計五萬餘。三藩強大的兵力,不僅是國家統一的隱患,其巨額軍餉更成為財政的重大負擔。僅雲南一省的俸餉一年就高達九百餘萬錢,出現了「天下,半耗於三藩」的局面。

在政治上,三藩的權力凌駕於朝廷和地方的各級官員之上。清初,朝廷設十八省,每個省設一巡撫,二、三個省設一總督,負責當地的軍事、政務等一切事務,邊陲的藩地是例外。以吳三桂為例,他總管雲貴兩省的大小事務,朝廷內外的各部門官員不得掣肘、不得幹預。到康熙二年(1663年),吳三桂甚至請旨,在雲貴督撫的授命詔書上寫下「聽王節制」四字。他還操控委派官員的大權,經常選拔部下親信到他省任職,稱為「西選」,有「西選之官遍天下」之說。

在經濟上,吳三桂更是極盡搜刮之能事:踞南明皇帝的五華山舊宮為藩府,增飾奢華;盡括前朝沐氏莊園七百頃為藩莊;假藉修築城渠為名大肆斂財,任意圈佔土地,恢復明末各種苛捐雜稅。

同時,吳三桂還和西藏、蒙古開通互市,歲收良馬無數;他的兒子吳應熊以駙馬身份在朝廷為質,隨時向他傳遞京師消息。十餘年來,吳三桂日夜操練兵馬,在全國大力培植心腹,可見其野心勃勃。其他兩王雖然不如吳三桂實力雄厚,也同樣壟斷軍政大權,以橫行地方,其影響遠甚於鰲拜在朝中擅權。

因此,少年康熙帝視三藩為大清江山的最大隱患。在三藩王貪婪斂財擅政的同時,康熙帝也在思索著撤藩大計。

弄假成真

朕年輕時,認為三藩權勢日益擴大,不可不撤。——康熙帝

自秦始皇廢分封、設郡縣以來,歷朝歷代的君臣都把藩王割據勢力,當作大一統帝業的威脅,也有了漢武帝推恩、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等免除藩鎮兵禍的舉措。清廷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設立了三位藩王,雖然他們曾為清朝的統一作出貢獻,但是當他們對國家構成威脅時,撤藩就勢在必行了。

早在輔政時期,朝廷就開始針對以吳三桂為首的三王,逐步削藩。康熙二年(1663年),康熙帝收繳了吳三桂在順治年間,為徵討雲貴而得賜的大將軍印;隨後,下詔削減藩兵,裁減糧餉百餘萬;嚴禁王公、督撫等官員或者奸商,恃藩王之權勢攫取暴利;責令督撫及相關官員掌管雲貴地區一應事務。

三藩的權力在一步步縮減,真正的撤藩行動卻始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初。京城還處在春寒料峭時,一封以尚可喜為名的奏疏自嶺南而來,引發了朝廷熱議。尚可喜當時年屆七旬,他以老病為由,請求康熙帝準許他攜領兩萬多名官兵及老弱百姓,回到家鄉遼東頤養天年。他的王爵,就由兒子尚之信襲封。

尚可喜的奏疏,與撤藩之計相合。康熙帝很高興,召集議政大臣商議,只是反對撤藩者佔了多數。康熙帝思索之後,認為:「三藩手握兵權,時間久了恐怕滋生禍患,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因而,他毅然做出撤藩的決定。

康熙帝在答覆尚可喜的詔書中,稱讚尚可喜「想要歸老遼東,情詞懇切,可見其態度恭謙謹慎,能識大體」,同時除了兩營由漢人組成的「綠旗兵」留在廣東,尚可喜的親屬和部將全部隨他遷往遼東。也就是說,康熙帝在廣東首次實施撤藩計劃。

老邁的尚可喜接受了撤藩的現實,但是康熙帝此舉在另外兩位藩王那裡引起軒然大波。吳三桂和耿精忠為此日夜難安,要他們放棄王爵自然是不舍,但如果不作為,又會招來朝廷的懷疑。特別是吳三桂,早年有人以血書鼓動他謀反,還故意把事情鬧得滿城風雨,朝廷也對吳三桂的懷疑最深。終於,兩藩王快馬加鞭,先後寄去了撤藩申請。他們的想法是,康熙帝一定會下詔安撫挽留,他們就能像明朝沐氏家族一樣,永鎮邊陲。

然而他們錯了。三藩雖然強大,他們面對的,卻是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吳三桂上疏前,他的謀士還勸阻他:「皇帝早就想把您撤掉了,只是難以開口。王爺您現在把奏摺交上去,馬上就會被撤掉。」吳三桂仍然抱著幻想不肯聽信。果然,康熙帝接到奏疏後,將計就計,立刻下詔「讚譽」兩王的行為,並派官員前去處理撤藩的各項事宜。

可以想像,當吳三桂和耿精忠接到朝廷撤藩的消息,一定是又驚又怒,還有著弄巧成拙的萬分懊悔。特別是吳三桂,一邊拖延著不肯撤離,一邊暗地裡謀劃著起兵起反。

禍起南藩

吳三桂等人蓄謀已久,不儘早除掉他們,將會釀成大禍。今天撤藩,他們會起反;不撤藩,也會起反,不如爭取主動。——康熙帝

在詔書正式下達前,康熙帝還就是否撤藩安排了群臣的商議。只有戶部尚書米思翰、刑部尚書莫洛、兵部尚書明珠等少數官員贊成撤藩,大多數官員畏懼三藩聲勢,保持了沉默。其實,無論大臣們贊成與否,康熙帝和他們都有個共識,那就是藩王很有可能因此而起反。只是少年康熙帝決定放手一搏,一舉拔除三藩這個毒瘤。

隨即而來的,便是清朝歷史上長達八年的平叛歷程。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又是年關將近的時候,原本被派往雲南的官員,星夜兼程趕回京城,只為向康熙帝匯報一個重要的消息:吳三桂反了!

詳細情況是這樣的,吳三桂在九月接到撤藩旨意,十一月底,他就調集手下藩兵,殺死拒絕反清的雲南巡撫朱國治,扣留宣旨使臣。吳三桂自封「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頒布冠冕堂皇的《反清檄文》,為自己當年的降清行為狡辯。於是,他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起兵起反。

不到一月,吳三桂的軍隊就佔據貴州全境。他致書耿、尚二人一同謀反,並聯合廣西的孫延齡、臺灣的明鄭等反清勢力,一時間叛軍聲勢囂張浩大,直指四川與湖南等地。

而朝廷裡也是一片混亂,大臣們紛紛要求懲處主張撤藩的官員,以平息叛亂,正如西漢時期漢景帝殺晁錯,以平息七國之亂一樣。康熙帝卻沒有向叛軍妥協,他說:「難道因為吳三桂反叛,就把過錯推卸給大臣嗎?」

這種敢於擔當的帝王氣度,救了一心諫主的忠臣,也鼓舞了文武群臣同仇敵愾的信心。康熙帝決定出兵平叛,肅清宇內。從康熙十三年到十五年(1674—1676年),平叛處於防守階段。康熙帝希望將戰場集中在雲南、貴州、湖南、湖北等地,於是加派軍隊進駐要地,以阻遏叛軍的進攻。

起初戰局很不樂觀,四川的官兵投降吳三桂,導致四川失守,進而危及陝西、湖北。在兩湖,吳軍又攻陷常德、澧州、衡州、嶽州、長沙等地。同時,耿精忠起兵,踞福建叛亂,進而攻佔浙江南部。一時間,清朝接連丟失雲、貴、桂、蜀、湘、閩六省以及浙贛大部,半壁江山落入吳三桂之手。康熙帝卻從容不迫,繼續加派兵馬南下馳援,在江南、廣東一帶與叛軍相持。

這時,吳三桂有議和之心,於十三年四月,放還扣留使臣,希望和清廷一南一北裂土而治。然而康熙帝平三藩之意堅決,或徵討、或招降,但絕不肯以割讓領土為代價換取苟安,讓父輩辛苦打下的大一統王朝陷入分裂。他聽取議政大臣的建議,處死吳應熊及其長子。吳三桂裂土稱霸的美夢徹底幻滅,朝野臣民平叛的信念則愈發堅定。

清軍的實力,僅能和叛軍相持,難以進取,各路兵力分散各處戰場,互相之間無法協調配合。而吳三桂屯重兵於嶽州,伺機北上或東進。於是,康熙帝在十三年六月開始,又增派五位宗室大將軍率兵,分別進駐嶽州、浙江、四川(實際僅到陝西)、江南、廣東,連同之前已有大將軍駐守的荊州,共組成六大戰場。每支軍隊,由貝勒或親王擔任大將軍,率領八旗勁旅,兼統帥當地官兵,形成陣容強大的王師。康熙帝的部署,極大地提升了軍隊的作戰和應變能力。

十三年底,陝西提督王輔臣叛亂,佔領了甘肅東部和陝西北部。次年,原本進軍四川的清軍徵討王輔臣,在半年以後取得大捷,西北地區遂定。之後,康熙帝採取剿撫並用的策略,招降耿、尚兩軍,亦平定福建和廣東。這時開始出現轉機,進入平定叛亂的第二個階段——清軍反攻的時刻。

八年平藩

康親王在福建圍剿叛賊,雖然屢傳捷報,朕也不會真的高興。吳三桂是賊首,只有攻破嶽州、澧州,才真的值得慶賀。——康熙帝

前方將士為了清朝基業捨生忘死,浴血奮戰,康熙帝坐鎮京城,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裡之外。從康熙十六年到二十年(1677—1681年),是清軍克敵制勝的階段。康熙帝認為,吳三桂是最大敵人,他盤踞的湖南也是第一戰場,因而非常重視湖南的戰局,也把平叛的主力部署在湖南戰場。

康熙帝從全局出發,從陝西調精兵徵湖南,連續收取茶陵、攸縣、安仁、郴州、桂陽等十多個城鎮。當時吳三桂在衡州,準備進犯廣東,清軍的一系列軍事勝利,徹底打破了吳三桂的軍事計劃。

面對節節敗退的局勢,吳三桂為振奮士氣,強行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稱帝于衡州。然而不過一個月的功夫,他就病逝了,由其孫吳世繼任。吳三桂的死,讓本就渙散的軍心到了崩潰的邊緣。康熙帝抓住這一戰機,命水陸兩軍夾擊,速取嶽州,並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收復。很快,整個湖南盡在清軍掌握之中。

之後,康熙帝計劃收復蜀地和雲貴。在四川一線,康熙帝決定重用漢人將領,率領由漢軍組成的綠旗兵作戰;滿人將士則作為後援,運送糧餉,並隨其作戰。十月,一路清軍收復漢中府,直抵川陝邊界的青石關;一路抵達略陽,進取陽平關。在康熙帝周密的部署下,兩路大軍會師後,於十二月分頭進軍四川,一路勢如破竹大敗吳兵。十九年正月,四川大部平定。

接下來,那兩路大軍直逼雲貴。一番激戰後,由於滿軍將領作戰不力,吳軍再犯四川,令戰局出現反覆。康熙帝卻把握住了機會,認為吳軍分散了兵力,勢必削弱了雲南的防守力量。於是,他調集平定兩廣的軍隊一同攻取雲貴。

康熙二十年初,吳世璠猶作困獸之鬥,欲調四川兵力回援雲南。康熙帝急命幾路將軍,立刻火速進軍,並在吳軍到來之前拿下雲南。同時,康熙帝安排一路漢人軍隊,採取先定四川再取雲南的策略。三月,這支勁旅追剿四川叛軍,五月收復瀘州等地,七月進入雲南武定州,九月抵達昆明,等待著最終的決戰。

這時,康熙帝下令攻取雲南省城。滿漢將士們浴血奮戰,激戰三日,終於大敗吳軍。九月二十八日,吳世自殺,叛軍出城投降。至此,歷時八年的平叛戰爭結束。深夜裡,勝利的喜訊傳入宮廷,康熙帝欣喜之餘,揮筆作《滇平》一詩紀念:

「洱海昆池道路難,捷書夜半到長安。未矜幹羽三苗格,乍喜徵輸六詔寬。天末遠收金馬隘,軍中新解鐵衣寒。回思幾載焦勞意,此日方同萬國歡。」

叛軍既除,撤藩行動也順利進行。三藩中,吳藩大逆不道,株連九族,殘部充作官奴或役夫,耿、尚二王因其歸降的舉動,有罪者受到懲處,忠義者寬宥,這樣,康熙帝將三藩徹底廢除,統一了地方建制。

相關焦點

  • 細說吳三桂的「七宗罪」:8年三藩之亂,促使他功敗垂成!
    畢竟三藩經營了幾十年,勢力很強大,幾乎佔了清朝半壁江山。還有自己的親兒子,當朝駙馬吳應熊在京城各種籠絡人心,建立盤根錯節的關係,在朝中會有很多的官員幫忙說話,畢竟皇帝也要聽群臣的意見嘛。但結果出乎三桂的意料,康熙是一位非常有主見的君主,一旦拿定了主意,就不會回頭的那種人。所以接到撤藩令的時候,吳三桂此時真著急了,因為一開始還沒有想到,將來會走到叛亂的這一步。
  • 吳三桂反清為何會失敗?康熙尚且年幼,老練的吳三桂為何幹不過?
    這篇文章當然不是要洗白吳三桂,畢竟歷史功過自有評語,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看吳三桂的出發點,功過不是今日話題。下一步,我們將進入吳三桂發動的最後一場戰爭,來看看他為什麼會以一手好牌為基礎,還是會被年輕氣盛的康熙擊敗。那一年,清軍能夠進入中原,除了自身的英勇作戰,那些明朝投降的將領也起了很大作用。
  • 三藩之亂早期吳三桂勢如破竹,恢復明朝統一全國,他卻沒這個實力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向康熙朝廷請求回老家遼東養老,康熙皇帝藉此機會決心撤藩。平西王吳三桂見朝廷撤藩決心已定,經過幾個月的緊張籌備,在當年的十一月,誅殺朝廷任命的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的口號,正式起兵造反。
  • 吳三桂交出兵權,康熙會殺死他嗎?會,這個原因換誰也不能容忍
    而吳三桂降清後,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貴兩地。要知道吳三桂的這個王爵,可是實打實的王位待遇,擁有開府建衙的實權,史載他的一切行動「假以便宜,不復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總而言之一句話,只要不出格,隨意你折騰。
  • 吳三桂反清時兵力是清廷二倍,佔據半壁江山,為何最後失敗了?
    三藩此時已不僅僅是三藩,當時吳三桂的部將王輔臣被選拔為陝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吳之茂為四川總兵,再加上耿精忠與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形成與清廷分庭抗禮之勢。三藩中吳三桂兵力最強,兵馬不下三十萬,耿精忠次之,兵馬不下十五萬,尚之信兵馬最少,也在十萬以上,再加上依附勢力,三藩總兵力達七十萬之上。
  • 康熙的心頭之患:少年為活佛,中年為蒙古霸主,寧願病死也不降清
    滅了鰲拜,以為最大的敵人是吳三桂。朕平了吳三桂,臺灣又成了大清的心頭之患。朕收了臺灣,葛爾丹又成了大清的心頭之患。朕現在是越來越清楚了,大清的心頭之患不在外邊,而是在朝廷。」建國後的第二年,即1679年,噶爾丹開始用兵回疆,主要分兩步:第一步是徵服以吐魯番、哈密為中心的葉爾羌汗國東部地區,他命令阿爾達爾和碩齊等人率兵三萬,佔領吐魯番、哈密,迅速降服當地統治者;第二步,進兵葉爾羌,以教派之爭名義插手,親率一萬二千餘人,向喀什噶爾、葉爾羌進軍,並且勾結其國內部勢力,裡應外合,一舉拿下葉爾羌。
  • 多爾袞是親王,吳三桂也是親王,兩人級別一樣嗎?
    如果多爾袞不是38歲薨逝,而是六七十,哪怕是四五十就去世時,多爾袞必然篡權奪位稱帝!多爾袞在稱帝的道路上奮勇向前時,吳三桂還只是藩王,吳三桂也在為了爵位奮勇前進。1662年1月22日,吳三桂從緬甸擒回明昭宗永曆皇帝(明孝匡帝),並絞弒永曆帝。五月一日,康熙決定才冊封吳三桂為親王。六月三十日,康熙對吳三桂進行冊封大典,授親王金冊、金寶。
  • 吳三桂造反時,他兒子還在京城做人質
    比如在唐朝,藩鎮割據嚴重,唐朝中央政府為了防止藩鎮作亂,往往會徵召各藩鎮節度使的兄弟子侄入京為質子。唐中央遂對藩鎮徵召質子,若藩鎮背叛中央,唐中央便通過掌控人質以進行制裁。吳三桂當初就藩雲南,其兒子吳應熊卻留在京城,應該就是和唐朝的藩鎮質子一樣,充當一個人質的角色。而且這不是吳三桂想不想留的問題,而是非留不可。
  • 清初一共冊封了4位漢人藩王,為何後來造反的只有三藩,另一個呢?
    清朝初年「三藩」,是指三個割據一方的藩王,即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可是熟悉清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康熙十二年(1673年)爆發的「三藩之亂」,有鎮守雲貴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孫),那四大藩王之中的另一位藩王,定南王孔有德去了哪裡?怎麼沒有參加叛亂呢?
  • 鰲拜和吳三桂,其實都是大清忠臣,活生生被康熙逼反
    康熙這麼聰明,為何不先把鰲拜派去對付吳三桂,等待他們兩個殺得兩敗俱傷之後再下手,不是就省力許多了麼?我們首先從康熙的角度來看,在他看來:鰲拜是朝中擅權的大佬,吳三桂是地方上割據的大佬,他們或擅權,或割據,表現的形式是不一樣,但實質沒啥差別,都是皇帝實現中央集權的障礙。也就是說,一張大餅,鰲拜吃的是中間部分,吳三桂吃的是邊緣部分,這倆個人,都認為自己理所應當。
  • 永興之戰:吳三桂一戰打斷八旗軍脊梁,陣斬清朝41名八旗將佐
    清廷入關以後,為了對付李自成的農民軍和南明政府的反抗,封雲南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為藩王。清廷坐穩江山以後,三藩割據一方,形成了獨立王國,嚴重威脅清朝的統治。三藩的存在,每年要耗官府兵餉2000多萬兩,在經濟上成為了清廷沉重的負擔。
  • 尚可喜為何不捲入三藩之亂?背叛大明,為何不願再度反清?事後顯示...
    康熙三十一年,在回憶起三藩歷史舊事時,人到中年的康熙不無感慨地說:「朕自少時,以三藩勢焰日熾,不可不撤。」因此在那時還是年輕皇帝的時候就日夜惦記著三個大事,其中最讓他焦灼的就是三藩問題。「朕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每當略有疲倦時,這位年輕人就以此作為警訓。
  • 吳三桂先背叛明朝,又起兵反清朝,為何沒列入《貳臣傳》
    乙等是乾隆認為雖然歸順了清朝,可在清朝毫無建樹,並沒有什麼貢獻,比如錢謙益、孫得功等人。要說起來,吳三桂才是該寫進《貳臣傳》的人,畢竟他先背叛了明朝,又起兵反清朝,這樣的反覆小人,理應是乾隆最痛恨的。可是我們在《貳臣傳》,卻找不到吳三桂的身影,為何他沒被列入《貳臣傳》呢?吳三桂是明朝崇禎年間中的武舉人,靠父蔭很快就成為都督指揮,繼而一路升為寧遠團練總兵。
  • 吳三桂鑄造的「昭武通寶」
    因平日少見,有些好奇,但對其底細不甚知曉,甚是納悶。回家後,經查找書籍,才知道這枚「昭武通寶」錢,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三桂所鑄行的錢幣之一。 吳三桂(1612—1678),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王,鎮守山海關。
  • 日本發現原版吳三桂討清檄文,披露明朝公案真相,清朝極力掩蓋
    吳三桂因先叛明後反清而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所以,無論是明朝遺老還是清朝官方,對吳三桂的評價都頗為一致:反覆小人,甚至就連朝鮮的史書都說吳三桂是「天下萬世之逆賊也」。吳三桂的發跡始於1644年的政治投機。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明朝京師,崇禎皇帝自縊身亡。
  • 吳三桂的低調軍師,3條妙計安天下,若非康熙運氣好,清朝早滅了
    公元1673年,吳三桂以迅雷之勢發動叛亂,席捲雲貴,殺了康熙一個措手不及。這場歷經8年的「三藩之亂」,成為康熙時期規模最大的內亂。在刀槍劍影中,有許多名將和謀士因此而出名。
  • 吳三桂起兵反清時,為何要打出崇禎三太子的招牌?又為何不管用?
    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因不願被清廷撤藩,和清廷的矛盾已不可調和,故聯合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退居臺澎的鄭成功之子鄭經,公開扯旗反清,掀起了長達八年的三藩之亂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