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反清為何會失敗?康熙尚且年幼,老練的吳三桂為何幹不過?

2020-12-24 大大大紅袍子

就算明末清初在戰場上聲名狼藉的吳三桂倒也算一個梟雄,只不過他前有幾個兒子,先背叛大明,後背叛李自成,最後跟隨清政府行事,不久又因政府要削弱他而開始反清。

就是這種三番五次的背叛,使他成為我國歷史上聲名狼藉的人物,即使他年輕時確實是個響噹噹的抗金英雄。這篇文章當然不是要洗白吳三桂,畢竟歷史功過自有評語,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看吳三桂的出發點,功過不是今日話題。

下一步,我們將進入吳三桂發動的最後一場戰爭,來看看他為什麼會以一手好牌為基礎,還是會被年輕氣盛的康熙擊敗。

那一年,清軍能夠進入中原,除了自身的英勇作戰,那些明朝投降的將領也起了很大作用。清朝統治者為了繼續利用他們手中的力量,在開國之初就根據功績封賞這些叛軍,把他們設為三藩,掌管南方的疆土,鞏固當時尚不穩定的局面,其中吳三桂是三藩中勢力最大的一支。

那時候,清政府雖已入主中原,但各方反清勢力猖獗,一時之間難以平定,因此,清朝統治者賦予這三藩很大的權力,不僅掌握著軍隊的絕對控制,而且還掌握著管轄地方的各種行政權力。

這種情形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康熙掌權,儘管由於年幼,他還不能掌控朝政,但有鰲拜這些老將在場,吳三桂等人也沒有造成什麼大的混亂。

但康熙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帝王,掌權後先將鰲拜等人清理乾淨,然後為了將權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決定削藩。

實際上,康熙的這個決定也是對的,因為清政府直轄的軍隊分布在北方,主要部署在城邑及周邊地區,而南方則由三藩統帥。這樣下去,舊金山難免會發展壯大,想分庭抗禮。而此時的三藩勢力,比以前更加強大,已經完全具備了這種實力。

儘管可以說是三藩,但當時的勢力並不均衡,吳三桂已經是其中勢力最大的一位了,總兵力超過了其他兩藩的總和。

一天,康熙撤銷三藩令,吳三桂等人坐擁重兵,又怎麼可能順從順從,立即開始舉兵反清。

三藩之亂,使當時的整個清政府驚慌失措,因為清政府能夠調集的兵力只有七萬,而三藩又是幾十萬,根本比不上。這是真的,吳三桂反清,一路高歌猛進,把清軍打到了長江以北。

雍正也心慌意亂,甚至想親自出馬,可是就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吳三桂還是輸給了康熙。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一是地理環境嚴重製約著吳三桂反清力量的發展。回顧整個中國歷史,北伐這件事幾乎一直都是失敗的,只有朱元璋一人成功了,最後還是靠著他逆天的運孫權氣,而孫權當年連合肥都沒有打過。這是因為北國比南國發展得早,而且北國地域廣闊,騎兵多,南國水軍雖強,但到了北國,卻沒有用武之地。

第二,吳三桂年事已高,已經沒有當年的熱血。在八年間,吳三桂與清軍以長江為界,如果當時能繼續推進,跨過北方,清軍仍有擊敗的希望。只是遺憾的是,當時吳三桂已年過六十,身心已不再熱血,後半生的指揮也開始遲疑。年少時就不同了,他是明軍中唯一能與清軍抗衡的大將,也能教李自成做人。但年紀大了,打到長江,只想著把長江分治開去,

再者,三藩中,也只有吳三桂堅決反叛,其他兩個藩王只是看著利益伺機而動,清政府也知道這一點,一直在收買這兩個藩王。就是由於內部的不統一,才導致吳三桂心有餘力不足。

相關焦點

  • 吳三桂反清時兵力是清廷二倍,佔據半壁江山,為何最後失敗了?
    吳三桂的一生是背叛的一生,背叛了對他給予殷切希望的明朝,背叛了和李自成的協議,背叛了最後的主子清朝,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貳臣。關於他的一生充滿了各種爭議,出於各種各樣的立場,人們對他的評價也褒貶不一,我認為我們評價歷史,應該就事論事,不應該被主觀情緒所主導。本文主要分析吳三桂在形勢一片大好之下,反清為何還會失敗。
  • 吳三桂幾乎把康熙打的要亡國了,為何卻一敗塗地?皆因1錯誤決定
    這種結論只不過是,人們將失敗歸咎到女人身上的一種推卸責任的做法,實在是太沒有擔當了。歷史上的紅顏有很多,但是真正是禍水的卻是寥寥無幾。談及陳圓圓,很多人認為他是一位禍水。吳三桂為她衝冠一怒,領清兵入關,開啟了清朝的統治。陳圓圓是個美女,美麗的程度足以讓吳三桂神魂顛倒,不顧民族大義,最終遭到唾罵。
  • 吳三桂為何在贏面更大的情況下輸給了康熙?原因有這三點!
    但是他真的眼光太狹隘了,非要和耿精忠一起死磕,放著寬廣的海岸線不顧,就是因為耿精忠佔了他的家鄉,而也就是因為這些私人恩怨導致鄭經這個團隊夥伴不僅沒有幫助吳三桂,反而拉著耿精忠一起幫倒忙。如果不是一些史料記載,你光這樣看,真的會覺得鄭經就是安插在吳三桂這邊的臥底。最後就是吳三桂手下的一些親信了。
  • 鰲拜和吳三桂,其實都是大清忠臣,活生生被康熙逼反
    康熙這麼聰明,為何不先把鰲拜派去對付吳三桂,等待他們兩個殺得兩敗俱傷之後再下手,不是就省力許多了麼?事實上,認真講鰲拜和吳三桂,其實都是大清忠臣,活生生被康熙逼反司馬有云: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站位來看,得出的結論會有很大的不同。
  • 吳三桂先背叛明朝,又起兵反清朝,為何沒列入《貳臣傳》
    不過在《貳臣傳》中,乾隆又將這些背叛了明朝的人,分為甲、乙兩等,其中甲等他認為這些人雖然背叛了前朝,但最終能夠效忠於清朝,並且做出貢獻,比如洪承疇、孔有德等等。乙等是乾隆認為雖然歸順了清朝,可在清朝毫無建樹,並沒有什麼貢獻,比如錢謙益、孫得功等人。要說起來,吳三桂才是該寫進《貳臣傳》的人,畢竟他先背叛了明朝,又起兵反清朝,這樣的反覆小人,理應是乾隆最痛恨的。
  •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地殺死永曆帝是怎麼回事?
    康熙說算了?你快拉大吧,大兄弟你也別給康熙臉上貼金了。咱別的不說,當年人家老朱家的四皇子好端端的活到七十五歲,他是不偷也不搶,就想著活下來過完餘生就完事了,架不住老有人借著朱三太子的名頭造反。當然這是一點,在有就是康熙那會也就是個八歲的孩子,手裡壓根就沒有啥權利,說話也插不上嘴,您以為鰲拜這傢伙是吃乾飯的?您如果不相信,咱把康熙是八歲的孩子,這事稍微的捋捋話說當年李自成也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自己連個根據地都沒有,天天的打了這個打那個,打下來吃了喝了就席捲下一個地。
  • 吳三桂起兵反清時,為何要打出崇禎三太子的招牌?又為何不管用?
    吳三桂起兵之初即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宣揚起兵的目的是為了「反清復明」,為此,吳三桂在討清檄文中虛構了「適值周、田二皇親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寄命託孤,宗社是賴」的故事,並聲明自己投清是忍辱負重「姑飲泣隱忍,未敢輕舉,以故迎居窮壤,養晦待時
  • 吳三桂的低調軍師,3條妙計安天下,若非康熙運氣好,清朝早滅了
    這時,遠在北京的吳應熊(吳三桂長子、清朝額駙、康熙的姑父)寫信給其父吳三桂,讓吳三桂迅速上奏,請求主動撤藩,要不然必然會引起康熙的猜忌。吳三桂接到兒子的信,非常急躁,連忙和劉玄初等人商議,劉玄初說: 上久思調王,特難啟口,王疏朝上而夕調矣。彼二王辭者自辭,王永鎮雲南,胡為效之耶?
  • 算命先生送吳三桂一首預言詩,吳三桂看不懂,陳圓圓看懂了卻不敢說
    崇禎帝慌忙一道聖旨發到關外,命吳三桂入關勤王。但此刻的吳三桂,卻早已接到了皇太極的書信,言稱:對他非常敬仰,若能投降滿清實屬天下之幸,望他三思。吳三桂望了眼崇禎聖旨,看一眼皇太極書信,躊躇幾日後,突然一聲暴叫:「起兵入關勤王!」一路風餐露宿後,吳三桂終於趕到了京城,卻得知清兵已退,自己來晚了。吳三桂腦門子的汗滲出來了。
  • 細說吳三桂的「七宗罪」:8年三藩之亂,促使他功敗垂成!
    整個三藩之亂中,吳三桂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下面總結了三桂的"七宗罪",正是這"七宗罪"促使他一步一步邁進了失敗的深淵,被永遠定格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1、不識時識勢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幾千年的道理,吳三桂作為在官場混了幾十年的老江湖不可謂不清楚。
  • 吳三桂交出兵權,康熙會殺死他嗎?會,這個原因換誰也不能容忍
    當然,清廷對吳三桂等為首的「三藩」如此信任,也不過是假借他們之手,以平定明朝的殘餘勢力,等到基本面差不多穩定了,坐穩了皇位的康熙,開始著手「削藩」。「削藩」這個詞,翻閱中國歷史,屢見不鮮。漢景帝搞過,引發「七王之亂」;漢武帝實施過「推恩令」;建文帝也曾對叔叔們下手過,不過沒玩好,被朱棣給「摘了桃子」。
  • 吳三桂鑄造的「昭武通寶」
    回家後,經查找書籍,才知道這枚「昭武通寶」錢,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三桂所鑄行的錢幣之一。 吳三桂(1612—1678),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王,鎮守山海關。明崇禎十七年(1644)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
  • 日本發現原版吳三桂討清檄文,披露明朝公案真相,清朝極力掩蓋
    此後,吳三桂破流賊、定川陝、取雲南,儼然成為清朝平定天下的一把利刃。清兵的入關,也標誌著吳三桂的降清,成為明朝末年的一樁公案。不過,隨著吳三桂討清檄文的披露,這樁公案的真相才算徹底揭開。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以所部兵反雲南,傳檄遐邇。
  • 鹿鼎記:歸辛樹並不傻,卻被吳三桂忽悠了,看看怎麼回事
    這麼一個老前輩級的大牛,想必吃的鹽也不少,竟然會被吳三桂給輕易忽悠住,成為吳三桂的殺人之刀。仔細想來,這確實讓人有些納悶。要知道,歸辛樹的兒子雖然是個憨憨,但這跟遺傳沒有任何關係,他歸辛樹本人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至於他的夫人歸二娘,雖然脾氣暴躁,但是智商也是在線的。吳三桂縱然精明無比,想要騙住這兩人也是不容易的。下面就一起看一下,歸辛樹一家子究竟是怎麼被吳三桂給成功忽悠的。
  • 劉宗敏逼得吳三桂反叛,又多次頂撞李自成,為何李自成不處理他?
    然而,劉宗敏為了討要錢財和食物,幹了一些蠢事,雖然可能是有苦衷的,但是卻是個錯誤的做法,那個時候他帶領人製作了許多刑具,折磨明朝的親戚和官員。李自成成功地塑造了農民軍的良好形象,卻被劉宗敏迅速摧毀。從那時起,李自成就非常不得人心,清軍入侵時,沒有多少人幫助他。
  • 多爾袞是親王,吳三桂也是親王,兩人級別一樣嗎?
    多爾袞在稱帝的道路上奮勇向前時,吳三桂還只是藩王,吳三桂也在為了爵位奮勇前進。1662年1月22日,吳三桂從緬甸擒回明昭宗永曆皇帝(明孝匡帝),並絞弒永曆帝。五月一日,康熙決定才冊封吳三桂為親王。六月三十日,康熙對吳三桂進行冊封大典,授親王金冊、金寶。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秦、蜀,綏輯滇、黔,撫順剿逆,茂著勳勞。
  • 1678年,大清第一次亡國危機,吳三桂一戰打斷八旗脊梁
    但是康熙皇帝當時還是過於年輕了,把事情想得過於簡單,這一場戰爭,差點讓康熙血本無歸。 戰爭結束之後,康熙說「吳三桂兵圍永興城,危在旦夕,吳三桂一死,其兵皆退,此亦天意也!」 一、遇到一個強大的敵人
  • 身為萬人之上的康熙,為何在周培公去世後要為他守夜?
    周培公在破察哈爾,降王輔臣,大敗吳三桂之後,受到了滿族大臣的彈劾,康熙也多疑,害怕周培公成為第二個吳三桂。所以康熙在朝廷最終勝利之前撤掉了周培公,把平三藩的不世之功給了副將圖海。然後調周培公為盛京將軍,把周培公放到了滿人的老家,以監視住周培公。
  • 少年天子康熙帝立志平三藩:吳三桂等人不是功臣是割據勢力
    以吳三桂為例,他總管雲貴兩省的大小事務,朝廷內外的各部門官員不得掣肘、不得幹預。到康熙二年(1663年),吳三桂甚至請旨,在雲貴督撫的授命詔書上寫下「聽王節制」四字。他還操控委派官員的大權,經常選拔部下親信到他省任職,稱為「西選」,有「西選之官遍天下」之說。
  • 永興之戰:吳三桂一戰打斷八旗軍脊梁,陣斬清朝41名八旗將佐
    康熙皇帝親政數年,深知朝廷中外之利害和前代藩鎮之得失,《清聖祖實錄·卷一五四》記載:「朕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康熙六年,吳三桂便試探康熙皇帝,以目疾請求解除總管雲貴兩省事務,康熙帝以照顧吳三桂身體為理由,拒絕了吳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