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年初,康熙下令撤除三藩,也就是咱們說的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但是在同年11月的時候,吳三桂就殺死了巡撫朱國治正式開始起兵反叛了。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吳三桂開始組建軍隊後不久,很快就幾乎佔領了整個南部,並且他還以70萬大軍自居,贏面更大。可是為什麼最後還是輸給了只有20萬大軍的清朝和19歲的康熙呢?關於此問題筆者認為有三個原因,接下來跟大家一起討論一番。
1.同盟夥伴不給力
首先咱們交代一下背景,當時吳三桂組建了反清聯盟,除了拉上了尚可喜以及耿精忠,還聯繫了延平王鄭經(鄭成功的長子)。所以從這裡咱們就可以知道吳三桂自稱的70萬大軍,實際上是包括另外三個同盟夥伴的。那麼應該是蠻強的了吧,但是問題是他的夥伴真的很蠢。根本就沒有給吳三桂帶來實質性的幫助。
咱們先說尚可喜,其實嚴格地說尚可喜根本就沒有選擇叛變。只是他的長子尚之信要造反,於是對外就打著尚可喜的名義。所以這對父子發生了激烈的內部衝突,結果也自然很明顯,平南王的勢力在與吳三桂和清朝的戰鬥中沒有起到太大的幫助。
再說這個耿精忠,他是吳三桂造反第一個響應的人,但他的軍事指揮能力太差,他這邊的軍隊作戰能力很成問題。而且一旦戰事不順利,他很容易發脾氣,所以耿精忠的百姓們是受到了很大的傷害的,對他有很多的怨言。後來清朝大軍到達時,耿精忠身邊的親信全部反水,在這樣的局面下,耿精忠除了投降還有什麼可以選擇的嗎?完全沒有。
還有一個就是鄭經,實際上鄭經常年跟隨著鄭成功,也算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物。但是他真的眼光太狹隘了,非要和耿精忠一起死磕,放著寬廣的海岸線不顧,就是因為耿精忠佔了他的家鄉,而也就是因為這些私人恩怨導致鄭經這個團隊夥伴不僅沒有幫助吳三桂,反而拉著耿精忠一起幫倒忙。如果不是一些史料記載,你光這樣看,真的會覺得鄭經就是安插在吳三桂這邊的臥底。
最後就是吳三桂手下的一些親信了。吳三桂被封為平南王的那幾年裡,在南方各地安置了很多部下,經過10多年的發展,他們各自勢力強大,而且他們已經有了很強的實力儲備了,所以吳三桂如果可以靠著他們,那打起來會容易很多,可是這些人大多數都是在逃避,不敢援助吳三桂,只想求安逸。這些人的典型代表就是王輔臣,他時任陝西提督,這個人有著八萬精兵,但是卻不肯出力,結果康熙獲勝了,王輔臣擔心上面把陳年舊帳拉出來,最後選擇自盡。
2.戰略上有重大決策失誤
吳三桂在起兵之後的初期確實是勢如破竹,勢頭很猛。但問題是,才控制南方一半的時候就已經失去了進取心,腦子裡面想的都是到時候和康熙討論怎麼劃江而治的事情。說實話當時吳三桂的口號喊得震天響,但口號喊得再響根本一點用也沒有。因為本質上還是叛變。要知道那時已經是清朝的天下了,在老百姓的心裡已經形成了認同。
吳三桂起兵的理由就是要恢復漢人的統治,在沒有殺到北方的時候就想著以後怎麼和康熙一起平分天下,手下們會怎麼想?而且吳三桂當時看起來似乎佔據了南方的半壁江山,但實際上對他來說都是一些不重要的地方,那裡沒有一個是真正的繁榮之地,根本不能給大軍提供糧食和物資。因此吳三桂在起兵之後一直都是在吃老本,而且他的地盤就那麼大,吃老本可以抗住多久,應該沒多久吧!
吳三桂起兵後也有很大的失誤。他沒有打閃電戰,給康熙一個措手不及,他完全就是要跟康熙慢慢打。我們都知道在康熙後面站的是整個清朝,而吳三桂只有半個江南,如果要打持久戰,吳三桂怎麼跟康熙對決下去。此處筆者想到一個人,那就是朱棣。自古以來,藩王起兵得天下,只有他一個人,但是他是慢慢打出來的嗎?不是這樣的。如果朱棣不火速佔領南京,那麼拖下去他也必定會死。因為對於一個想要天下的人來說,和一個正統的皇帝慢慢僵持,是一個很愚蠢的手段。
3.不得民心,而且沒有合適繼承人
如前所述,吳三桂起兵的口號是興明討清。但問題是,他自己竟然自稱皇帝了!其實,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我們也不難理解他的目的,為了滿足跟隨他的人以及他的一些私心,也為了挽救士氣低落。但問題是,如果要劃河治理,必須得到百姓的信任,吳三桂的皇帝顯然失去了最後的民心。
在南方的子民看來,我們是為了恢復明朝300年的江山,但是現在你的皇帝在告訴我們別傻了,我是為了我自己。因此,吳三桂稱為皇帝的那一年,在他的統治下,百姓開始投清。這裡提到的一個原因就是吳三桂開始起兵以來一直沒有擁立朱家嫡系血脈,這也就是他一直沒有得到南方子民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吳三桂死後沒有合適的繼承人,因此他不得不把皇位託付給15歲的孫子吳世璠。但是只有15歲的吳世璠能承受得了這千斤重擔嗎?答案是不能,在吳三桂死後,軍隊的大權被吳世璠的嶽父郭壯圖和侄子吳應期霸佔,吳世璠完全成了傀儡。由於內部不斷的權力爭奪,清軍在康熙的指揮下長驅直入,僅一年就打垮了雲南。之後,持續8年的三藩之亂宣告結束,吳三桂的反叛之路也徹底結束了。最後筆者概括一下,吳三桂失敗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這三點。同盟夥伴不給力,戰略上有問題,沒有合適繼承人。
最後大家還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和筆者交流探討,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