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為何在贏面更大的情況下輸給了康熙?原因有這三點!

2020-12-14 歷史賊有趣

1673年初,康熙下令撤除三藩,也就是咱們說的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但是在同年11月的時候,吳三桂就殺死了巡撫朱國治正式開始起兵反叛了。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吳三桂開始組建軍隊後不久,很快就幾乎佔領了整個南部,並且他還以70萬大軍自居,贏面更大。可是為什麼最後還是輸給了只有20萬大軍的清朝和19歲的康熙呢?關於此問題筆者認為有三個原因,接下來跟大家一起討論一番。

1.同盟夥伴不給力

首先咱們交代一下背景,當時吳三桂組建了反清聯盟,除了拉上了尚可喜以及耿精忠,還聯繫了延平王鄭經(鄭成功的長子)。所以從這裡咱們就可以知道吳三桂自稱的70萬大軍,實際上是包括另外三個同盟夥伴的。那麼應該是蠻強的了吧,但是問題是他的夥伴真的很蠢。根本就沒有給吳三桂帶來實質性的幫助。

咱們先說尚可喜,其實嚴格地說尚可喜根本就沒有選擇叛變。只是他的長子尚之信要造反,於是對外就打著尚可喜的名義。所以這對父子發生了激烈的內部衝突,結果也自然很明顯,平南王的勢力在與吳三桂和清朝的戰鬥中沒有起到太大的幫助。

再說這個耿精忠,他是吳三桂造反第一個響應的人,但他的軍事指揮能力太差,他這邊的軍隊作戰能力很成問題。而且一旦戰事不順利,他很容易發脾氣,所以耿精忠的百姓們是受到了很大的傷害的,對他有很多的怨言。後來清朝大軍到達時,耿精忠身邊的親信全部反水,在這樣的局面下,耿精忠除了投降還有什麼可以選擇的嗎?完全沒有。

還有一個就是鄭經,實際上鄭經常年跟隨著鄭成功,也算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物。但是他真的眼光太狹隘了,非要和耿精忠一起死磕,放著寬廣的海岸線不顧,就是因為耿精忠佔了他的家鄉,而也就是因為這些私人恩怨導致鄭經這個團隊夥伴不僅沒有幫助吳三桂,反而拉著耿精忠一起幫倒忙。如果不是一些史料記載,你光這樣看,真的會覺得鄭經就是安插在吳三桂這邊的臥底

最後就是吳三桂手下的一些親信了。吳三桂被封為平南王的那幾年裡,在南方各地安置了很多部下,經過10多年的發展,他們各自勢力強大,而且他們已經有了很強的實力儲備了,所以吳三桂如果可以靠著他們,那打起來會容易很多,可是這些人大多數都是在逃避,不敢援助吳三桂,只想求安逸。這些人的典型代表就是王輔臣,他時任陝西提督,這個人有著八萬精兵,但是卻不肯出力,結果康熙獲勝了,王輔臣擔心上面把陳年舊帳拉出來,最後選擇自盡。

2.戰略上有重大決策失誤

吳三桂在起兵之後的初期確實是勢如破竹,勢頭很猛。但問題是,才控制南方一半的時候就已經失去了進取心,腦子裡面想的都是到時候和康熙討論怎麼劃江而治的事情。說實話當時吳三桂的口號喊得震天響,但口號喊得再響根本一點用也沒有。因為本質上還是叛變。要知道那時已經是清朝的天下了,在老百姓的心裡已經形成了認同。

吳三桂起兵的理由就是要恢復漢人的統治,在沒有殺到北方的時候就想著以後怎麼和康熙一起平分天下,手下們會怎麼想?而且吳三桂當時看起來似乎佔據了南方的半壁江山,但實際上對他來說都是一些不重要的地方,那裡沒有一個是真正的繁榮之地,根本不能給大軍提供糧食和物資。因此吳三桂在起兵之後一直都是在吃老本,而且他的地盤就那麼大,吃老本可以抗住多久,應該沒多久吧!

吳三桂起兵後也有很大的失誤。他沒有打閃電戰,給康熙一個措手不及,他完全就是要跟康熙慢慢打。我們都知道在康熙後面站的是整個清朝,而吳三桂只有半個江南,如果要打持久戰,吳三桂怎麼跟康熙對決下去。此處筆者想到一個人,那就是朱棣。自古以來,藩王起兵得天下,只有他一個人,但是他是慢慢打出來的嗎?不是這樣的。如果朱棣不火速佔領南京,那麼拖下去他也必定會死。因為對於一個想要天下的人來說,和一個正統的皇帝慢慢僵持,是一個很愚蠢的手段。

3.不得民心,而且沒有合適繼承人

如前所述,吳三桂起兵的口號是興明討清。但問題是,他自己竟然自稱皇帝了!其實,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我們也不難理解他的目的,為了滿足跟隨他的人以及他的一些私心,也為了挽救士氣低落。但問題是,如果要劃河治理,必須得到百姓的信任,吳三桂的皇帝顯然失去了最後的民心。

在南方的子民看來,我們是為了恢復明朝300年的江山,但是現在你的皇帝在告訴我們別傻了,我是為了我自己。因此,吳三桂稱為皇帝的那一年,在他的統治下,百姓開始投清。這裡提到的一個原因就是吳三桂開始起兵以來一直沒有擁立朱家嫡系血脈,這也就是他一直沒有得到南方子民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吳三桂死後沒有合適的繼承人,因此他不得不把皇位託付給15歲的孫子吳世璠。但是只有15歲的吳世璠能承受得了這千斤重擔嗎?答案是不能,在吳三桂死後,軍隊的大權被吳世璠的嶽父郭壯圖和侄子吳應期霸佔,吳世璠完全成了傀儡。由於內部不斷的權力爭奪,清軍在康熙的指揮下長驅直入,僅一年就打垮了雲南。之後,持續8年的三藩之亂宣告結束,吳三桂的反叛之路也徹底結束了。最後筆者概括一下,吳三桂失敗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這三點。同盟夥伴不給力,戰略上有問題,沒有合適繼承人。

最後大家還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和筆者交流探討,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吳三桂反清為何會失敗?康熙尚且年幼,老練的吳三桂為何幹不過?
    這篇文章當然不是要洗白吳三桂,畢竟歷史功過自有評語,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看吳三桂的出發點,功過不是今日話題。下一步,我們將進入吳三桂發動的最後一場戰爭,來看看他為什麼會以一手好牌為基礎,還是會被年輕氣盛的康熙擊敗。那一年,清軍能夠進入中原,除了自身的英勇作戰,那些明朝投降的將領也起了很大作用。
  • 鰲拜和吳三桂,其實都是大清忠臣,活生生被康熙逼反
    康熙這麼聰明,為何不先把鰲拜派去對付吳三桂,等待他們兩個殺得兩敗俱傷之後再下手,不是就省力許多了麼?事實上,認真講鰲拜和吳三桂,其實都是大清忠臣,活生生被康熙逼反司馬有云: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站位來看,得出的結論會有很大的不同。
  • 吳三桂反清時兵力是清廷二倍,佔據半壁江山,為何最後失敗了?
    究其原因,從歷史的原因來說,北方開發較早,人口資源豐富,南方人口相對較少;從地理上來說,中國的地形是,北面多平原,而南方多山河,北方騎兵多,南方水軍厲害,船可以慢慢造,沒有馬場是養不出馬來。吳三桂造反,從雲貴高原入湖南,走的其實是一條西高東低的路,從長江上遊地區,往下遊打,在準備得當的情況下,能夠馬飲長江水,也不是困難。
  • 吳三桂先背叛明朝,又起兵反清朝,為何沒列入《貳臣傳》
    一般來說,「貳臣」就是大節有虧之人,是被人看不上的。乾隆讓人編撰《貳臣傳》,就是希望能夠警醒世人,讓大家要忠君愛國,同時讓這些三心二意之人,在歷史上留下他這個汙點。不過在《貳臣傳》中,乾隆又將這些背叛了明朝的人,分為甲、乙兩等,其中甲等他認為這些人雖然背叛了前朝,但最終能夠效忠於清朝,並且做出貢獻,比如洪承疇、孔有德等等。
  •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地殺死永曆帝是怎麼回事?
    當然這是一點,在有就是康熙那會也就是個八歲的孩子,手裡壓根就沒有啥權利,說話也插不上嘴,您以為鰲拜這傢伙是吃乾飯的?您如果不相信,咱把康熙是八歲的孩子,這事稍微的捋捋話說當年李自成也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自己連個根據地都沒有,天天的打了這個打那個,打下來吃了喝了就席捲下一個地。
  • 吳三桂幾乎把康熙打的要亡國了,為何卻一敗塗地?皆因1錯誤決定
    歷史上的紅顏有很多,但是真正是禍水的卻是寥寥無幾。談及陳圓圓,很多人認為他是一位禍水。吳三桂為她衝冠一怒,領清兵入關,開啟了清朝的統治。陳圓圓是個美女,美麗的程度足以讓吳三桂神魂顛倒,不顧民族大義,最終遭到唾罵。
  • 吳三桂起兵反清時,為何要打出崇禎三太子的招牌?又為何不管用?
    吳三桂起兵之初即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宣揚起兵的目的是為了「反清復明」,為此,吳三桂在討清檄文中虛構了「適值周、田二皇親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寄命託孤,宗社是賴」的故事,並聲明自己投清是忍辱負重「姑飲泣隱忍,未敢輕舉,以故迎居窮壤,養晦待時
  • 吳三桂的低調軍師,3條妙計安天下,若非康熙運氣好,清朝早滅了
    公元1673年,吳三桂以迅雷之勢發動叛亂,席捲雲貴,殺了康熙一個措手不及。這場歷經8年的「三藩之亂」,成為康熙時期規模最大的內亂。在刀槍劍影中,有許多名將和謀士因此而出名。
  • 康熙能成功削藩,他的制勝法寶有哪些?其實很大原因在於對手
    這三位不是別人,都是原來的明朝將領,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投降了滿清。 這三位也由於勞苦功高,成為了異姓王。 康熙親政後,為什麼第一件事就是削藩?
  • 吳三桂交出兵權,康熙會殺死他嗎?會,這個原因換誰也不能容忍
    當然,清廷對吳三桂等為首的「三藩」如此信任,也不過是假借他們之手,以平定明朝的殘餘勢力,等到基本面差不多穩定了,坐穩了皇位的康熙,開始著手「削藩」。「削藩」這個詞,翻閱中國歷史,屢見不鮮。漢景帝搞過,引發「七王之亂」;漢武帝實施過「推恩令」;建文帝也曾對叔叔們下手過,不過沒玩好,被朱棣給「摘了桃子」。
  • 1678年,大清第一次亡國危機,吳三桂一戰打斷八旗脊梁
    但是康熙皇帝當時還是過於年輕了,把事情想得過於簡單,這一場戰爭,差點讓康熙血本無歸。 戰爭結束之後,康熙說「吳三桂兵圍永興城,危在旦夕,吳三桂一死,其兵皆退,此亦天意也!」 一、遇到一個強大的敵人
  • 多爾袞是親王,吳三桂也是親王,兩人級別一樣嗎?
    多爾袞在稱帝的道路上奮勇向前時,吳三桂還只是藩王,吳三桂也在為了爵位奮勇前進。1662年1月22日,吳三桂從緬甸擒回明昭宗永曆皇帝(明孝匡帝),並絞弒永曆帝。五月一日,康熙決定才冊封吳三桂為親王。六月三十日,康熙對吳三桂進行冊封大典,授親王金冊、金寶。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秦、蜀,綏輯滇、黔,撫順剿逆,茂著勳勞。
  • 細說吳三桂的「七宗罪」:8年三藩之亂,促使他功敗垂成!
    兩湖戰場正面硬鋼吳三桂,政治招撫王輔臣,區別對待耿精忠尚可喜;事實證明這一戰略非常顯示了康熙高超的政治智慧,以最小成本換來了最大的回報。只是從他內心,他是低估了康熙這個對手的,在他的眼裡,康熙只是一個小夥子,沒有經過戰爭的洗禮,不知戰爭為何物。吳三桂本可以,選擇和擁兵自重相反的一條路。
  • 身為萬人之上的康熙,為何在周培公去世後要為他守夜?
    周培公在破察哈爾,降王輔臣,大敗吳三桂之後,受到了滿族大臣的彈劾,康熙也多疑,害怕周培公成為第二個吳三桂。所以康熙在朝廷最終勝利之前撤掉了周培公,把平三藩的不世之功給了副將圖海。然後調周培公為盛京將軍,把周培公放到了滿人的老家,以監視住周培公。
  • 武松對戰董平,雙刀對雙槍,誰的贏面更大一點?
    《水滸傳》裡的武松、董平、王道人都是能使雙般兵器的人,他們的武力表現亦是可圈可點。其中武松的雙戒刀大有來歷,據說為一頭陀留下,刀身由雪花鑌鐵打造,每到夜深人靜之時,就會獵獵作響。寶刀配英雄,只有武松這樣的英雄才能駕馭這樣一對寶刀,雙戒刀可以左右交替進攻,比單一兵器的殺傷範圍更大,而且更加利於防守,這就是很多高手都喜歡使用雙般兵器的原因。董平的雙槍,書中沒有交代出處,但是董平能攻善守,衝鋒陷陣,無往不利,因而得外號「董一撞」。曾一陣殺得宋江聞風喪膽,這一切全拜雙槍之賜。
  • 王輔臣是順治康熙兩朝重臣,為何最後卻被乾隆列入《逆臣傳》中?
    一、王輔臣的決定康熙十二年,有一件因藩王撤藩而引發的叛亂。吳三桂先是吹響叛軍的號角,大舉出兵,企圖推翻清廷。不久,吳三桂的起兵遭到其他藩王的附和,紛紛起兵反叛。由於反叛分子的強大壓力,雲貴等省被反叛分子控制。而且清廷也立即展開應對,派人去徵討。
  • 吳三桂鑄造的「昭武通寶」
    回家後,經查找書籍,才知道這枚「昭武通寶」錢,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三桂所鑄行的錢幣之一。 吳三桂(1612—1678),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王,鎮守山海關。明崇禎十七年(1644)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
  • 康親王傑書的後人,為何能受到康熙厚待?還被康熙寫進了遺囑
    其中三分之二的事情,都有康親王傑書的身影,可見他在康熙朝的地位有多高。那麼康親王傑書是誰的子孫後代?那就比較有名氣了,他的爺爺是著名的禮親王代善,而代善則是努爾哈赤的嫡次子,是清朝八個鐵帽子王家族之一。康熙留下遺書,讓雍正善待禮親王的後人,這並不奇怪。
  • 鹿鼎記:風際中之後,天地會中還有康熙的線人,這人究竟是誰
    天地會的青木堂是活躍在康熙眼皮子底下的反動勢力,為何康熙不儘早將之剷除呢?主要是因為康熙要放長線釣大魚。另外,青木堂的威脅其實微乎其微,根本不用放在心上。而且,有些事情上,天地會勢力與朝廷是目標一致的,比如對付吳三桂。在河間府搞「殺龜大會」,天地會就是主力。二後來,吳三桂眼看就要造反了,天地會勢力也蠢蠢欲動,天地會很有可能會先搞「驅逐韃子」。
  • 一生背叛兩個王朝,吳三桂的命運,鹽道官趙廷標一首詩早說清了
    吳三桂在歷史上是個少有的多面叛徒,人一生背叛一次皇帝就不容易活了,吳三桂背叛了兩次。他這一輩子的命運,寫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前半輩子的榮耀,怎麼也看不出後半生能鬧出那麼大的妖。但是他的命運,鹽道官趙廷標的一首詩裡已經說出了吳三桂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