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最器重的人,不是什麼魏東亭,也不是周培公、圖海、姚啟聖這些人,他最器重的其實是他們自家人康親王傑書。
這個康親王傑書大家一定很熟悉,看過《鹿鼎記》的就會知道,那個跟韋小寶拜把子的投機倒把之輩就是康親王傑書。
而歷史上的康親王傑書跟小說裡可完全不同,在歷史上他可是康熙王朝最赫赫有名的帥才,曾經帶兵平定三藩之中的耿精忠叛亂,掃蕩鄭經在金、夏地區的勢力,也是康親王傑書的功勞。
康熙一輩子值得吹噓的功勞有哪幾件?無非是平三藩、收臺灣、剿滅噶爾丹。其中三分之二的事情,都有康親王傑書的身影,可見他在康熙朝的地位有多高。
那麼康親王傑書是誰的子孫後代?那就比較有名氣了,他的爺爺是著名的禮親王代善,而代善則是努爾哈赤的嫡次子,是清朝八個鐵帽子王家族之一。
康熙留下遺書,讓雍正善待禮親王的後人,這並不奇怪。
傑書的父親祜塞其實只是代善的第八個兒子,怎麼排,這鐵帽子王都輪不到他頭上,因此祜塞生前只被封為鎮國公,19歲就去世了。
要說祜塞還得沾兒子傑書的光,由於第二代禮親王滿達海在多爾袞去世後,搶佔過多爾袞的財產,所以在他死後,順治對他兒子,也就是第三代禮親王常阿岱清算。
滿達海搶完東西,死了就一了百了了,可常阿岱被父親給坑了,失去了爵位。因此在順治皇帝的授意之下,這第四代禮親王的爵位,則由傑書來繼承。
因為傑書在繼承禮親王爵位前,就被封為了康郡王,所以襲爵以後,被稱為康親王。可以說康親王和康熙之間,那是正兒八經的戰友關係。那麼康親王是怎麼效忠康熙的呢?
1、平定耿精忠叛亂。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才不過20歲,就打算強行削藩。結果導致了以吳三桂為首的各路藩王起兵叛亂。
其中吳三桂起兵於雲貴川,耿精忠起兵於福建,王輔臣起兵於陝甘,尚之信起兵於廣東,孫延齡起兵於廣西。
來勢洶洶,看著聲勢浩大,其實仔細一看,最有實力的也就只有吳三桂和耿精忠。由於耿精忠的大軍想要吞併浙江和江西,因此康熙派遣傑書作為大將軍,帶領大軍南下平定耿精忠叛亂。
吳三桂實力太強,一時半會兒搞不定,因此康熙決定採取各個擊破的方針,先打掉吳三桂的各路盟友,等到吳三桂勢單力薄的時候,再對他下手就方便多了。
傑書來了以後,可謂是節節獲勝。在金華一戰中,斬殺了30多名叛將,殲滅了2萬多叛軍。此後叛軍再次前來,由徐尚朝帶著五萬多人馬。
這個時候傑書再立新功,再次殲滅了2萬多叛軍,其他兵馬也被他給打散了。康熙十五年,傑書鎮定自若地在前線指揮作戰,因此清軍士氣大振,耿精忠大軍大敗。
傑書拿下了浦城、建陽以後,又陸續平定了建寧、延平等地,擊潰了耿精忠的心理防線,最終耿精忠宣布投降。
2、擊敗鄭經,收復金門、廈門。福建不僅僅是耿精忠的老巢,也是當年鄭成功的盤據地。鄭成功離開以後,這裡才被耿精忠給佔了。而三藩之亂爆發以後,鄭成功的兒子鄭經也想來分一杯羹。
他比三藩更加可惡,耿精忠在前面與清軍交戰,他躲在後面假裝做耿精忠的後盾,實際上是在蠶食福建的地盤,等於他們內部先鬧起了矛盾。
康熙十五年,傑書平定了耿精忠叛亂。鄭經認為有機可乘,所以帶領3萬人馬一路北上攻打福州,沿途攻城拔寨,所向披靡。
結果遭到了傑書的強烈打擊,鄭經的3萬人馬潰不成軍,一路敗退,長汀、寧化等地也陸續被傑書給收復。
這還沒完,傑書乘勝追擊,收復了興化府、泉州府、漳州府等地,平息了福建大部分地區的戰火。光靠打仗厲害還不夠,傑書對鄭經採取了剿撫並用的方針。
可惜人家鄭經的家底壓根就不在這裡,所以這一招並不奏效。因此傑書陸續擊敗了鎮守廈門、金門的鄭經部隊,徹底清除了鄭經在福建地區的勢力。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收復臺灣的福建總督姚啟聖,其實也是在這個時候,由傑書推薦給康熙皇帝的,可見傑書給康熙立了多大的功勞。
世代皇族,又戰功赫赫,康熙自然要撫恤他的子孫。
傑書的爺爺禮親王代善,本來可以繼承努爾哈赤的汗位,但是由於他是個厚道人,流言四起之下,他只好退位讓賢,把汗位讓給了皇太極,這才有了後來的順治和康熙。
因此康熙能夠坐上皇位,其實一定程度上要感謝禮親王代善。畢竟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死後,代善是他所有兒子裡年紀最大,也是最有威望的一個了。
到了康熙朝,代善的孫子康親王傑書,又為康熙立下了如此赫赫戰功,你說康熙能不善待禮親王這一脈的後人嗎?
在康熙看來,傑書平定耿精忠,那是平息三藩之亂的關鍵所在。因為其他人不成氣候,尚之信處於搖擺狀態,孫延齡被吳三桂自己給滅了,王輔臣也是個牆頭草。
只有耿精忠和吳三桂是最堅挺的,傑書滅了耿精忠,等於是斷了吳三桂的一隻臂膀。為康熙滅掉吳三桂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礎。
總結:康親王的子孫後代世代承襲禮親王爵位。
傑書回朝的時候,康熙是親自前往盧溝橋迎接的,可見他對康親王屬於感恩戴德的狀態。因此承諾他們家世代榮寵,應該也不在話下。
所以在康熙的遺詔當中,才會讓雍正善待禮親王后人的說法。而康親王這一脈也是富貴了十幾代人,一直到清朝滅亡前夕,他的子孫後代依舊承襲著禮親王的爵位。
參考資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