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可喜為何不捲入三藩之亂?背叛大明,為何不願再度反清?事後顯示...

2021-01-08 騰訊網

康熙三十一年,在回憶起三藩歷史舊事時,人到中年的康熙不無感慨地說:「朕自少時,以三藩勢焰日熾,不可不撤。」因此在那時還是年輕皇帝的時候就日夜惦記著三個大事,其中最讓他焦灼的就是三藩問題。「朕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每當略有疲倦時,這位年輕人就以此作為警訓。

從擒鰲拜開始,這位當時的年輕人的作為與雄心似乎先後導致許多人的誤判,大多認為他年輕氣盛,與其父祖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在這些人中,顯然也包括久居雲南的吳三桂和其他幾處藩王,而他們在創業之初,都是大明的降將,對於清朝來講,無疑對他們的感情相當複雜。

影視畫面

不久在雙方在討價還價未達成一致後,爆發戰爭,這場數年的拉鋸最終以康熙全面勝利而告終,八年之久的震蕩更加讓這位皇帝走向成熟與自信。他說:「死生常理,朕所不諱。惟是天下大權,當統於一。」顯然康熙的這些對手從根本上未能認清康熙的戰略決心,但這些牽扯其中的卻也有一個人倒也清醒預見了未來將發生的走向,這人就是尚可喜。

天啟三年,尚可喜加入毛文龍的麾下,並被收養為孫,賜名永喜。直到毛文龍在崇禎初年被袁崇煥擅自誅殺,因此導致整個局面發生深度變化。

崇禎二年(1629),黃龍出任東江鎮總兵。毛文龍的手下沈世魁對黃龍的這一身份頗為不服,因此在不久後,他將黃龍拘禁起來。尚可喜就在此時率領諸將「斬首亂者十餘人,一軍震懾」。因此黃龍被救出後,對他感激的無以復加,稱他說:「公大度,非人所能,且馭變定亂,濟世才也。」《尚氏族譜》

尚可喜畫像

僅僅兩年後,黃龍戰死,尚可喜的夫人家眷數百口也跳海自盡。然而,大明之間的最大敵人不是後金的鐵騎,而是彼此之間的內鬥。此後又是沈世愧出任東江總兵,如前文提到,尚可喜營救過黃龍,因此招致沈世愧的懷恨,不久沈要設計抓捕尚可喜被其偵獲消息,因此仰天長嘆:「吾束髮行間,海上立功,血戰十餘年,父母、兄弟、妻子先後喪亡,出萬死於一生,計不過為朝廷追亡逐叛,而妒功嫉能之人乃出力而擠之死地……。」按照尚可喜的判斷,跟自己的有愁人成了上司想要殺手下的營將如同大風席捲樹葉那樣容易,然而大丈夫將要掃除天下,怎麼可以七尺之軀被人隨便殺戮呢?因此他下定決心要投靠後金。

相關局勢圖

尚可喜的判斷確實是這樣,且不說如水滸那裡的高俅與報復與之有前仇的王進,單是此前的袁崇煥擅自誅殺毛文龍便是活生生的例子,而毛文龍被殺間接導致了與之有親密關係的尚可喜逐漸失去屏障。大明真正的癥結不是強勢崛起的後金滿人,而是內部之間的彼此鬥爭內耗,在很大程度上已經瓦解了明朝的實力。因此尚可喜的出走,完全是這種鬥爭所折射出來的一角,這種逃離在根本上來講是一種無奈與悲憤。根本來講,尚可喜投靠後金,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袁崇煥誅殺毛文龍的巨大後遺症的發作。

在此後的四十餘年間,尚可喜為後金定鼎中原,屢建奇功,並被清朝封為親王,當年的痛苦與逼迫在多年後竟然成就了染紅他頭上花翎的顏色,想到這裡,尚可喜不知是該高興還是難過。

也正因此,在幾十年的浮沉之下,他看懂了作為一名前朝叛將,身上背負著巨大的壓力和道德指責。因此,在其他藩王越發驕縱之時,尚可喜卻不斷產生一種擔憂。順治十六年,清廷讓他出鎮廣東,至此這種邊緣地帶的安排,本身就是一種防範。因此在康熙十年,(1671)年,尚可喜以年老多病,奏請在京的長子尚之信接替自己的職務。這樣的打算是一來可以將作為「人質」的兒子解放回來,二是他已經看出年輕皇帝康熙並非庸懦之主,他不想再度背上叛臣的聲名。

影視畫面

然而,僅僅兩年後,他發現自己選中的後繼者實在是錯了。尚之信沒有乃父的功勞卻有極大的野心。在地方他「暴橫日甚」,「所為益不法」。因此這位老將在綜合幕僚的意見下,決定請求回去遼東的老家頤養天年,這樣可以解決「朝廷方現尾大」,又可以遠遠避開這個讓他不放心的兒子,從而「可兩全無禍」。《聖武記》

因此他深情地給康熙寫了一封頗為真切的書信,在書信中簡要回顧了自己的一生:「臣自命鎮粵以來,家口日蕃。順治十二年曾具疏請解兵柄,部臣以地方未寧,俟後議。方今四海昇平,臣年已七十,精力就衰,正退耕壟畝之日。伏念太宗皇帝時曾賜臣以遼東海州及清陽堡等地,今乞準臣遼東安插。」《平定三逆方略》

此時的康熙正在醞釀撤藩卻不知從何入手,尚可喜的這封信無疑讓他瞬間有打開局面的感覺。因為「朕自少時,以三藩勢焰日熾,不可不撤。」然而這麼大的事操作起來,卻不知從何入手,尚可喜的這封主動求情養老信函,讓康熙認為與自己的想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他迅速回復並高度稱讚他「情詞懇切,具見恭謹,能知大體。朕心深為嘉悅。」因此迅速安排兩名侍衛前往廣州,並下發專門諭旨:「王久駐海疆,勞苦功高,心甚懸念。特遣存問,並賜貂皮帽、天馬皮裘、四團龍褂帶。」

尚之信畫像

雖然互動如此良好,然而同年年底,三藩亂起,舉國震動,不到半年的時間,三藩攻勢非常強勁,一時之間,大清朝面臨入關以來最大的挑戰。雖然戰局一開始對清朝相當不利,就在雙發激烈角逐之際,尚可喜選擇了給康熙上疏,要在世姻親耿精忠斷絕並系,他說:「今精忠背恩反叛, 臣大義滅親,只中冠而恨切齒!」其間,吳三桂曾多次派人,策動尚可喜反清,出他不為所動,並將來人捕送京師。尚之信也勸他反清,他怒斥道:「痴兒,汝翁食鹽醬多於汝輩食白米飯,已矣,勿復言!」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康熙帝晉封尚可喜為平南親王,賜金冊金寶,加祿至萬兩,授其次子尚之孝為平南大將軍。這是尚可喜一生的最高封銜,也是兩名僅有的漢族親王中的一例。

康熙十五年(1676年), 廣東形勢危機,而尚可喜的病情則更加嚴重,不時出現昏迷狀態。其子尚之信乘機叛清,改旗易服,「陰令其母持剪刀剪王辮,將士乃齊呼老王爺已剪辮投降」。尚可喜甦醒之時,悲憤難平,投環自盡,被左右救醒。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可喜臨終前,喃喃曰:「吾受 三朝隆恩,時勢至此,不能殺賊,死有餘辜。」遂命身邊諸子為他洗淨身體,穿皇太極賜之袍服,在諸子的攙扶之下,向北叩拜,以示對清廷的至死不貳之心。又對諸子預留遺囑:「吾死之後, 必返殯於海城,魂魄有知,仍事先帝。」

康熙諭旨

尚可喜病逝後,康熙帝深為震悼,特遣大臣去廣州御祭,諡曰'「敬」。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派官諭祭尚可喜時說道, 「王功蓋天下,人所共知,忠心為國,晝夜靡寧。若天下臣子俱能如王,天下不致變亂。」是時,三藩亂平在即。這場變亂歷時八年之久,康熙帝感觸頗深, 正因如此,他在諭祭文內才有「若天下臣子俱能如王, 天下不致變亂!」這些無疑是康熙對其他藩王的一種最大嘲諷。

相關焦點

  • 吳三桂起兵反清時,為何要打出崇禎三太子的招牌?又為何不管用?
    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因不願被清廷撤藩,和清廷的矛盾已不可調和,故聯合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退居臺澎的鄭成功之子鄭經,公開扯旗反清,掀起了長達八年的三藩之亂的序幕。
  • 吳三桂反清時兵力是清廷二倍,佔據半壁江山,為何最後失敗了?
    吳三桂的一生是背叛的一生,背叛了對他給予殷切希望的明朝,背叛了和李自成的協議,背叛了最後的主子清朝,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貳臣。關於他的一生充滿了各種爭議,出於各種各樣的立場,人們對他的評價也褒貶不一,我認為我們評價歷史,應該就事論事,不應該被主觀情緒所主導。本文主要分析吳三桂在形勢一片大好之下,反清為何還會失敗。
  • 細說吳三桂的「七宗罪」:8年三藩之亂,促使他功敗垂成!
    背景三藩之亂,歷時8年之久,雙方投入兵力數十萬,波及整個中國,經此一役,康熙平定南方,為後來中國的大一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一開始康熙也是有點操之過急了,表現出了不太成熟的一面;第二階段,以王輔臣降清為轉折點,雙方在湖南岳陽-長沙一線對峙,反覆拉鋸戰;第三階段,吳三桂病死在衡陽,至此軍心不穩,三藩陣營決裂,清軍分別從四川、湖南、廣西三路大軍進軍昆明,平亂成功。
  • 清初一共冊封了4位漢人藩王,為何後來造反的只有三藩,另一個呢?
    從16世紀末期開始,來自東北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族人開始崛起,在首領努爾哈赤的帶領下,經過幾十年的徵戰,他們不僅統一了東北、內蒙地區的少數民族諸部落,還屢次入侵大明,佔領了山海關之外廣袤千裡的遼東之地。
  • 歷史上的洪熙官:參與三藩之亂的反清義士,失敗後隱居發明了洪拳
    在少林寺學成武功後,洪熙官來到廣州城外的西禪寺,與三德和尚、胡惠乾、方世玉等人聯合,秘密開展反清活動。 此時,與少林有隙的武當派在馮道德、白眉道人等人率領下,聯合清軍攻打西禪寺。方世玉等人英勇戰死,洪熙官在師兄弟們的掩護下成功逃脫。逃出生天的洪熙官在民間隱姓埋名,秘密進行反清活動。
  • 吳三桂先背叛明朝,又起兵反清朝,為何沒列入《貳臣傳》
    就是指那些在某一朝為官的人,最終背叛了自己的王朝,改投新的朝代,在朝代更替之際,兼仕兩朝的大臣。一般來說,「貳臣」就是大節有虧之人,是被人看不上的。乾隆讓人編撰《貳臣傳》,就是希望能夠警醒世人,讓大家要忠君愛國,同時讓這些三心二意之人,在歷史上留下他這個汙點。
  • 吳三桂反清為何會失敗?康熙尚且年幼,老練的吳三桂為何幹不過?
    就算明末清初在戰場上聲名狼藉的吳三桂倒也算一個梟雄,只不過他前有幾個兒子,先背叛大明,後背叛李自成,最後跟隨清政府行事,不久又因政府要削弱他而開始反清。清朝統治者為了繼續利用他們手中的力量,在開國之初就根據功績封賞這些叛軍,把他們設為三藩,掌管南方的疆土,鞏固當時尚不穩定的局面,其中吳三桂是三藩中勢力最大的一支。那時候,清政府雖已入主中原,但各方反清勢力猖獗,一時之間難以平定,因此,清朝統治者賦予這三藩很大的權力,不僅掌握著軍隊的絕對控制,而且還掌握著管轄地方的各種行政權力。
  • 少年天子康熙帝立志平三藩:吳三桂等人不是功臣是割據勢力
    其中,三藩又是所有大事的重中之重。三藩之亂吳三桂等人宋朝開國的功臣,而是類似唐朝藩鎮的割據勢力。——康熙帝三藩是清帝開國之初的三位漢人藩王,他們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從名號上就可以看出,這三位王爺是掌控西南地區的割據勢力了,他們都是明末降清的大將。
  • 三藩之亂早期吳三桂勢如破竹,恢復明朝統一全國,他卻沒這個實力
    三藩之亂中的吳三桂,明明已經佔據天下大勢,為什麼又快速滅亡,沒有能夠重新恢復明朝呢?民心不會歸附一個朝代的建立,軍事力量是重要的方面,但絕對不是最核心的因素。民心才是關鍵,得民心者得天下。吳三桂打出「反清復明」的旗幟,不僅天下民眾不信、明朝的遺老遺少不信,就連吳三桂他自己也不信!所以,他不敢用「大明」的國號,定國號為「大周」。吳三桂從山海關引清軍入關時,還打著「復君父仇」為明崇禎皇帝復仇的遮羞布,入關之後便任清軍驅使,不遺餘力地與擁護明朝的軍隊作戰,已經毫無顧忌了。
  • 大明有非常強大的火器,為何會敗於大清的冷兵器?
    另一方面,也是最終要的因素就是大清所有「高科技」火炮、技術全部來源於大明,換句話講,窮到掉渣的大明最後幾口血都吐在了火器採購和人員培養上,可是所有火器、人員,一個不剩的全部投降大清。不,提這一年是因為清廷百分之一萬對相關資料做出了高程度隱瞞,造成「專業團隊」後續發展因為人員資料躲得過於精妙,所以不再容易查詢。隱瞞是有必要的,這其中有臉面問題,也有人員保護問題,三藩之亂結束時間並不算長,對抽八年的雙方官兵突然混為一軍,怕出事。
  • 清朝文字獄那麼嚴厲,為何「大明湖」沒有改名
    「皇上,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什麼?大明?現在是大清!難道是想反清復明啊?拉下去咔嚓咯!」開個玩笑,不過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清朝時文字獄相當嚴厲,連「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樣的詩句都能引來殺身之禍,為什麼大明湖卻沒有改名呢?大明可是前朝的稱謂呀!
  • 永興之戰:吳三桂一戰打斷八旗軍脊梁,陣斬清朝41名八旗將佐
    清廷入關以後,為了對付李自成的農民軍和南明政府的反抗,封雲南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為藩王。清廷坐穩江山以後,三藩割據一方,形成了獨立王國,嚴重威脅清朝的統治。三藩的存在,每年要耗官府兵餉2000多萬兩,在經濟上成為了清廷沉重的負擔。
  • 清朝統治年間,民間宣揚反清復明,為何歷史上沒有反元復宋呢?
    所以當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中原以後,人們都會掀起一陣反抗狂潮,其中以清朝年間的「反清復明」最為典型。 「反清復明」可以說是貫穿整個清朝的口號,直到了民國年間,這樣的口號依舊存在。
  • 鬥羅大陸134:大明二明為何放過武魂殿的人?後者又為何放過唐三
    當然我們今天要講的並不是這些,而是來討論一波很多小夥伴心中所存的疑惑:武魂殿害死了小舞,大明小明為何會放過這些人,讓他們離開?同時武魂殿為何又會放過唐三?「守屍」他不香嗎?以下是基於客觀劇情的簡單梳理:【1】大明小明比不比菊鬼鬥羅強多少大明與二明都是十萬年魂獸,一般來講十萬年的魂獸就等同於人類裡的封號鬥羅,或許十萬年的魂獸單體實力比同等級的封號鬥羅要強,但魂獸比人類要單純,同時菊鬼鬥羅乃是比比東的左膀右臂,兩個都是94-95級的強力鬥羅,同時這兩人關係非同一般
  • 為何不請求俄羅斯軍事介入?亞美尼亞總統:不願將俄捲入戰爭泥潭
    只希望俄羅斯趕走土耳其 在這樣背景下,亞美尼亞為何不請求盟友俄羅斯軍事介入呢?塔斯社報導,亞美尼亞總統薩爾基相10月20日在接受法國24電視臺採訪時表示,俄羅斯沒有必要捲入納卡地區衝突,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把土耳其排除在納卡衝突外。在談到與俄羅斯的關係時,這位亞美尼亞總統強調,莫斯科「多年來一直是亞美尼亞的盟友,兩國之間存在信任關係。」
  • 吳三桂為何在贏面更大的情況下輸給了康熙?原因有這三點!
    1673年初,康熙下令撤除三藩,也就是咱們說的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但是在同年11月的時候,吳三桂就殺死了巡撫朱國治正式開始起兵反叛了。1.同盟夥伴不給力首先咱們交代一下背景,當時吳三桂組建了反清聯盟,除了拉上了尚可喜以及耿精忠,還聯繫了延平王鄭經(鄭成功的長子)。所以從這裡咱們就可以知道吳三桂自稱的70萬大軍,實際上是包括另外三個同盟夥伴的。那麼應該是蠻強的了吧,但是問題是他的夥伴真的很蠢。
  •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為何再沒有明朝皇室宗親被鄭氏集團擁立為帝?
    與此同時,鄭成功也是明末清初時期著名的抗清將領,他率兵在東南沿海地區抵禦清軍南下,努力維持著南明政權的存續,成為了當時「反清復明」人士的重要希望。然而,儘管鄭成功始終以明朝忠臣自居,並且還將光復大明王朝作為己任,但是在他此前一直奉為正朔的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俘獲並且絞殺後,鄭成功及他的繼任者們卻沒有再立其他朱明皇室後裔為帝。
  • 廣州人民公園兩隻石獅子,竟來自於屠城人之府,藏著一段神秘往事
    不過,人們對於公園門口的石獅子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單從外表上來看,它似乎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其實,這一對石獅子真的很不簡單。了解它歷史的人很少很少。明末清初的廣州人對兩個人很仇恨,一個是靖南王耿繼茂,一個是平南王尚可喜。耿繼茂是耿仲明的兒子,清初時,耿仲明與吳三桂、尚可喜並稱清初三藩,對滅明立清立下汗馬功勞。
  • 鬥羅大陸:小舞獻祭後為何大明、二明不殺武魂殿之人?劇情需要
    武魂殿之人本就是為了獵殺小舞,小舞獻祭了,他們則慢悠悠地離開了,令人十分好奇的是他們為何不出手阻止小舞獻祭呢?還有就是天青牛蟒和泰坦巨猿為何不出手滅殺武魂殿之人?這兩點令人十分好奇。至於第三點則是,十萬年魂獸獻祭會產生磁場,這一點原著裡有提及,這種磁場可以讓人連意識都短暫消失,加上大明二明虎視眈眈,武魂殿之人自然只能逃之夭夭了。而第二個問題則令人十分困惑了,武魂殿之人間接害死了小舞,大明和二明這兩隻十萬年的魂獸把小舞當作是自己的姐姐,為何不出手擊殺武魂殿之人?
  • 抗戰中,回民為何鮮有賣國賊,軍閥馬鴻逵為何堅決不願投降日軍?
    抗戰中,回民為何鮮有賣國賊,軍閥馬鴻逵為何堅決不願投降日軍? 抗日戰爭,是中國軍民同日本侵略者之間的較量。日本侵華戰爭爆發以後,中國軍民毀家紓難同日軍展開激烈較量。國家危難之際,也有很多軟弱無能的人投敵成了漢奸。說到這裡,小編想說的是,抗戰中回民為何鮮有賣國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