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林志吟) 在目前併購重組火熱的A股市場中,投資者要押到一隻停牌重組股並不難,難的是押到一隻真正重組成功的個股。僅在本月,就有25家公司宣布重大資產重組計劃折戟。不過,分析人士認為,這些重組失敗股並非無機可尋,公司已明確顯露了併購重組意圖,後續再次啟動資本運作的概率較高,因此仍可繼續關注重組失敗後的二次「上車」機會。
25家公司宣布重組失敗
近兩日,就有羅頓發展、亞夏汽車、躍嶺股份、欣泰電氣等4家公司發布了終止重大資產重組公告。
羅頓發展表示,由於公司的主營業務酒店經營及管理業務和裝飾工程業務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盈利能力不強,為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公司擬向實際控制人及關聯方發行股份購買金融服務類的資產並配套募集資金。不過,自公司籌劃重組事項以來,公司及有關各方一直努力推進重組相關事宜,但談判較艱難,雙方對標的資產估值存在較大分歧,且交易對方股東並不一致同意股權轉讓。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經審慎研究決定終止重大資產重組事宜。
而日前宣布終止重大資產重組的亞夏汽車,並沒有立即停止所有資本運作工作,相反,公司直接啟動非公開發行股份事宜。昨日,公司就拿出了一套完整的定增預案,擬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募資不超過10億元,用於O2O汽車雲服務平臺建設項目、汽車融資租賃項目、償還銀行貸款等。
近段時間以來,滬深兩市上市公司重組失敗的情況有增多趨勢。據記者統計,6月以來,已有25家公司宣布終止重大資產重組。其中,以滬市主板公司居多,有13家公司重組遭到擱淺。
「談不攏」成重組失敗主因
具體分析這些公司對於終止重組事項的解釋,可以明顯看到,大部分是因為交易雙方對交易條款存在較大分歧。
6月18日宣布終止重大資產重組的國中水務表示,本次重大事項涉及的交易對方和標的數量較多,交易方式比較複雜,截至目前各方在關鍵問題上未能達成一致意見。
6月5日終止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福斯特表示,交易雙方短期內無法就交易細節協商一致並達成協議。
除了交易條款存在分歧外,一些公司終止重組的理由也有標的資產盈利存在不確定性、審批未獲得通過、標的資產存在訴訟糾紛等等。
重組失敗股市場表現迥異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重組失敗的公司,復牌後的股價遭到投資者區別對待。如昨日復牌的羅頓發展,開盤後「一字」漲停。前日復牌的欣泰電氣則連續兩天跌停;躍嶺股份近兩個交易日也累計下跌15.65%。
分析人士表示,部分重組失敗後的個股仍獲得追捧,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股票在停牌期間,整個大盤上漲了,其股價有補漲要求;二是公司重組失敗激起了市場對公司再次重組的預期,尤其是一些主營業務遇到瓶頸急需轉型的公司或業績較差的殼公司。
逆勢掘金重組失敗股
興業證券分析師張憶東表示,在2014年開啟的這波牛市中,併購重組仍將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行業的橫縱向整合以及國企改革的深化,成為貫穿本輪牛市的一條重要主線。即使是在指數休整期間,併購重組標的將具備明顯的賺錢效應。而篩選併購重組股票池可以另闢蹊徑,可以從併購重組失敗的「折翼天使」中入手。
「我們可以將目光集中在已公告併購重組失敗或未通過證監會審核的標的。這樣能大大提高併購重組股定位的『精準度』,同時節約了長時間在一隻股票中埋伏等待的時間成本,從而更為有的放矢地捕捉併購重組的投資機會。這些重組失敗的公司已明確顯露了公司的併購重組意圖,後續再次啟動資本運作的概率較高。」張憶東這樣認為。
與此同時,國泰君安分析師孫金鉅表示,隨著併購市場的日益火爆,併購失敗數量也加速上升,但併購失敗並非一無所有,可以繼續關注併購失敗後的二次「上車」機會。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有持續併購意願的上市公司可以在併購失敗後的「空窗期」內尋找下一個併購重組目標,在承諾期結束後可以立即發起第二次併購交易;二是買殼類、轉型類公司與客觀原因中斷併購失敗的公司會傾向再次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