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6日是2020級南大新生報到日。陽光下提著大包小包的新生喚醒了因疫情沉寂了許久的校園,校門口的小藍鯨氣球高高升起,學生家長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與不同往年,報到處的標識從院系名稱改成了不同的書院名稱:「安邦」「毓琇」「開甲」「秉文」「行知」「有訓」。南京大學從本學期開始實行書院制。
書院是什麼?
書院不只是住宿的生活空間,更是集生活、教育、文化功能於一體的複合空間。目前,從我國大學書院建設發展看,高校書院普遍植入了三種教育元素。
第一是導師制。通過推行導師制,促進師生互動,發揮導師對學生學業指導和精神引領作用,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第二是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既有別於專業教育又與專業教育相互滲透,是「非專業性、非功利性、非職業性的教育」。通過書院中融入通識教育,以克服當代大學人才培養過度專業化的弊端,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共通的基本能力。由於不同學校的定位以及對通識教育的理解不同,書院推進通識教育的做法也不盡相同。
第三,生活和養成教育。通過書院的住宿學習、生活學習、服務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南京大學書院制度招生介紹
書院如何命名?
有同學看到「安邦書院」,聯想到安邦公司,看到「毓琇」,聯想到女生宿舍,其實不然,六個書院皆以人名命名。
這些書院的名稱取自不同領域的傑出人士,他們同南京大學有著緊密聯繫和珍貴緣分。
安邦書院——戴安邦先生
戴安邦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無機化學家、化學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無機化學和配位化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1919年,戴安邦考入南京大學的前身金陵大學。畢業後,戴安邦留校任教,擔任金陵大學化學系助教,後留美學習。學成歸來後,他擔任金陵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後擔任金陵大學理學院化學研究所主任;同年創辦中國化學會《化學》雜誌,擔任總編輯兼總經理。他在創刊號中撰文呼籲:「吾國之貧弱已臻極點。富國之策雖不止一端,要在開闢天然資源,促進生產建設,發展國防工業,而待舉百端,皆須化學家之努力。」他主持《化學》刊物17年之久,為普及化學教育,提供化學研究和推廣化學應用做出了重大貢獻。
戴安邦先生將畢生精力奉獻給了化學,並引導一批又一批年輕人獻身於祖國的化學事業,如今其留下的告誡之語仍對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教育理念有深遠指導意義——「不僅要向學生傳播知識和技術,還要培養科學方法和思維,更要培養科學精神和品德。」
毓琇書院——顧毓琇先生
顧毓琇集科學家、教育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和佛學家於一身,是中國電機、無線電和航空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文理大師。他是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國立政治大學校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終身教授和榮譽退休教授,還是許多偉人的老師。
與南京大學同齡的顧毓琇老校長被稱作是「不平凡的時代培育出來的了不起的人物」。1944年至1945年顧毓琇擔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南京大學前身),在此期間,他倡導文、理、工平衡的辦學理念,強調學生要有寬闊的知識面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對南京大學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開甲書院——程開甲先生
程開甲系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他是我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
1952年,程開甲進入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從事物理教學和研究。他與施士元教授組建了南京大學「金屬物理教研室」和「核物理教研室」。其中,1954年正式建成的「金屬物理教研室」成為南京大學正式建成的第一個教研室。在南京大學百年校慶時,他被授予「世紀校友學術成就金質獎章」。1962年,他被調到國防科委,全面負責核試驗工作。
在南京大學任教期間,程開甲先生給身邊的同事、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時任南大核物理教研室秘書的吳維瑛女士稱讚程開甲「平易近人、十分樸實」;南大物理系預備教師曹天錫對程開甲先生懷崇高敬意,在他眼中,程開甲「業務好,人正直,而且特別虛心、真實。」;曾是程開甲先生學生的南大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中科院院士吳培亨則說程先生的為人與治學態度影響了他一輩子。
秉文書院——郭秉文先生
郭秉文1915年參加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南京大學前身)籌建工作,任教務主任。1918年3月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代理校長,次年9月任校長。其時正值「五四」運動,在時代潮流推動下,郭秉文著手對「南高」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其中最有意義的改革是開「女禁」,倡男女同校,推進了教育的民主化。
1920年12月,郭秉文任國立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前身)籌備員,1923年7月南高師正式併入東南大學,他出任校長。從「南高」到「東大」,郭秉文帶領學校取得了輝煌的業績。他在辦校時努力學習美國大學模式,引進選科制、校董會等制度,加強學校與政府、教育與社會的聯繫,為解決學校的資金壓力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另外,郭秉文竭盡全力邀請那些享譽世界的國外學者到東南大學講學,並親自到國外考察交流,以期獲得其他國家的各種教育援助,促進學校的國際化發展。國立東南大學在郭秉文的苦心經營下,短短幾年當中就積累了深厚的教育資源,成為當時中國真正的現代大學,被教育界譽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國立高等大學」,奠定了現代南京大學的基礎;郭秉文本人也被稱為「中國現代大學之父」。
行知書院——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是我國高校開放「女禁」的最早實行者之一,被毛澤東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於1909年考入匯文書院博習館(即預科);次年匯文書院合併宏育書院更名金陵大學後,升入金陵大學文科。讀書期間,他學習勤奮,刻苦鑽研,國文、英文、法文等諸科成績門門優秀,是金陵園出類拔萃的人物。1913年2月,在陶行知的據理力爭下,金大學報《金陵光》中文版正式出版。1914年,他以全校文科之冠的優異成績畢業於金陵大學,向陶行知頒授文憑的江蘇教育司長黃炎培在後來的詩作中動情地讚頌他是"秀絕金陵第一聲"。
陶行知曾先後擔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他是偉大的教育家,將教育實踐與民主愛國活動結合,提出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
不得不提的是,陶行知先生與黃炎培先生、郭秉文先生等學者多方共同促成了男女同校學習,為中國高等教育開啟新氣象做出巨大貢獻。
有訓書院——吳有訓先生
吳有訓於1927年被聘為南京大學的前身——南京第四中山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1945年8月,吳有訓被任命為國立中央大學校長,他辭去原先職務,布衣長衫,未帶一人,由昆明到重慶赴任。吳有訓懷著為母校服務的熱情回到中大,竭盡心智,披肝瀝膽,受到全校師生的擁護和愛戴。
儘管如此,吳有訓任中大校長時的心理卻是十分矛盾的。他深知中央大學是國民政府教育工作的「門面」,無論是外部對中央大學的控制,還是學校內部派系的矛盾都相當複雜。對於國民黨官場腐敗深惡痛絕的吳有訓極不願捲入矛盾中去;但中央大學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也是吳有訓的母校,他懷著深厚的感情,希望抗戰結束後,自己的理想——「教育救國」「科學救國」能在母校實現。吳有訓為自己立下了「辦教育而決不沉浮官場」「合則留,不合則去,決不苟同」的原則。長校兩年多時間,吳有訓始終履行「決不苟同」的原則,曾向當局遞交過14次辭呈,成為當時很有名的「不願做校長」的校長。曾被吳有訓聘為教務長,後為南京大學副校長的高濟宇說:「吳校長的學問、人品均屬上乘,中央大學真正得到師生擁護的校長,恐怕只有吳有訓先生一人。
參考資料
1、 《懷念恩師戴安邦先生》
http://manu56.magtech.com.cn/Jwk3_hxjz/CN/news/news35.shtml
2、 《南京大學:一脈相承的教改》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342701.shtm?id=342701
3、 (院士信息)已故院士名單:戴安邦
http://casad.cas.cn/sourcedb_ad_cas/zw2/ysxx/ygysmd/200906/t20090624_1810200.html
4、 《新老校長見面記―南京大學蔣樹聲校長拜訪顧毓秀》
http://news.sohu.com/57/42/news147114257.shtml
5、 《原中央大學校長顧毓琇塑像在南京大學揭幕》
http://www.chinanews.com/2002-05-22/26/187574.html
6、 《南京大學傑出校友程開甲逝世》
https://www.nju.edu.cn/9e/bc/c17866a302780/page.psp
7、 《回憶我在南京大學物理系的時候》
https://m.sohu.com/a/276738120_100023654
8、 南京大學檔案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暨東南大學校長(1919-1925)——郭秉文
https://dawww.nju.edu.cn/pub/?showtitle=1&fpub=1&fid=72&id=24&showbtn=0
9、張覓覓.(2009).郭秉文與東南大學.教育:中旬(9),54-54.
10、陶行知與南京大學:http://www.pinlue.com/article/2019/03/2714/178436380126.html
11、民主篇·愛滿天下,樂育英才的陶行知:
https://tuanwei.nju.edu.cn/2f/64/c24499a405348/page.htm
12、吳有訓的大學教育思想與實踐
https://alumni.nju.edu.cn/ef/a3/c3008a61347/page.htm
13、吳有訓和他的中央大學歲月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4/345037.shtm?id=345037
作者|鄧 鑫 新聞傳播學院2018級本科生
龍 盼 新聞傳播學院2018級本科生
梁鍵強 新聞傳播學院2018級本科生
戚新源 新聞傳播學院2019級本科生
圖片|李遠浩 新聞傳播學院2018級本科生
李嘉豪 新聞傳播學院2018級本科生
(部分圖片來自南京大學官方微博)
美編|李嘉豪 新聞傳播學院2018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