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日報報導,業界傳出,某老牌晶圓代工廠近期提前將明年第2季的部分8英寸代工產能,以競標方式分配產能,若客戶要求更多產能,也都以競標方式爭取。
據了解,競標以片為單位,每片晶圓價格因此拉高三至四成。這些拉高的價格,都屬晶圓廠利潤,將陸續反映在毛利率上。
業內人士表示,2017年至2018年的被動元件缺貨熱潮是競標搶貨的典型案例,當時不少廠商因無法滿足所有客戶需求,只能以競拍方式進行。這次8英寸晶圓代工採取這種方式實數罕見,更突顯IC設計業搶產能火爆的盛況。
IC設計廠商透露,針對明年晶圓代工產能分配,某老牌晶圓代工廠的做法是,根據今年的下單量先打九折,例如IC設計客戶今年投片量下10萬片,明年只能分配到9萬片,而且也會從明年1月1日起調漲價格,幅度約一成左右。
此外,依照不同利用製程、不同廠區,一片8英寸晶圓代工價格大約從300美元到600多美元不等,在這次競標中,傳出的加價幅度約在100至300美元之間。
業內人士表示,會參加晶圓產能競標,主要有幾個考量,一是競標的額度,佔整體投片量的比重並不高,但如果產品供應不足,客戶會跑掉。雖然加價會增加成本,但有一部分可以轉嫁給客戶,另外,由於自身毛利率夠高,成本增加尚在可以承受的範圍。
用於電腦、智慧型手機,和汽車等終端的零部件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缺貨」景象。而搶奪供應遍及各個領域——從玻璃基板等基礎材料、到顯示器等半成品部件。中國臺灣金寶電子的執行長Andrew Chen表示,「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見過如此大規模的零部件短缺了」。
他進一步指出,某些晶片的交貨時間長達12個月。而許多零部件,如果現在訂購,也需要等待六到八個月。
缺貨儘管拉高了晶片製造價格,讓相應的代工企業從中受惠,但另一方面,持續的缺貨勢必將衝擊電子產品等一眾終端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