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動畫行業非常發達,例如有著「聲優」這麼一個職業,主要就是職業的動畫配音工作。日本聲優行業,還有著專業的培養學校、職業事務所這麼一整套的從人才培養,到就業的完整鏈條,並且聲優圈子也如同娛樂明星一般的耀眼,成為人氣很高的聲優後,可能拿著不錯的收入,也能有更響的名氣,享受和明星一樣的粉絲愛戴。
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些經典的日本動畫電影,像是吉卜力工作室的,宮崎駿大師的作品,還有近些年很火的新海誠的動畫電影,不少熱門的動畫中,主角的配音往往都不是有名的職業動畫聲優,而會用到一些演員,如果說美國動畫是因為沒有職業的動畫配音員,才用了影星、歌手來為著名的作品配音,那麼在日本,動畫配音如此成熟的業界,頂尖的作品反而會不用專業的聲優,又是怎麼一回事?
電視動畫和動畫電影的格局和受眾不同
日本的動畫,按照播出形式來分,是分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動畫,和電影院上映的動畫電影的。理論上來說,所謂的「劇場版」,雖然規格上和動畫電影更加類似,但一般來說,它的世界觀、故事情節更加接近「電視動畫的特別版」,所以劇場版基本會延續電視動畫的配音風格。
但動畫電影就不同。尤其是原創的作品。
如果說電視動畫,大都更加容易吸引本身就愛看動畫的愛好者,靠著犧牲了作品質量而形成連載的形式,用的更多是有名的動畫聲優的話,那麼原創的動畫電影,可以說是面向的是大眾觀眾,更多的是「喜歡看電影,並且接受動畫形式的觀眾」,而不是「特別喜歡看動畫的觀眾」,新海誠的《你的名字。》之所以被一些挑剔的動畫迷所嫌棄,很可能就是優秀的連載動畫看多了,不適應新海誠做那種娛樂大眾的作品,而更喜歡那種「小眾」的氣質;但小眾的氣質,難以吸引更多的觀眾,從這一點出發,作品需要更大的廣度的時候,就需要跳出動畫聲優的圈子,選擇受眾更加廣泛的演員、歌手的圈子。
所以新海誠在自己的面向大眾觀眾的動畫電影裡,會選擇更接地氣的神木隆之介,和上白石萌音,儘管一些挑剔的動畫迷會嫌棄他們的配音聽起來不夠專業,但從票房和總體口碑來說,顯然是非常成功的……
配音側重點的不同
其實,即便是接受了專業的發聲訓練,播音員,歌手,動畫聲優的發聲趨向是不太一樣的。曾經有人做過測試,讓普通人,專業的播音員、歌手和聲優念同一段臺詞,最終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普通人感情顯得生硬,氣勢也不到位,嗓音更是生澀,播音員念動畫臺詞,氣勢是足夠了,嗓音也很洪亮,但感情還是顯得生硬,稱之為「棒讀」,歌手念臺詞,雖然感情到位,聲音也很好聽,但斷氣的節奏卻聽上去有些奇怪,唯有動畫聲優,可以做到感情到位,斷氣準確,聲音圓潤好聽,非常「入戲」。
演員有做過專業的訓練,對於「表演」胸有成竹,但如何用聲音表達好表演,對於動畫配音來說就不夠自然了;不,應該說是過於自然。
動畫配音,非常注重一種「戲劇性」,因此配音的時候會放慢語速,咬字發音都會刻意很標準,並且會非常注意發音的方式,維持一個聲線,所以對於一般人來說,會顯得非常「刻意」,聽起來不自然,但對於動漫迷來說,這種「不自然」,恰恰讓動漫迷聽著非常順耳,因為習慣了這樣的發音。
真人演員演繹角色,是不會用如此刻意的聲音去說話的,會更加像日常的交流,哪怕是日劇裡誇張化一些感情,也不會如同動畫如此的誇張和注重發音,所以演員配音,哪怕聲音經過了專業的訓練,聽起來還會和動畫聲優有所不同。
但是演員的這種自然的演技,反而讓一些動畫導演相當看好,例如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其實他的標準就是把動畫做成電影的方向去的,因此他並不喜歡傳統的專業聲優的那種刻意的配音,因此他的作品,必定用的是演員,而不是聲優;他的動畫作品裡,聽不出聲優的那種「戲劇性」,而更像是電影裡的感覺;
導演的體量,決定了作品的寬度
這一點是《高達》之父,富野由悠季導演提出的,他並不否認職業聲優的戲劇性的演技,但他同時也不認為一成不變的演技風格,會對作品有絕對的好處。他認為,如果能讓動畫作品中添加戲劇、電影演員的那種肉身的演技的感覺在裡面,才能拓展作品的廣度和深度,所以,適當使用非專業的聲優,而去用一些演員,是有必要的。
很出乎意料吧,我們想的「作品的深度」,大都是說作品的劇情展現出的中心思想,但富野對於這個認識,可以深刻到配音的風格,真正的業內,和我們看到的,果然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總結:
無論是專業的聲優配音,還是演員來配音,最終我們要看的還是動畫的整體效果,但其實無論是演員,還是聲優,都是經過專業訓練的,孰好孰壞,是一個主觀的結論,演員肯定還是遵照了導演和音響監督的意圖去完成配音的,而演員相對動畫聲優來說,他們給作品帶來的「廣度」會好過聲優,並且演技更加自然,或許這就是不少動畫導演喜歡選擇演員來為自己的作品配音的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