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帶女兒來家做客說孩子最近晚上在家跟著姥姥刷劇《外科風雲》,對於劇裡的主角、劇情說得個頭頭是道。
正說著,就看到朋友的女兒邀請正在搭樂高的嘟嘟和她一起玩,只見她拿起小包往手上一挎,伸手拿起一本繪本往桌上一扔,指了指繪本,然後雙手一叉腰對嘟嘟說道:"莊恕,你這是什麼意思?"一旁的嘟嘟則是一臉茫然,連"莊恕"是誰都不知道,嘟嘟不知如何接話,朝我們這邊看看,又埋頭玩自己的去了。
看到女兒這種小大人的模樣,朋友笑著搖搖頭說:「看吧,看吧,簡直入迷,在家就拿著遙控板還學女主角打電話來著。那天本想讓她選個玩具,她還說太幼稚了,要買個像陸晨曦那樣的包包。」
當"幼稚"這個詞從一個6歲的小女孩嘴裡冒出來,這反差讓人覺得又萌又無奈。
現在雖然孩子玩樂的選擇更多了,看電視、追劇仍然是不少家庭的娛樂項目之一,當大人和孩子的娛樂時間和空間不做劃分時,大人在看電視時,聲光電的吸引力連大人都無法拒絕,那麼對自控力尚不完善的孩子來說更是無法抗拒的,孩子往往就會從被動接受者,成為了主動參與者。
記得在一檔綜藝節目《放學後》裡有一期,女孩兒格格同樣也只有6歲,當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她就會守在姥姥身邊看《鄉村愛情》、《繁星四月》之類的成人電視劇,還會和姥姥相互點評劇裡的人物,"那男的好壞……"、"那女的不行……",格格看得入神時,一臉的豐富表情,還會跟著一起大笑、生氣和哭臉。
最後全家一致同意格格放學後的兩個小時內不看電視。
孩子能不能看電視?怎麼引導孩子看電視?是很多父母所關心的話題。
美國兒科學會曾經提出過一些建議,其中一項是:18個月以上的孩子應該避免自己使用電子產品,父母可以選擇一些優質的節目,和孩子共同觀看,並和孩子探討幫助他們理解,兩歲以上的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最好不要超過一小時。
可見也不是洪水猛獸,但是也要講究科學觀看的方法。
1.看電視的時間要做控制。
我們都知道長時間看電視是對孩子不利的,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視力,而且畫面的快速轉換使得孩子關注屏幕時看上去十分專注,但等到他們回歸到一些偏向於靜態的活動,比如說閱讀、畫畫、上課時,她注意力就很難集中。
父母可以和孩子約定一個觀影時間長度,嚴格的執行幾次,並且在電視時間之外,和孩子進行一些有趣的活動,給"小劇迷"們一段適應的時間和"備選項",孩子也是會有所改變的。
2.孩子看的節目和大人看的節目,最好做一個時間上的劃分。
很多父母帶著孩子和老人生活在一起,老人在家裡的休閒活動其實也是比較單一的,他們更多的就會選擇看電視來休息放鬆,老人辛苦了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他們的生活方式,但是可以和老人商量一下,孩子在場的時候,即使不看動畫片,也儘量選擇一些沒有那麼成人化的內容來觀看,等父母陪孩子進屋進行其他活動,我孩子入睡後,以大人為主選擇節目觀看。
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比如家裡來客人,大人在聊天看電視的時候,孩子有時難免會加入,那麼一些場景父母可以做一些適當的引導,讓孩子從其中去關注到一些更正面的信息,比如正確理解簡單的人情世故,知曉一些人際交往的方法,吸收一些對突發狀況的應對措施,這些也未嘗不可。
不管是看電視還是使用電子產品,疏總勝於堵,關於孩子總喜歡看大人節目這件事兒,關鍵在於大人是在陪孩子看,在一旁管理、引導,還是孩子在陪大人看,無論好壞都任其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