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都是談「電視」色變,因為電視對孩子的傷害不僅是視力上的毀滅,還會對孩子的大腦思維進行衝擊。
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在看電視時產生的腦電波和睡眠時產生的腦電波非常接近。這就意味著當孩子坐在電視機前時,他的大腦是沒有任何思考能力的,不會去對任何事物做出反應。被動的電視畫面,還會讓孩子固化他的思維模式,減少想像能力。
如果讓孩子在1-3歲時每天看一個小時的電視,孩子日後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想像力不夠、懶於思考和探索的風險明顯高於同齡人。
所以,曾經臺灣作家李敖批評「電視是批量生產傻瓜的機器」,不是沒道理的。
可是,在許多家庭中,孩子對電視的痴迷程度,絕不亞於清朝末年人們對鴉片的依賴程度,甚至可以說,電子產品已成為人類的「精神鴉片」。
面對痴迷看電視的孩子,家長大多採取這樣幾種畫風來制止:
設定看電視的時間,到點強制關電視,或到點與孩子討價還價。如果孩子到點仍舊無法放棄電視,家長粗暴地替孩子關機,孩子不樂意,大哭一場。隨意讓孩子看多久乾脆家裡不買電視
曾經在知乎上看過這樣一個案例:
某位媽媽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家裡不僅連電視機搬走了。她和老公的手機一到家就會立即調成靜音,即使有事需要和外界聯繫,也會避開孩子使用手機。
總之,就是杜絕孩子看見手機和電視的一切可能。
孩子已經五歲了,即將踏入小學,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杜絕方式真的管用嗎?
難道這對父母的做法不是在自欺欺人麼?他們可以控制孩子小的時候不碰電子產品,但能保證孩子一輩子不接觸電子產品嗎?
答案顯然是不可能的。
一、孩子痴迷於電視的原因
孩子之所以如此痴迷於電視,關鍵原因還是在於家長。
如果孩子整日整夜只想著看電視,身為家長的你,就應該要好好地反思一下了。
1、家長明知不對,卻懶得改變
和許多孩子沉迷於電視一樣,如今的家長也時常沉迷於手機無法自拔。好不容易結束一天工作,只想回到家來個「葛優躺」,刷刷抖音,追追劇。
如果此時孩子在身邊繞來繞去,晃晃悠悠,不少家長還會覺得心煩。丟給孩子一個遙控器,孩子不哭不鬧,安安靜靜,自己樂得清閒,一片歲月祥和安好。
試想,這樣的畫面久了,孩子能不戀上電視,能不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嗎?
許多家長甚至還認為,只要孩子大一點,自然就有了自控能力,大一些再對孩子進行管教也不遲。
殊不知,習慣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小時候尚能更改的壞習慣,等到孩子大了,家長想管的時候,卻再也管不了了。
2、孩子缺少陪伴
有人說,陪伴是這世間最長情的告白。孩子的一生,真正陪在父母身邊的不過短短十幾年。人生這段旅程,我們經歷了多少個輪迴,才換來與孩子今生的相遇。
可是卻又有多少父母不懂得珍惜這段美好的時光,他們一味地認為,給孩子最好的物質保障就是對孩子的好。
然而,對孩子來說,真正想要的不過就是父母的陪伴。
陪著他們一起搭搭積木,看看書,這些簡單而又細微的動作,就是給孩子最好的陪伴。
如果孩子缺少陪伴,內心沒有了依靠,只能尋求外界的其他物體來獲取依賴感,於是電視就成了孩子最好的陪伴。
二、如何讓孩子擺脫電視?
1、陪著孩子一起看
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曾說:同樣的火候,可以讓黃油融化,也可以讓雞蛋變硬。
他認為,同一種事物,可以在不同的個體身上產生不同的效果。
電視和手機的廣泛應用,雖然會給孩子帶來視力、大腦上的衝擊,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電視身為一種傳播媒介,也是孩子學習知識的窗口。如果利用得好,還能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那麼究竟該怎樣利用電視,讓孩子不會成為電視的傀儡呢?
為了避免孩子看一些垃圾類的節目,家長還不如給孩子多定製一些適合孩子的節目給孩子看。
年齡小一點的孩子,可以利用電視播放兒歌、舞蹈、英語啟蒙類兒歌、故事、趣味古詩等給孩子看,貼近生活又不失樂趣。
對學齡段的孩子,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多看一些妙趣橫生的紀錄片,有意義的電影等。家長還可以陪著孩子一起看,不僅陪伴了孩子,還能和孩子一起探討電影或紀錄片中的情節,增加親子之間的互動情感。
善於利用好電子產品,讓它發揮正面積極的作用,趨利避害,既讓孩子學到了知識,又解放了大人,何樂而不為呢?
2、父母以身作則,用心陪伴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養孩子成了一個家庭裡最沉重的負擔。養育一個孩子要犧牲掉一個年輕女性(媽媽)全職帶娃,或者犧牲一個年老女性(奶奶或姥姥)背井離鄉來帶娃。時常一個人帶孩子忙得人仰馬翻,需要家中長輩的協助才能完成,最後兩個人都累得筋疲力盡。
最可怕的是,因為帶孩子的辛苦與繁忙,令大人疲憊不堪,睡眠嚴重不足,這種緊張而疲憊的帶娃工作隨時都可能會讓大人的情緒失控。
試想,一個整日煩躁不安的母親能養育出溫和自信又自律的孩子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低齡段的孩子,最擅長的就是模仿。因此家長應善用此階段孩子的模仿能力,在孩子面前呈現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態。
比如大人可以試著放手,讓孩子主動去探索世界。趁此機會,大人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閱讀、做手工、做家務等,並積極引導孩子來參與。
媽媽做飯時,在廚房門口開闢一塊安全區域,買一些切菜切水果的小玩具,讓孩子坐在邊上學著媽媽的樣子一起做。
媽媽洗衣服時,找一個小盆,倒入水,帶著孩子一起洗。
時間久了,你就會發現,父母身上的這種積極向上、陽光的狀態會影響到孩子。讓孩子參與到大人的工作和家務中來,既避免了孩子對電視的依賴,又鍛鍊了孩子的各種能力。
父母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得首先做成什麼樣的人。
3、培養一項孩子感興趣的運動或愛好
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曾說,自控力的良藥就是運動。
而自控力強的孩子,對電視的誘惑具備足夠的抵禦能力。
給孩子培養一個興趣愛好或者運動,讓孩子轉移了對電視的依賴後,孩子找到了內心的需求滿足感,自然而然也會減少看電視的興趣。
4、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孩子年齡太小,但對規則意識的培養卻不可少。日常生活中,父母可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並給孩子制定一些規矩。
比如上學期間不能看電視,作業未完成前不能看電視,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不得超過半小時等等。
規則的設定,一定要讓孩子參與。讓孩子自己做規則的主人,才能讓孩子自己管理好自己。但規則一旦設定好,家長就要做到嚴格監督孩子執行,不要面對孩子的淚眼婆娑就立馬繳械投降了。
對孩子遵守規則的行為,家長也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表揚是對孩子的認同和肯定,孩子有了積極性,才能更加珍惜規則,參與規則。
對孩子不守規矩的行為,家長可採用自然懲罰法。比如孩子回家第一時間看電視,以至於看得忘了時間,作業沒有完成,最後的結果就是要麼熬夜寫完作業,要麼第二天去學校接受老師的批評。
讓孩子自己體會不遵守規矩所帶來的後果後,孩子才會對規則產生敬畏之心。
家長堅守好自己的底線,才能培養出自律又懂規矩的孩子。
5、電視時間是掙來的
就像孩子掙零花錢一樣,電視時間也是可以掙來的。把電視時間變成孩子的一個動力,比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規則表,當孩子按照表格嚴格控制自己的行為後,達到了父母和孩子約定的條件,可以獲得一定的「電視時間」。
在「電視時間」的鼓勵下,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會動力十足。
6、給孩子足夠的尊重
孩子雖小,也是需要被尊重的。家長必須每天拿出足夠的耐心,陪孩子認真聊天或認真做一件事。周末帶孩子出去走一走,增加親子之間的互動。讓孩子感受到被父母重視和關注的感覺,這種感覺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充實孩子的內心,減少孩子對外界其他事物的依賴,比如電視。
結語:
改變孩子,要從改變父母開始。父母改變,孩子才能改變。
誰都不是天生的優秀父母,每個人所受的教育和身處的家庭環境,都會讓自己的言行行為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唯有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問題的父母,並努力改變自己的父母,才能「更配」為人父母。
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您關注、評論、轉發、點讚和收藏,您的每一個小小動作都是對我的支持和鼓勵,幫助我在育兒的道路上更好地走下去,為大家提供更多的優質作品!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