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青年的執念:當小眾的東西變得大眾,就不喜歡了

2020-12-14 生活新美學

喜歡,一定是很有私心的,恨不得那樣東西只屬於自己。這就像是一種執念,對文青年來說,這份感情尤其強烈。

他們會默默喜歡一個明星,哪怕他不被熟知;最愛自己去發現的好聽歌曲,當滿大街都是這個BGM就不喜歡了;關於潮流也從不追求流行款,最不喜歡的就是撞衫。

簡單來說,在文藝青年的世界裡,越小眾越喜歡。有人說這是把優越感誤當喜歡,標榜自己的特殊。其實他們對小眾的執念,並不完全是為了裝。

「當知道TA火了,我沒有想像中高興」

就像曾經有一位女作家坦言:「當知道《麥田裡的守望者》是一本暢銷書的時候,我覺得非常失望。」對於其他事物,我們何嘗不會有這樣的感情。火了,有時真的會讓人失望。

還記得小時候,在別人都喜歡周杰倫、林俊傑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喜歡樸樹而與眾不同,甚至流露出一種自豪與優越感。

當一個景點還不被熟知,很多時候也會被冠上「小眾」的標籤。它的魅力之處不僅是假日不擁擠,還會給人一種發現新大陸的感覺。景色獨到,又有誰還願意去人擠人。

但這種喜歡卻顯得有點自私。比如我曾經最喜歡的《南山南》被街頭的理髮店循環播放,曾經喜歡的粉黛草,卻成了網紅擺拍聖地,那一刻便產生了淡淡的憂傷。

為什麼喜歡的人或事物火了就沒有了當初的期待了?也許我們喜歡的是一種情懷。

小眾的喜歡,是一種情感寄託

比如追星,你總是能聽到「十年老粉」「鐵粉」這樣的標籤,在偶像不火甚至失意的時候會看他們的每個活動,覺得這個人仿佛只屬於自己,以至於那時候投入的情感、金錢、精力,都成了一種寄託。

在那些老粉眼中,最重要的不是看到偶像大火,而是用自己攢下的錢去買一張他們的專輯,工作後去看一場他們的演唱會,甚至在網上默默為他們打榜。

就像之前朱一龍突然火了,比起看到他被萬千粉絲簇擁,資源越來越好,最覺得成就感滿滿的還是預言成真:他一定會火,老天不會負有心人!

自己喜歡的偶像,果然值得。那就像是一種期盼,幾年換來下的成果,似乎比自己成功還更加喜悅。

換句話說,我們沉浸在喜歡小眾變大眾的過程中。但對很多人來說,卻還無法承受變得大眾之後的後果。

大眾之後「是非多」

對於喜歡的事物,就是把一切好的詞彙用在它身上都不足為過。但是如果它突然很流行,那它的熱度也會很高,引得好多人噁心它。

小魚兒總能看到,不管是明星還是事物,只要火了,蹭熱,碰瓷兒,造謠,各種黑的髒的東西就開始襲來,於是它就變得不那麼美好了。

就像我們喜歡一個明星,最開始只是感嘆其演技精湛,演的角色很有代入感,可慢慢的卻發現,他的私生活慢慢被扒出來,或者又和某位女星深夜出行,到底是炒作還是本性如此?慢慢的,就沒有當初的喜歡了。

喜歡的人太多,真的會讓人好感減淡,一開始我很喜歡IU,她的所有我都會關注,但是當身邊人都知道了她並說,「我告訴你她唱歌可厲害了……」諸如此類的向我炫耀她知道的關於IU的淺薄的信息,我就開始厭煩,明明她對IU的過去一無所知。

除了人,其他也是如此。曾經自己喜歡的景點,人多了,垃圾也多了,天然的景物被刻上了「愛的宣言」,去的路上滿是車輛,哪怕曾經在那留下多好的回憶,也會變得根本不想去。

所以,不是因為變得大眾就不喜歡,而是那份喜歡變得不那麼簡單。就像有句話說的一樣,如果月亮向你奔來,那還叫月亮嗎?那是隕石還不快跑!

相關焦點

  • 淺談小眾動漫的「高級感」,小眾在未來是否會全面大眾?
    01何謂小眾小眾在百度百科中定義為是只有少數人接受的事情和愛好。「小」指的是數量少,在現代社會群體中,人們的心理偏好是有一定規律的,多數人喜歡同一樣東西,同種文化就被定義成大眾,反之就變成小眾。在社會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現象,名為「從眾現象」,大意是指在受到外界的影響,人們下意識地就會遵從大眾的心理偏好做出符合社會輿論和群體表現的行為,而只有少數人才能夠堅持自己特立獨行,這類少數人喜歡的東西就被認定為是小眾。
  • 文藝青年|作家|青年_鳳凰讀書
    這些描述,把文藝青年的特徵總結為,第一,沒有生活能力,掙不到錢;第二,有不切實際的夢想,痴呆而固執;第三,愛好文藝,喜歡電影啊音樂啥的。這幾個特徵互為因果,愛好文藝,所以不會掙錢,窮,因此更加痴呆。我不敢說這樣的描述是否準確,甚至不知道是否有這一類人物存在。我的確在一些選秀節目上看見過住在地下室的歌手,他們夢想進入娛樂界,這跟文藝青年的想法可不太一樣。
  • 文藝青年這種病,得好好治
    文藝青年身上總有一種迷一樣的氣質,讓人捉摸不透。我,自認為曾經也是一枚文藝青年。寫詩,寫小說,攝影,畫畫,當一個理想主義者。沒事兒就擺出一副思考狀的樣子,不是吾故意為之,而是由內而發……於是別人就叫你——文藝青年,於是就沾沾自喜了。
  • 音樂綜藝讓小眾走入大眾視野 說唱文化「破壁」2020
    最近,《說唱聽我的》《中國新說唱2020》《說唱新世代》,三檔說唱類音樂綜藝節目的相繼播出,既進一步讓原本小眾的說唱走入大眾視野,同時也為這種音樂形式注入新的內核。3年前的夏天,《中國有嘻哈》橫空出世,帶領說唱音樂由小眾走向主流,讓「freestyle」「Skr」「單押雙押」等說唱相關的專業術語實現大眾普及,成為新晉流行語和年輕人的社交貨幣。
  • |小眾走向大眾為何如此難
    jk突然出現在大眾的視野。小眾的它正在走向大眾JK制服是女子高中生制服在中國卻不是這樣的意思,只要你喜歡就可以買,就是可鹽可甜的你。在三坑中,還有漢服和Lolita小裙子,都是近幾年非常火的,但是jk制服今年後來居上。
  • 《霧島夜隨》:文藝青年的兩個夢想,這位作者都實現了
    況且,一聽作者名叫「不流」,又是個默默無名的「新人」,大多普通讀者會選擇不讀。畢竟,人生苦短,誰願意浪費時間讀糟糕的書?不流的簡介極為簡短:寫作者,影迷,書店主。哪怕加上一句「保羅的口袋書店創始人」,它也會更吸引人一些。但是,大概這位作者沉得住氣,他希望讀者發現的,是作品本身。
  • 南寧有處建築爆紅,竟然成了文藝青年的打卡地,具有滄桑感
    他估計會說那就去打卡南寧的各個免費公園吧,的確,南寧是個悠閒的城市,大部分公園都是免費對外開放的,相信第一次來南寧的遊客,總會有南寧的公園或者南寧的特色美食的印象,今天,老陳今天給你講一下南寧有處建築爆紅,竟然成了文藝青年的打卡地,具有滄桑感。
  • 「文藝青年」到底是個什麼群體?10部電影告訴你
    星期五言:在野人五接觸的圈子裡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她)們熱衷於泡吧、坐咖啡館、刷影展以及出席各種跟藝術掛邊的沙龍、派對、片場、演出現場卻從未在某個專業領域供職;他們喜歡約人吃飯並在朋友面前大談特談文人、藝人、圈內人的閒聞軼事卻對作品本身的解讀與感受鮮少提及;他(她)們掌握的名詞術語以及圈內從一線到九品的人物名稱足以填滿牛津大辭典了卻從未創作出一部屬於自己的東西
  • 疫後武漢|壓箱底的小眾指南!最全文藝打卡攻略~
    如果你看完前兩期駝姐精心準備的「來漢不可錯過的旅行地」「最全武漢美食盤點」還不滿足,如果你熱愛追求文藝小眾,那駝姐我只能掏出壓箱底的寶藏了!第三期的精彩內容絕不能錯過「小眾文藝武漢打卡指南」//去曇華林探探最文藝的小店//曇華林,位於老武昌的東北角,東起中山路
  • 《獵場》之羅伊人:文藝的姑娘,註定做不了女強人
    01不得不說,羅伊人是個文藝的女青年。一方面,她自己很文藝,擁有女神的外表,喜歡的也是文學這樣的高雅東西;另一方面,她甚至想要改變鄭秋冬,那本貫穿全劇的《羅威的森林》,就是她送給鄭秋冬的。在男人的想像世界裡,最喜歡的女人就是這樣的啊,女人可以不關心生活,但必須有氣質、有文化、趣味高雅並且顏值極高。很明顯,鄭秋冬之所以喜歡羅伊人,不就是看的這份文藝女神的氣質嗎?而羅伊人最吸引人的地方,也就是這份文藝氣質,不食人間煙火一般。
  • 年輕人的品牌:小眾文化酷炫拽
    不斷升級換代的遊戲特效將虛擬世界的遊戲體驗變得更加真實/宏大/炫彩甚至超乎想像。遊戲元素的不斷深化,將遊戲體驗變得越來越引人入勝,讓玩家開啟一段段奇妙的精神旅程。隨著電競更加專業化/系統化的發展,電競世界將擁有更大的創新力量。街舞起源於美國,七十年代被歸納為嘻哈文化的一部分。
  • 文藝青年、斜槓青年、佛系青年……你最適合哪個稱呼?
    恰逢青年節,本期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一些和青年有關的英文表達。 文藝青年 「文藝」 在漢語裡原指 「文學和藝術」 literature and art,此外還指撰述和寫作方面的學問
  • 愛穿的你喜歡哪種風格?職業?甜美?文藝?街頭?
    然而街頭風格則恰恰相反,主張個性,另類、中性風格,色彩以深色為主,這類衣服算是很小眾的服裝了,正因為是小眾,當你某一天穿上他,絕對是這條街最亮的仔,穿這類衣服的人,性格一般都還是比較叛逆高冷的。個性的對立面就是文藝風,他的特點就是復古、森系、寬鬆、自然,以花朵裝飾居多,傳承中國傳統服裝的精髓,一般學生,文藝青年比較喜歡這類衣服。其次就是通勤職業服裝,一般每個女生必備的服裝,只要你工作了,你的衣櫃了就少不了這類的服裝,她款式大氣簡單,款式多樣但變化較少,30歲左右的女性可能能偏愛這種類型的服裝。
  • 種下小眾變大眾的「魔豆」 上汽大眾途觀X 330 TSI試駕
    在開始此次試駕前,我們不妨先聊一下"小眾"這個詞,從Y世代的"非主流"到Z世代的"亞文化", 每個時代的年輕人總是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個性。尤其現在的很多95後,他們不喜歡隨大流,他們會追求一些小眾的愛好,生活中選擇一些鮮為人知的品牌,隨著很多亞文化的興起,動漫宅、洛麗塔、鬼畜、漢服等也從小眾變成了大眾。
  • 「文藝青年」到底是個什麼群體?10部電影告訴你|阿黛爾的生活|三...
    星期五言:在野人五接觸的圈子裡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她)們熱衷於泡吧、坐咖啡館、刷影展以及出席各種跟藝術掛邊的沙龍、派對、片場、演出現場卻從未在某個專業領域供職;他們喜歡約人吃飯並在朋友面前大談特談文人、藝人、圈內人的閒聞軼事卻對作品本身的解讀與感受鮮少提及;他(她)們掌握的名詞術語以及圈內從一線到九品的人物名稱足以填滿牛津大辭典了卻從未創作出一部屬於自己的東西
  • 在這場123知識節裡,文藝的蜻蜓FM為何更具誠意?
    蜻蜓FM的誠意大折扣,讓今年超級知識節看上去,多少有了「不買就虧了」的味道。02 蜻蜓兇猛背後如此兇猛的折扣,一改人們對於蜻蜓FM不疾不徐的固有印象。網易lofter在2016發布的一份《文藝青年研究報告》發現,文藝青年中白領平均月薪達到7510元,接近六成的文藝青年為18-25歲,他們把工作日和周末的時間都傾注在興趣愛好上,他們同樣也是內容付費的主力軍,平均每個月在攝影、旅行、音樂、電影、閱讀等五大愛好的消費超過1200元。同樣的預算,可以購買更多的內容,其結果不言自明。
  • 小眾JK制服走入大眾視線 本良鹿女裝立足原創設計
    當小眾服飾例如古風漢服、日系JK制服、宮廷Lolita服裝開始走入大眾視線,便意味著女性服裝市場又增添了一股新的血液。近年來,「破產三姐妹」攜手走入了大眾視野,成功破圈受到了越來越多女性消費者的關注和喜愛。
  • 文藝青年一般都是戴些什麼樣的手錶品牌呢?
    對於我們很多的青年才俊來說成為一名文藝青年好像是畢生追求的夢想。但是真正佩得上文藝青年這個稱號的卻是沒有幾個的,想成為文藝青年總的需要一些什麼樣的東西來裝飾吧!今天我就和大家來講講文藝青年一般都是戴些什麼樣的手錶品牌呢吧!
  • 文藝青年的懷舊指南
    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今天偶然間翻到之前寫的東西,有感而發,聊點文藝的事情。畢竟現在的拖延症患者,曾經也是個文青。青春真美,陽光都特別溫柔你喜歡什麼天氣?我喜歡起風的天。「為你翹課的那一天,花落的那一天,教室的那一間」,「試過握著你手」。無意間聽到《晴天》,前奏響起記憶湧現。
  • 埃及象形文字是現在文藝青年的裝逼利器
    加之我這位朋友可以算是一個文藝青年或者半個亞逼,或許這就是他們用來裝逼的新形式?不過,覺得裝逼是一回事,該讓我打的時候我還是打不出來,對於我這種連文藝青年半根腳趾頭都夠不著的人,要想裝逼,充其量也只能用個錢幣的符號裝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