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大家最不陌生的一個生活元素。它可以以高雅的形式出現在新年音樂會上,可以以節拍的形式出現在舞蹈中,可以以背景音樂的形式出現在咖啡廳、餐廳,可以以舒緩情緒或調節氛圍的方式,出現在你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在健身房中,有節奏感很強的動感音樂,在瑜伽館種,有樊文唱誦的舒緩音樂。
其實在古老的印度瑜伽中,是沒有音樂的,他們認為音樂會分散掉注意力,與瑜伽練習專注的初衷相違背。
在有彈力帶、普拉提圈、小啞鈴等作為輔助工具的Sculp或Fit中,有音樂做背景,調動會員練習的積極性,甚至在課程中間部分,鼓勵會員堅持不懈,動感音樂的「點兒」確實是抗阻練習或有氧練習時的佳品。
在課程開始的調息部分,播放一些舒緩的、帶有流水、鳥鳴的輕音樂,或是古典樂等純伴奏的音樂做背景,無疑會幫會員快速地平靜、放鬆下來。
在課程的結尾攤屍式中,選用一些梵文唱誦的音樂,也會幫會員沉浸、舒緩下來。
無論哪個流派,在體式練習中使用的音樂,大多是作為背景音樂出現的,因為在流瑜伽的課程中,也還沒有看到過哪位名師,右側或左側的串聯是跟隨音樂節拍走的。即使是音樂節上,有音樂大師現場伴奏的瑜伽大師授課,音樂也基本是以增強氛圍的背景音樂出現。
對於新入行的瑜伽老師,上課的自信度或把控全場的能力有所欠缺,在體式練習過程中使用恰當的音樂,可以增強練習氛圍,幫助老師提高些氣場。對於有經驗的老師,音樂能更有效的幫助他把控課程的整體節奏,不需時間,就知道到哪首曲子練到什麼動作了,甚至會幫他更好的控制左右兩側練習時間是相同的。
音樂的音量要適中,以能夠隱約聽到,又不影響會員練習中的專注度為宜。如果高過了老師本身的音量,老師就必須要耗費能量的喊了。而且對於會員而言,也會顯得過於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