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二戰時期建造了三種類型的航空母艦:以埃塞克斯級為代表的大型艦隊航母,以獨立級為代表的輕型航母,以卡薩布蘭卡級為代表的護航航母,其中前兩者都是作為軍用艦艇設計的,而護航航母是基於商船船體改造的簡易航母,載機少,航速慢,防護差,無法伴隨前兩種航母作戰,通常被視為次要角色。然而,護航航母最大的優勢是結構簡單、易於建造,數量遠超前兩種航母。在二戰時期埃塞克斯級建造了24艘,獨立級為9艘,而各級護航航母多達124艘,是兩者總和的3.75倍!因為數量眾多,護航航母也被稱為"吉普航母"。
■1944年4月正在船廠舾裝的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可見有5艘正在同時建造。
利用商船改造應急航母的創意源自英國皇家海軍,其目的是用於護衛商船隊,防備德軍潛艇,而美國海軍最初將護航航母視為從事飛機運輸和培訓飛行員的輔助艦船。1940年初,由於本國造船產能不足,英國請求尚未參戰的美國協助建造護航航母,以滿足大西洋護航戰的需要。美國海軍以C-3標準型貨船為基礎試驗性地改建了2艘長島級和4艘復仇者級,其中4艘移交英國使用。1941年初,美國海軍開始批量建造護航航母,下達了49艘的大訂單,其中34艘租借給英國,15艘供美國海軍使用。
■美國海軍第一艘護航航母"長島"號,攝於1941年11月。
用於改建護航航母的船體都是美國海軍從民間船企收購的C-3貨船,但在1942年的建造計劃中現有的C-3船體不足,分配給美國海軍的部分有4艘缺額。為此,美國海軍決定從西馬倫級艦隊油船中選擇4艘進行航母改造,補齊配額,由此產生了兩個級別的護航航母,45艘基於C-3船體改建的為博格級,4艘利用艦隊油船改建的為桑加蒙級。其實,西馬倫級油船原本是戰前為埃索、標準石油等石油公司建造的T-2標準型油船,到1940年6月有12艘T-2油船即將建造完成,正在進入臨戰狀態的美國海軍於1940年10月將其全部購入,作為艦隊油船使用。
■美國海軍"西馬倫"號艦隊油船,有4艘同級船被改裝為護航航母,即桑加蒙級。
正如同一種汽車車型裡會因為配置不同而產生高低版本,在護航航母中博格級算是低配版,而桑加蒙級就是高配版。博格級的標準排水量為7800噸,滿載排水量15390噸,飛行甲板長142.2米,寬23.9米,可搭載艦載機24架。相比之下,桑加蒙級標準排水量11400噸,滿載排水量23235噸,飛行甲板長153米,寬25.9米,可搭載艦載機36架。顯而易見,桑加蒙級體形更大,載機量更多。
■桑加蒙級護航航母的側視圖及俯視圖。
博格級和桑加蒙級都沿用了商船時代的動力配置,前者的輸出功率為5800馬力,後者為13500馬力,由於桑加蒙級船體更大,兩者航速倒沒有差距,在18~19節。與軍用艦船設計不同的是,桑加蒙級的兩臺主機都被安裝在一個艙室內,意味著一枚魚雷或水雷就能摧毀全部輪機,生存性堪憂,這也是利用商船船體改造的弊端之一。不過,由於桑加蒙級本體是油船,艦上燃料艙容量大且給油設施齊備,使其續航力達到23900海裡/15節,還能為其他艦艇加油,這項指標甚至超過埃塞克斯級航母,後者的續航力為20000海裡/15節。
■1942年8月改裝完成的"桑加蒙"號護航航母在進行試航。
作為航空母艦最重要的還是航空機能,即使護航航母也配置了完備的航空設施,包括機庫、燃油彈藥補給系統和起降裝置。這裡要多談幾句護航航母設計時的最大難點,那就是飛行甲板長度短,航速不足,艦載機常規起飛困難。以博格級和桑加蒙級為例,兩者飛行甲板長度分別為142米和153米,且最高航速都不足20節,在無風的情況下即使桑加蒙級全速航行,甲板風速也只有9.3米/秒,很難滿足飛機起飛條件,對於博格級而言,即使重量較輕的F4F戰鬥機也需要從飛行甲板尾端滑行到最前端才能勉強離艦,如果滿載武器和燃料,碰上無風的天氣就更加困難了。因此,對於護航航母而言,如果海上沒有10秒/米以上的風力,將難以起飛艦載機。
■停放在"蘇旺尼"號護航航母甲板上的F4F戰鬥機,攝於1942到1943年間。
不過,在戰爭爆發前這個技術難題就得到了解決。美國海軍在1939年成功研發了航母專用的油壓式彈射器,安裝在飛行甲板最前端,即使戰時重量最大的TBF魚雷機在全備狀態下也能輕鬆彈射起飛。這項技術發明對於護航航母而言意義尤其重大,就算是低速無風狀態,也能將排滿甲板的艦載機依次彈射升空,極大提升了航空運作的效率。無論在太平洋戰場還是大西洋戰場,護航航母都能毫無阻礙地進行飛機起降作業,彈射器功不可沒。博格級和桑加蒙級最初都安裝了一部彈射器,後者增加為兩部。
■1942年停泊在錨地的"桑蒂"號護航航母。
作為護航航母,桑加蒙級的自衛武備還是薄弱很多,僅在艦尾安裝2門127毫米艦炮,另有4座雙聯裝40毫米高射炮和12門20毫米機關炮,後在改裝時40毫米炮增加到2座四聯裝和10座雙聯裝,20毫米炮的數量增加到19門。
■桑加蒙級護航航母裝備的四聯裝40毫米高射炮。
就航空作戰能力而言,桑加蒙級護航航母與獨立級輕型航母相當,後者由克利夫蘭級輕巡的艦體改建而成,載機量在32~34架。正因為如此,美國海軍對桑加蒙級的態度不同於博格級,極為期待。在1942年中,美國海軍在與日本海軍的交戰中接連損失了"列剋星敦"、"約克城"、"黃蜂"、"大黃蜂"號航母,"薩拉託加"號又連續兩次遭日軍潛艇雷擊受傷,長期修理,"突擊者"號作戰能力不足,結果前線僅剩"企業"號孤軍奮戰。桑加蒙級被視為艦隊航母的應急補充,被置於優先地位,工程進展十分迅速。以首艦"桑加蒙"號為例,1942年2月25日入塢改裝,8月25日建成服役,僅用了6個月時間。相比之下,同樣作為應急航母的獨立級最早也要到1943年1月才服役。
■"桑蒂"號護航航母的艦首特寫,能夠清晰地看出油船時代的特徵。
4艘桑加蒙級的艦名都繼承自艦隊油船,分別是"桑加蒙"、"蘇旺尼"、"切南戈"和"桑蒂"號,它們都是美國本土的河流名稱。上述四艦均在1942年8月到9月間完成,對於面臨"航母荒"的美國海軍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迫不及待地將其投入1942年11月9日登陸北非的"火炬"行動中。參加此次作戰的美軍航母僅有"突擊者"號和4艘桑加蒙級,其中"桑加蒙"、"蘇旺尼"、"桑蒂"號各自搭載了18架F4F、9架SBD和8架TBF,主要負責攻擊敵方地面部隊並為己方部隊提供防空掩護。"切南戈"號的任務有所不同,在機庫和飛行甲板上搭載了78架P-40戰鬥機,一旦登陸部隊佔領岸上機場,這些P-40就滿載油彈從護航航母上彈射起飛,轉移到陸上執行作戰任務。
■1942年11月參加"火炬"行動期間,"桑加蒙"號護航航母的甲板上停滿了艦載機。
北非登陸結束後,"桑蒂"號留在大西洋戰場執行反潛任務,其餘三艦於1943年初調往太平洋戰場參戰。由於載機量大,它們沒有被用於船隊護航和飛機運輸,而是作為一線航母執行登陸支援任務。1943年11月20日,在登陸吉爾伯特群島的"電流"行動中,美國海軍首次嘗試由護航航母為登陸部隊提供空中掩護,此戰美軍動用了3艘桑加蒙級、2艘博格級和3艘卡薩布蘭卡級,其中桑蒙加級搭載了12架F6F、9架SBD和10架TBF,而其他護航航母只能搭載較老的F4F戰鬥機,載機量也不如桑加蒙級,由此可見後者具有不輸輕型航母的航空戰力。
■1943年在大西洋上為船隊護航的"桑蒂"號護航航母。
在太平洋戰爭後期,4艘桑加蒙級參加了一系列登陸戰役,從中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到紐幾內亞,從菲律賓的雷伊泰灣到衝繩之濱,都留下了桑加蒙級的戰鬥航跡,承擔了大量防空和對地支援任務,同時也經歷了日軍"神風特攻"的恐怖襲擊,"桑加蒙"、"蘇旺尼"和"桑蒂"號都曾被日軍特攻機撞中,"蘇旺尼"號甚至被撞了兩次,然而由於出色的損管作業和艦員們不離不棄的堅持,它們都幸運地死裡逃生,對於本就艦體脆弱、生存性不佳的護航航母而言堪稱奇蹟。二戰結束後,遭遇重創的"桑加蒙"號很快退役,三艘姊妹艦也轉入預備役,被封存待用,然而它們再也沒有迎來重返疆場的機會,於1959年退役解體。
■1945年5月4日,"桑加蒙"號護航航母在衝繩海域遭日軍特攻機重創,這幅拍攝於次日的照片顯示了飛行甲板的受損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