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國際化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2020-12-25 芥末堆

圖源:圖蟲創意

*來源:中教投研(ID:zhongjiaotouyan),作者:錢志龍

中國當代教育正在進入一個百家爭鳴且系統迭代的特殊時期,雖然私立學校佔比從數量上看還遠低於發達國家相應的比例,但以民辦雙語學校為主力的國際化學校在過去的近20年裡蓬勃發展,有效地補充、影響著體制內教育。同時,也因為政策、經濟、人才、管理、家長等種種因素,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存在魚龍混雜、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在投資、運營國際化學校的過程中,如何正確理解國際教育的核心因素,回歸教育的本質,有選擇、有批判地借鑑其他國家辦學和治校的經驗,是推動中國教育多元化發展、改良中國教育生態成敗的關鍵。

關鍵詞:國際學校國際課程創新教育特殊學校教育生態

中國當代教育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常規公辦、民辦學校之外,「國際學校」這個曾經特指那些為外國僑民提供其母國母語教育的學校,其定義和邊際在當代中國被延展了,成為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領域,滿足著公眾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求。

一 國際學校的定義和分類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中產及富裕家庭對於應試教育現狀的不滿、對多樣化教育的需求增加,出國留學持續升溫,對優質K12教育的追求日益強烈。同時,隨著政策對於民辦教育支持力度的加大,跨界資本的不斷湧入也助推了國際化學校的興辦和收購熱潮,國際學校的數量快速增長,集團化辦學逐漸成為民辦國際化學校的一個重要發展模式。

新學說發布的《2018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大陸地區國際學校總數量為821所;其中新增認證國際學校87所,增幅高達11??85%,創近年新高(見圖1)。國際學校總量中,外籍佔15%,公立國際班佔33%,民辦國際學校比例為52%,首次超過公立國際班,成為國際學校的主力軍。

從統計數據看,大陸地區國際學校仍然集中聚集在北京、上海和廣東,但江蘇、浙江和山東地區國際學校發展勢頭迅猛。四川、遼寧、湖北、福建等地的國際學校數量持續增加。二、三線城市將成為接下來幾年國際學校迅速發展的主「戰場」。

截至2018年10月,新增70所開始招生和運營的國際化學校,分布於全國16個省份,除一線城市及經濟較發達地區外,國際學校發展開始向二、三線城市滲透,且西南地區增量尤為顯著。相較於上海10所、廣東9所,北京僅有4所新增學校,這與土地資源和學校牌照的獲得難度有直接關係。四川更是以10所國際學校的增量與上海及江蘇比肩,成為西南地區的重要支柱。

從事「教育國際化」的學校可以大致分成四類:外籍子女學校、公立學校國際部、民辦雙語學校、其他各種帶著國際元素的創新學校(見圖2)。此外,民間辦學的私塾書院、線上學校、雙師教學,甚至在家上學等不同形式,也為家長提供了多種選擇。

(一)外籍子女學校--給外國人上的外國學校

這一類學校在中國的發展有近40年歷史,最初就是某國駐華使館和企業員工子弟學校,讓這些外國孩子接受不跟本國教育體制脫軌的教育。這些學校學費普遍比較昂貴,按規定只能招收非中國籍的孩子。不過由於在國外獲得外國身份的海歸越來越多,所以,現在這些外籍子女學校裡黑眼睛、黑頭髮的孩子的比例逐年上升,甚至成為學生的主體。

從本質上講,這些學校是坐落在中國的外國學校,從辦學目標、教學大綱、課程內容和教學語言、教師素養,到教學和測評的實施方法,並不會因為學生的膚色而改變。選擇這類學校的家庭從一開始就要為孩子的母語非常有可能變成英語做好思想準備。

這一類學校絕大多數是名副其實的非營利機構,學校即使是某一個或某幾個人張羅一起籌資建的,但財產上不屬於個人。它們通常採用理事會管理制度,而不是董事長或創始人的一言堂,並非一個子承父業的家族企業,或一家希望上市謀利的商業公司。希望這種辦學風尚能在中國的教育圈裡漸成氣候。

(二)公立學校的國際部

一些有實力、有資源的公立學校在高中開設的國際部,大多是一種「校中校」。來此就讀的是明確將來不參加高考、選擇海外留學的學生。對學生來說,這其實是一個競爭對手減少但競爭難度增加很多的戰場。美國人要花四年學的東西(美國的高中大多是四年),這些中國孩子要用三年去學完,還要參加SAT、ACT、IELTS、TOFEL的考試,並直接面對海內外所有英語為母語的學生的競爭。

北京的公立高中初設國際班,大約始於2003年。其快速發展的轉折點是2010年,此前,全國範圍內的公立學校僅有10所有國際部。2010年7月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中小學對外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同年,美國留學籤證政策開始放寬,國際學校的發展逐漸駛入快車道。以北京為例,到2014年北京市教委宣布不再審批新的公立學校國際部為止,北京市共有21所公立學校創辦了國際部。截至2016年10月,全國範圍內的公辦學校國際部為218所。

北京目前共有21所公立學校設有國際部。其中,人大附中、清華附中、北師大附中、北京四中、育才中學和五十五中等6所學校的國際部只招收外籍學生。這6所學校中,有3所另有招收中國學生的國際班,因為不能使用「國際部」的稱呼,所以名字各異,如人大附中國際課程中心、北京四中國際校區、北師大附中中美國際課程班。這3所學校有「國際班」,加上其他18個學校有國際部,共有21所學校是招中國籍學生的。

這類學校不以營利為目的,而且因為生源質量較好,比較容易出成績---進排名靠前的學校的可能性較大。這種辦學方式引發的爭議包括:公立學校是否可以利用國家資源在校園裡做差異化教育並收取高額學費;學校的財務是否明晰公開;招生時是否有過度承諾,導致家長對學生所去國外學校排名不滿意等等。在攀比心、功利心過重的校園裡,老師們會傾向於使用短期效果最明顯的題海戰術,並沒有改變應試教育的本質,只是把高考變成了「洋」高考。對孩子來說,他們仍然學得苦不堪言,但也只學了一堆考完就忘的命題性知識和應試技巧,並沒有感受到西方課程體系裡「自主探究、深度思考」的優勢和樂趣。

(三)民辦雙語學校

我們約定俗成地把那些主要由中國民間資本創辦,主要服務於中國孩子的學校歸類成雙語學校。越來越多的雙語學校設計成十二甚至十五年一貫制的學校,從小學,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孩子們提前進入一個全新的價值和課程體系,從小就在西方的教學模式下學習。絕大部分家庭有送孩子出國的打算,但也有些家長只是不希望孩子留在應試壓力太大的體制內學校受那無謂之苦。

這些「雙語學校」是所有學校裡發展速度最快的。但隨著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昂貴,教育政策越來越審慎,精通中西方教育的人才越來越供不應求,開辦實體學校的門檻和成本變得越來越高,回報卻越來越少。這時候創辦人的初心就顯得尤其重要,是真心辦學,還是逐利而來?這在過程和結果上都會體現出本質上的差別。

就像蝙蝠嗜血不是蝙蝠的錯一樣,資本有逐利的天性,股東對回報的期待和壓力,很有可能綁架辦校的初心和校長的決策。投資人和校長之間在辦學質量、發展規模、返本速度、回報比率等問題上達成高度共識非常關鍵。教育不是,也不應該是一個暴利和速利的行業,建一所學校與養育孩子一樣,不但需要真愛和不惜代價的決心和努力,還需要長期的、持續的投入。

在教育市場上,一所有良心、高品質、高效運作且具有良好口碑的學校,家長一定會欣然買單。它在8-10年內收回成本,並維持15%-25%的年利潤並不是不可能的。中國的教育轉型,藉助民間的資本和智慧是一條必經之路,但必須深刻理解資本和教育之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關係。

(四)面向未來的創新學校

除了上述三類有資質、已經獲得各類國際課程機構或質量保障機構認證的學校之外,在各地還散落著一群很特別的「學校」或教育機構。

它們未必有上規模的外教隊伍,未必購買了某一套明碼標價的國際課程,未必有一個高大上的洋名,甚至看上去很鄉土、很簡陋、很中式,但是它們摸準了整個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的脈搏,用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具有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用最大的誠意和努力呵護著孩子們善良、純淨、豐盈的童心和天真。

它們大多規模不大,可能由一位或者幾位家長,甚至學生發起。有些家長辭去了原來體面的工作而投身教育。老師們並不一定擁有教師資格證,但他們本身受過可能比很多師範生更純粹且沒有被格式化的教育。他們是積極行動的終身學習者,他們抱著對未來、對孩子的敬畏之心,博覽中外的教育書籍,自學成才,批判思考,東西融合,洋為中用。

這類學校絕大多數因為規模、場地、性質、師資、課程等沒有達到國家的要求,沒能拿到教委的認可、註冊成正規學校,只能以培訓機構或「私塾」的名義在夾縫中求生存。但它們所做的事情,對孩子的尊重程度、對學習的認知和理解、對教師的栽培和滋養,超過了很多正式掛牌、用犧牲孩子童年的代價換來滿牆榮譽的名校。如果政策能給這些不接受資本綁架、不以營利為目的、堅持以人為本的特殊學校多一點支持和鼓勵,哪怕只是包容和允許,說不定它們能為探索中西結合的課程體系以及面向未來的學校教育模式提供一個可複製的範本,從而逐步改良中國的教育生態。

二、常見國際課程簡介

各大國際學校的課程,主要是英國的A-Level,美國的AP,歐洲的IB和加拿大、澳洲課程「列強割據」的局面。它們各自佔有的市場份額為:A-Level約40%,AP約26%,IB約14%,加、澳等其他國際課程約20%①。這幾種課程各有利弊,做平行比較並不容易,筆者只能就自己從業的經驗略作介紹。

(一)英國高中課程(GeneralCertificateofEducationAdvancedLevel,簡稱A-Level)

A-Level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國外的課程體系,它源自英國的國家課程,是英國全民課程體系,是英國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高級水平課程,也是英國學生的大學入學考試課程。

迄今為止,全球共有5000多個機構開設了A-Level課程,每年有數百萬學生參加由劍橋大學的國際考試院組織的國內外考試。除去英國本土,其他國家的GCSE課程被統稱為InternationalGCSE(國際普通中等教育證書)。在中國,學生一般在初中時選修該課程,不過很多學校會拔苗助長地把本該兩年學完的IGCSE課程壓縮到一年內上完。

大多數中國的國際學校都是從中學開始開設A?level課程。學生在高二的時候,根據自身愛好選擇四門,高三時還可以退掉一門成績不好的課,因為申請大學時只需要提交三門成績。其實,A?level科目選擇範圍很廣,如果細分的話可多達70門課。但每個學校開設的科目通常在10門左右,急功近利的學校可能只開那幾門中國學生略有優勢的數理化學科。

總的來說,A?level從體系上說目前來看是完整的,也是比較容易入手的課程。與IB課程相比,學生不用學那麼多,而且允許學生偏科。A?level雖然是英國課程,但也受到全世界各個大學的廣泛認可。英國教育資源向來供大於求的事實和政府推動的教育產業化和海外輸出也從一定程度保障了課程和師資的充足和穩定性。

(二)大學先修課程(AdvancedPlacement,簡稱AP課程)

AP進入中國時間不長,但是滲透的速度非常驚人,這跟它源自美國有很大關係,畢竟美國還是廣大家庭首選的留學國家。截至2018年9月,中國已經有269所學校使用AP課程,但很多家長普遍有兩個認識誤區:去英國就得修A?level,去美國就得學AP。申請美國的大學其實並不一定需要AP成績,SAT和ACT才是美國的大學入學考試。AP,AP說到底是個錦上添花的東西。

美國大學在錄取的時候,不僅看孩子的綜合實力,也希望看到孩子的個性化特長,AP成績可以幫助大學遴選到適合它們的人才。AP是一個配套了考試的課程體系,但在中國開設AP課程基本沒有什麼門檻,一旦有了逐利而來的培訓機構介入,就無可避免地陷入了應試教育的窠臼。老師會不會教AP課程不重要,只要能提分就行,而沒有真正實現AP以興趣驅動的因材施教。AP成績很快就淪落成加在學生身上一道新的「枷鎖」。

現在越來越多的美國大學開始質疑中國學生的AP成績,甚至開始拒絕過高AP成績學生。因為他們存在疑問:「這些母語非英語的中學生竟然能把美國大學的課程考出這麼好的成績,而且在那麼多科目上都考得這麼好,那他們錯過了什麼?」「當中國的『考試機器』在悶頭刷分的時候,美國高中生都在做什麼?有得必有失,他們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三)國際預科證書課程(InternationalBaccalaureateDiplomaProgramme,簡稱IB課程)

IB課程最近幾年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它起源於歐洲,最初是為了滿足那些海外務工人員子女的就學需求應運而產生的。由於市場運作成功迎合了家長急功近利的心理,中國越來越多的雙語學校也開始採用它,截至2018年,全國已經有142所學校開設了IB課程。

課程包括3個子體系:小學階段開設的PYP,初中階段開設的MYP,高中階段開設的DP。3個子體系的課程理念是統一的,相互貫通又相互獨立。

相對而言,IB確實有它的過人之處,它打破了以知識為綱的課程設置,始終強調不是要教給孩子哪些知識,而是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尤其在小學PYP階段,很多學校採用CIPP教材,也就是劍橋國際考試小學課程項目,包括數學、英語、科學等學科,主要以探究為主,英文授課。它以十項「Learner??sProfile(學習者特徵)」貫穿始終。讓孩子們成為學習的中心,讓好奇心來推動學習的進展。通過六個跨學科的主題單元在不同年齡段探討同一個問題,同時也通過藝術課程來教會他們怎麼去表達自己的思考。

CAS(創造、行動和服務課程)暗合了王陽明「知行合一」的主張,讓學生對課題和成果有擁有感,對他們的學習動機提升幫助很大。孩子們在調查研究、收集信息、整合知識、宣傳策劃、演講表達、溝通妥協、執行及反饋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鍛鍊。同時還教會了孩子感恩和責任,以及如何做一個對世界有貢獻的人。

在所有國際課程裡,IB是唯一不代表某一個國家,而是結合了全世界很多國家特色的課程精華的課程,標準化的課程也決定了它可以全球轉學的優勢。IB每年都會更新,不斷自我完善、自我修正,在全世界150多個國家、3000多所成員學校裡面被廣泛使用。

IB在寓教於樂的PYP學前和小學階段素質教育的優勢非常明顯,但是到了高中階段還是得通過嚴格的考試才能拿到DP證書。對於母語非英語的學生來說,語言方面的挑戰很大。但正因為IB的課程難度高,DP文憑的含金量也高,得到越來越多的大學認可。IB固然讓人嚮往,但並不適合所有學校。那些在師資、生源、校外資源、家長參與等方面都沒有過人之處的學校,需要慎重考慮。

(四)國際小學課程(InternationalPrimaryCurriculum,簡稱IPC課程)

IPC也是一個源自英國的小學課程,從1985年就開始研發,通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和迭代已日臻完善,現在全球有100多個國家、2000所學校在使用。IPC和IB一樣,是以人為本的課程典範,跨學科、主題式的單元設計特色很明顯。通過很多一線教師和課程編寫專家的共同努力和每年更新,打造出了130多個主題單元供老師們選擇。

跟哪科不好補哪科的應試教育比起來,IB和IPC都不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的西藥。它們更像把身體當成一個整體去調理的中藥,而IB和IPC之間就是草藥和成藥的區別。IB只是一個課程框架,需要老師自己填東西進去,對老師的課程研發能力要求比較高。他們需要像老中醫一樣,知道怎麼辨識好的草藥、如何搭配、按什麼比例。

而IPC則更像由專業的課程編寫專家已經配好的中成藥,會比較容易操作,尤其對那些剛開始從教課本的老師轉型成主題式教學的老師來說,更容易上手。另外,因為IPC沒有像IB那麼嚴格的認證、授權,也沒那麼貴,所以有很多沒有下定決心加盟IB的學校會選用IPC來熱身。

三、國際學校的發展變化和未來趨勢

隨著國際學校的快速發展和暴露出問題,國家對各類國際教育學校的管理正在建立新的規範,對申辦新學校資質的審查和要求趨嚴。

(一)外籍子女學校

政策收緊主要體現為嚴格限制招收中國公民子女。上海等地方政府要求在校名裡明確標出「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八個字。在申辦成立後,出現以下情況可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責令學校和開辦人限期整頓或者停辦:未經批准,擅自設立學校的;招收境內中國公民子女的;辦學資源(包括資金、生源和師資)嚴重不足,無法正常運行的;從事工商業活動及其他營利活動的;從事違反中國法律、法規活動的。

國際學校的辦學風險也逐漸呈現。近幾年來,來華務工人員的總人數雖持續增長,但能全額負擔員工子女在國際學校高額學費的跨國公司的數量和意願在下降,從而導致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出現負增長。2018年9月,歸屬新加坡ISS國際教育集團、北京最早成立的國際學校之一的BISS國際學校,由於拖欠教師工資而關停,預示著一個「此消彼長」「三十年河西」的趨勢。

(二)公辦學校國際部

公辦學校國際部因為其費用相對較低以及隸屬於公立學校系統、相對安全可靠,更受家長青睞。但在當前的政策調整中,公辦學校國際部受影響最大。

2013年,教育部出臺《高中階段國際項目暫行管理辦法》草案,明確對高中階段的「國際部」和「國際班」,從招生、收費等多方面予以規範。此後,各地紛紛收緊公立學校國際部的發展政策。這既涉及教育公平的考量,也由於許多公辦學校並不具備獨自運營國際部的能力,甚至在開設時沒有一個真正懂國際教育、國際課程的人。這些學校採取了與社會機構合作辦學的模式,即公立學校提供校舍、教學設備和中方師資,社會機構負責招生、課程引進和外教招聘等,辦學基本由社會機構主導。一些社會機構為了追求經濟利益,難免會盲目擴大招生規模、隨意提高收費水平,使公立學校國際部發展失序。

儘管政府要求國際部與公辦學校脫鉤、產權明晰,獨立辦學;但這一改革舉步維艱,大多數仍維繫「校中校」的格局。一些地方政府採取嚴格控制招生及資產管理、限制學校自主支配經費等措施控制其發展。可以預見,公辦學校國際部的辦學模式正在走向式微。

(三)民辦國際學校政策

民辦國際學校面臨的政策變化,主要是按照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區分為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學校,實行分類登記、分類收費。這一輪修法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障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防止其被資本綁架、過度商業化發展。新法明確規定義務教育階段不得舉辦營利性學校,營利性民辦培訓機構按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標準進行監管,需獲得辦學許可證。

在具體辦學過程中,除了勞資糾紛引起的學校倒閉之外,生源短缺和缺乏辦學資質也是學校倒閉的關鍵原因。由全球最大的私人教育集團GEMS創辦的傑美司國際學校,其幼兒園、小學和高中早在2013年就開學招生,後因實際運營中在校人數低至幾十人,與規劃中千人規模差異巨大,僅開辦一年就正式關閉。2018年9月,甘肅隴大國際學校因連續兩年沒有參加年檢被摘牌註銷。

《民辦教育促進法》在某種程度上「嚇跑」了一些純粹逐利的資本,也為之前因政策不明朗而不敢進入的社會力量開了綠燈。之前主要以公立學校、教育集團、上市公司以及地產集團為主體的辦學局面將會被打破,將來會有更多別的行業以局部或全部轉型的方式參與進來。

基於國家政策對社會力量辦學的支持和對公立學校國際部的限制、外籍子女學校的持續萎縮、民間多元化資本湧入等種種原因,民辦國際化學校將會持續增長。基於學校運營及家長需求考慮,十二年一貫制學製成為新增校建校首選。很多有一定歷史和規模的學校會採用輕資產模式迅速擴張。

面對市場競爭、政策規範、家長監督及自身成長的需求,國際學校將會更加趨於優質化發展,逐漸實現「優幣淘汰劣幣」。無論是在師資、教學、課程,還是在軟硬體設施方面,以人為本的教學質量和效果會超越洋品牌、高昂學費、豪華校舍、巨大面積等的追求,成為衡量學校教育最核心的標準。但由於仍然供不應求以及辦學成本持續飈升,估計學費也會有所增長。

在教學方面,隨著出國訪學的機會越來越多,人們將逐漸走出「盲目崇洋」的時期,國際學校學習外國經驗的方向也越來越多元,除了英、美、加、澳、新這些老牌的留學和教育輸出國家,大家也開始關注芬蘭、丹麥、德國、日本、新加坡等地小眾和別具一格的辦學經驗。

(四)國際學校辦學的新挑戰

國際學校的辦學,正在從外國校長和國外課程一統天下,逐漸過渡到文化、課程、管理本土化的趨勢。一些知名的國際學校也開始表現出對中國本土文化的尊重和對中國學生群體(膚色而不是護照的顏色)需求的關注。北京的鼎石、深圳的薈同、天津的惠靈頓、上海和杭州的惠立都是很好的例子。同時,也出現了回歸中國教育哲思和課程體系的探索,開始更理性地、有選擇地借鑑和學習,推動中國的教育形態多元化發展。大家意識到東方智慧的價值,只要學習和教授得法,一樣可以成就學生的成長。

隨著「唯標化考試成績論英雄」和「唯學校排名論英雄」「唯學歷高低論英雄」等舊的評價標準逐漸被時代淘汰,核心素養成為越來越多學校關注的重點,圍繞核心素養開展的課程設計和師資培訓也會成為決定學校能否在這場「教育系統迭代」中倖存的關鍵。

回到初心,在中小學開展國際教育,推進教育國際化,不僅是為了滿足部分高收入家庭的選擇性需求,還具有為教育改革探路、促進學校教育進化的積極價值。公辦學校舉辦國際部的初衷之一,就是作為高中課程改革的「試驗田」,參與到國際課程的教學中,深刻理解國際教育的內涵,從而創新適合中國的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

目前國家在支持國際教育發展的同時,對課程、教材等環節也提出相應的規範和要求,如規定一至九年級必須執行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大綱。9月,教育部教材局印發《關於開展義務教育國家課程教材檢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對義務教育國家課程教材開展全面檢查,對以校本課程教材、境外課程教材替代國家課程教材,或使用未經審定的教材等違規違法行為,要堅決予以糾正和清理。它既體現了在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國家導向,也對國際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通過中國文化的植入和引導,培養兼具國際視野和中國情懷的人才。

中國教育的改革開放,一個重要方面是教材開發和使用的多樣化,出現「一綱多本」的格局。對於中國這樣發展差距大、文化多樣性豐富的多民族國家,教材多樣化的改革方向是應當堅持的,這也涉及學校的辦學自主性。在教育面向未來的改革開放進程中,教材是一個需要繼續研究、探索和改革的主題,需要調適中央和地方、國內和國際、漢族和少數民族等不同的教育需求,使之真正適合教育創新的需要、適合教育開放的需要、適合學生成長的需要。

國際學校面臨的許多困境和挑戰,需要辦學者和管理者智慧應對。例如:對教材的高度控制會在一定程度上傷害學校的多元化發展和創造力;土地資源的稀缺導致建校成本激增並且校園越來越偏遠;把師生放到遠離城市信息、資源中心的豪華校園不利於社會化學習;優質外教和校長的供不應求造成行業魚龍混雜和平均水平下降;教育費用的水漲船高導致資源的不均衡分布及社會階層的固化;不斷升級的教育商業化和「鄙視鏈」加重家長互相攀比的消費者心理;課後班的補習文化甚至滲入以「琴棋書畫」為代表的能力素養;焦慮的情緒和「上帝」心理導致家長綁架了學校的治校主權;高收費學校的客服心態助長了家長的頤指氣使和對學生的過度保護;學校為迎合家長急功近利的要求違背了最根本的教育規律;學校因怕家長責難,因噎廢食地實行免責式管理、減少戶外活動;「唯名校論英雄」的價值觀扭曲了「因材施教」的培養目標;「貪多嚼不爛」的AP競爭文化進一步縮短了學生的睡眠時間;好高騖遠的「IB熱」讓很多人低估了非母語環境學習的挑戰;學術和語言的雙重挑戰以及海外升學的壓力加重了學生的負擔;等等。

本文來源:教育藍皮書  作者:錢志龍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教投研」,作者錢志龍。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中教投研;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中教投研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2020-2026年中國教育與培訓行業現狀全面調研及發展趨勢報告
    《2020-2026年中國教育與培訓行業現狀全面調研及發展趨勢報告》對我國教育與培訓行業現狀、發展變化、競爭格局等情況進行全面的調研分析,並對未來教育與培訓市場發展動向進行科學預測,還根據教育與培訓行業的發展軌跡對教育與培訓行業未來發展前景作了審慎的判斷,為教育與培訓產業投資者尋找投資亮點。
  • 2021-2027年中國消防信息化發展現狀分析與前景趨勢預測報告
    《2021-2027年中國消防信息化發展現狀分析與前景趨勢預測報告》主要依據國家統計局、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信息中心、消防信息化相關協會的基礎信息以及消防信息化科研單位等提供的大量資料,對消防信息化行業發展環境、消防信息化產業鏈、消防信息化市場供需、消防信息化重點企業的現狀進行深入研究
  • 2020年中國海洋塗料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走勢分析報告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中國海洋塗料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走勢分析報告認為,我國海洋塗料產品的市場規模正在不斷擴大,海洋塗料的需求量年均增速超過20%。除了船舶和貨櫃外,作為海洋開發基礎設施的跨海大橋在不斷新建,這些海洋基礎設施都需要有較長的防腐年限,這將為海洋防腐塗料帶來巨大市場空間。
  • 中國工藝美術品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
    「十一五」及「十二五」前期,工藝美術行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持續以超過20%的速度快速增長。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工藝美術品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以及對外交流的進一步深入,中國的工藝美術品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巨大機遇,傳統工藝美術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
  • 2020年中國智慧教室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走勢分析報告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中國智慧教室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走勢分析報告顯示,智慧教室設備能夠體現物聯網的三個層次(應用層、網絡層、感知層),運用傳感器、射頻識別(RFID)等技術,使信息傳感設備實時感知任何需要的信息,按照約定的協議,通過可能的網絡(如基於WIFI的無線區域網、移動通信、電信網等)接入方式,把任何物品與網際網路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的泛在連結,實現對物品的智慧化識別
  • 2020年中國電動工具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分析報告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中國電動工具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分析報告認為,由於消費習慣區別,電動工具一直以來都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佔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而且這個市場仍在不斷擴張當中。隨著製造業在我國的蓬勃發展,江蘇、浙江一帶電動工具製造業開始迅速發展,世界最大幾家電動工具品牌持有商博世、牧田等也都在我國設立了生產基地。
  • 2021-2027年中國共享單車發展現狀與前景趨勢報告
    《2021-2027年中國共享單車發展現狀與前景趨勢報告》是在大量的市場調研基礎上,主要依據國家統計局、商務部、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共享單車相關行業協會、國內外共享單車相關刊物的基礎信息以及共享單車行業研究單位提供的詳實資料,結合深入的市場調研資料,立足於當前中國宏觀經濟
  • 中國清潔服務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清潔服務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認為,我國清潔服務起步較晚,它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產生的一個朝陽產業。清潔服務的產生,滿足了社會大環境和家庭小環境兩方面從物質到精神方面的需求。
  • 中國主題地產行業現狀調查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版)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主題地產行業現狀調查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版)顯示,20世紀**年代末,國內第一家主題公園「錦繡中華」在廣東深圳誕生。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斷發展,眾多房企都在涉足與主題公園相關的地產項目。截至**國內主題地產大概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以華僑城為代表的遊樂型主題公園;一類則是依託文化產業的情境主題,如迪士尼或萬達東都影城;還有一類,就是強調人際互動的體驗主題。
  • 2020-2026年中國文具發展現狀分析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
    《2020-2026年中國文具發展現狀分析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主要研究分析了文具行業市場運行態勢並對文具行業發展趨勢作出預測。報告首先介紹了文具行業的相關知識及國內外發展環境,然後對文具行業運行數據進行了剖析,同時對文具產業鏈進行了梳理,進而詳細分析了文具市場競爭格局及文具行業標杆企業,最後對文具行業發展前景作出預測,給出針對文具行業發展的獨家建議和策略。《2020-2026年中國文具發展現狀分析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具有借鑑意義的發展建議。
  • 2020-2026年中國獵奇旅遊行業現狀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2020-2026年中國獵奇旅遊行業現狀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對我國獵奇旅遊行業現狀、發展變化、競爭格局等情況進行全面的調研分析,並對未來獵奇旅遊市場發展動向進行科學預測,還根據獵奇旅遊行業的發展軌跡對獵奇旅遊行業未來發展前景作了審慎的判斷,為獵奇旅遊產業投資者尋找投資亮點。
  • 2021-2027年全球與中國浮選機市場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報告
    《2021-2027年全球與中國浮選機市場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報告》依託多年來對浮選機行業的監測研究,結合浮選機行業歷年供需關係變化規律、浮選機產品消費結構、應用領域、浮選機市場發展環境、浮選機相關政策扶持等,對浮選機行業內的重點企業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採用定量及定性等科學研究方法撰寫而成
  • 全球與中國直線位移傳感器行業現狀研究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全球與中國直線位移傳感器行業現狀研究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針對當前直線位移傳感器行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威脅,提出直線位移傳感器行業發展投資及戰略建議。  《全球與中國直線位移傳感器行業現狀研究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以嚴謹的內容、翔實的分析、權威的數據、直觀的圖表等,幫助直線位移傳感器行業企業準確把握行業發展動向、正確制定企業競爭戰略和投資策略。
  • 2020-2026年中國船舶金融租賃發展現狀分析與前景趨勢報告
    《2020-2026年中國船舶金融租賃發展現狀分析與前景趨勢報告》對船舶金融租賃行業相關因素進行具體調查、研究、分析,洞察船舶金融租賃行業的發展方向、船舶金融租賃行業競爭格局的演變趨勢以及船舶金融租賃技術標準、船舶金融租賃市場規模、船舶金融租賃行業潛在問題與船舶金融租賃行業發展的癥結所在
  • 2020-2026年中國有線電視運營商行業現狀全面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2020-2026年中國有線電視運營商行業現狀全面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是在大量的市場調研基礎上,主要依據國家統計局、商務部、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有線電視運營商相關行業協會、國內外有線電視運營商相關刊物的基礎信息以及有線電視運營商行業研究單位提供的詳實資料,結合深入的市場調研資料
  • 中國微晶玻璃行業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版)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微晶玻璃行業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版)認為,全國微晶石生產線僅為19條(不含拋晶磚),且全部分布於廣東境內。僅10個月時間,山東、四川、江西、浙江等產區均有微晶石生產線投產,並呈持續增加趨勢。
  • 中國模具鋼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模具鋼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認為,未來**年,我國模具鋼產業將有較大發展空間,尤其是中高端產品領域。  中國模具鋼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對我國模具鋼行業現狀、發展變化、競爭格局等情況進行深入的調研分析,並對未來模具鋼市場發展動向作了詳盡闡述,還根據模具鋼行 業的發展軌跡對模具鋼行業未來發展前景作了審慎的判斷,為模具鋼產業投資者尋找新的投資亮點。
  • 2021-2027年中國內燃機及配件製造市場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2021-2027年中國內燃機及配件製造市場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是在大量的市場調研基礎上,主要依據國家統計局、商務部、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內燃機及配件製造相關行業協會、國內外內燃機及配件製造相關刊物的基礎信息以及內燃機及配件製造行業研究單位提供的詳實資料,
  • 中國休閒農業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
    近幾年,我國休閒農業呈現多點開花、以點帶面、區域特色明顯、多重模式發展的景象。縱觀我國休閒農業的發展,東部沿海省、市、區是發展較早、較快的地區,內地雲南、四川、河南、黑龍江、新疆等省區,由於旅遊業或特色農業發達,也間接帶動觀光休閒農業的發展。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休閒農業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顯示,休閒農業受到我國政府高度重視。
  • 中國環境監測儀器行業現狀調研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環境監測儀器行業現狀調研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認為,隨著我國工業結構調整與產業技術升級的發展,面向「高能耗、高物耗、高汙染」的監測和專用優化系統將有較大的市場需求。為了滿足實現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的要求,鋼鐵、石化、電力、有色金屬等企業在環境監測系統和安全監測系統的需求進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