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61年(1722),康熙皇帝在暢春園駕崩。這位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開創了大清王朝空前的盛世。可以說,其後的雍正、乾隆兩位皇帝的盛世稱謂,都是以康熙帝為基礎,特別是乾隆皇帝的稱謂。
了解清代歷史的人都知道,乾隆朝的興盛,很大程度上是靠吃康熙和雍正的老本子。儘管乾隆帝自稱是「十全十美的老人」,但是,當他剛退位時,白蓮教起義爆發了。白蓮花教在我國由來已久,早在漢代就已顯露端倪。
那時候,白蓮教隨絲綢之路傳入中原,流傳千餘年。另外,與其他勸人向善的宗教不同,白蓮教的教義是非常激進和反動的。長期以來,由於受到這類教義的影響,白蓮教的信徒常常對朝廷的決定百般反對。此外,一旦朝廷統治動搖,他們就會乘機造反。
第一次大範圍的白蓮教起義,可追溯到唐後五代十國時期。那時,白蓮教首領母乙等人,誘使大批信眾,向當地政權發動武裝進攻。儘管,這場叛亂很快就平定了,首領母乙也死了,但是周圍的人還是被劫掠了。
這一次,白蓮教基本消失在人們的視線裡,直到宋徽宗登基,才有了動靜。眾所周知,宋徽宗是一位酷愛藝術的皇帝,他在書畫方面頗有造詣,但在政治方面卻是個平庸的昏君。不能看出蔡京的奸詐,他就把蔡京放在了宰相的位置。
所以,在蔡京掌權之後,便堂而皇之的買賣官職,增加稅收,鬧得民怨沸騰。宣和二年(1120年),方臘利用民眾對朝廷的不滿,大舉造反。根據史家的考證,方臘起義與白蓮教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在方臘死後,白蓮教被北宋政府定義為邪教。事實上,從白蓮教的發展史上看,只要政局不穩,白蓮教就會順勢而為。乾隆是公認的盛世,既然是盛世,那為什麼白蓮教暴動又會爆發呢?
實際上,清朝中的白蓮教起義,並不是始於乾隆後期。清兵入關後頒布的「剃髮令」,引起了不少明朝遺民的不滿。因此,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反對清王朝,白蓮教便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與清政府作對。然而,由於清廷的手腕太過強硬,白蓮教的叛亂很快就平息了。
而且,在清朝早期,八旗軍的戰鬥力是很強的。白蓮子雖有心推翻清王朝的統治,但面對八旗軍,實在是不堪一擊。所以,在乾隆帝登基之前,白蓮教並不很有名。而在乾隆治下的初期,清朝確實非常強大。但是後來,隨著乾隆的南巡、官吏腐敗等,使清朝開始走下坡路。
何況八旗軍也是人,是人就會有懈怠的心。乾隆帝在位一百五十多年,清廷建立了一個漫長的太平王朝,使八旗兵很少有作戰的機會,就像一隻久久不動的猛虎,雖然外表上看起來兇猛,實際上卻沒有什麼作戰的能力。
因此,白蓮教首領正是看透了八旗兵的處境,才有勇氣發起一場暴動。
暴動突然,乾隆皇帝震驚不已,趕忙下旨讓和珅派人平定。對乾隆皇帝來說,經過他幾十年的治理,國家各方面都很強大,消滅一個小小的白蓮教應該不成問題。
然而戰爭的進展卻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料。在白蓮教幾個首領被殺之後,反叛勢力反而愈演愈烈。另外,八旗軍戰鬥力下降嚴重,根本無法控制局面。無可奈何,乾隆帝不得不動用六十萬綠營士兵。但是綠營也沒有戰鬥力。由於綠營士兵分散在各地,主要依靠世兵制維持。
這樣既保證了綠兵的數量,又降低了綠兵的戰鬥力。這個所謂的世兵制,就是父子二人一起當兵,一旦當兵了,家裡兩個壯勞力就只能為軍隊效力一輩子,而且很難得到提升的機會。所以,綠營兵的士官們大部分是混在一起的,根本沒有想過要殺死敵人,報國。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戰鬥突然發生,這支部隊的戰鬥力是可以想像的。
於是,在白蓮教率先造反之後,雲貴地區的幾個勢力迅速作出反應,對清王朝的統治造成了很大衝擊。那時,乾隆皇帝的寵臣福康安、和珅的弟弟琳琅都被叛軍殺害。再者,白蓮教在四川和湖廣一帶,經常與清軍進行遊擊活動,那裡山巒密布,難以盡其所能剿滅叛軍。
於是,白蓮教的叛軍越打越多,清王朝的國力也越來越弱。儘管叛軍最終被平息,但清王朝再也不能重振旗鼓。因此,清代以後是一代不如一代,一代不如一代。最後,辛亥革命爆發後,溥儀是清朝的末代皇帝,1912年2月12日被迫下臺,結束了清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