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黑牛」的確「牛」|沿河自治縣曉景鄉高寨村駐村...

2020-12-15 天眼新聞

我叫任柏風,是貴州省銅仁市沿河自治縣曉景鄉曉景完小的教師。2020年2月,我被選派到曉景鄉高寨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有幸成為了村脫貧攻堅指揮部的一員。

記得還是在讀高中的時候,因我黑而瘦的緣故,同學們給我起了「黑牛」這個外號,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凡認識我的人都叫我「黑牛」。

作為土生土長的本村人,進村入戶中,「黑牛公」「黑牛叔」這樣的稱呼不絕於耳。就是這熟悉而親切的稱呼,讓我更堅定了做好駐村幫扶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駐村後,我迅速進入工作狀態。為了摸清村情,我用了兩周的時間入戶走訪,了解全村的基本情況和自己幫扶的貧困戶家庭信息。走訪中,我與農戶交心談心,宣傳黨的惠民政策和脫貧攻堅相關知識、打開群眾思想禁錮,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通過入戶摸排,相關資料得以全面完善。

駐村工作讓我記憶最深的是,在脫貧攻堅「大提升大成效」階段,我與其他攻堅隊員一起,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硬化入戶路、幫農戶打掃衛生、拆除破舊房、復墾復綠、編竹籬笆、舊房刷漆等,我們用汗水畫出了一幅幅「幹群連心」圖。

中寨組黃文娥戶是易地扶貧搬遷戶,兒媳常年在外打工,加之她年老多病,身體欠佳,導致無勞動力拆除舊房。得知情況後,我立即向攻堅隊領導匯報,最終在村脫貧攻堅指揮部的統一安排部署下,我和其他攻堅隊員為其拆除了舊房。

巷子組任達學戶已搬遷到銅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雖然舊房已拆除,但根據工作要求,必須復綠復墾。為了讓他家節省往返車費,在爭取他們同意後,我和攻堅隊員們又頂著烈日,幫其進行了復綠復墾。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就這樣,我白天進村開展幫扶工作,晚上參加研判會,日復一日。白天的勞累,加之巨大的工作壓力,導致我嚴重睡眠不足,使得原本就黑的我更黑了。每次進村入戶,弟兄叔子們都用我的「黑」來取樂。但我深知,這玩笑中其實更多的是對我工作的認可。

同時,半年多的駐村工作也讓我體會到:群眾工作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任光付是廟坪組村民,現已搬遷到三合安置點。因他本人一直有些心結未被打開,雖然舊房子已經拆除,但廚房仍然未同意拆除,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攻堅隊多次派人前往做工作、協調處理,可他就是不願拆除。

得知此事後,我主動請纓,登門去做思想工作。來到他家後,我詳細了解他的心結,仔細傾聽他的想法。隨後,我從脫貧攻堅政策到相關法律法規,從工作角度到弟兄叔子感情對其進行了認真分析,並承諾回去後向領導報告,幫助其解決相關困難。幾次三番入戶講解,特別是幫助他解決了實際困難,終於打開了他的心結,同意拆除了廚房。

中寨組村民任明生是個能說會道的人,但對脫貧攻堅政策方面不是很熟悉,因此對我們的工作存在一定的誤解。在一次人居環境美化工作中,攻堅隊員們被他拒之門外,不讓他們為其木房刷漆刷新。

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我決定發揮「熟人」的優勢,幫助他分析問題,打開心結,也讓村的脫貧攻堅工作得以穩步實施。

第二天,我來到他家裡,詳細了解了他不同意刷漆的原因,弄清了事情的原委,也知道了他家的具體困難。隨後,我來到村脫貧攻堅指揮部,報告他家的情況,並積極為其爭取了相關惠民政策,解除了他心中的結。自然,他也同意把他的房子美化。

這兩件事情,我都發揮了「熟人」作用,也站在群眾的立場思考問題,幫助他們辦理實事好事,贏得了群眾的信任,也得到了攻堅隊員的點讚。攻堅隊員們經常開玩笑說:「『黑牛』的確『牛』!」

脫貧攻堅,永遠在路上。駐村幫扶工作,仍在繼續!我將一如既往徵戰在脫貧攻堅最前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

任廷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萬芬 整理

見習編輯李貝多

編輯肖慧

編審田旻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在山旮旯裡拼出致富路丨沿河自治縣中界鎮高峰村...
    我叫羅文武,今年45歲,現任沿河自治縣中界鎮高峰村村支書。我初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從一開始進廠打工,到後來承包工地,我憑著自己的努力逐漸過上了更好的生活,可當時我的家鄉卻還是很貧窮。2018年3月,在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下,張家港市楊舍鎮善港村與高峰村建立整村幫扶機制,還派出工作隊。同時,市、縣、鄉派出精兵強將,增加駐村工作隊力量,讓高峰村以前的劣勢變成了優勢。
  • 「我的扶貧故事」我愛清河村的「親人」們丨沿河自治縣中寨鎮清河...
    我叫文智宏,今年31歲,是沿河自治縣中寨鎮清河村的一名駐村幹部。清河村從駐村的第一天開始,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來不得絲毫馬虎。連續幾天,我都早早來到會議室,參加當日「一日一學」活動,由於沒有相關駐村工作經驗和理論知識,只好加倍補上。貧困戶田仁安的女兒田海鳳患有紅斑狼瘡病,生活比較困難。在走訪當天晚上,我就將田仁安的家庭情況詳細向村指揮部匯報,建議將田海鳳納入最低生活保障。按照低保有關程序,田海鳳順利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 「我的扶貧故事」娘子軍朵朵金花綻放在扶貧一線丨沿河自治縣黑水...
    2020年,有8名女幹部組成的我扶貧娘子軍,8朵金花主動請纓,出徵在貴州省銅仁市沿河自治縣黑水鎮麻竹溪村。我扶貧娘子軍由崔燕紅任指揮長、杜典仙任副指揮長,其他金花為戰士。我娘子軍個個雄姿英發,英姿灑爽,不分白天黑夜抓黨建,扶智志,充分發揮黨員與先進分子帶動、引領作用,進組入戶發動群眾。
  • 「我的扶貧故事」「撿」回來的生命|沿河自治縣駐村幹部楊箭
    我叫楊箭,是沿河自治縣人大辦公室派駐中界鎮聯山村的駐村幹部。這是我第二次到聯山村開展駐村工作了,第一次是2016年到2018年,第二次是2019年8月至今。   楊箭(右一)帶領村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幾年駐村工作,我的敬業精神和誠摯態度得到了群眾的一致認可。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夫妻檔丨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大茶坪村脫貧...
    我叫田誼,是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大茶坪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我的妻子叫王敏,原在沿河自治縣中寨鎮金山村駐村。今年上半年,為了能同時兼顧工作和家庭,我向組織提交了申請,把她也調到了大茶坪村。我的妻子擔心我心理壓力大,時常面帶笑容安慰我說:「雖然扶貧路上有很多困難,但我們在一起,就不怕困難。」我妻子身體不大好,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長時間的走村串戶讓她好幾次腿腳浮腫無法行走,所有隊員都建議她去看看醫生,但她總說:「沒事,等脫貧攻堅結束後再說。」 我是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 「我的扶貧故事」軍魂不改 初心不變丨沿河自治縣石柱村攻堅隊隊長...
    我叫杜政雄,2017年從部隊轉業到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國土資源局中界鎮國土資源所,當年被派駐到石柱村成為一名包村幹部。2019年起,我開始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攻堅隊隊長。2020年3月,我開始擔任村脫貧攻堅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
  • 「我的扶貧故事」從「門外漢」變成「百事通」|沿河自治縣沙子街道...
    我叫陳前廣,是南方電網貴州銅仁供電局計劃建設部副總經理。今年1月底,我在印江自治縣新寨鎮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時接到組織通知,需前往沿河自治縣沙子街道十二盤社區駐村,來不及和家人告別,我便前去開展工作。一直從事供電工作的我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儼然就是一個「門外漢」。為了迅速轉變角色投入工作,我一邊參與疫情防控,一邊向駐村幹部「取經」。  十二盤社區位於沙子街道東部,由於山高路陡、土地貧瘠、水資源匱乏,2014年該村貧困發生率達33%。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點亮扶貧路丨威寧自治縣黑土河鎮中壩村駐村...
    2018年3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威寧自治縣黑土河鎮中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中壩村轄4個村民組,全村401戶196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78戶910人,貧困程度深。駐村後,我首先抓實基層黨組織建設,帶領村黨組織開展「主題黨日+」系列活動,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身作則,加強學習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深刻領悟全會精髓,並把會議精髓用以指導村黨支部推動各項工作。基礎設施是發展的根基。經過一段時間的走訪,我摸清了村裡的「路況」,發現中壩村除了一組是水泥路外,其餘全是土路。
  • 「我的扶貧故事」把村裡的每一點小事都當大事辦丨沿河自治縣思渠...
    我叫田維進,41歲,是沿河自治縣風景名勝管理局派駐思渠鎮華元村第一書記。2016年至今,我一直在思渠鎮華元村駐村。剛開始,我得知華元村沒有辦公場所、人居環境較差、沒有穩定的產業項目、村支兩委幹部不足等,於是我首先把工作重點放在陣地建設上。
  • 「我的扶貧故事」「現在的你眼裡只有貧困戶喲!」丨沿河自治縣客田...
    我叫龍樹剛,今年34歲,是銅仁市人社局派駐沿河自治縣客田鎮客田社區的駐村幹部。  2020年2月9日,我從銅仁到客田社區報到整整花了8小時,全程是彎道陡峭、溝溝峁峁的景象,這是我30多年來第一次到這麼偏遠的山區。
  • ...我的扶貧「秘訣」|沿河自治縣教育局派駐黃土鎮簡家村駐村幹部...
    我叫楊海燕,是沿河自治縣教育局派駐黃土鎮簡家村駐村幹部。2016年7月以來,我先後在黃土鎮平原村、雪花村和簡家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四年多的扶貧之路,我歷經了許多酸甜苦辣,也總結出了扶貧工作的「秘訣」,那就是用心用情用力幫扶。
  • 「我的扶貧故事」再出徵,歸來仍是從前那個「少年」|沿河自治縣...
    我叫周勇,今年51歲,是沿河自治縣委宣傳部派駐黃土鎮勇敢村的指揮長。這是我人生的第二次出徵扶貧戰場,16年前,2004年我作為全縣黨建扶貧工作隊員,奔赴思渠鎮開展黨建扶貧一年,那時候正值青春年少,激情澎湃、鬥志昂揚、意氣風發,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場景至今仍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 「我的扶貧故事」「敖」戰鋸齒山 熱血灑紅色丨沿河自治縣中寨鎮...
    走訪中,了解到村裡沙子坡組未通路,我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實施生產公路建設3.2公裡,修通了石內壩至槐樹壩兩個自然寨300多米的公路、槐樹壩生產路、四十八堡產業路。在完善基礎設施後,我根據氣候和地理情況,謀劃定位「一園一區」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勇擔當 丨關嶺自治縣花江鎮前鋒村駐村第...
    我是關嶺縣花江鎮前鋒村駐村第一書記劉維波,2017年10月5日作為關嶺縣委辦脫貧攻堅突擊隊隊員下派到前鋒村,2018年3月接任前鋒村駐村第一書記。全村幅員面積14.78平方公裡,管轄13個自然寨,總戶數555戶,人口258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15戶965人,貧困發生率為37.28%,在駐村工作隊及村「兩委」幹部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19年底已脫貧199戶917人,目前未脫貧16戶48人,貧困發生率為1.85%。山高溝深,土地破碎,乾旱缺水,交通不便,集體經濟為零,這也是前鋒村成為全縣深度貧困村的原因。
  • 「我的扶貧故事」把駐村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印江自治縣川巖村第...
    我叫高強,是貴州師範學院的一名教師。2018年3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印江自治縣川巖村擔任第一書記。從此,開啟了我的扶貧路。這是川巖村原黨支部書記張曙光生前的人生格言,後來凝鍊成為銅仁市印江自治縣脫貧攻堅的「曙光精神」。正是經過像張曙光等一批又一批優秀共產黨員幹部的不懈努力,該村老百姓的錢袋子漸漸鼓起來了,日子也漸漸好起來了。為沿著曙光同志生前的足跡繼續向前,我秉承張曙光生前的足跡在脫貧攻堅戰中傳承「曙光」精神。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一線 用心扶貧丨威寧自治縣玉龍鎮新發社區駐...
    我叫陸婷,2017年12月,根據組織的安排,我被選派到玉龍鎮新發社區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新發社區,是玉龍鎮貧困人口最多的社區。地理位置偏遠,自然條件惡劣,信息閉塞等綜合貧困因素交錯,群眾思想觀念落後。  扶貧先扶志,我駐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群眾開展思想教育。
  • 「決勝2020」我是村裡幸福的庫管員丨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馬腦村村民...
    每天清晨,當妻兒還在熟睡中時,我便離開舒適乾淨的搬遷房,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放著音樂,騎著我心愛的摩託車奔向菌包廠的庫房。我叫向東,初中學歷,今年33歲,是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馬腦村村民,同時還是馬腦村智能農場的一名庫管員。
  • 「我的扶貧故事」「你這個小兄弟才懂得起哦!」丨沿河自治縣後坪鄉...
    我幫扶的有一戶邊遠戶叫楊銀,他們家離村中心寨子5公裡,家中室內以及排水溝都還沒有硬化。  當有了人居環境改造政策資金時,我想到了長期在外務工的楊銀,電話聯繫動員他實施人居環境改造,並講明鄉政府只補助材料,人工需要群眾自己負責。
  • 「我的扶貧故事」戰鼓催徵馬蹄疾|沿河自治縣客田鎮客田社區脫貧...
    我叫田鴻,39歲,今年1月,被派往沿河自治縣客田鎮客田社區任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在攻堅隊員任務分配上,我把這支隊伍比作一個拳頭,只有聯合舒展,才能根根有力、處處發力,方能打出最強力道。「20名駐村幹部每人結對幫扶8至9戶貧困戶,其中15名駐村幹部肩負包組任務;5名居委會幹部分別聯繫3名包組幹部,1名居委會幹部和2名駐村幹部負責辣椒產業發展,2名駐村幹部為資料員!」
  • 「我的扶貧故事」百花深處是桃源|紫雲自治縣大營鎮百花村駐村第一...
    今天的百花村花兒笑、鳥兒鳴,田間地頭農戶們的歡聲笑語,村內肉牛養殖、家庭農場、食用菌、農業產業種植等脫貧產業也有序推進,形成產業「百花」「齊放」的態勢,是真正的「百花村」。今年春天,一夜春雨過後,駐村書記陳懷靜和村支書舒啟凡到中藥材種植基地內查看中藥材的長勢情況我叫陳懷靜,是紫雲自治縣大營鎮百花村駐村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