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縮寫:「速度問題是一個重要問題」
1979:改寫:「陳依玲的故事」
1980:讀後感:《畫蛋》(達?芬奇的故事)
80年代作文命題關鍵詞:關注社會
80年代作文選題豐富,視角關注社會生活。例如在1985年的高考作文題中,就要求考生給《光明日報》編輯部寫一封信,反映化工廠排放廢水、有害氣體、汙染等問題;1986年則要求考生以《樹木?森林?氣候》為題寫作。
80年代命題形式也出現了創新,在1983年高考作文題目中首次出現了漫畫《這下面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要求考生根據寫一段300字說明文和一篇800字議論文,新的高考作文形式讓不少考生措手不及。80年代高考作文題裁多為議論文,也有讀後感和信件等題裁。
1981:讀後感:《毀樹容易種樹難》
1982:命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1983:看圖作文:①說明一篇;②議論一篇(漫畫《挖井》)
1984:一段報導,關於怎樣寫作文
1985:「致光明日報編輯部的信」(關於環境汙染問題)
1986:「樹木?森林?氣候」(一段報導,副標題自擬)
1987:自擬題(關於育民小學遊泳訓練班的簡訊)
1988:習慣
1989:「致青年同學的一封信」(關於報考志願的困惑和苦惱)
1990:①動作表情;②肖像描寫;③議論500字(素材為:玫瑰園裡的花與刺)
90年代作文命題關鍵詞:腦洞大開
90年代高考作文題目進入新的階段,可謂腦洞大開。1999年將"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這樣科幻題材搬上高考作文題。1995年作文要求任選寓言詩中的兩種鳥,展開想像,以《麻雀與燕子的對話》、《黃鸝與鸚鵡的對話》等,寫一個對話片斷;1996年則是根據《給六指做整形手術》和《截錯了》兩幅漫畫寫一篇說明文; 90年代可謂是話題作文的年代。
1991:①以圓形物體為本,寫一段想像②命題——選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辯論或議論)
1992:①記敘;②議論(關於社會公德問題,街頭雨中一景)
1993:廣播稿:關於補課報酬問題
1994:嘗試
1995:①一段對話;②一篇評論(素材為詩歌《鳥的對話》)
1996:①說明一篇;②議論一篇(關於給六指做整形手術的兩幅漫畫比較,議論題為我更喜歡」)
1997:自擬題(社會調查分析,素材兩份,主線為「助人為樂」)
1998:堅韌;我追求的品格戰勝脆弱(二選一)小作文:補寫《媽媽只洗了一隻鞋》
1999: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2000:通過對四個圖形符號的不同認識,談你在生活中看問題的角度、對問題的理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問題的答案?
21世紀作文命題關鍵詞:生活哲學
近年,高考作文命題可謂百花齊放,每一段材料作文都在告訴著我們一種生活的哲學。例如2015年的「蝴蝶翅膀的顏色」,2014年全國卷一《兩人過獨木橋》,2010年全國卷一的作文題目為《有魚吃還捉老鼠?》, 2004年北京卷的《包容》,2001年的《誠信》等。
另外,近年的高考命題也更加貼近生活,去年全國新課標一卷的高考作文題也同樣來自於微博,內容是女兒微博私信舉報父親開車打電話,當時警方將舉報信發在微博上,贏得網友點讚。
2001:誠信
2002:心靈的選擇
2003:以「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為話題
2004:以「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為話題
2005: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為話題
2006:讀(從2006年開始安徽省獨立命題)
2007:提籃春光看媽媽
2008:帶著感動出發
2009:彎道超越的聯想或感悟
2010:吳興雜詩的思考或聯想
2011年高考作文題目:時間在流逝
2012年高考作文題目《梯子不用時請橫著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