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與科技正在走向「融合2.0」。大型金融機構將鍛造科技實力設定為核心戰略,金融科技公司也正在重新思考「聯結」金融的路徑。近日,新華財經就金融科技發展問題專訪了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沈建光。
以下為採訪全文:
新華財經:金融和科技融合的難點在哪裡?這種融合將塑造怎樣的競爭格局,對行業又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沈建光:金融數位化是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金融業過往實踐中,很多金融機構受困於自身服務渠道的有限性,優質的信貸資源難以精準投向產業升級、消費升級的重點領域,既不利於在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內延伸服務、拓展客源,也不利於把控資金流向和資產質量,最終影響反哺實體產業和居民生活的有效性。這種情況下,將相對封閉、低頻的金融產品和服務與更加開放、高頻的生產生活場景需求緊密結合,日益成為促動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的探索方向。
數字科技在賦能傳統金融機構數位化轉型,特別是場景外拓的過程中能夠發揮難以替代的關鍵性作用。
以京東數科為例,通過為各個產業生態和居民生活場景構建數位化的解決方案,其正在形成以用戶為中心的多種跨界聯盟。通過重組技術、產品和資源,為消費場景合作方提供其所需要的金融產品、大數據風控、底層帳戶等服務,京東數科可以促成金融機構與零售電商、交通出行、本地生活等消費場景的高效聯結,從而打破場景時空限制,提升金融服務效率。
需指出的是,金融和科技的融合不應僅局限於工具輸出、場景聯結,還應豐富相關主體在數據智能共享、合作生態共建等方面的合作內涵。金融機構掌握用戶的金融強維數據,科技公司掌握用戶海量多維數據,可以在用戶潛在需求的深入洞察、產品服務的迭代優化等方面優勢互補,最大程度挖掘數據生產要素的價值貢獻。對於二者之間自發形成的聯合建模、數據脫敏等合作模式,建議抱持開放姿態,引導和帶動更多金融機構提升金融科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促進自身經營管理的數位化轉型與科技能力提升,最終塑造出「廣覆蓋、多層次、有差異」的金融服務體系和數字科技企業廣泛參與、深度賦能的市場競爭格局。
新華財經:區塊鏈技術在金融科技中會有怎樣的應用前景?如何平衡擁抱金融科技發展和防範金融風險?
沈建光:區塊鏈技術在金融科技相關行業具有廣闊應用前景。在數字存證領域,區塊鏈可以接入仲裁委、公證處、網際網路法院、司法鑑定中心等外部可信聯盟,提供身份認證、證據保全、司法鑑定、賦強公證、一鍵舉證、安全評測等平臺服務,降低全產業鏈交易成本。在供應鏈金融領域,區塊鏈可以幫助推廣電子倉單,提升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便利性,降低各類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同時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探查貸款背景真實性、管控企業履約風險。在貸後資產管理領域,區塊鏈還可以應用於資產證券化,其交易即清算、信息披露成本低、中介成本低等突出優勢,有助於切實解決ABS交易環節多、步驟繁雜、底層資產透明度差等痛點,提升資產安全性與流動性。此外,還可以用於證券、保險、資產託管、貿易融資、監管科技等不同場景,提供紮實有效的底層技術支持。
以防偽追溯平臺京東智臻鏈為例,其通過全流程、全生命周期追溯每個商品的節點數據,保證數據的隱私保護性、不可篡改性,建立跨主體科技互信技術,可以有效應用於多個行業領域的產品防偽。截至2019年末,智臻鏈已通過超過6萬個SKU,連接至超過700家的頂級品牌商,通過600萬以上的用戶訪問,積累上鏈數據逾13億條,除金融外,其孵化場景還覆蓋農業、生鮮、酒類、美妝、奢侈品、全球購、醫療保健、商超便利店及二手市場交易等多個行業領域,提供日益廣泛的防偽追溯及配套服務,直接服務實體經濟。
平衡擁抱金融科技發展與防範金融風險,既需要相關的市場主體(包括金融機構與數字科技合作機構等)嚴守合規底線,也需要政府和監管部門進一步探索構建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2020年以來,伴隨金融科技監管沙盒應用的逐步落地,我國從被動監管轉向主動監管、從靜態監管轉向動態監管、從規則監管轉向原則監管的趨勢更加明確。這有利於加強監管技術開發、調整監管力度和做好監管協調,實現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幫助金融科技企業縮短創新周期、幫助監管部門及早發現潛在風險的多方共贏。
新華財經:疫情期間雲辦公興起,各行業紛紛發起線上業務,將怎樣促進金融與科技的融合步伐?
沈建光: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對各行各業都造成了重大影響,同時倒逼大數據、人工智慧、5G、區塊鏈等新技術加速落地,刺激無接觸零售、智能化服務等新業態創新發展,驅動新一輪的產業數位化變革,為「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求新謀變創造了特殊契機。「非接觸式辦公」是疫情期間包括金融機構等在內的各類企業普遍需求,很多企業希望能獲取在線辦公軟體、實現居家辦公,以及藉助智慧機器人設備,減少接觸式生產經營。可以預見,遠程辦公、遠程會議等作為能夠打破集中辦公時空限制、減少通勤成本的辦公形式,將在部分行業和一定場景內得以延續,提升企業的日常經營和管理效率。
疫情期間,各金融機構積極應對線下服務渠道受阻的不利影響,財富管理、支付、消費金融等業務加速向線上遷移,在數位化營銷獲客、數位化運營管理、數位化風險管控等領域取得較好成效。與此同時,資產管理、企業服務等具有強金融屬性和強線下特徵的金融服務領域,受制於其專業性和合規性要求,數位化轉型起步較晚,應當進行進一步的激勵和促動。京東數科旗下資管科技系統JT?可以為資管機構提供「按需定製」的解決方案,幫助其在業務中實現數據應用智能化、開發運營工程化和投資技術創新化,在新基建過程中塑造新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數字科技還能較好滿足金融機構的中後臺智能運維需求,為新基建提供高效配套的運營服務。以京東數科機房巡檢AI機器人為例,其已覆機房數據採集、識別、判斷、告警、分析報告等環節,具備安全移動定位、IT設備巡檢、機房環境監測、應用數據交互和狀態自測監控等五大核心功能,不僅極大減少人員參與,還通過強化身份識別、異常告警等功能提升機房安全係數,每年可使金融機構數據中心機房運維成本降低50%以上。
新華財經:疫情之後,金融科技在經濟恢復階段中將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沈建光:可以預見,數位化紅利將為新一代經濟增長打下堅實基礎。數字科技不僅已成為抗疫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其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特別是推動產業數位化快速發展,還將成為促進有序復工復產、推動經濟回升和反彈的關鍵引擎。
比如,京東提供的「智能溫感篩查系統」可在寫字樓、商場、機場車站等人員密集場所進行部署,採取「非接觸方式」快速篩查高溫人群,助力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京東自主研發的無人機、智能配送機器人等可快速打通全國各地區間的運輸通道,保證物資供應與居民生活。京東數科輸出的「智能城市作業系統」可為政府、公共服務機構、企業,以及數千小區的常態化防控工作提供技術支持,還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和社會信用體系,協助各地政府支持中小企業抗疫情、渡難關。
在各地派發消費券過程中,數字科技可以在大數據挖掘的基礎上,為精準識別居民消費的資金需求、監控資金流向、做好資金管理和探索消費金融產品的轉化路徑提供工作方向和決策依據。
金融機構是服務實體產業、助力經濟復甦的重要主體,也是數字科技企業做好技術賦能的重要受眾。京東數科推出「金融數位化轉型解決方案」,支持金融機構參與新基建。目前,「金融數位化轉型解決方案」已涵蓋數百個產品組件,可根據不同主體實際需求進行靈活定製,並可與金融機構已有的系統功能無縫對接,進一步提升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企業服務能力,為其將信貸資源精準、定向地投放至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領域和亟需資金支持的中小微企業作出貢獻。
新華財經: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存在哪些潛在的問題或風險,對金融科技監管有何建議?
沈建光:金融科技具有數位化、跨界化、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等多重屬性,對原有的監管機制和監管手段構成新挑戰。
在其快速發展過程中,需密切關注以下問題:第一,技術安全問題,即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在開發和應用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技術風險、網絡和信息安全風險。第二,數據安全與金融消費者隱私保護問題,即部分機構強制、誘導用戶開放授權,通過不規範手段獲取、不當使用和轉讓用戶數據的問題。第三,大數據風控的有效性問題,即在消費金融等普惠金融領域,基於較短時間、個體行為數據分析的風控邏輯能否經受長周期、系統性風險考驗的問題。第四,現有的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的監管有效性問題。第五,由個別一兩家大型科技巨頭(Big Tech)分割市場而形成新的數據孤島、實質風險過度集中與監管盲區的問題。
應當看到,傳統金融機構與數字科技的關係、金融機構數位化戰略部署與其內部業務轉型的關係、金融數位化發展與金融基礎設施的關係都在發生深刻變化,需要監管做出適應性調整。
數字經濟時代,監管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監管始終應該在鼓勵創新和管控風險中尋求適當平衡。我們建議,監管機構在強化監管科技在金融監管的全鏈條應用的同時,進一步加大與科技企業等市場主體的知識共享和監管交流,明晰科技發展趨勢,引導行業規範合作,促動科技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公平有序,以更好地防範金融風險和提升監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