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正是這句火遍全網的話帶我認識了皮囊,認識了蔡崇達的《皮囊》。
這是一本刻畫作者自己人生的感悟文集,通過皮囊這個載體,作者回顧了人生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家人、鄉鄰、同學、朋友、同事等。
在書中,你能看到各種形形色色的人,雖然他們不是我們生活的主角,甚至是過客。但是這些人伴隨我們成長,直到最後成為我們靈魂的一部分。讀著讀著,你就會發現,那個人,你好像曾經遇到過。
本書收錄了14個溫柔又殘忍的故事,裡面容納了一個個既失去家鄉又尚未抵達遠方的生命,就如同正在生活匯總摸爬滾打的我們一樣。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阿太是第一個登場的人物,一個對人生幾近徹悟的99歲老人。
當她看到一隻沒有被割中動脈,還灑著血到處跳的雞時,阿太立刻跑了過去,一把抓住那隻雞,狠狠往地上一摔,終於,那隻雞死了,不再撲騰。
「這不結了—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靈魂。」這是阿太摔死那隻雞之後的感言。
阿太說,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所以,阿太的一生,都對肉體的折騰毫無畏懼。切菜時把自己的手指頭切斷了,不過簡單一句話,就像把排骨砍斷了一樣稀鬆平常,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即使九十多歲了,依然堅持用她那纏過的小腳,從自己村裡走到親人住的鎮上,來回折騰,就像生活的本身原該如此。
阿太也許是一個極端的人,她的想法不適用於所有人,但她卻是看得最透徹的人,生命不息,折騰不止,活著就要用著這個皮囊,靈魂才能與之高度契合,從而最透徹的看見自己。
母親的房子
「借了一輩子錢修房子的母親」小學肄業的母親窮其一生都在修建自己的房子。她自己畫設計圖,找人修建房子,房子建了兩層,還不滿足,又建了兩層,即使是丈夫生病,兒子升學,她也沒有放棄。
「這附近沒有人建到四樓,我們建到了,就真的站起來了」。
最後,作者理解了,母親這麼堅持建房,為的都是愛情,家裡的這處房子,第一層是父親修建的,一層層地壘高,在母親的心中,是家庭在小鎮上地位的上升,為父親爭面子,其實是對父親的愛,對這個家的愛。
哪怕早就知道這座房子即將要被拆毀,她只是為了「這一輩子,都有家可歸」的願望。
每個人揚眉吐氣的方式不一樣,你可能是換上一套新衣,升職加薪,而蔡崇達的母親,即使是撿菜葉子充飢,也要不惜一切代價建房子。
所以,在文章的結尾,蔡崇達說:「即使我有一段時間裡買不起北京的房子,但我知道,我這一輩子,都有家可回。」可以說,房子是母親的圖騰,在她的精神世界裡,房子是唯一的存在。
因為,房子裡有丈夫,有兒女,有她的人生追求。人活著,依靠的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支撐著肉體的行走,讓人在生活中尋找一種存在感,房子,讓母親尋找到了生存的價值,也體會到了存在的意義。
《皮囊》廣受好評,天王劉德華閉關三天,為它作序
一個是娛樂圈天王,一個是媒體圈資深特稿記者,劉德華和蔡崇達的名字一起出現著實出乎大家的意料。據悉,這篇排在《皮囊》第一篇的序言,是劉德華三十年來首次親筆作序,天王閉關三天,寫出了一篇充滿文藝氣息的序言。
人生際遇的好與壞,關鍵往往在於生命裡碰到什麼人,只要能對你有所啟發,都是明燈。崇達的《皮囊》裡,有的是對他成長中有所啟發的人,造就了他步步達成目標的人生;我認識崇達、看他的書,總有啟發,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劉德華
白巖松說:這本書,不寫遙遠的世界與遠方的別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內心,真正直視我們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很早前就看過他的幾篇短文,於是這本書便成了我很期待的一樣事物。我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而不是紅燈亮起或者堵車不動時。這本書他寫了很久,我希望自己能讀更久。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更多,到達更快。——韓寒評價蔡崇達
在繁忙的日子裡,與我一起翻開《皮囊》,在書籍裡尋找片刻的寧靜,任思緒紛飛,任記憶湧動,靜靜地享受屬於自己的時光。
如果你還沒讀過這本書,請一定不要錯過。請勿在公眾場合閱讀,比如地鐵,以免流淚遭圍觀。
現在只需要39.8元,一起感悟生活的不易,讓我們扛著這副皮囊,一直往前走吧。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商品卡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