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壞狐狸的故事》是一部手繪風格的彩色動畫片,獲得法國電影最高榮譽的凱撒獎。
知曉這部影片是因為朋友說:這一部孩子可觀,大人可感的影片。看了很多遍之後,說得也確實是如此。
與很多影片不同,它沒有刻意的煽情,也沒有明確的界限去分辨好壞,只有幽默風趣背後的成長與思考。
從影片名出發,「大壞狐狸」聽起來就不壞,而這也是導演的高明之處。導演利用身份與心理的反差法、三個小故事以劇場報幕形式無縫銜接來童話故事寓體背後的內核。
之前喜歡觀看宮崎駿的動畫,可看完他的電影之後,即使快樂治癒之後會有一股淡淡地悲傷,而接觸到了《大壞狐狸的故事》之後,才知道盡情的觀影是一種享受。
幽默的身份心理反差來探索真諦
反差就是讓人出乎預料之外又於情理之中,用發生在動物的事、動物的所說所做,更加能夠渲染烘託情感和表達想法。
01小豬的身份反差豬在人們的思維定式裡面都是好吃懶做,可在影片裡面的豬,它是一隻有智慧勤勞、獨立思考、重情重義的豬。
在法式小田園裡,小豬勤快的給花兒澆水,摘著又大又紅的西紅柿;把小孩準確無誤的送孩子到家;朋友無意間認為自己誤殺了聖誕老人,而讓孩子無法在聖誕節那天收到禮物而愧疚,跟著朋友去給孩子們準備禮物。
在面對朋友鴨子跟兔子總是做著自以為正確的事,而實則最後的結果都是闖禍,可即使如此,小豬還是願意跟著朋友去做每一件事情。
生活中的友誼不是如此嗎,堅定友誼,擁護著朋友的童心。人總是會犯傻、犯錯誤,朋友的存在的意義不是告知你這是錯的,不該這樣做,而是陪著朋友去見識生活中的種種,然後一起成長。
而對於孩子的理解可能就不會那麼深刻,但對孩子以後三觀塑造有著影響。
因為小豬、鴨子、兔子三隻會一起經歷戰勝各種困難,當兔子被欺負時,不懼壞人,勇敢上前為其反抗。
02狐狸的身份和心理反差狐狸在我們國人的童話裡面是狡猾奸詐,想要吃小雞的形象。在影片中不同的是,它想要吃雞,但不狡猾奸詐,最後反而沒吃成雞,倒成為了一個溫暖的狐狸媽媽。
狐狸跟大灰狼商量好,把母雞給抓來享用,可誰想狐狸鬥不過母雞。於是它們把注意力放在母雞的蛋上面。
不能不說這樣的思維法式很風趣,等蛋孵化成小雞之後,養一段時日,小雞就可以成為一頓佳餚。
就這樣,狐狸對雞蛋下手了,半夜偷走雞蛋回到了自己的狐狸洞裡面。
沒一會兒,小雞就孵化出來了,正當狐狸長大嘴巴享用時,小雞叫了「媽媽」,狐狸心軟了沒有下去口,吃還是不吃一直在糾結於狐狸腦中,這是極大的反差。
人性本善,即使經過生活的磨練之後有了不好的改變,但仍舊會回歸善。
捨不得吃下小雞,還把小雞還給母雞時,戀戀不捨,為了能夠陪伴著小雞,還成了母雞們練手的工具:反擒拿防止壞狐狸。
其實告訴我們的是善惡從來都是一體兩面,沒有絕對的善惡之分。狐狸開始是抱著吃掉小雞的念頭,可最後卻陪著小雞茁壯成長。
做著各式各樣的恐怖嘴臉,迎接狐狸的是軟萌咯咯笑的小雞,最後狐狸卻被感化徹底從小壞變成了大善。
善惡沒有明確的界限,這樣的一種趨勢可以理解為導演對於返璞歸真的嚮往,呼籲人們向善的體現。
同時也暗喻著世人沒有極壞的惡人。
03小雞對自己身份認知的不斷改變「小雞生下第一眼看見的就會認成是自己的媽媽」。狐狸就這樣成了小雞們的第一任媽媽,喊著狐狸給給講睡前故事,狐狸跟大灰狼演著大壞狐狸的角色。
在故事裡跟生活裡,三隻小雞被潛移默化的認為自己就是最兇最壞的大狐狸。
這也告訴我們,父母的所作所為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對世界的認知。
對於孩子,父母是最好的領路人。
第二任媽媽當然是真正的母雞,狐狸為了躲開小雞被大灰狼吃掉喬裝打扮,帶三隻小雞回到了農場。
當孩子們快被大灰狼吃掉時,母親化身成為了一個勇敢的英雄,這時候小雞才意識到自己真正的媽媽是母雞。
三隻小雞回到了媽媽的身邊,不再有著把小雞吃掉的想法,安分的做小雞。
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是第一任導師,未知世事的孩子只能通過父母所說的所做的去認識這個世界,因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就是父母,父母所做的事情就是正確的。
所以這一部法式電影,小孩可觀,大人可感,這裡的「感」是感動也是感受。
獨立三篇小故事講述童話故事的內涵
當序幕拉開時,有趣的報幕員解釋著每一篇獨立小故事的大致梗概。這樣以劇場方式來講述故事,繁瑣中有著緊湊的中心思想。
送寶寶回家
童話故事總是往著讓孩子引發想像力的趨勢發展。動物會開車、會開飛機、飛機還可以掉頭、會寄快遞,會著一切人都會的行為。
最主要的是動物還會有思想,這可能也是導演利用動物的幽默的表達方式來觸發孩子的思考。
鴨子說著:「生活就是這樣,不可能事事如意,有時候要懂得放手」。說完這句話,飛機上機艙門就被打開,寶寶墜落,正當三人無策時,小豬說:「就如你所說的懂得放手」,之後墜落空中救下寶寶。
鬧劇之後的情感核心就如此淋漓盡致的體現在孩子的視野裡。
大壞狐狸
演著壞人角色的狐狸,沒有過分宣揚的惡人形象,更多的是讓孩子沉浸於溫暖的童話故事裡面。同時告訴著我們壞人不壞,壞人最終成為的是好人,這個世界是充滿善意的。
這何嘗不是用著極盡溫柔的手法,是一種同孩子交流時單純無暇的交流狀態,也是一種讓大人心靈暫停於溫柔的棲息地。
拯救聖誕老爺爺
孩童時,我們總是有很多的疑惑,這世間會有聖誕老人嗎,當孩子發出這樣的疑問時,父母會怎樣回答孩子呢。
動畫片裡面,鴨子跟兔子有著童心,以為是自己把聖誕老人殺死了,就沒有人給孩子們送禮物,於是充當聖誕老人送禮物的想法隨即實行。
最後歷經種種阻礙之後,到了孩子家裡面,才發現那一家的爸爸也正在充當著聖誕老人的模樣準備給孩子禮物。
結局也有真正的聖誕老爺爺,所有人都在保護著我們的童心。
孩子的童心被父母保護著,大人的童心被影片的導演保護著。這樣溫暖的影片,在無形之中觸及著人們內心的最深處。
帶著孩子,或者是自己去看這類溫暖的電影,在影片之中得到治癒,在幽默風趣的表演中思考和成長,這才是製片人的初心吧。
用浪漫幽默的方式去拍攝一部電影,既能治癒觀眾,也體現了而作為一部法國動畫的特徵。
電影在風趣間醞釀的愛意,在溫情間展露的純真,都使其不僅僅只是一部獻給孩子的童話,同樣也足以令大人回顧以童真的美好。
寫在最後:
其實很多人對待童話、對待動畫片還有很大的誤解,認為是小孩子才接觸的東西,實則不然,童話故事不僅僅寫給孩子,也寫給大人。
守護孩子童心的同時,大人也別被生活的磨練丟失了童心。
在生活疲倦了,放著一部溫暖的電影,隨著影片裡面的放聲大笑,何嘗不是一種自我治癒的方式。
我覺得導演最成功的一點在於,繁瑣的故事情節循序漸進的展開,既不讓人索然無味,也不刻意去表達中心主旨。
讓人潸然落淚的電影很多,讓人感悟至深的更不在少數,而浪漫幽默地直擊人心的,我覺得這部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