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李小龍經典電影《死亡遊戲》,值得一看
1978年版《死亡遊戲》之前被宣傳為李小龍之回歸的作品,但在我看來卻更像關於李小龍之消失的作品。他的三場比武精彩絕倫,但他本人卻是該版本中最無趣的一個部分,以至於我寧願觀看DVD花絮中自成體的加長版打戲。更引人注目的反而是發生在電影拍攝中的美學鬥爭:為方便起見,我把這幾個鬥爭者稱為「李小龍」、「羅伯特·克勞聽」「」。克勞斯似平一直以「西化「香港明星為職業,他後來與成龍也合作過。值得注意的是,《死亡遊戲》用英文拍攝,使用的是一群二流美國明星。盧比利也許是李小龍的代替品,但他並不是那個大眾的、本土的李小龍,而是一個遁世的、為聲名所累的,無論走到哪裡都躲躲躲藏藏的名人李小龍。
音響效果與動畫片頭出自約翰·巴裡之手,令我們聯想到詹姆斯·邦德(進一步可以延伸到《龍爭虎鬥》中「邦德式」的李小龍)。然而真正洩露遊戲規則的是那些偶爾出現的獅舞:在唯部取景於香港的「李小龍」電影中,香港本身被簡化為一種異域奇觀。儘管其對連貫性的愛德華·伍德式的追求,克勞斯的《死亡遊戲》希望被看作一部上檔次的國際(也就是:美國)製作。但香港電影影迷的變遷已開始強調其他一些元素,比如洪金寶的充滿活力的武打設計,唐龍精確的踢腿以及元彪的靈活的身手。洪金寶與元彪代表著另一種動作傳統,這種傳統從李小龍之後開始發展,有著不同的影響與規則。在「比利」與空手道高手鮑勃·沃爾一場激動人心的衣帽間大戰中,貝·羅根識出「一種真正的洪金寶式的對象教學」。
洪金寶運用熟練的快速剪輯、降格拍攝以及「粉末」技術去兜售動作,與李小龍相對而言更為清醒冷靜的動作風格形成對比,但正是這些元素重新本土化了該片,這部電影將不但會游離於時代氛圍,而且脫離其文化背景。由袁和平出任武打指導的《死亡塔》進一步證實了這種印象。此片中的李小龍只是出現在《龍爭虎鬥》的刪減鏡頭而非任何動作場面之中:唐龍與元彪再一次充當了替身。影片聲稱不願成為一部「李小龍」電影,所以李小龍的角色在電影進行到三分之一處就死去了,重頭戲由唐龍扮演的李的兄弟擔當。《龍爭虎鬥》中的鏡頭通過熟悉的場景展示了令人不安的、陌生的影像:李小龍比任何時候都更像一個幽靈,但不再是一個「吸血的幽靈」。在《死亡塔》的DVD解說中,貝·羅根將電影中誰在表演什麼一一道來,打破了一個已經非常不穩定的幻象。
從統一化「李小龍」的需求中解放出來之後,這部電影似乎更少矛盾性。這又一次與娛樂的技術密不可分:DVD中包含了武打電影中表演的偶像化與羅根的解說所傳播的一種影迷資本。羅根絕非簡單地「破壞幻覺」,而是將在替身表演過程中喪失的「氣韻」重新放置到元彪身上。的確,元彪的動作是電影中最令人目眩神迷的部分。不難理解為什麼影迷們堅持認為存在著更多的《死亡遊戲》的母帶。其經久不衰的吸引力一部分正源於這種令人著急的未被滿足的渴望,這種渴望甚至代替了李小龍本身。《死亡遊戲》將李小龍刻畫成一個電影作者,一個武術哲學家,一個「影子」,一個偶像與一個死去的人。在香港,李小龍因為他的粵語片而為人知,並因為其電影在兩年之內不斷打破東南亞票房紀錄而紅極一時。
只需要看看李小龍的香港葬禮的錄像,我們就可以知道李小龍對於本土觀眾的意義,那種悲痛的氛圍與它在西方引發的好奇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從來沒有一個明星的遺體被如此暴露在公眾視野之內,可能也從來沒有一個明星在死之前像李小龍這樣生機勃勃。從前的「影子」,有些還活在他的影子中(像成龍那樣的特技替身,像洪金寶那樣的對手)—將在一些非常不同的、更為「本土」的電影中大放異彩。如果說成龍後來也成了某種「傳奇」,這個傳奇是挑戰死亡而不是因死亡而不朽。如果說李小龍標誌著一條因其缺席而失去方向的道路,醉拳高手、肥龍、鐵掌和尚以及孝子這些功夫喜劇中的流行元素則將我們帶入現代香港電影,他們靈活的、粗鄙的及玩世不恭的事跡是下一章討論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