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這個時候,是肺炎高發季節,每天都會有3、5個孩子因為咳嗽、發熱查出肺炎,但今年少了很多。
對的,大家要感謝口罩!
口罩擋住了病菌入侵肺臟的途徑,以至於一位兒科醫生高興地感嘆:今年的支原體肺炎是少多了啊,真開心!
其實不止兒童,往年成年人的肺炎支原體肺炎也不少見,今天給大家分享幾個典型的支原體肺炎CT片,很容易學會。
一種可以在家庭成員間傳播的肺炎
一位36歲女士,感冒咳嗽一周,發熱3天,做了胸部CT發現雙側肺炎(左圖):
心臟兩側的黑色區域就是肺臟,每側大約有3-4億個肺泡,因為肺泡腔含有大量氣體,密度很低呈黑色,而裡面的白色小樹枝狀結構,主要就是肺動脈和肺靜脈,負責輸送血液到肺泡壁,完成血氧交換。而那些白色棉絮狀的影子,就是肺炎了。
這張肺炎片子很好看,大家只要記住兩個特點:
1.如黃箭頭所示,支氣管壁增厚,像鐵軌一樣,提示病菌造成了支氣管炎(正常支氣管壁是右圖這樣子,比較薄);
2.雙肺的白色棉絮狀炎症,沿著增厚的支氣管周圍分布。
這兩點說明這是一種吸入性的肺部感染,而不是從血管傳遞過來的病菌,並且我們從整體來看,這些增厚的支氣管和周圍炎症,很像掛滿了霧凇的小樹枝:
這個徵象被一些很文藝的老專家取了一個很形象的名字——樹霧徵,是支原體肺炎的典型表現之一。
肺炎支原體是什麼?為什麼會形成樹霧城?
肺炎支原體肺炎在北方秋冬季多見,南方夏秋季多見,經呼吸道飛沫傳播,高發人群5-20歲。
假如我們用支氣管鏡衝洗一點病變支氣管腔的分泌物,或者用鼻咽拭子取一些咽喉分泌物,就有機會找到這種肺炎支原體:
右圖這群小東西,就是這次肺炎的元兇,這是一種最小的原核微生物,它們沒有細胞壁,只有細胞膜,軟綿綿的,容易隨外界滲透壓的變化而變形,所以它們看起來形狀多樣,三角形、小條形、不規則形的都有。
它們既然又軟又小,怎麼會有能力侵犯人類引起肺炎呢?
原來這種微生物在漫長的歷史進化中,每個支原體末端都進化出一個P1粘附蛋白,可以像鉤子一樣,掛住人類呼吸道的黏膜纖毛上皮,讓這些纖毛失去同向擺動的能力,同時還能阻止吞噬細胞的吞噬,在氣道裡安家落戶,就會造成支氣管壁增厚(左圖箭頭)並誘發咳嗽,之後還會快速繁殖後代,產生各種生活垃圾(毒素),引起支氣管周圍的肺部炎症,就會出現樹芽徵、樹霧徵、磨玻璃影等表現。
所以,它們還可以在家庭成員之間傳播。當然肺炎支原體的致病力和傳染性並不強,比新冠病毒要弱很多,並且有敏感的抗生素可以殺滅它們,大家不必過於擔心。
怎樣判斷是否發生了支原體肺炎?
1.支原體肺炎的常見臨床表現:
潛伏期大約3周,亞急性起病,最突出的症狀是持續性乾咳(氣道黏膜炎症刺激),可在1-2天內逐漸加重,大約5-10%的肺炎支原體感染會進展為肺炎,5-20%的病人可以出現胸痛和少量胸腔積液,此外,還可以出現咽喉痛、發熱等。其中發熱比例約佔44.4%,所以對於不伴有發熱的病人,也不能排除支原體肺炎。
2.支原體肺炎診斷標準:
在該病流行季節,接觸過類似病人,出現上述臨床表現,化驗白細胞技術正常或稍高,胸部影像發現肺炎表現,就要想到支原體肺炎的可能。醫生可以通過兩種方式診斷:
(1)除上述資料外,紅細胞冷凝集試驗滴定效價1:32以上可以擬診。
(2)除上述資料外,特異性抗體IgM(+)或總抗體滴度≥1:160;或者PCR檢測支原體DNA陽性;或者痰、鼻咽拭子分離出肺炎支原體,這三項任意一項都可確診支原體肺炎。
支原體肺炎該怎麼治療?
這種肺炎大多數不重,一般治療10-14天可以吸收消散,少部分難治性病例需要延長到3周左右,但不必將肺部陰影完全吸收作為停藥標準。
用藥方面,由於支原體沒有細胞壁,對那些作用於細胞壁的抗生素是無效的。大環內酯類藥物可以作為治療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的首選藥,而對大環內酯類藥物耐藥的菌株,可以採取替代抗生素(比如多西環素、米諾環素等)治療,這方面要聽從兒科醫生和呼吸科醫生的指導。
注意:某些病人由於氣道分泌物比較粘稠,影響排痰,會導致炎症吸收變慢甚至反覆,此時CT可以觀察到支氣管腔內密度增高,需要化痰或者支氣管鏡衝洗,促進炎症吸收。
讀到這裡有些朋友就能反應過來,我們對肺部影像的精準研究,有助於指導精準治療,避免濫用抗生素,還能減少重症肺炎的發生。
我是影像科豪大夫,分享小病例,傳遞正能量,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