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2月21日訊近日,濟南市長清區發生地震,濟南市東方雙語實驗學校地理組教師利用空中課堂為學生科普地震知識,引導大家在居家隔離期間不信謠不傳謠,不恐慌,一旦地震發生,利用自己所學知識逃生自救。
朱衛青老師講課重點:地震,尤其是大地震經常發生在哪裡呢?
地球每年發生500多萬次地震,但大多數震級很小,根本感覺不到。要了解地震產生的原因,首先要給大家介紹一下板塊構造學說。在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二章第二節中提到,兩億年前地球表面是整體一塊,由於長期的地球內部運動等因素,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逐漸分裂成各個板塊,也就是構成地球的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
而板塊是不斷運動著的,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
例如世界上有兩大火山地震帶,一個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球上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裡。另一個是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該地震帶發生的地震約佔全球的15%。
張蕾老師講課重點:濟南並不處在大型地震帶及斷裂帶上。
最近在咱們濟南長清發生的幾次地震,都屬於3—4.5級的有感地震。很多因疫情宅在家裡的朋友們感覺到了輕微的晃動後,紛紛跑出樓宇到外面躲避。
口罩要放在隨手可得的地方
據專家介紹,濟南並不處在大型的地震帶及斷裂帶上,發生強震的可能性很小。濟南市處於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衝積平原交接帶形成的一個隱形盆地之內,盆地中心的底部的地質結構為花崗巖體,地質穩定性較高,這本身奠定了濟南基本不會發生大型地震的基礎。濟南市區的斷裂帶是不存在的,只是周邊存在著一些小型的斷裂地質構造。
不過,即使這樣,掌握必備的避震防震方法,也是所有人都需要認真對待的。
李豔瑋老師講課重點:在遇到地震時應如何躲避呢?
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四節自然災害中提到,當你感到地面或建築物晃動時,切記最大的危害是來自掉下來的碎片,此刻你要動作機靈的躲避。
1、在房屋裡,趕快到相對安全的地方,找到安全三角區,如躲到書桌、工作檯、床旁邊。也可選擇面積小的衛生間、牆角,減小傷亡。
2、對於戶外開闊,住平房的居民,震時可頭頂被子、枕頭或安全帽逃出戶外,來不及時,最好在室內避震,要注意遠離窗戶,趴下時頭靠牆,枕在橫著的雙臂上面,閉上眼和嘴,待地震再沉著離開。
3、在防震期間不要在窗戶旁邊,避免玻璃破損造成劃傷;也不要依靠非承重牆,避免牆體倒塌造成砸傷。
4、如已被砸傷或埋在倒塌物下面,應先觀察周圍環境,尋找通道想辦法出去。若無通道,則要保存體力,靜聽外面的動靜,可敲擊鐵管或牆壁使聲音傳出去,以便救援。
中國「科聖」張衡,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張衡發明了最早的地震儀。
地震儀,稱為候風地動儀。它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當時利用這架儀器成功地測報了西部地區發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國的重視。這比起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一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