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過去只要家裡有臺電視機,大家都看過「妲己」相關的影視劇,至少看過不下三個版本的「妲己」,雖然選的演員不同,但妲己的出身和情節設定基本上是一致的:冀州侯蘇護之女,長得漂亮,被狐狸附體,狐狸奉女媧娘娘之命去迷惑紂王,為武王伐紂做準備。
如果不是唐太宗元稹、白居易這對好朋友,一個寫出《鶯鶯傳》,一個寫出《古冢狐》,將被張生遺棄的崔鶯鶯比作為"不妖其身,必妖其人",當年商朝和周朝如此強大,卻因"一女敗之",遭天下人恥笑,妲己也不會與狐狸有任何牽連。古代的妲己不一定是狐狸精,那她就是壞人?生活在戰國末期的荀子,在商朝滅亡700多年後,也曾說過商紂王被妲己蒙蔽,聽不進忠臣微子的勸告,以致身死國滅。
可是要注意,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尤其喜歡引經講理,可是他們並不是考古學家,許多歷史典故都不一定求證過,百分百為真,墨子也隨口說西施被沉江了。因此,解解妲己亡國之謎,仍需從考古學實物、古書記載的順序著手。
她的名字並不叫「蘇妲己」,她姓己,字妲,蘇氏部落出身。20世紀20年代,在河南發現了妲己墓,河南省淇縣,又稱「朝歌」,是商王帝辛(商紂王)時期的國都,淇縣現有帝辛陵。武王伐紂成功後,帝辛自殺或被斬首,妲己也被處死,一同下葬於淇河岸上。
此外,考古學家在河南省安陽市發現了「殷墟」,殷商時期青銅器、龜甲獸骨上刻有大量的「卜辭(商朝流行的佔卜、記事文字)」,以及大量的商代文物,因此不僅確定它為商朝都城遺址,而且還顛覆了古代典籍和傳說中帝辛與妲己的形象。《紂王》是一種很難聽的惡諡,並非帝辛的帝號,妲己也沒有傳說中那麼可怕。考古學家甚至感慨:我們可能誤解了妲己三千多年,妲己在帝辛身邊的時候確實很有影響力,但是這一點與影視劇不同。
再回到「妲己如何變成亡國妖姬」這個話題,最早與妲己有關的資料就是《尚書·泰誓》,其中記載了武王伐紂之前,召集諸侯,召開動員大會,在會上列舉了帝辛所做的荒唐之事,並懷疑其中有一條是說妲己——「為使婦人高興而作奇技淫巧。」可是,周武王是不是點了自己的姓?不是的因此,猜測也是如此。那時候你說帝辛只有妲己一個女人,任誰都不信。
在漢朝,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提到妲己。司馬遷是一個注重細節的人,但是他也沒有說過妲己如何惡毒,只寫了帝辛特別愛喝酒,樂呵呵,還「愛妲己,妲己之言為從」,看來帝辛有耙耳朵的嫌疑,據司馬遷記載,妲己所說的許多話,他都聽從了。
在漢代,比司馬遷晚出生68年的劉向也寫了本《列女傳》,把妲己歸入「惡孽」一類,劉向繪聲繪色地寫了帝辛是如何被妲己迷惑,胡作非為的: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挖比幹之心,夜夜飲酒作樂。「武王遂致天之罰,斬妲己,頭懸小白旗,以為亡紂者女也。」顯然,劉向是第一個將亡國之責交給妲己的人。此後妲己形象越來越負面,還記得曹操之子曹丕先娶甄氏,再娶郭皇后嗎?每一次他結婚,都會有人諷刺或阻止他,說這兩個女人就是「妲己」。
久而久之,妲己亡商,褒姒亡周成為歷史的定論,明朝時,《封神演義》一書風靡天下,妲己徹底翻了身,被亡國姬牢牢釘在恥辱柱上。
但是根據考古發現以及眾多學者對妲己事跡的梳理,劉向寫《列女傳》之所以寫那麼差,完全是因為漢成帝寵幸趙飛燕、趙合德,搞得朝堂上烏煙瘴氣,所以他以古代女子為例,「戒天子」,希望漢成帝能清醒一點;
而且妲己身份有問題,春秋時期的《左傳》中也寫到了這一點,妲己是有部落之女,帝辛打敗了她的部落,有蘇部落首領為了保護族人而屈膝向帝辛投降,獻出珍寶、牛羊和族內有名的美女妲己,作為「戰利品」,妲己不可能對帝辛有這麼大影響。
因此,妲己是個悲劇人物,她被當作禮物送給了仇家,為了族人,必須強顏歡笑討好帝辛;因為他徵伐無度,國力空虛,享樂招致百姓苦惱,周人呼風喚雨,聯合諸侯滅商,帝辛為帝辛寵幸的妃子,城門失火,池中魚魚慘死,還因為武王要為帝辛多找點罪孽背上惑亂君王的惡名。
「風日暮起,落泊為誰?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老來愁。」「紅顏禍水說」自漢朝以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一代代男士把那些漂亮女子稱為「亡國奴」,不過魯迅還是說了句公道話:「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能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吳......我想,在男權社會,女人永遠不會有如此大的權力,興亡的責任,都應男的負。」